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贵州水城海发小花苗为例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贵州水城海发小花苗为例

杨 雪,熊仁国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差异性在各种文化碰撞融合中不断消失,小花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相应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给小花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本文以贵州省水城海发小花苗为例,结合新媒体的特点,针对小花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对策,推动海发村小花苗的芦笙等文化的创新性保护,并为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小花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新媒体

如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便捷的交通网络、高速的互联网络使得地球成了地球村,移动互联网发展更为迅猛,基于网络信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比传统媒体更具有互动性、实时性、个性化的新媒体有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的趋势。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复杂的变化。我国拥有众多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小花苗是九黎苗族的一个支系,除了保持着所有苗族都拥有的传统文化,例如和别的苗族的支系一样,依然用苗语在交流、依然保持着蜡染的手艺,与此同时,还保存有小花苗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如芦笙、芦笙舞、芦笙的制作、跳花节等等。现今,新媒体以其快捷的传播速度、丰富的传播渠道、多样的传播内容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也将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在地处偏远的海发村,有效使用新媒体,对其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的力度还不够。

8.春季仔猪容易发生猪瘟、口蹄疫、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胸膜肺炎及链球菌病,故建议在此期间针对性的不间断投服“仔猪痢亭(10%硫酸粘杆菌素可溶性粉)”、“母子腹泻康(乌梅散)”、“金莫西林(70%阿莫西林)”、“利高支原净(大观霉素、林可霉素粉)“清肺止咳平喘(麻青石膏散)”,连用5~7 d。

总之,我们知道的是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在学生的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对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美术创作的良性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水城海发小花苗民族文化的传播现状

(一)新媒体对小花苗民族文化的影响

图1 海发村小花苗上网程度调查柱状图

如图1所示,在海发村小花苗里,有45.3的族民经常上网,23.8的族民天天上网,只有5.2的族民几乎不上网。而这部分几乎不上网的族民往往是年龄较大、且不认识文字的老人,这类老人即使拥有智能手机,也只是用其打电话,新媒体对这一部分人的影响还不大。整体看来,海发村小花苗里近70族民已经达到经常上网,可见就算在较为偏远的山村,人们也逐渐开始接触网络、接触新媒体,这无疑显示出新媒体已经开始融入族民,新媒体的传播力逐渐呈现。

图2 海发村小花苗手机使用APP情况柱状图

如图2所示,在海发村小花苗里,大部分人安装了微信,高达81,其次是QQ和视频客户端,例如抖音、美拍等等。可见,族民们对于手机的使用,除了打电话之外,最大的目的就是交流、获取信息以及小视频消遣娱乐。在这个互联网广泛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传播的途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最主要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手机的各种 APP进行网络信息传送与接收。族民们在微信上建立了自己的“族群”,当村里有“大事”通知时,不用再挨家挨户上门通知或者挨个打电话了,只需在群里说一声,大家便知晓,即使是不识字的老年人,其家人也会在收到通知后相互传告。此外,当村里举办丧葬,或者接亲嫁女时,主人家会组织村民来吹芦笙、跳芦笙舞。此时,拥有智能手机的村民会拿起手机对其进行拍摄,发到族群或者朋友圈,与其族民一起分享,当跳花节来临时也不例外。这对于小花苗村民自己内部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增强了小花苗年轻一代的民族文化意识。

(二)小花苗民族文化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现今,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家无论是在立法方面还是在相关地区的管理组织方面,对保护民族文化都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但是,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在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执行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现行颁布的有关保护民族文化的法规,大多与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还有许多未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在许多方面却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对于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专门立法还没有完善,现有的法规和条例主要是倡导政府如何去保护民族文化及政府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工作中所实施的方向,而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都缺少对于民族文化的规章制度。

(三)组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在弘扬和传承小花苗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近年来,政府对海发村小花苗的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小花苗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经过政府及小花苗族民们的不断努力,海发村小花苗的各个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人相应获得了许多荣誉成果,这不仅是外界对小花苗传统民族文化的肯定,对小花苗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习惯与传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起源根本,族民本身是文化的传承发展最重要的主体。对于民族文化的宣传与引导,政府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对海发村的小花苗们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宣传与引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海发村张文友是举世闻名的芦笙艺术家,被誉称为“芦笙王”,曾在10个月内演出高达50余场,其中还参加了前苏联莫斯科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表演。2009年12月,海发村被市文化局命名为“特色文化村”。此后,海发村的小花苗们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无论是在芦笙舞蹈演出、跳花节的举办、蜡染挑花、还是芦笙的制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水城县海发村小花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遇到的困境

