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西部大开发后来者的优势陷阱_后发优势论文

警惕西部大开发后来者的优势陷阱_后发优势论文

西部开发要谨防后发优势陷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陷阱论文,西部开发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利用后发优势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内外经验表明,落后地区有可能享受这种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赶超发达国家和地区。然而,后发优势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利用后发优势促进西部开发有可能陷入后发优势陷阱之中。因此,探讨后发优势陷阱的生成及其防范的对策,对于促进西部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部开发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经济上的相对落后,有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爆发性的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历史学家格申克龙在研究工业化的后来者能够赶上工业化的先行者的原因和实现追赶目标的途径时,提出了后发优势的观点。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即后发国家有可能利用先发国家的资金、技术和成功的经验,出现较快的发展速度,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或超过先发国家。后发优势的界定并非只适用于国与国之间,同样适应于一国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之间。后发地区的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地区通过引进国外或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选择更快的发展道路和更开放的发展政策,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不论从国与国之间还是从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之间来看,后发优势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制度安排替代性普遍存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其制度安排是不同的,同一制度安排在不同地区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制度安排上的多样性决定了落后地区制度安排的灵活性。落后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的目标,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安排进行模仿和借鉴,使后发地区以引入的先进制度来替代本地区落后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少走许多弯路,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技术转移性普遍存在。落后地区可以通过技术的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引进先进技术,以改变落后地区的现实技术状况,提升应用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层次,实现快速增长。此外,由相对落后造成的“紧张状态”刺激了人民的忧患意识,激发了他们忍受经济大规模动员和高积累带来的冲击和压力,使政府参与和领导经济建设的努力更为有效。这从另一个侧面推动了落后地区的发展。

后发优势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后发优势的潜在性。后发优势只是一种潜在于后发地区的优势,它能不能得以实现,还有赖于许多其它的条件,如政府推动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培育等。二是后发优势的动态性。不同的发展时期有其不同的优势特征,如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这些都是随着后发地区经济准备、起步、腾飞、成熟和衰退而表现出的一些不同的特征。另外,在区域后发优势中,作用中心点将随着区位的移动而发生位移。同时,区域边缘的经济互动影响对后发优势形成及构成品质有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其变化随时间推移而呈现一定的规律。三是生成机理的双重性。以利益为驱动的市场机制,是后发优势生成的内在机制。主要是市场配置资源和竞争刺激引起的经济行为改变与创新,这是后发优势生成的主要动力源;以利他趋动的强制机制,是后发优势生成的外在机制。主要是政府运用公共政策和提供制度安排形成的特有经济优势,其行为集中表现为政府对后发优势生成的推动作用。四是后发优势的适应性。即通过引进、学习、比较和选择产生的时间和成本节约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主体(政府、企业)对外部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对外来经验的借鉴和转化,对机遇的把握,对低成本资源的利用等方面。

利用后发优势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一是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发达地区锻炼出的一批较为成熟的制度、技术等现代化文明成果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从而缩短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使本地区经济发展起步风险小、成本低、收益大。二是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改善投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在国外以及我国东部地区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利用市场后发优势,吸引大量的外部资金,“借鸡生蛋”,从而大大缩短积累资金的时间。三是西部地区可以直接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在较短的时间内跨越发达地区曾经走过的现代化历程,以及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为实现现代化赢得时间。

二、后发优势双重陷阱及其生成原因

后发优势是一种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优势。后发优势也不排斥创新,但从根本上说,后发优势来自于模仿。一般来讲,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

1.模仿形式的双重性决定后发优势隐藏着双重陷阱

一是后发优势的“制度陷阱”。所谓制度,就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落后地区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模仿空间比较大,可以在基础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然而,从长期来看,制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因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行为方式的变化,是使经济增长出现变化的重要根源之一,制度环境和制度变迁通过强烈影响和改造人们的经济行为和态度而影响经济增长。落后地区由于制度创新的成本相对较大,往往倾向于成本小、见效快的技术引进和创新。这样,落后地区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制度嵌入环境的适应性、制度功能传导的排他性等因素的存在,又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这就是落后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可能导致的“制度陷阱”。

二是后发优势的“学习陷阱”。从理论上讲,后发优势是递减的并将最终消失。因为,通过引进、学习和追赶,发展差距越来越小,最终有可能追上先发国家而拉平,后发优势趋向于零。但实际上,后发地区与先发国家或地区之间总有一段“最后最小差距”。因为,先发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总是限制最新技术的转让。一般只给二流技术,即已有新的换代技术出现,原来尚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较新技术或次新技术,才会转让给你。更不就是处于创新时期、离产业化尚有很长距离的技术,如果后发地区不能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再创新,就只能跟在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后面,亦步亦趋,这即是最终的恒差距——“最后最小差距”。由于这一差距无法通过学习引进而消失,所以这部分后发优势就无法实现。可见,后发地区缺乏创新而仅靠学习和模仿,虽然可以无限接近先发国家,但是永远不可能赶上和超过先发国家或地区,从而走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泥潭。这就是落后地区利用后发优势的“学习陷阱”。

