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国有外贸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生存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能比一般的国有工业企业更为严峻。随着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垄断优势逐渐被打破,国有外贸企业愈来愈不能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环境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当前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一般的改革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继续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亏损越来越大,负债也越来越高。许多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营,不少企业是负债经营,一些企业已濒临破产的边缘。
二、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国有外贸企业的进出口额在全国进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逐年下降,由过去占90%以上降为目前的50%左右。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则迅猛发展,其进出口额逐年扩大,目前已达全国进出口额的48%,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与新的增长点。它们的国际竞争能力也普遍地较国有外贸企业强。预计今后国有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量在全国进出口业务量中占的比重将呈继续下降的趋势。
三、经营机制转变迟缓,进一步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当今国有外贸企业仍主要依靠政府给予特权和外部政策的支持,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格局至今仍未根本转变,资本、人才等经营要素也未能实现市场化配置,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依然脆弱,原来持有的微弱优势不断消失。
四、人才严重流失。外贸企业在40多年的发展中培育了一大批外贸人才,但外贸企业对人力资源重视不够,对无形资产并不珍惜,人事管理松懈,当三资企业以高薪罗致人才时,外贸企业人才便大量流失。由于法制不健全,一个业务员的跳槽,便带走一批客户和市场,使业务蒙受损失。
改革与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改革开放和非国有外贸企业的迅速发展,在80年代中期,国有外贸企业提出了“实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三大改革发展方向。经过多年的实践,外贸企业在这“三化”上均未取得预期的成效。
从实业化来看,外贸公司长期以来是在流通环节中的贸易性公司,明确不要搞实业,因此,没有经营实业的一套人才,没有经营实业需要的大量投入,存在行业进入障碍。多年来在这方面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成功的寥寥无几,看来现有外贸企业实业化不能强求。但一个没有以实业为基础的外贸企业必定缺乏成本优势,缺乏优化产品结构和开发新产品的优势,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产品销售上难以同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竞争。从国际上看,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大企业都拥有强大的生产企业,进行国际化生产,不断降低其交易成本,提高其销售能力。没有实业已成为中国外贸大企业的一个致命的弱点。
在国际化方面,外贸企业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付出了不少学费,但成功的不多。中国经济要融入世界经济,企业国际化是必由之路。但外贸企业推行国际化比生产企业更难,由于没有实现实业化,缺乏在生产与技术上的独特优势,未形成规模经营的竞争力,海外营销与融资能力薄弱,以及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因此,外贸企业推行国际化除少数素质较高的企业外可能是事倍功半。
集团化是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过去十多年来主要是采取行政办法推行集团化,而不是由市场来决定组建大集团,因此,鲜有成功。目前,我国的企业集团化进程还处于探索阶段,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将拭目以待。
基于上述国内外环境的分析,从发展的前景来看,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的路将越走越窄。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必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已承诺进一步缩小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指定商品的范围,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则不论集体、个体、外商均可经营对外贸易,国有外贸企业的特权与优势将丧失殆尽,具有竞争优势处于上升的非国有外贸企业(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和部分个体企业)势将进一步挤占国有外贸企业现有的生存空间,有经营外贸能力的国有工农业生产企业和科技经济实体也将取代一部分国有外贸企业的业务,在推行大经贸战略中,现有的国有外贸企业也不会居于主导地位。看来国有外贸企业正在继续走向衰落,给国有外贸企业留下的时间和空间均不多了。如何对付这场危机,走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需要重新审视与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