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海洋发展--迎接太平洋经济时代的到来_太平洋论文

21世纪的海洋发展--迎接太平洋经济时代的到来_太平洋论文

迈向21世纪的海洋开发——迎接太平洋经济时代的到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平洋论文,经济时代论文,海洋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从世界文明史和经济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太平洋时代到来的必然性,并提出构成太平洋时代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以及为迎接太平洋时代的到来,环太平洋西岸地区应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全球经济战略中的沿海地带

近百年来,在海洋和海洋开发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同层面或地缘政治等方面所提出的战略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沿海地区及海洋是一个敏感区,常常成为军事行动的焦点,太平洋战争就是从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开始的,80年代则爆发了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战争,因此,大国军事战略都是以控制海洋和海洋通道作为全球战略的重心。沿海地带也是国际通商或武装侵略的前沿和桥头堡,如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都曾为帝国主义侵占,香港、澳门至今仍为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此外,沿海地带特别是交通条件优越或对海洋通道起控制作用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达地区,如新加坡、日本、英国都是岛国,都是发达国家。

本世纪初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在英国全盛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写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这一专著,该书被美国人称为“十本改变世界的巨著之一”,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该书从全球战略角度提出了“陆心说”理论,即“心脏地带和外缘新月形地带”的概念,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把欧亚大陆内流向北冰洋流域地区称为全球的心脏地带,其外围的西欧、地中海沿岸、印度和中国东部称为新月形地带,并根据离海远近分“内新月形地带”,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外新月形地带”,指欧亚大陆以外的大陆和海岛,其中包括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其中心论点是“心脏地带”不但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而且船无法进入,海权国家势力无法进入,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堡垒,向外扩张,可形成世界帝国,东欧则是进入心脏地带的大门。麦金德把他全球政治战略归纳为: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控制世界。

这就是海权国家面临陆权国家兴起的严重挑战而提出的、在政治战略上影响长达一个世纪的理论。

从商业意义上看,麦金德把新月形地带范围界定在沿海通过四次装卸货物工序的水陆联运区和内陆两次装卸区(铁路、公路运输)作为分界线,与心脏地带分开,即前者称为沿海地区的新月形地带。这个边缘地带通过越洋贸易形成从海洋视点上通向大陆周围的渗透带,确切地分界线应由运费来决定,“在这条线上,四次装卸费、海运费与邻近海岸的铁路运费,相等于两次装卸费和陆上铁路运费之和”。虽然此书的论点是政治的,代表了英国人对陆权国家挑战的忧虑,后来又为德国法西斯地缘政治学的“生存空间”论所利用,但作为一种地理相关是稳定而长期存在的。

美国的N·J·斯克曼在上述心脏地带论的陆心说基础上提出了边缘地带的学说,认为心脏地带周围的外缘地区拥有大量的人口、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故世界的关键地区不在心脏地带,而在这个内新月形地带。陆缘国家如果联合起来,则可通过天然通道进入心脏地带。他的名言是:

谁控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

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

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军事侵略是想统一陆缘地带的尝试。二战以后,在苏、美等大国的外交政策中,都可看到陆心说和陆缘说的痕迹,而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大国的政策。冷战结束后,经济利益的驱动力加强,新月形地带论的陆缘说,也在新形势下发展。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把拥有海陆两方面优势的大陆沿海和海岛视为影响未来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战略地带。80年代初,原苏联的专家通过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到2000年和21世纪初,世界70%人口和经济将分布在距海岸200公里范围内的沿海地带。”

1982年,日本国土厅在制定《第四次国土综合计划》时,曾把以海洋为中心的世界文明中心转移作为制定计划的战略背景之一,并绘制全球文明中心转移地图,认为世界文明中心经由亚洲的河流流域的农业文明依次转向为地中海文明、大西洋文明和太平洋文明,并提出迎接太平洋经济时代的战略和对策。

当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世界文明发展史时,就可清楚地看到古代文明的中心是亚洲各国,包括中国、印度、伊拉克等国家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时代,以农牧业为主体,以内河水运和陆上牛、马车运输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形成了黄河、长江、印度河、幼发拉底河等的河流流域农业文明。

接下来的是地中海文明,由于地中海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和海陆资源、环境特点,形成了地中海文明。地中海文明是宗教文明,它哺育了不止一种文明,而是兴衰相继的多种文明。主要的有西方基督教。西方的基督教国家,应称罗马世纪,因为罗马过去乃至现在仍然归拉丁世界中心,后来又成为天主教世界中心,边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其次是伊斯兰教世界,自摩洛哥越过印度洋直至美拉尼亚、印尼和菲列宾。第三是希腊世界,即东正教的世界,包括巴尔干全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原南斯拉夫、俄罗斯,其中心是君士坦丁堡,1453年改称伊斯坦布尔。地中海文明至今还影响着世界大部分国家。