2.后发优势陷阱生成的深刻原因

一是从总体上讲,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倾向。因为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通常不如技术引进和学习直接和迅速,而且采取一种新制度后,对经济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往往是不能预测的,因而制度改革和创新的风险一般都比技术引进大,而且在利用先进技术时,模仿也比自我创新见效快。因此,落后地区为了迅速实现经济起飞,走技术引进和学习的道路,而将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暂缓,无疑是短期内经济发展成本小、收益大、见效快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但其结果都是无法消除“最后最小差距”,落入后发优势陷阱之中。

二是技术原因。首先,落后地区技术模仿空间呈扩大趋势。其次,落后地区科技创新机制不活,创新能力弱。第三,技术创新的成本大、周期长。一般来讲要进行一项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研发费用相对于技术引进来说要大得多,而且,在技术被采用后,收回其成本的周期一般来说也较长。落后地区资金短缺,引进和模仿先进技术显然要比自我创新更加可取。但如果不能在模仿中实现跨越式创新,则可能落入后发陷阱无以自拔。

三是制度原因。首先,落后地区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特征明显。在社会经济体制变迁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的特征,特别是在落后地区,由于观念和习俗等原因,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尤为明显。其次,制度创新的风险大。在制度革新的操作过程中,既定目标总是模糊不清,或是随时需要变动。因此,采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变革方式,总比另辟蹊径容易被人理解和支持,从而变革的风险也相对较小。然而,渐进式路径所利用和接受的是初始的体制进行表现化的包装和改良后引出的,其行为取向是学习积累,而并非创新超越。这种渐进式的改革,在充当体制转换成本“稳定器”的同时,无疑成了阻碍制度创新以及制度创新迅速增加经济绩效的最直接原因之一。第三,制度生成环境的排他性和适应性之间的转化周期长。一项新制度被采用后,和当地的环境在短期内还不会融合,特别是在较为落后的地区,新制度功能的发挥会更大地受到来自环境的排斥,要变排他性为适应性,其周期不会短。

三、防范后发优势陷阱的对策

针对后发优势陷阱的双重性,西部地区要防范这一陷阱必须从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入手,实现制度创新和技术跨越,以形成二者良性互动的局面。

1.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它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的质态、量态、空间分布、时间运转等影响,引起生产率路径的变化,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变化。国内外经验证明,制度创新所形成的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与制度保障作用非常重要,这在落后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制度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无形瓶颈,制度创新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它有利于大力发展规范的股份制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形成适应西部大开发要求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建立起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机制,使西部经济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有利于西部建立新的投融资体制,拓宽渠道,吸引更多的建设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硬环境;有利于加快西部观念更新,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为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知识创新环境,激活西部地区人才、教育、科技三大关键要素,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发展教育与科技产业;有利于顺应新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快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从根本上消除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形成东部及国内外优势互补的西部产业结构;有利于建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机制,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避免掠夺式开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打破地区垄断、部门分割的局面,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优化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与东部资金的流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适应未来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的需要。

然而,经济制度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它的形成和演变受政治、经济、历史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西部的制度开发,需要客观全面的考虑,既有对西部地方制度的创新,也会反衬出全国经济管理制度的缺欠;既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又要面向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惯例接轨。因而,西部地区制度创新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改革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目前,西部经济还是国有经济占绝大多数,计划的色彩很浓。各级各类政府以所有者和计划者的身份主宰着经济运行,政府代替市场确定支柱产业和支柱产品,政府用行政手段代替经济手段指挥资产重组,政府直接投资进行重复建设,政府支持进行市场封锁,政府出面庇护落后企业等现象屡见不鲜,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益大受影响。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市场主体——企业来进行,政府不应成为市场竞争的一方,而是要做好市场规则制定和监督工作。但政府职能转变目前在全国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西部更为明显。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朝市场经济方向努力,还是强化计划经济行为,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走向。西部要建设规范的市场经济,就必须深刻调整政府角色,严格区分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坚决剔除政府职能中的企业行为。政府不要再做直接投资者,而应全力做好制度设计、规则制定和监督执行工作,高质高效地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是深化西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的发展和实力,最终取决于企业的发展和实力。美国的经济实力强,是因为美国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企业。据调查,在全球最值钱的10个品牌中,美国公司占9个。西部大开发如果不能形成优秀企业层出不穷、蒸蒸日上的环境和气氛,最后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经济发展成果。目前,国有企业是西部经济的主要力量,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重中之重。当前改革正面临一系列的两难境地:既要破产重组,又不能使国有资产流失;既要产权多元化,又要公有制占主体;既要人员优化,又要安排好下岗人员。因此,国企改革应将存量和增量区别对待。对存量改革应一慢二看,对增量改革则要迅速通过。因为存量改革是体制内改革,必然牵涉到职工待遇、资产处置、债务处理等问题,处理过急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历史、现实矛盾集中激化和爆发。而增量改革是体制外改革,必须加快进行,否则将会自相矛盾,一方面改革着现存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又在不停地建立体制不变的国有企业,等于自己的左手为自己的右手制造麻烦。因此,一定要让新企业一诞生就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不再是改革对象。

