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检验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_邓小平理论论文

历史检验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_邓小平理论论文

历史性考验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历史性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开始的标志,也是邓小平理论开始逐步形成的标志。我们今天怎样来纪念这一光辉的日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认清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来武装全党。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理论有什么用,理论武装有什么用,学理论有什么用?归根到底,正如邓小平同志本人所反复强调的,是为了把握大局,指导实践。而把握大局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清醒地认识我们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和历史性考验,就是要清醒地把握我们面前诸多复杂条件和发展机遇,这样才能坚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心,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我们学理论就是为了这个,就是大局、考验、机遇、信心这八个大字。讲世界观,世界观就在这里面;讲立场、观点、方法,立场、观点、方法也就在这里面。如果离开了大局、考验、机遇、信心,你那个世界观是空的,你那个立场、观点、方法没有用,更谈不上自觉性、坚定性。所以,回顾二十年,纪念二十年,关键是要把握大局,经受考验,抓住机遇,坚定信心。

一、一场大考试,考出了一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对我们党意味着什么?从大局来看,二十年就是一场大考试。考试的结果,考出了一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是在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的考试中成长、壮大、发展起来的。当年,毛泽东从西柏坡进北京,他跟中央的几位同志说,我们进京赶考去。考的结果呢?很成功,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又是一场考试。并不因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经过了一场考试,就不需要再考了。历史的事实是,我们再来考试,这一考就考了二十年。考的结果,也很成功。出了两个伟大的成果,一个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全国公认,举世瞩目,连敌视我们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再一个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这样两个伟大成果,一个实践,一个理论,互相联系,互相促进。集中起来,就是考出了一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事非经过不知难,从二十年三大历史关头看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怎么考出来的?邓小平理论是怎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事非经过不知难。二十年里,我们走过的是不寻常的道路,经历了三个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

第一个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谈何容易?“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我们最崇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这是出乎我们想象,我们没有精神准备的。当时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冤假错案堆积如山,政治、思想极其混乱,党和国家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国际关系也非常紧张。这些情况能不能扭转,中国向何处去?这就是考试。这个考试,真是千头万绪,邓小平同志是怎么处理的?他从千头万绪中首先抓住决定性环节——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两个凡是”,由此入手。这个气魄,这个眼光,这种马克思主义了不起的勇气和智慧,只有我们邓小平同志,我们这个长期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伟大的党才有。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当时意见分歧,各种认识都有。但是邓小平同志掌握得多好啊!既从根本上否定了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又坚定地维护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天下大定。在这个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当,我们是要翻船的。

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全党在拨乱反正中把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拨乱反正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平反冤假错案,但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在这个最大的问题上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全党围绕着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当年帽子满天飞,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但是,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推进改革开放,以实践为唯一标准证明那些帽子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重新来回答这个历史性课题。回答的结果,集中起来,就是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全党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任务。从农村起步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商品经济。这就有一九八四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邓小平同志说这是个好文件。在他的印象里,是写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全党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们面临的时代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么干?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轮廓。这一新理论,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中提出的,而且经受住了考验。

怎么经受住考验的?是我们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从困难中分析矛盾,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干出来的。“文化大革命”不是造成很大困难吗?但邓小平同志讲“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文化大革命”把错误推到极端我们就好改了,而且会促使我们相当彻底地改。这样,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就提出来了,全面改革就提出来了,这也就是抓住了机遇。从国际来说,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但同时美苏矛盾也尖锐得很,这也是机遇。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接连访美访日,就抓住了这个机遇。还有,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正在兴起。邓小平同志称它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种估量在他的战略全局上是很有分量的。他认为,这是个挑战,是个压力,但同时也包含机遇,不要失掉机遇。邓小平同志就是这样,从困难、压力、挑战中看到希望,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没有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我们怎么能闯过“文化大革命”造成的重重难关呢?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啊!