千百年来,地中海沿岸汇集了世界万物——人、役畜、车辆、船舶、商品、宗教、思想,以至生活之道,甚至还有植物。地中海国家的原产作物除柑、桔、葡萄和小麦外,几乎所有被认为地中海地区的优良植物,都来自大洋彼岸的遥远国家,香橙、柠檬和红桔由远东的阿拉伯人带入,仙人掌、龙舌兰、芦荟和仙人球来自美洲,桉树来自澳大利亚。原地中海是由常绿阔叶灌木林、灌丛和一般低于2.5 米的小乔木组成的浓密灌丛植被。

地中海之所以成为世界经济文化和思想的交汇地,这是由它在全球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的特点所决定的。地中海是一个陆间海,位于南欧、北非和西南亚之间,面积251万平方公里,东西长40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西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洋相通,海峡最窄处为13.5公里,东北经达达尼尔——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钽斯海峡入黑海。平均水深1429米。地中海的岸线曲折,岛屿和港口众多,半岛伸入海中分割形成海中海,如爱琴海、马尔拉海、亚得里亚海等,主要港湾有直布罗陀、马赛、热那亚、那不勒斯、威尼斯、的里亚斯特、雅典、伊兹密尔、伊斯坦布尔、贝鲁特、赛得港、的里皮黎、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地中海沿岸主要国家包括埃及、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土耳其、希腊、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这些国家在地中海都有港口。在轮船未发明前,交通工具以帆船为主,由于地中海的面积不大,所以各国之间海上交通方便,交换频繁,同时又处各大陆的通道上,这种海陆环境的结合,使地中海沿岸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方便。而在帆船时代,大西洋和太平洋由于海洋辽阔,风浪大,航海技术制约着沿岸国家的经济往来。美洲当时是未发现的新大陆。

大西洋文明是产业革命时代的产物。18世纪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启始,蒸汽机和轮船的发明,无线电通讯和海底电缆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克服海洋空间距离障碍的能力大大提高。新大陆的发现和后来殖民地的开发,使大西洋沿岸国家形成了经济、文化和思想联系的中心,可称之为大西洋工业文明时代。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之间,面积8240万平方公里,为地中海的32.8倍,呈S形,北连北冰洋, 南至南极洲大陆,在赤道附近海洋的东西宽约为1500海里左右。由于两侧大陆均向大西洋倾斜,大西洋接纳了地球上一大部分的大河流,如圣劳伦斯河、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拉普拉塔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卢瓦尔河、莱因河、易北河,流域总面积4323万平方公里,比流向太平洋的河流流域面积大4倍。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主要海湾和内海有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圣劳伦斯湾、哈得逊湾、东侧有加勒比海和波罗的海,主要岛屿有斯匹茨卑尔根岛、熊岛、格林兰岛、冰岛、不列颠群岛、亚速尔群岛、佛得角群岛、大小安得列斯群岛、百慕大群岛等。大西洋分布着众多的现代化大港如汉堡港、鹿特丹港、伦敦港、新奥尔良港、纽约港等。大西洋也是地球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海洋,北海、亚非、墨西哥湾等都是著名的渔场。大西洋沿岸分布着法、英、德、西班牙、葡萄牙、北欧和波罗的海诸国、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大西洋沿岸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美国东部沿海和西欧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大经济板块,大西洋沿岸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世界近60%,人口只占世界1/4左右。除日本以外, 西方六个发达国家都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北美经济实力也靠大西洋)。

大西洋沿岸国家是现代工业和资本主义文明的中心,其经济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包括现代化的船舶技术、航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沿岸国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早就连成一体。现代喷气式飞机从伦敦到纽约只需2-3小时,构成了大西洋工业文明的技术保障,它把大西洋的空间——时间尺度缩小到了中世纪帆船时代的地中海。但现在大西洋沿海发达国家的能源和战略资源不足,有赖于外地输入。

太平洋经济时代。二次世界大战后,太平洋沿岸的很多国家从西方殖民统治下获得解放,走上了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日本从战败国地位在经济上走向繁荣。太平洋西岸各国独立后,经济恢复和发展很快,特别是东南亚和中国,其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全球发展平均水平。进入80年代,太平洋西海岸成了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世界各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都提出了太平洋经济时代的新展望。

