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研究_农村人口论文

中国近期农村人口迁移态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态势论文,农村人口论文,近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1.3/F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7)05—0630—06

从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过程发展规律看,农业劳动人口自由地从农业部门流入非农业部门是一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普遍而必然的现象,农业人口不断从农业部门流入非农业部门对推动一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跨区域人口流动规模的日益壮大,农村劳动力在地域上的转移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种全国范围内的人口重新配置正在对各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2~7]。当前的中国农村劳动人口流动,已不仅仅是农业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所带来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表现,更多的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引致的人口趋利行为的表现。因此,把握中国近期农村劳动人口流动态势,特别是农村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进而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做出准确判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农村人口迁移的地位

1.1 全国农村人口迁移规模

中国来自乡村的人口构成了迁移人口的主体(表1)。据有关资料[8、9],1982~1987年、1985~1990年中国从乡村迁出的人口占当时全国总迁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67.99%和62.59%,而且在总乡村迁出人口中分别有74.43%和77.54%都迁往了城镇,1995~2000年尽管农村迁移人口占总迁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仍高达58.68%,而其迁移规模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三倍之多。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农村迁出人口占总迁出人口的份额变化有所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67.99%下降到90年代的58.68%,这意味着工业化的发展不仅仅带来农业人口的迁移,同时也促进城市人口的迁移,全国范围的劳动力生产要素流动较以往更为剧烈。

1.2 农村人口迁移份额的省际差异

正如世界人口迁移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迁移结构不同,发达国家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城市之间的迁移,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表现为农村向城市的流动,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各省农村人口迁移在总迁移中所占的比重亦有所不同。基于此,在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基础上,笔者从省内和省际两个空间尺度考查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农村人口迁移在总人口迁移中所占的份额,并以1985~1990和1995~2000年全国省内、省际农村人口迁移比重的均值作为划分界线,将31个省(市)划分为四个类型区(表2),以此来观察农村人口迁移在总迁移中的地位随时间变化的省际差异。

1)农村人口迁移是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遍现象。从表中可知,农村人口迁移活跃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即分布在A类区的省份既包括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如浙江、江苏;也包括经济落后地区的省如贵州、甘肃、广西等。然而,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催动农村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不一样的。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人口的迁移是受比较利益的驱动而进行的;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农村人口迁移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理性”,外出务工或非农活动的收入是对农业收入的重要补偿或替代[10、11]。

2)农村人口迁移在省际、省内迁移份额得到提升的省份,即由B、C、D区上升到A区的省份包括:福建、山东、湖北、云南、陕西、甘肃;由C、D区上升到B区的省份包括:宁夏和山西。从中可以看出,除福建和山东外,其余省(市)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集中且数量多,但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特别是西部地区,传统农业占据较大比重,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缓慢,尤其是在地区经济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农村人口外迁的动机更为强烈[12]。

3)在31个省中只有北京和天津的农村人口迁移在总人口迁移中的地位下降,从B区下降到C区,说明这两个直辖市城市人口流动较以往更为加剧了。一方面原因在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快;另一方面,北京和天津都面临着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这必然会带来城市人口迁移比重的提高。

4)尽管省内迁移农村人口比重大于均值而省际迁移农村人口比重小于均值的省个数也从4个增加到5个,但是内容却有较大变化,除广东省未发生变化外,北京和天津从该类区转移到90年代末的C类区,甘肃转移到A类区,宁夏和山西则是从80年代末的C类区转变过来的,说明位于中西部地区的省农村人口迁移较以往更为活跃。农村人口的省际、省内迁移活跃度都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从80年代末的11个减少到8个,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新疆都未发生变化,可能的原因在于它们地理区位距离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较远。而在省际比重大于均值而省内比重小于均值的D区类,80年代末有3个省,到90年代末却没有一个省分布于此类区中,从人口迁移的经济学角度看,近距离迁移成本低,这意味着90年代农村人口迁移更加理性化。

2 农村人口空间流动态势

2.1 农村人口迁出的空间分布格局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首先,从农村人口的迁出总量看,20世纪80年代农村人口迁出规模较大的省依次是四川、广东、河南、江苏、湖南、广西、浙江、安徽、山东、河北、黑龙江,11省共占全国农村迁出人口的67%,大致形成了四个主要人口迁移集中区(图1)。其中,以四川省流出的农村人口最多,占到全国总迁出农村人口的12.5%,其次是广东省,占到9.6%,其他九个省(市)则在4%~6%之间。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全国农村人口迁移在市场经济下都变得比以往更加活跃,各省迁出农村人口在全国总迁移农村人口中的比重相对均衡,虽然四川省农村人口迁移总量还位于首位,但占全国总迁出农村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仅占9.56%。与80年代相比,人口迁移重心向中南部转移,迁出的农村人口集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河南、安徽和山东等地区。