第二个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就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风波。那时有人以为,社会主义的天要黑下来;也有人对是否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发生怀疑。但是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不是这个精神状态。针对国内政治风波,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我们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没有错,我们的“三部曲”发展战略没有错,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不能变。有了这个劲头,天下大定。面对国际政治风波,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天下会塌下来。事实上,只要我们顶得住,稳得住,继续前进,我们的战略地位就会上升。所以国际国内政治风波反映在我们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头脑里面,绝不仅仅是压力,而且也包含机遇。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特别是他在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强调指出,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这一套决不能动摇。当时作出这样的判断,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多么深刻的思考和眼光啊!

在经受住这一重大历史关头考验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提出并坚持了一系列指导我们继续前进的科学论断。最关紧要的是这么五条: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二是在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把问题集中提炼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上来,强调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四是明确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要在发展中突出四个“力”,这就是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综合国力和抵御、承受风险的能力。五是鲜明地指出了“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这就是机遇”,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形势,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这几条,表明了邓小平理论在行动中在实践中的重大新发展。

回过头来看我们是怎么闯过这第二个重大历史关头的,真是谈何容易。它完全出乎西方多少老谋深算的战略家的预料,也超乎我们自己一些同志的想象。这又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啊!

第三个重大历史关头,就是十五大前后。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九七年年初去世,那末我们国家、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就成为一个必须向全世界昭告的头等重大的问题。怎么答复呢?江泽民同志致的悼词和中央告人民书答复了,江泽民同志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九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答复了,特别是十五大,我们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代表大会答复了。江泽民同志强调邓小平理论是我们指导思想。我们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管有什么议论,有什么风浪,我自岿然不动!江泽民同志讲的这个精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高度一致,中央政治局高度一致,中央委员会全会高度一致,一直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高度一致,高高举起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而且把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经过这三个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四“新”:一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新结合。我们是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决定我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就的最根本一条,就是看能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能不能经过这个结合,经受考验,抓住机遇,指导实践,取得新的胜利和发展。

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新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新飞跃。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出新判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三是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我们围绕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走出了既不同于过去的发展道路,又拒绝资产阶级自由化邪路的一条新路。

四是总起来说,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邓小平理论。

三、继往开来,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新的境界。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中委研讨班结业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形成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把这一学习提高到十五大所达到的新水平。

怎样理解这个“新水平”呢?它突出表现在以下八点。

第一点,十五大鲜明地举起邓小平理论旗帜,而且把它写进党章,这就是新水平的集中表现。

第二点,十五大用中华民族本世纪一百年的全部历史巨大变化来说明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从历史命运的深入思考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我们民族经过曲折的发展,经过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这么长久的奋斗,到今天锻造出了一个对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新最切近最管用的理论武器——邓小平理论。

第三点,十五大又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近二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证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紧密相连的,因而已被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掌握的科学理论,是体现当代中国发展新要求的科学理论。

第四点,十五大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以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一百几十年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为背景,有力地发扬了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是能够指引中国人民主动站到时代潮流前头的科学理论。

第五点,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六点,十五大从迈向新世纪的现实需要出发,运用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回答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出了一系列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重大决策。

第七点,十五大还特别强调邓小平理论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要求全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邓小平理论。十五大以鲜明的语言强调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第八点,十五大还把学习邓小平理论提到新的高度,要求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党的干部的学习任务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是学好邓小平理论。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

以上八点,表明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水平,对邓小平理论的运用达到了新高度新水平,对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要求也达到了新高度新水平。

四、面对二十一世纪新的考验,我们要有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十五大后一年来,中国人民又面对两大风险的严酷考验。一是自然灾害的风险,特大洪水;二是经济风险,亚洲金融危机。我们经受住了,这使我们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树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好形象,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中流砥柱,水落石出;风云变幻,岿然不动。中国为什么能够经受住如此巨大的考验和压力呢?

