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和制度惯性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压力、风险及对策_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市场化攻坚与制度惯性影响下的商业银行压力、风险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惯性论文,对策论文,压力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14)05-0083-06

      一、存贷利率主线下的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简评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同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提出而列入改革目标,又随提出坚定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而拉开市场化实践活动序幕,而十八大“加强市场要素调节作用”的提出又加快了市场化实践改革步伐。随后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一举之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攻坚存款利率的最后阶段。回顾18年风风雨雨实践改革历程,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可依存贷款利率放开程度做如下分段解释。第一阶段:改革起步阶段(1996年—1999年)。该阶段以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市场为首举,以1999年放开国债利率为末笔。该期间主要对法人级别的短期融资券利率逐一实现了市场化,但未涉及普通存贷款利率的放开。第二阶段:改革加强阶段(2000年—2012年)。该阶段以2000年放开境内外币贷款利率为首举,以2012年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为末笔。该期间涉及了存贷款利率的放开,但只适用于外币存款利率和特殊法人间的存款利率业务,普通存贷款利率依然受管理状态。但总体上,至此,除了普通存贷款利率未完全放开以外,其他层面利率基本放开。第三阶段:改革攻坚阶段(2013年—)。该阶段以2013年7月全面取消贷款下限管制和以2013年12月开放同业市场CD存单利率举动为序幕,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攻坚存款利率的阶段。这是利率市场化最后阶段,也是最艰难的阶段,固然这一阶段商业银行将面临更深层面的利得和风险问题。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兼顾国情,沿着循序渐进的路径进行着,即总体按照“先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后存贷款利率”思路进行,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则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进行,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到目前,除了央行政策性利率无需市场化之外,短期法人级别融资市场利率已完全市场化,外币存贷款利率也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详见表1)。

      

      虽说攻坚阶段只剩下对存款利率的放开,但因存款利率涉及面广,即便给社会带来利得机会,但也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冲击的影响。其中受冲击最大的将是长期依赖以扩张存贷规模,支撑经营活动的商业银行群体。而造成商业银行受冲击程度的根源在于传统制度及制度的惯性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攻坚阶段中制度惯性影响下的商业银行压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存款利率将逐步放开,新的风险将向商业银行扑面而来。然而,商业银行带着在传统制度惯性作用下形成的桎梏影响,快速转型实属艰难,压力重重。但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不可逆转的,商业银行只有迎难而上。

      (一)经营战略快速转型的压力

      在我国实行利率管制时期,各家商业银行经营战略是追求“规模效益”,即通过做大传统存贷款业务规模来实现银行的高收益。存贷款业务规模的大小决定一家商业银行利润的多与少,利息差收入是利润最大最核心部分。这一经营战略使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受益,并形成商业银行群体普遍的固有经营模式。由此,即便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到如今依然大有银行在迷恋该经营模式。当然,这一现象不能完全怪罪到商业银行,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因素是传统制度的惯性影响。由于制度惯性的影响和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制约,即便不可逆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商业银行快速转型传统经营战略模式,长期受“规模效益”恩惠的商业银行在短期快速转变经营战略也是困难的。

      (二)定价管理能力提升的压力

      在利率管制时期,存贷款业务的定价由国家统一制定,商业银行不用“操心”,并在传统制度呵护下造成了商业银行定价方法简单,定价管理水平低下的局面。但在利率市场化启动那一时刻,市场已经向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简单而单调的定价机制提出了改进的客观要求,商业银行理应有充足的时间提升这一切。然而传统制度的粘性或惯性的作用,使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改进定价方法、提升自身定价管理能力方面相对于利率市场化步伐迟缓滞后。而今,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攻坚阶段,更多更复杂的利率风险将登场,商业银行在短期建设相应的完善定价机制、具备相应的定价管理能力困难显著。

      (三)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的压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影响下,经济主体没有市场风险意识可言,也无需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商业银行领域也如此,普遍存在无风险意识、低风险管理能力的状况。在传统制度惯性作用下,即便到现在,利率市场化攻坚阶段风险在深化,商业银行群体中依然大有深受其惯性影响而存在低风险管理能力的现象。商业银行做到全员性真正风险意识的提高,管理层风险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三、利率市场化攻坚阶段商业银行风险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价格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任何一项制度改革的初衷总是力求给社会主体带来诸多正效应。但凡是两面,一个成功的制度改革在行进中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难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是如此,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得机会的同时也将带来诸多风险。攻坚阶段的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对受传统制度惯性影响的商业银行来讲更显突出。

