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事件及幼儿园班级规则的生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级论文,幼儿园论文,规则论文,事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班级规则的制订与实施来实现。幼儿园班级规则是保障班级秩序、维护幼儿身心健康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它旨在约束、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创造和谐、愉快的班级生活。幼儿园班级规则的制订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完全是预设、确定、不变的。本文在生成性思维的指导下对偶然事件及其对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的价值和方式进行探讨。
一、偶然事件:对幼儿园班级规则的挑战
班级从产生开始,就将高效和统一作为实现其目标的手段。纪律是班集体活动得以有序、有效进行的保证,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制定和执行规则(陈群,2007)。幼儿园班级也是如此,需要靠规则来维持其内在的秩序。因此,幼儿园班级规则是幼儿园班级组织的属性之一。规则的内在属性决定了规则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幼儿园班级规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管理者,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所制订的;二是班级教师根据客观需要制订或更改的(陈群,2007)。有研究(陈群,2011)表明,目前幼儿园的班级规则主要是由班级教师制订的,集中在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但规则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都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教师对于规则的正确认识,是科学、合理、有效生成幼儿园班级规则的重要前提。规则不是不可以改变的,除了以法律形式呈现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不可更改外,其他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可变性(莫秀锋,2007)。陈群的研究认为僵化的班级规则,会让幼儿形成消极的自我认识,有可能导致幼儿主动放弃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幼儿产生一种教师权威、知识权威的意识,让幼儿形成权力决定规则的意识。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目前班级规则的制订模式,科学合理地生成规则,以保证幼儿能理解、认同和遵守班级规则,促进自己的社会化发展进程。而发生在幼儿园中的偶然事件,就是打破僵化的幼儿园班级规则制定模式的突破口。
所谓偶然事件,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出现的与教师期望不符的随机事件,比如随意率性的喧闹、说怪话、做怪动作、擅离座位、与同伴发生争执、破坏班级公物、不遵守游戏规则、玩好的玩具不放回原处等等。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师通常认为良好有序的班级活动是不应该出现这些偶然事件与行为的,否则就是对现有班级规则的违背和挑战。可是在实际的幼儿园活动中,这些偶然事件又是频繁、大量出现的,偶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形式难以预料,往往会导致教师产生无所适从、疲于应对乃至行为失范的问题。鉴于此,与其花时间去预防偶然事件的发生,不如深入分析偶然事件对于班级规则生成的巨大价值以便可以充分利用偶然事件生成班级规则。
二、生成思维:班级规则生成的新视野
传统的幼儿园班级规则通常是由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制订的。但幼儿作为独特的个体,因为各自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因而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事风格。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可能发生在幼儿身上的偶然事件都事前预计,因此,事先设定的规则也难以应对所有的幼儿和所有的事件。
生成是现代哲学的主旋律。生成思维是对传统“主客分离”思维的一种超越。生成思维认为,人与世界是统一的,不能用单一性、确定性甚至终极性态度来看待人和事物,要关注人与世界的复杂性、模糊性、多样性、非预期性和境遇性的存在。在生成思维看来,世界本不存在预定和命定,世界的一切都在创造中产生,人通过不断的创造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班级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班级里的人充满无数的变数和可能性。在生成性思维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单纯的预设性规则不足以应对幼儿在活动中不断产生的变化及可能性事件,因此,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应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过程,应该根据当下事件和现实状况不断生成。偶然事件虽然对正常的教育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它作为班级的“当下事件”,应当被视作是班级规则生成有益而重要的资源。