(一)有关保护民族文化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民族地区,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相关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海发村所在的青林乡党委政府对本地区少数民族的保护和发展给予了相应的重视,乡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领导机构,由此领导机构着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乡党委政府在海发村开设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苗族芦笙舞》传习所,在传习所内进行芦笙舞蹈培训,选派学员参加县、市乃至省里的舞蹈演出、比赛,这不仅很好地传承了芦笙的演奏、芦笙舞,同时也在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民族文化。在传习所里,政府成立了小型博物馆,供来海发村游玩的外来人员欣赏民族工艺品。政府组织人员根据小花苗每家每户的不同情况,对其房屋进行“装饰”,在屋子的外墙画上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彩绘,对海发村的南北大门进行改造,将其修改为两个分别从两边架起的芦笙大门,无论是本地人民,还是外来的游客,只要进了海发村的芦笙大门,就能感受到海发村浓郁的民族特色。

第一,要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准入门槛进行适当地提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审计市场的整体业务水平上升,另一方面也能缓解过于激烈的竞争压力。对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事关生存的竞争往往会让其走上歪路,比如降低审计质量和依附上市公司为虎作伥等等。

(二)族民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强

第二,对于即将失传且村民们都不愿意传承的民族文化,政府可将村子里较为适合学习的青年召集起来,进行集体的宣传与引导,并对愿意学习的传承人进行资金补助。政府可以组织和引导芦笙制作的传承人将芦笙工艺品放到淘宝、京东等网购APP上售卖,录制芦笙曲艺教学视频,推广芦笙曲艺。制作有关芦笙之乡、芦笙王、跳花节之类的地方文化宣传短视频,在抖音、快手、微博上发布,建立以芦笙为海发小花苗的传播符号,推广宣传,以此引发大众对芦笙的兴趣,从而关注芦笙曲艺,推广海发小花苗。

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手机等新媒体分享生活,传播文化,是保护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地势偏远的海发村,族民的传播意识和自发使用新媒体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一是在海发村,即使网络已经普及全村各家各户,由于留守的老年人大多不认识字,对智能手机的应用很困难。二是每逢跳花节等民族节日来临时,本地村政府和村民不知道也不会运用新媒体手段向外界宣传与传播,参加和观看的几乎都是苗族人民和本县的游客。对于这些承载小花苗民族传承的民俗节日,外地游客很少知悉苗族的跳花节或知之甚少。而使用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快速传播技术手段进行广泛分享与传播者更是少之又少。三是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意识不强。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有效对芦笙及芦笙文化进行宣传,这不仅使小花苗的特色文化芦笙得不到有效传承,还使芦笙手工制作艺人的经济生活日渐窘迫,难以为继。

(三)族民使用新媒体、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意识和力度不够

蜡染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制作衣物、服饰,小花苗女性的衣物及许多配饰都是蜡染制成。蜡染对手工艺要求较高,要想完成一整部作品,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对于蜡染这类耗时、耗力的谋生道路受到人们的忽视。此外,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小花苗族民认为自己的民族服饰太过单一、老土,开始追求汉化服饰,穿上了牛仔裤、白衬衫、高跟鞋等。与此同时,村里考上高中、大学的年轻人,进城之后就不愿意回村,甚至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相继把幼小的孩子送到城里读书,这不仅使孩子从小缺乏自己民族文化的滋润,而且民族意识也逐渐淡薄。

三、新媒体环境下水城县海发村小花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一)完善有关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

完善民族文化的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国家,还需要各省、市等地区的配合来完成,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现状等实际情况,进行地方立法。需要对在民族文化的保护方面敷衍不作为等渎职行为,甚至是破坏的行为加重处罚的力度,对负责保护民族文化的单位及机构设立保护问责制度。

(二)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强化小花苗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容错纠错机制复杂而重要,需要我们进行抽丝剥茧观其本质。本文笔者主要从容错的法律角度进行切入,将错与容进行解读,再进而讨论容错的实质问题。这里还需要讨论另外一个复杂法律问题—纠错制度问题,容错和纠错两个制度互相联系,容错制度是手段,纠错制度是目的,笔者将纠错制度作为另外一篇论文进行展开。