      (一)存贷利率波动风险加剧

      我国目前融资市场结构中,存贷业务融资依然是主角,而存贷款利率又是利率体系的核心。因此,伴随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和存款利率的将逐步放开,因存贷款利率波动而形成的风险是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的普遍威胁。

      从贷款利率情况来看,从2013年之后,利率浮动更加自由,相比执行向上浮动的商业银行为居多。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4年1月,2013年之前60%以上已执行上浮浮动的商业银行中近50%的商业银行继续执行了上浮,其中,上浮10%的约占20%,上浮10%~30%的约占25%。各家商业银行上浮贷款利率积极,营造了整体贷款市场利率的“牛市”。

      从存款利率情况来看,2012年6月调整上浮区间10%的规定,给各商业银行营造了上浮存款利率更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在2013年6月之后像余额宝之类的网络融资平台的兴起,加剧了商业银行存款竞争,使各家商业银行抛开“行业约定”冲向存款利率上线。尤其中小商业银行先后对中长期利率上限快速吃满,使存款利率市场牛到“封顶”。

      即便存贷利率双双上扬,但出现存贷息差缩小扩大局面是各国利率市场化初期的普遍经历。而当前的我国,又成为佐证这个大概率事件的国家。2013年后,我国存款利率将逐渐放开,在竞争机制作用下,存款利率上调空间将扩大。而贷款利率因在短期内难以调整业务结构和竞争压力的无奈,上调利率空间有限,进而息差缩小幅度加大,银行利润减少。这一局面在2013年初已显现出来,据2013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共有4家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从一贯的两位数跌落至个位数,分别是农业银行(8.26%)、中国银行(8.2%)、中信银行(7.65%)及平安银行(4.6%)。

      (二)多种类利率风险并存

      利率风险有多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其诱因皆源于市场波动。利率市场化攻坚阶段伴随存款利率的逐步放开,市场对存贷款利率的影响将更加明显,利率水平会随市场波动而波动。而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除了使存贷息差缩小之外,还会导致期限错配、长短期收益率倒挂、客户违约等方面的问题,形成所谓“利率期限错配风险”(指商业银行持有负缺口状态时,当利率上升时遭受损失;相反持有正缺口状态时,利率下降时遭受损失)、“收益率曲线风险”(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时,以经营中长期业务为主的银行将面临损失)、“选择权风险”(指因储户和借款人根据市场利率情形或由于种种原因的需要,选择在到期日之前提现或还款的行为给商业银行带来突发性提现要求和无准备状态下的可用资金的增加,这导致商业银行资金占用隐形成本的提高)。

      观察2013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情形,一是,从存贷利差上浮空间变动幅度差异来,商业银行可能出现负缺口状态,进而在利率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容易形成利率期限错配风险。二是,从2013年的央行调高短期利率调控市场的举措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先短后长”的总体思路来看,可能出现负收益率曲线状况,进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三是,随今后存款利率上升趋势的加大,存款市场上储户会“提旧存新”的套利行为,而贷款市场上因贷款利率上浮空间的缩小,可能刺激贷款客户行驶“提前还旧续借新贷”的套利行为,而在存贷款客户共同违约行为影响下,商业银行必然面对选择权风险。这样,利率市场化攻坚阶段,商业银行将面临复杂多样的多种利率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显著

      受我国整体市场环境和攻坚利率市场化阶段的影响,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也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2013年7月贷款利率的全面开放使各家商业银行在利益驱使下,争夺资金来源局面将更加激烈。部分竞争力弱的商业银行可能出现吸收流动性困难或流动性流失的现象。而局部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的现象,随着老百姓对市场敏感度的提升,“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发挥作用,可能由局部挤兑现象引发全面商业银行机构的挤兑现象。二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后,我国“脱媒”现象并不能因此而减轻,相反,逐渐深化的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新型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一方面给资金持有者提供了更多的流动资金的平台和渠道的同时,使缺乏流动性的商业银行在“脱媒”压力下难以实现流动性的充足准备。三是,利率市场化进入攻坚阶段,使央行改变以往直接干预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角色,而转向控制货币总体规模和维持稳健货币为目标的角色。这样,当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时,央行会对注入流动性问题抱有谨慎态度,商业银行可能失去及时得到流动资金补充的机会。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也曾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中指出,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商业银行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的论断。