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海洋,面积166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面积1/3,为大西洋的8倍,地中海的66倍多;南北向从南极大陆沿岸到北部白令海峡,跨135个地理纬度,宽约15500公里,东西最长为21300公里。如此浩瀚的大海,靠帆船和一般的船舶是无法实现有效的经济联系的,所以长期以来太平洋沿岸的经济活动以沿岸地区为主,如太平洋西海岸,北美西海岸和中美洲沿海等,越洋联系要靠现代化大型的交通工具。但一旦克服了海洋空间的障碍,太平洋沿岸的资源潜力和经济容量将远远超过大西洋沿岸国家。太平洋经济时代是在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发达的基础上提出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经济分工的快速发展,驾驽现代经济的技术主要是通讯、海运和航空运输的现代化及海洋技术的发展,现代卫星通讯、遥感资源调查和监测、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应用,海底通讯光缆的铺设,从通讯、导航、全球定位、海洋灾害的预测,把地球浓缩为“地球村”;现代轮船大型化、高速化、集装箱化的发展,克服了越洋运输的经济效益问题和技术问题,而航空技术的发展使太平洋东西海岸之间的客货联系时间距离由过去半个多月缩短为一天,从上海到美国的洛杉矶亦只要11个小时,航空越来越成为太平洋沿岸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太平洋已成为沿岸国家的内海。早在七十年初,美国就有人称北美大陆已成为一个两大洋间的孤岛。这种全球观念的形成,都与太平洋经济时代的技术保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相关联。

二、太平洋经济时代的太平洋西海岸经济发展战略

100多年前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曾说“地中海时代已过去了, 现在是大西洋时代,未来是太平洋时代”,现在看来这个预言有希望成为现实。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都先后提出了“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的战略性论题。“迎接太平洋经济时代的到来”已成了热门课题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具体行动。太平洋西海岸的亚太地区占有世界人口的1/4,全球1/5的面积,1/3以上的经济活动, 同时在文化、语言、宗教、政府机构和历史等方面比全球其它地区更具有多样性,除自身的经济、文化发展外,几乎承袭了地中海文明、大西洋文明时代的全部优秀文化。1993年,太平洋区域的贸易第一次超过了大西洋区域。1991年以来,亚洲已成为美国的重要市场,亚洲占美国出口额的26%。整个80年代,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每年增长8%(全世界为2.5%),而且增势不减。

为迎接太平洋时代的到来,各国各地区都已从研究走向行动。太平洋沿海各国,特别是太平洋西海岸各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都进行了面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和部署。从经济发展预测、产业层次转移、空间区位优势利用、经济集团组合和战略工程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际操作。太平洋西海岸是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地区,也是经济实力和人口增长最快地区。当然这与太平洋沿岸的大陆地理环境和发展历史相联系。太平洋西海岸是亚洲大陆向海洋倾斜,海岸线曲折,岛屿分布最多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流向太平洋的主要大河在太平洋西海岸,如中国的长江、黄河、黑龙江、东南亚的湄公河等,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水资源和广褒的腹地,同时沿海的日本群岛和菲律宾、印尼等一系列岛国和朝鲜半岛、东南半岛、马来西亚半岛等都是海洋经济和海运业发展潜力很大的国家。而太平洋东岸的美洲国家,受与海岸平行的太平洋海岸山脉的屏障,使北美的加拿大、美国倾向于太平洋,北美的海岸山脉北自加拿大,沿美国加里福尼亚州、俄勒冈州直至黑西哥,绵延7242公里,山地直逼海岸,岸外仅有宽约40公里的滨海区即进入深海区。南美洲有安底斯山分布在智利和阿根廷海岸并南北向延伸,经济发展与开宽的西海岸大陆和岛屿相比,经济容量较小,所以太平洋西海岸的经济发展特别受人注目。将成为太平洋经济区域的中心地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虽属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但为适应未来发展,也在研究和调整经济的发展地区重点,从战略上重视太平洋经济的发展和联系。1993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有许多国家的首脑参加,这是太平洋经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为迎接太平洋经济时代到来,并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争取主动,亚洲沿海各国家和地区,都先后制定了加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沿海开放相联系,从下列几个方面创造条件,争取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一)建立或强化沿海港口城市,特别是中心枢纽城市(在我国称沿海国际性城市或国际城市),以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信息中心作用。如日本的东京、大阪,韩国的汉城,新加坡,中国的上海、广州、香港、高雄等。上海多年的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明确了上海与国际经济接轨,建立和强化国际金融、贸易、信息和工业中心的作用,大连、广州也相继提出建立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沿海枢纽性城市不仅是国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首先应该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其次是区域经济集团化,亚洲国家共同体也在酝酿中,1995年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洲第一次首脑会议,主要目标就是减少各国商业壁垒,以创建最大规模的市场。东盟已实行自由贸易计划,北美自由贸易区已建立,东亚经济贸易区亦在酝酿中。我国沿海的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华南经济圈都已构划出轮廓,日本、韩国提出了南海经济圈的构思。所以国际性城市和区域经济贸易区的发展战略,几乎成了各国对太平洋经济时代发展的基本战略措施。