三是健全西部各项法律制度,为创新提供法律保障。在西部开发的制度创新中之所以要进行健全法制、依法治“区”的实践,是因为目前西部地区靠政策治理仍占重要地位,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法治上的欠帐还很多。而且,自然、社会、民族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区域援助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和连续的政策,这就必须使援助政策法律化。德国在宪法中明确提出要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联邦改善区域结构共同任务法》规定了联邦和州对落后地区的援助责任和补贴比例,《联邦财政平衡法》通过州际及州与地方的税收再分配,保证各州人均税收的均等。日本开发北海道,专门颁布了《北海道开发法》,并规定国家设立北海道开发事业费预算。这些法律使对落后地区开发援助获得了可靠的保障。就我国西部而言,一方面要提高法律可及性。再多再好的法律如果立在那里不用也等于零,即使是不够完善的法律,如果能够广泛地应用,也总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疏通立法渠道,提高把实践中的问题反馈到完善立法程序的效率,使依法治区的“法”足可依靠。此外,还要加强舆论的监督作用。“人治”与“法治”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法治要求公开,而人治最怕公开。最后还要突出西部特色,提高法律的针对性。西部地区的立法工作,既要与国家立法高度一致,又要根据西部地区的区情制定一系列更加对口、实用的法律。

四是其他制度方面的创新。要明确西部国有经济进与退的领域,积极调整与优化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要改革财税金融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资本市场;要加快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盘活西部自然资源;要积极改革人事劳动管理体制,改进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变“孔雀东南飞”为“孔雀向西飞”。

2.西部地区要努力实现技术跨越

技术跨越是指落后地区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模仿创新和根本性创新,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迅速赶超先进区域。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低度化、技术水平落后、经济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障碍。特别是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跨越已经成为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对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只有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才能带动西部产业技术大幅度提升。当前,西部地区在某些局部区域高素质人才相当密集,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当高的高新技术研制开发能力,只要认真去抓并且选准突破口,产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是完全有可能的。西部地区应在制定合适有效的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实现技术跨越。而且,在目前需求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再发展一些低技术层次的技术和产品已经行不通了,惟一的出路是全面提升技术层次。这包括在某些具有局部优势的关键领域实现技术跨越,也包括主要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具体讲,当前主要的任务有:

一是加强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增强其创新能力。创新系统对于国际和区际间的“知识流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西部地区要实现技术跨越,必须抓住机遇,建立和完善与本地区相适应的区域创新系统,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国外或区外的知识流入,加快区内知识流动畅通,保证本地区能够进行有效、持续的创新。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有活力的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科技跨越要做到有才可用和有才能用。一方面要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建立创新人才市场,促进创新人才的流动,增加对创新活动的激励。在此基础上,形成产生科技跨越发展高层次人才的市场和激励机制。特别要注意从创新实践中,培养具有宏观组织和协调能力的科技帅才。

三是继续改善西部科技跨越发展的环境,加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科技跨越的环境包括创新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税收环境、竞争环境等“软环境”和科技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滋生西部地区创新活动的温床。

四是增加对西部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拓宽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渠道。一方面政府要增加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加大对创新活动投入,鼓励民间机构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推动风险投资,吸引社会资金支撑科技创新活动。

五是积极开展对外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增加对国外技术的引进,特别是软件技术的引进;加强同国外科技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的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在国内建立科技创新机构。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要利用后发优势,享受后发利益,避免后发优势陷阱,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政策推动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西部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改革思路和方法上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制度创新和技术跨越以及二者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标签:;  ;  ;  ;  ;  ;  ;  

警惕西部大开发后来者的优势陷阱_后发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