      (四)逆向选择风险滋生

      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商业银行逆向选择是影响因素之一。对逆向选择行为的产生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从贷款业务角度来看,在利率管制时期,由于国家对贷款利率限制,商业银行没有风险收益匹配机制而一般不会向高危企业放贷,否则意味着亏损。然而随我国利率管制逐渐放松,以至今日迎来攻坚存款利率的最后阶段,贷款利率完全被放开,商业银行运行风险收益匹配机制的宽松环境将具备。这时,由于竞争的压力,商业银行可能会向高危企业和个人放贷,产生“逆向选择”行为。而我国目前贷款利率在短期内依然上升的情形将进一步助推“逆向选择”行为的发展。在“逆向选择”效应下,商业银行收益并不是随贷款利率的提高同比增加,相反,当利率上升到一定高点之后,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反而随贷款利率的进一步提高而降低(见图1)。这是因为逆向选择客户群的道德承诺往往随利率的上升而降低,也就是说高利率环境下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会上升,进而也埋下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种子。二从存款业务角度来看,存款利率市场化启动后,容易造成提高存款利率而争夺客户的恶性竞争现象,尤其那些占有绝对规模优势的大型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容易忽视资金成本而提高存款利率吸收资金来源,这种现象就是存款资本的逆向选择行为。存款资本的逆向选择行为,容易造成商业银行高成本经营。在存贷款两方面逆向选择行为的影响下,无疑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

      (五)中小商业银行危机可能性增加

      在危机和冲击面前,个体抗压能力是不同的。在利率市场化冲击面前,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在规模、技术、网点、人才、产品创新等方面与中小商业银行相比占绝对优势,所以即使利率市场化负面冲击加重,但因先天优势还不至于被击垮,然而,中小规模商业银行就不是这般幸运。从各国实践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冲击面前,以美国为首的那些完成利率市场化国家的中小规模商业银行曾都不同程度遭遇倒闭、整合、兼并的洗礼和煎熬。

      在我国,中小规模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在存款利率逐步放开环境下,还不能够依靠金融创新来转型的情形下,可能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时还要不得已降低贷款利率来支撑经营。结果不但加快中小商业银行息差缩小速度,还可能带来:息差减少→可持续经营出现困难→进一步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以吸引客户→息差进一步缩小→经营进一步困难的恶性循环局面。该局面的进一步恶化足以让实力弱小的中小商业银行退出金融市场,尤其对那些小微型商业银行银的威胁更直接更迅速。这也许被认为优胜劣汰,纯属自然,但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建设的需求和不同规模经济主体融资的现实需求下,中小商业银行的存在对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意义重大。中小商业银行的存在对一国银行机构体系的完善和制衡作用,以及避免区域性金融风险都是不可或缺的。

      

      图1 贷款利率与预期收益率

      四、利率市场化攻坚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措施建议

      即便商业银行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但面对不可逆转的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只有迎难而上,积极应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方法,努力加快转型,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才是明智之举。

      (一)加快调整经营战略,开拓银行收益多渠道。

      1.寻找和搭建新的业务结构框架。金融创新表现为多方面的创新,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来看,选择开发和发展中间业务是各国普遍选择的一条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捷径。中间业务是通过低本钱,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收取服务附加费来创收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冲击的影响下,也着手开辟了一些新型中间业务。目前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平均达15%左右,这个水平虽然纵向相比,比之前不到10%的平均水平有了一大进步,但与国际平均水平横向相比还相差甚远,目前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平均高达65%以上。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没有能力开展表外业务的情况下,依赖中间业务的发展,应对息差缩小局面的最有效途径。为此,一方面加强学习加快创新,以不断推出新业务来吸引新老客户;另一方面对已开展业务,提升服务质量和追加后期“保养”工作,通过增强业务的生命力来巩固老客户;再一方面,通过强化“全程服务”的经营方式,延长中间业务的生命周期,持续在商业银行利润生成中支撑作用。

      2.寻找给予更有持久支撑力的客户群体。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商业银行一贯追逐“大”字的客户群和客户结构布局将不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此,欲保持来自信贷业务的利息收入,可通过调整客户结构优化来实现。商业银行在加快更新信用评级系统的基础上,增添或加大中小客户、中小项目的贷款比重,如增加中小企业贷款、三农三牧贷款、消费贷款等来接力传统利息收入的形成。

      3.寻找更有施展空间的新兴市场。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国际银行业陷入危机,而人民币在期间相对稳定,这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舞台的形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借此良机,调整全球业务布局,强化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同时更应该注重开辟利率水平较高的新兴国家市场,以弥补国内利息收入的减少和间接改善在发达国家的低竞争力状况。