(二)亚洲港战略。太平洋沿岸国家的大型的资源和能源分布不均,粮食输出地区主要集中在北美、澳大利亚和南美巴西、阿根廷,铁矿石分布于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煤炭分布于澳大利亚、中国、美国、巴西,石油资源要从西亚阿拉伯地区运入,因此太平洋西海岸是能源、资源、粮食不足地区。太平洋沿岸国家的资源调节需要通过越洋运输,同时工业制成品的集装箱大型化运输也是一种趋势。而跨越太平洋的远距离运输必须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船舶大型化、高速化、集装箱运输大趋势发展相适应。故建设以深水港为特色的国际枢纽大港,就成为太平洋经济时代的最基本货物流动运载战略之一,重点是建设能靠泊5—30万吨不同等级船舶的深水枢纽港,满足大型矿石、煤炭、原油、粮食等散货运输和第四、五代集装箱运输要求。深水港开发是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8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各地区都提出了亚洲港(国际枢纽港)战略,如日本的北九洲、神户港、新加坡、菲律宾以及中国台湾高雄港和香港等等。我国以上海为核心,包括上海港、南通港、张家港、宁波港、乍浦港、舟山港联合组成东方大港战略,构成我国迎接21世纪太平洋经济时代战略设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宁波—舟山水域,拥有全国深水最多、分布最集中的深水岸线,可建5—30 万吨级泊位的岸线长近200公里,宁波的北仑港、舟山老圹山、岙山已初步得到开发,还有马迹山、大衢山、六横岛、大榭岛等20多个港址有待开发,它们将作为以上海港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枢纽港——东方大港的深水中转港而得到全面开发。北方的大连港、青岛港、秦皇岛港,南方的厦门港、湄洲湾港、广东的深圳、黄埔港等都在规划建设深水泊位。

(三)建设大型、全天候的国际空港也是太平洋西海岸各国重大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举措。日本已建有东京成田机场,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也已建成,而且将成为亚洲客运量最大的空港,机场距海岸5公里, 面积5平方公里,是填海而成的人工岛,机场长1.65公里。高四层、 长一英里的机场大楼是一座玻璃—不锈钢建筑,是当今世界最现代化的国际机场之一,香港新机场也在填海建设,上海国际机场也将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机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南、广州、深圳、厦门、南京、天津、杭州等城市也都在改建、新建大型的国际机场。大型国际航空港的建设将以满足21世纪飞机的大型化,更快的飞行速度要求为标准的,是迅速走向国际化的空间桥梁。

(四)环太平洋的越洋通信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跨越太平洋的现代化通讯光缆的相继敷设,如中、韩、俄海底光缆、中、日海底光缆建成后,东南亚各国通往欧洲光缆等的敷设,都说明全球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它与各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结合,把世界连成一体。在全球通讯和计算机普遍联网的背景下,将对人们的教育、购物和其他经济活动,人口分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并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管理思想。

卫星遥感技术的开发,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导航系统的建设,将使航行于太平洋上的各种船舶、海洋环境、资源的开发、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有了可靠的调控系统。太平洋将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凭借其资源潜力、经济高速发展而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而现代技术包括海运、航空、通讯技术手段则是其可靠的保障。距离在一定意义上已被技术所征服,这就是太平洋经济时代的真正含义。

太平洋经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到来的,它是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交通技术发展所引起的以征服空间距离为对象的革命结果,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和卫星测、导航技术,已有可能把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联成一体。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太平洋的距离按时间计算已经成了一个点或者说近乎没有。航空时间距离已缩短为12个小时以内,而航运时间距离通过船舶的大型化、高速化和集装箱运输而成为同等于大陆上1000公里以内火车距离或小吨位(3000吨级)船舶的各国沿海运输距离。卫星通导航和监测、预报技术为太平洋空海安全航行提供技术保障。太平洋经济时代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

标签:;  ;  ;  ;  ;  ;  ;  ;  ;  

21世纪的海洋发展--迎接太平洋经济时代的到来_太平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