第一,着力打造海发村的旅游商业模式。在海发村,许多房屋存在闲置、空房的状态,可对这些房屋进行商业利用,打造特色民居,如“芦笙房”“蜡染房”等,以此形成屋外和屋内都具有苗族风格的客栈。

随着年长者逐渐逝去,海发村便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传承人,但是在当今社会,随着主流文化的冲击,小花苗的族民们因生活经济的压力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大多数族民甚至是传承人对保护和传承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意识逐渐降低。

第三,鼓励村民利用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强化村民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主观能动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高海发村旅游业的发展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新媒体作为新兴主流文化,可有效地促进乡村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海发村拥有着宜人舒适的天气,还有着苗族古老且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海发村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不但能增加小花苗村民的经济效益、提高海发村的经济水平,还能使小花苗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由此使小花苗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得到实现。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CRD法即交叉中隔壁法,在隧道施工中,先掘开隧道的一侧作为施工部分,作中隔壁和横隔壁,再挖开隧道的另一侧,完成横隔板施工的方法。简单说,就是把大的隧道分为上下左右若干个断面,在每个单面进行单独的施工,随后将所有断面施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隧道[1]。其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土层结构本身的暂时稳定性,加以进行网状支护形式,围岩或者土层表面形成一个密贴性薄壁支持结构,并采用横隔板和中隔板承担部分压力[2],提高了施工安全性,保证了隧道施工效率。

第一,政府文化保护机构可对海发村小花苗的家家户户进行走访调查,根据每家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分类,根据调查分类结果,对擅长同样技艺的家庭,要引导他们进行交流,相互切磋技艺,不断提升水平,提高技艺,推陈出新,教授后人。

第二,培训一批专业小花苗村民导游队伍。向游客传播古老、独特的小花苗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苗族的祝酒歌尤其出名,海发村可以培训专业接待游客的祝酒歌队员,通过祝酒歌,让游客感受到苗家人的热情和好客。

第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对海发村进行多媒介、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宣传。展现海发村秀美的地方旅游资源、优美的芦笙文化、精美的蜡染文化等,浓郁的地方风情跳花节等等,让外界人民了解海发村,了解小花苗的民族文化,以此使小花苗的传统民族文化达到一个较好的传播效果。

第四,以芦笙文化为符号,围绕芦笙工艺、芦笙舞蹈、芦笙节以及蜡染等民族文化,精心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将小花苗的民族特色融入动漫、游戏、电影、电视剧中。制作芦笙曲、芦笙舞蹈等民族文化衍生品,利用 VR技术、人工智能等制作成民族文化体验馆,也可通过网络,让游客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感受小花苗的传统民族文化等等。建立和推广海花小花苗芦笙文化品牌并进行传播。

(四)加强对小花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多元资金的投入

资金是保护和传承小花苗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政府应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扶持和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让海发村小花苗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得到有效的基础保障。

四、结语

水城县海发村小花苗拥有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和习俗,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小花苗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样,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对海发村小花苗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在新媒体较为兴起的今天,利用新媒体对小花苗的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以此增强小花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同时使小花苗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扩大了海发村小花苗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主体,让小花苗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能源消耗的基础之上的,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的增加,一些现有的常用资源已经越来越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亟需发展建设一些不消耗能源、无污染的清洁能源供应。目前,水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在这种形势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已经证明了其前景和效果是非常好的,水力发电是目前来说最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最为清洁的一种方式,不仅合理的利用了水流势能,并且还有效减缓了我国的能源压力,重视水力发电,保证供电质量是我国水力发电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冯广圣.“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乡村旅游传播对村庄社区文化的影响——基于桂东南L村的田野调查[J].新闻界,2014,(23):17-21.

[2]卫欣,商建凤.去组织与再组织:从乡村媒体看对农传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J].新闻知识.2014,(5):6-8.

[3]熊仁国,张银柱,张沁沁.自媒体深度内容生产与传播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10):68-70.

[4]马胜强.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02):54-57.

[5]刘艺.新媒体对恩施自治州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5.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32-0199-03

作者简介: 杨 雪(1996-),女,穿青人,贵州六盘水人,本科,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广告与传播学系就读;熊仁国(1972-),男,汉族,硕士,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标签:;  ;  ;  ;  ;  ;  

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贵州水城海发小花苗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