      (二)提升风险定价管理能力,降低存贷利率波动干扰。

      为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攻坚阶段、商业银行在存款定价上,尽早建立适合本行的资产负债相匹配(量上的匹配、期限上的匹配、价格上的匹配、渠道的匹配)的新存款定价机制。在贷款定价上,根据自身市场定位、市场竞争实力以及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考虑,建立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下的,能够充分反映补偿价格、成本价格、收益价格、竞争价格等要求的较完善的贷款定价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存贷利率波动而引起定价风险。另外,也要加强内部资金转移成本核算事宜。因为内部资金转移成本是影响存贷款定价不可忽视的要素,因此、是否充分核算单位产品的人力成本、资金占用成本、风险准备金成本、资金消耗成本等是直接影响存贷定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并且根据利率市场化的进度,商业银行还应适时调整内部资金转移成本,为制定迎合市场变化的存贷款定价提供充分准确的计价基础。

      (三)增强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1.增强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一是,继续培养和提高对利率风险的意识。受我国长期利率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利率风险意识并没有真正在商业银行普遍树立,即便到现在利率风险意识淡薄的现象大有存在。面对日益显现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再不能停留在对个别环节和特殊人士的风险意识教育,应把风险意识的培养落在每位员工身上。而这需要首先提高和提升管理层和管理人员的利率风险意识,而后在“头儿”带动的效用下,营造全行高利率风险意识的氛围。二是,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需要完善和理顺利率风险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利率风险计量系统、完善利率风险补偿准备制度、制定平衡收益和风险的业务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防范和处理消化机制等等。再次,各家商业银行在各自风险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潜心开发对冲利率风险的衍生产品,使利率风险得以转移和置换,降低整体利率风险的损失。

      2.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是,完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的建设和严格指标体系的执行力度。二是,发挥与各管理环节的相互渗透、互助互利的作用。如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渗有流动性管理的内容,流动性管理中渗有现金流量管理的内容。以通过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加强间接推动流动性管理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对流性管理的加强助资产负债和现金管理的加强等。三是,缩短流动性测试的间隔期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缩短测试间隔期可以缩短风险堆积的时间,提高商业银行应急能力。而建立完备而高效的信息系统,可较全面预测问题,进而可提升风险预测能力和决策的科学性。

      (四)中小商业银行求异市场定位,降低银行危机的可能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共有244家,其中除了5家大型银行之外,其余都属中小型规模商业银行。从抗风险能力层面判断,利率市场化攻坚阶段,中小规模商业银行面临的危机可能性最大。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发挥自身特长,采取“求异型为主,跟随型为辅”的定位战略:在客户选择上,开辟中小、乃至微小客户群为主;在服务上要加快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灵活多样的服务工具,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快捷方便的服务方式来抢占还没被大银行完全重视的个人金融服务领域;在制度上加快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启用科学有效的各项管理机制,如激励机制、风险机制、分配机制、用人机制、业务管理与考核机制。总之,中小商业银行只有求异发展,真正以市场约束力治理自我,方可在深化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处于不败之地。

      (五)增强贷款审慎办理,降低逆向选择风险

      针对逆向选择风险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一是,设计强有力的差别合同条款。通过对不同风险贷款主体设计不同抵押物和担保物以及利率水平条款,以尽可能提高对高风险客户的约束能力,确保违约风险的补偿。二是,提高甄别客户伪装的能力。商业银行通过进一步普及计算机运用、提高科学建模水平以及严格专家评估工作等来提高甄别客户伪装的能力,降低伪装信息而形成的逆向选择风险。三是,加强跟踪调查,要求严格的信息披露,尽量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四是,行业协会联合监督和惩罚制度的加强。这不但可以提高违约客户的成本,还可威慑到其他准备要变成违约的客户,利用“示范”效用,降低整个行业的逆向选择风险。

      (六)积极配合外部金融监管,降低违规风险隐患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微观主体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受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入的影响,更容易非理性行事,这时,单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约束力是不够的。一国金融监管部门规章制度是在公平、公正、合理、有效原则基础上建立的,外部金融监管的介入可以帮助金融微观主体减少非理性行事,降低其违规风险的发生。因此,商业银行应自觉积极配合外部金融监管,确保合规经营,以减少违规行为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如2009年10月,基于流动性风险的综合性和危及范围深远的特点,银监会在原有“贷存比”和“流动性比例”之上,又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两个财务指标,由四个财务指标形成一套多维度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共同完成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大大提高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央行监管是商业银行安全运营的向导。

标签:;  ;  ;  ;  ;  ;  ;  ;  ;  ;  ;  ;  ;  ;  ;  ;  

利率市场化和制度惯性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压力、风险及对策_利率市场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