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十余载,不曾打骂体罚过学生,偶尔见到别的老师对学生动手动脚,讽刺挖苦,总感到不寒而栗,心神难宁,学生会受到怎样的伤害?心灵的创伤何时才能抚平?
平时,也听不少老师说,一定要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不然的话,以后就管不了啦!成绩也很难好。若老师经常板着面孔,阴云密布,学生有一点错,就大发雷霆,甚至动以拳脚,难道这样不给学生一种惶恐不安吗?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上课情绪吗?
老师“杀鸡骇猴”虽有一些道理,学生是不敢违纪了,但也不敢发表意见了,不敢与老师沟通了,思维势必受到限制,怎会有与老师心灵的撞击?怎会有思维的火花、思维的创新呢?这样学生也很容易有心理问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教师要做一个阳光老师,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始终面带微笑,给学生创造一种安全、温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偶尔有几个异样的声音,也当作是一种调味剂吧!要不怎么能显出老师的宽容、机智、伟大、高尚之处呢?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才敢于把有些解不开的心结告诉你,你才会有机会帮助他们,使他们少走弯路,使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又很可能会避免一些悲哀事件的发生。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和塑造学生而不是制裁和打击。我们新时期的教师要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争做一位阳光教师。根据自身体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首先,教师要有广阔的胸怀和对学生宽容的精神。
“心底无私天地宽”,崇高的精神境界决定教师应具有宽广的心胸,不在学生面前计较个人的尊严和得失;在与学生发生矛盾冲突时,首先严于利己。由于学生幼稚,不成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常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时是教师意想不到的,对于“犯错”的同学,教师决不能冒然发火,急于求成,而应以宽容的精神去对待。教师宽容学生就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其走上成功的道路,反之,一句挖苦讽刺的话,也许会导致学生意志消沉,甚至会毁掉其一生。教师只有对学生多份宽容和理解,多一份尊重和勉励,才能不辱教书育人的使命,也才能杜绝打骂体罚、歧视差生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但宽容不是对学生违纪的消极迁就,更不能放纵学生的错误,而应该像爱因斯坦认为的那样:“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宽容之中蕴含着了解、信任、等待,表明了教育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渗透了一种对于事业、对于孩子的诚挚的热爱。”
对教师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在山中茅屋里修行的老禅师月夜散步归来,发现一个小偷在他的茅屋里偷东西。老禅师知道小偷在屋里不会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从容走进屋里,脱下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并平静地说道:“你从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禅师感慨地说:“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照亮他在夜晚的行程。”第二天早上,老禅师一睁开眼睛,发现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放在门口。老禅师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当时,我不禁被老禅师那样博大、宽容的慈善之心深深折服。我们为何不送某些学生“一轮明月”呢?
在宽容面前小偷尚且能如此,更何况我们这群天真烂漫、懂人情、懂感情的孩子呢?对于一些脾气特别古怪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用宽容的态度,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他们,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这类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处事也一定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况且从本质而言,宽容就是培植和保护独特性、个体性和不规则性,这正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被赋予的人文内涵。作为一名教师,请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耐心地说服教育,用“爱”润物,物会感化;用“爱”育人,人会感动,有爱的奉献,就会有好的收获。
其次,教师要掌握情绪自控的方法。
如:转移内心不悦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遇有个人不幸,要学会自我安慰,或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在与学生发生矛盾冲突时,要头脑冷静,实行“冷处理”,不要感情用事,“火上浇油”,要从个人身上找原因,主动进行自我批评,化解矛盾;要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样做的动力都来自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和教师的楷模作用。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的爱心常常能点燃学生上进的火花,有着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另外,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承认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巨大潜力并等待开发的人,是具有主体地位的人,是有差异的人,并付出实际行动,采取相应措施,使学生健康发展,以此为基础,再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知识才干哺育花朵,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
一个教师有了宽容的心态,学会了情绪自控的方法,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再储备丰厚的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做阳光老师就不难了,这样对己对学生都大有裨益,何乐而不为呢?
论文作者:王正宏 柯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宽容论文; 的人论文; 老师论文; 小偷论文; 情绪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