一是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我们具有了相当的承受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改革和发展成就的综合结果,是我国强大实力的集中体现。

二是中央及时采取了正确的对策和措施。面对亚洲金融风波,党中央清醒地分析国际国内各种因素,提出了“坚定信心,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沉着应对,埋头苦干,趋利避害”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面对罕见的洪灾,党中央又果断决策,精心部署,实施自渡江战役以来最大的一次兵力集结,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与洪水展开气壮山河的搏斗,取得了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

最根本的是,我们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定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实践证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具有丰富领导经验和驾驭复杂形势能力的坚强领导集体,一定能够带领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道路、理论、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这是我们最强大的政治优势。

当然不是说没有问题,确实有问题、有困难、有弱点,但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办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比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在继续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着力扩大内需、开发国内市场,就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这项战略决策的实施,肯定将能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从困难中抓住机遇,把困难转化为机遇,从而把我国国民经济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开辟一个新的阶段。

那末再想深一点,十五大后一年来的最新考验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

启示之一,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进道路不会都是平坦的。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就以亚洲金融危机来说,在世纪之交,这场具有经济全球化明显特征的金融危机来得是时候!在各方面人们没有精神准备的情况下,这场危机以极大的破坏力和宰割力,把世界范围经济发展中的深层矛盾一下子揭露出来了。这就告诉人们:经济全球化这件事的作用和后果具有二重性,祸福相因。这还告诉人们: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进程中,以经济和科技为主战场的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何等尖锐复杂!在可见的将来,这种较量将是各个国家在各自社会制度和各自进行多方面体制改革调整的基础上,在国际经济联系、合作空前深化而竞争也空前深化的条件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诸因素的,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还必须清楚看到这种较量,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占优势,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使态势变得更加复杂,曲折和风险更加难以避免。这样一场世界范围的,各国为争取在二十一世纪的更有利地位而展开的综合国力大竞赛,就其激烈程度和影响后果的分量而言,甚至还可以说是一场“大战争”。

启示之二,说过来说过去,问题离不开综合国力,离不开抵御和承受风险的能力。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二中全会的重要讲话精辟指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我们自身是否具有足够的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他这样说:“这次金融风波的冲击,我们顶住了,证明改革开放二十年形成的基础,使我们具有相当的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还有许多弱点,这种能力还不够强。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越是坚定,经济越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越是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越是得力,这种能力就会越强。总之,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开拓前进,不断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江泽民同志在这里强调提出的“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观念,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运用和发挥。

启示之三,我们要有一种迎接新考验的精神准备。在二十一世纪,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场新的大考试大考验。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着两个转折:世界的大转折,还有中国本身的历史大转折。中国历史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开始了,这就是要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这个大转折,马克思没有说过,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实际上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也没有过。“四个没有”,这件事可是前无古人!再加上世界大转折——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多极化,以及在这种新历史条件下各国综合国力的大竞赛,这也是前所未有的。那末,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对待这样的大转折呢?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九一年这样说过: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论断。江泽民同志前不久进一步强调,大转折就是大机遇。这样认识问题,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党把握复杂形势的充满辩证法的科学分析力,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这个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就提出来了,他在报告一开头就强调指出:“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随后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强调指出:“精神状态问题很重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就是讲精神状态。”这就很明白,我们就是要以这样的精神状态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大转折和中国历史大转折。

启示之四,归根到底,还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大转折必然反映到人们思想上来。而大转折总是会有正负、负面,主流、支流,胜利、挫折,成就、困难,这两方面又必然同志反映到人们思想上来,并在不同的人们当中引起不同的反响。至于世界范围各种精神文化力量的相互激荡,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较量,同样必然反映到人们思想上来,并在不同人们当中引起不同反响。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两个怎么看:怎么看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局,怎么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怎么看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世界观问题,就是立场、观点方法问题,也就是我们一开头所说的“大局、考验、机遇、信心”问题。正因为这样,理论武装工作就非常重要。

我们正处在伟大的时代关节。我们全党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应当是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学习,应当是理论同各方面现代化知识、历史知识相结合的学习,应当是理论同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变动相结合的学习,应当是理论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的学习,应当是提高到十五大所要求的新水平的学习。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不断深入,才能常学常新。以不懈的努力来推进这样的学习,就是我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的一个最好的纪念。

标签:;  ;  ;  ;  ;  ;  ;  ;  ;  ;  ;  ;  ;  

历史检验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