根据偶然事件生成的班级规则更符合幼儿的个体需求。班级规则能否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判断规则是否合理的首要因素。在幼儿园活动中发生的偶然事件,是幼儿在活动与同伴和环境互动时出现矛盾、冲突的显性表现。这些事件是幼儿自身需求的真实映射与直接反应,它们实际上是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磨合的结果。根据偶然事件生成班级规则,可以使这些事件体现出丰富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对平等、自由的社会规范的追求,进而帮助其实现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内化。
三、多元视角:有效生成幼儿园班级规则
幼儿园教师如何根据偶然事件有效生成班级规则?下面我们就如何在偶然事件中生成班级规则作一些探讨。
1.广泛生成互益性规则
根据受益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规则分为互益性和独益性两类。互益性规则是使教师和幼儿都受益的规则,如“诚实守信”“互相帮助”“爱护公物”等都属于互益性规则。它能够同时保证幼儿和教师双方的权益,既符合幼儿的需要,也符合教师的需要。独益性规则只是使单方受益的规则,如“不经教师允许不许说话”就是只让教师单方受益的规则。合理的班级规则应同时满足教师和幼儿双方的需要,在幼儿园日常发生的偶然事件中广泛存在着生成互益性规则的机会。例如,在一次分享活动中,幼儿的随意讲话使得活动秩序混乱不堪,这时教师抓住这一偶然事件和幼儿一起讨论了有关规则的问题,生成了“别人说话的时候要安静倾听”这一互益性规则,既保证了以后教师在讲话时幼儿能够安静倾听,也让幼儿在互相交往时学会了倾听他人,共同制订的班级规则又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内化这一规则。
2.及时生成后发性规则
依据规则所调控的行为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我们可以将规则分为先在性与后发性两类。先在性规则是指在幼儿某些行为产生以前就存在的规则,如活动前制定的规则,这类规则也就是预设的规则。后发性规则是指在幼儿某些行为发生以后,为了调控这些行为而确定的规则,比如看到有幼儿翻越窗户后提出“严禁翻越窗户”的规则,看到有幼儿动手欺负小朋友会提出“禁止打人”等规则。在日常的幼儿园活动中,很多规则都不是预定的,而是需要根据大量偶然事件及时生成后发性规则。例如玩具区的玩具被一些幼儿私自带回家了,教师事先并没有预料到会产生这一情况,因而没有制定“不能将班级玩具私自带回家”的班级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批评幼儿,因为没有事先制订规则,幼儿也许并不明白这样的行为是不妥当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偶然事件及时生成“不能将班里的玩具带回家”这一后发性规则。如果教师发现某些因素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或影响教育活动的正常展开,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事件及时生成后发性规则,从而把握最佳时机引导幼儿。
3.灵活生成授权性规则
根据规则对行为的态度,我们可以将规则分为专制性和授权性两类。专制性规则的典型表述是“不许如何”或“禁止如何”。授权性规则的典型表述则是“可以如何”或“有什么权利”,教师把是否能采取某类行为的权利授予幼儿,由幼儿自主决定做或不做,其目的在于保障幼儿自主权利。很显然,授权性规则更加民主,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在合理的范围内赋予幼儿一定的权利。例如班上有个幼儿“尿裤子”了,教师从该事件中认识到,幼儿的生理性控制能力还不能和成人相提并论,如果幼儿上厕所要等到教师允许后才可以去,很可能会再次发生类似事件。于是,教师灵活生成了授权性规则,制订了“想上厕所可以直接去”的规则,把是否“能随时去厕所”这一行为的权利授予了幼儿,从而保障了幼儿的基本权利。
4.民主生成提倡性规则
根据规则对行为要求的强弱,我们可以将规则分为提倡性和命令性两类。提倡性规则是指希望、期待幼儿采取或者不采取某种行为,但并不强求幼儿。比如“举手回答问题”“吃饭时不说话”“互相谦让”等都属于提倡性规则。这类规则表达了教师对于幼儿的期望,如果幼儿能按规则行事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教师的愿望,但没有按规则行事的幼儿也不会因此受到惩罚。命令性规则则是以“一定要做”或者“绝不能做”的形式呈现,表达的是对于某些行为的坚决态度。然而,规则应该是班级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调节着班级主体间的关系,因此,班级规则的生成应该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尽量避免制定命令性规则,多生成提倡性规则。例如教师发现幼儿有争抢玩具的行为,并没有简单地加以训斥或是惩罚,而是通过生成提倡性规则如“大家轮流玩”或者“让我们一起分享玩具”等,鼓励幼儿互相谦让、遵守秩序,从而有效化解了幼儿之间的冲突。提倡性规则充分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更有利于幼儿内化规则,产生自律。
总之,偶然事件具有情境性、丰富性、不确定性、不可预计性等特点,它为幼儿园班级规则的生成创造了无限可能。幼儿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偶然事件生成班级规则,使规则的制订更加科学、合理,从而达到既合乎幼儿实际需要,又保障班级活动顺利、有序、有效进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