图1 1985~1990(左图)、1995~2000(右图)农村人口总迁出量

Fig.1 Total out-migr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in 1980s(left)and in 1990s(right)

其次,从农村人口发生省际迁移的迁出地空间分布格局看,20世纪80年代末四川、广西、浙江、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南、山东等省农村人口发生省际迁移的规模较大。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到90年代末中国省际迁移的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由于东部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人口可以在内部消化,因此农村人口省际迁移集中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安徽、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四川、重庆、广西等省区,这些地区的农村人口占到全国省际迁出总量的70%左右(见图2)。

图2 1985~1990(左图)、1995~2000(右图)农村人口省际迁移量

Fig.2 Inter-migr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in 1980s(left)and in 1990s(right)

第三,从农村人口省内迁移总量看,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人口的省内迁移呈现出东部与中部并举的格局。而对于西部地区,受制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向省内城镇迁移的强度相对较弱(见图3)。

图3 1985~1990(左图)、1995~2000(右图)农村人口省内迁移量

Fig.3 Inner-migr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in 1980s(left)and in 1990s(right)

对农村人口迁移的省内和省际空间迁出格局进行简单叠加,会发现某些地区不论是农村劳动力省内迁移还是省际迁移都很剧烈,它们是全国主要的农村劳动力迁出区,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包括四川、安徽、湖南和河南。同时,中国农村人口迁移表现出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人口迁移都同样活跃的总体格局,但结构不同。中部地区农村人口迁移活跃更多的来自于向省外的迁出,而东部地区农村人口迁移活跃则更多的来自于省内的迁移。

2.2 农村人口迁入地的空间分布格局

农村迁出人口对迁入地的选择大致可分为本省和外省,因此,从各省农村人口迁移的省际与省内迁移构成可以得到农村人口迁入地的大致轮廓。1985~1990年全国30个省(市、区)都是以省内迁移为主,省际迁出比例最高的浙江省也仅为47%;而到1995~2000年全国31个省(市、区)中四川、安徽、江西、重庆和湖南等5省,农村迁移人口主要是以省际迁移为主,其他省(市、区)的农村人口迁移则大都发生在省内,并且越是经济发达的省,农村人口在省内迁移的比例越高,如广东、上海、北京,这一比例达到了90%以上。此外,地理区位也使得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迁移以省内为主,这主要是受迁移成本的影响,如西部的青海、宁夏和西藏等地。从各省农村人口的省内省际迁移结构变化,省际迁移比重提高的省为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口大省和粮食大省,大都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江西省,省际迁移比重增加了34%,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江西省同时比邻省际人口迁入两大集中区,即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较低的省际迁移成本和强大的经济拉力强化了江西农村人口外迁的动力。在结构变化中最小的是陕西省,省际迁移比重仅增加0.3%,其次是甘肃和黑龙江,分别仅为0.4%和0.7%。各省农村人口迁移结构的变化差异说明各地区内部源自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人口的拉力相互作用下的合力不同,省际的城市经济对迁出地农村人口的拉力亦不相同,以及地区间农村人口特征的不同从而导致的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迁移激励的响应不同。

图4是发生省际迁移的农村人口对迁入地的选择结果。显然,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入地具有极度集中的分布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人口迁入地除广东外,大都集中在以北京为核心的北方省市,且分布较为分散;到90年代随着中国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北方省市在农村人口迁入总量中的地位下降,处于2级迁入区以上的仅有北京和新疆,南部的广东、江苏、上海地位继续得到巩固,并且相邻省份浙江和福建也变为农村人口的主要迁入地,五省连城一片,成为中国农村人口迁入的集中地区,迁入的农村人口总量占全国的65%,仅广东省迁入的农村人口就占到全国总量的38%,而在80年代这一比重仅为14%。

图4 1985~1990(左图)、1995~2000(右图)农村人口省际迁入格局

Fig.4 In-migr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in 1980s(left)and in 1990s(right)

3 结论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与80年代相比体现出一些市场经济下更为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农村人口迁移规模增大,但在全国人口迁移中的份额降低,原因在于城镇人口迁移。②尽管农村人口迁移在中国总人口迁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因地区而异。在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主要表现为城镇人口的迁移。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迁移不论是在省内迁移还是在省际迁移中的地位都得到提升,农村人口迁移更为活跃、积极。③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距离大大增强,流向更加集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成为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的主要流入地,而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南、江西、河南以及西部的四川则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出地。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在规模上出现中部和东部并举的局面,但结构不同。东部地区农村人口迁移以省内迁移为主,中部农村人口则以省际迁移为主。

收稿日期:2006—08—07;修订日期:2007—05—14

基金项目:中国—欧盟科技合作项目(ICA4—CT—2002—10004)资助。

注释:

① 研究中讨论的农村人口是指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从乡和镇的村季会迁移的人口

② 迁出区分级是根据迁出量并按照Natural Breaks(Jenks)进行的分级。

标签:;  ;  ;  ;  ;  

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研究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