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经济圈发展趋势与雷州半岛战略任务与对策[1]_港口论文

北部湾经济圈发展态势与雷州半岛的战略任务和对策[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雷州论文,北部湾论文,态势论文,对策论文,半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部湾经济圈是广东省雷州半岛、海南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沿海和越南的北部沿海地区,总面积约30多万km[2,],其中海域面约12.8万km[2,],人口约5000万。该地区的基本特点是:依托北部湾,面向浩瀚的南海;目前经济都不发达,均为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缺乏类似日本、香港、新加坡这样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削弱了区域的凝聚力;该地区还存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十分复杂的边界问题。

1 面临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北部湾地区80年代前还十分落后。海南建省前的1987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仅55.88亿元,占当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51%,抵不上广东或江苏一个较发达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915元。广西沿海地区,包括北海、钦州、防城等地,是广西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但直到80年代末,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落后于广西平均经济发展水平。越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更落后,其人均国民收入不足200美元。

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和越南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显露勃勃生机。虽然目前该地区经济基础仍较落后,仍处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岸的经济低谷,但随着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和日益向亚太地区倾斜,该地区将以丰富的资源优势、海洋区位优势、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优势,成为未来接受世界各地经济辐射和产业倾斜的重点区域。未来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将成必然之势,未来还可能成为世界争夺的焦点之一。

北部湾地区各方经济发展既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又存在激烈的竞争。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将对中国和越南带来巨大的影响,将给雷州半岛的经济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在国内,主要有广西和海南;国外主要是越南,越南是未来北部湾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

1.1 广西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对雷州半岛的促进和竞争

位于北部湾顶端的广西沿海地区是广西的重点开放开发地区,经济发展将推动雷州半岛西北部沿岸地区的开发和发展。随着湛江市至北海高速公路和环北部湾铁路的修建,将把整个雷州半岛纳入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大系统中,湛江市、海口市和北海市有条件形成新的成长三角,这为雷州半岛参与北部湾经济圈的角逐,无疑将提供良好的契机和优越的条件。

随着北部湾广西沿岸的开发,尤其是钦州、防城和北海等港口和南昆铁路等通港铁路的修建,将为大西南诸省区提供比湛江更近的出海口,计划经济时期作为湛江港腹地的大西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面临新的变化,广西沿岸港口将以其有利的区位同湛江争夺大西南腹地、市场和分流南下的货物。湛江如何及时而充分地利用现有基础和经济技术优势,创造更好的硬件和软件,吸引大西南这个潜力巨大的腹地和市场,发展港口经济,是摆在议事日程上的重大问题。

1.2 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对雷州半岛的促进与竞争

海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经济特区,发展必须借助雷州半岛的陆路通道。海南经济的发展,它与大陆的经济联系将大大加强,迫切需要扩展和完善海口和通岛公路与铁路的建设。大陆与海南往来的大量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都会经过雷州半岛,这无疑对区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海南的发展有比湛江更有优惠的特殊政策,海南更靠近东南亚,在开辟东南亚市场和吸引新、马、泰的经济辐射和产业倾斜方面,海南具有更突出的地缘经济区位优势。随着海南洋埔港和三亚港的开发,从东南、东北至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的海上交通航线的中转与停留基地都有可能被海南所具有的区位、更优惠的政策和更良好的软硬条件而被洋埔和三亚港吸引或取代,会给湛江经济的发展带来竞争和压力。

1.3越南经济发展对雷州半岛的促进、竞争与挑战

位于北部湾西岸的越南,拥有3000多km的海岸线,优良港口多,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因其丰富多样的粮食、木材、石油、煤矿、热带经济作物和海洋资源等,使经济发展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越南已从几十年的战争环境中摆脱出来,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采取了各项有效措施,加足马力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得到了世界银行的资金倾斜和人才、技术、设备援助,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越南的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增长势头迅猛。越南政府提出“技术学美国,经济学中国”的口号,他们认真学习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步子将迈得更快、更稳、起点更高。虽然目前越南的经济还较薄弱,但发展形势不可低估。在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干预下,未来将直接影响北部湾的形势,使我国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和海南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中越关系的正常化,越南丰富的资源与湛江港口工业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越南的发展无疑对湛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接受国际经济辐射和产业倾斜方面,尤其在争夺北部湾经济圈的“龙头”地位方面,会给湛江带来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成为争夺北部湾经济圈盟主的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为此,湛江市必须清醒地估计这种态势,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迎接挑战,参与竞争。

2 在发展经济、参与北部湾经济圈竞争上的成就与问题

2.1 成绩显著

2.1.1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区内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5.08亿元发展到1992年的128.2亿元(1990年不变价);国民收入从4.1亿元增长到108.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从6.9亿元增加到124.5亿元。1995年有更好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达200.4亿元,比1980年翻了两番,工农业总产值达340亿元,财政收入1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75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2.5倍。

2.1.2 工业经济初具规模。雷州半岛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通过利用外资和引进生产技术,使70%的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产品质量逐步得到提高,新上了年产1万辆汽车的三星汽车集团公司、年产4万t聚苯乙烯的中美化学公司、年产10万t复合肥的湛江企业集团和年产150万t炼油的东兴石油有限公司等大中型项目。目前,工业已拥有37个行业,初步形成了以制糖、家电、汽车、纺织、化工、建材、卷烟、食品为支柱的工业格局,一批名优新产品畅销国内外,部分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八五”期间,加强了重化工业建设,大力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化工业等,改造了一批老企业,使工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1995年工业总产值达250亿元,比“七五”期末增长1.9倍,年均增长24%。

2.1.3 开发性商品农业已有较好的基础,正朝三高农业方向发展。雷州半岛各市、县认真抓了“两水一牧”,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至1991年,共开发沿海滩涂和荒山荒坡450万亩,大力发展以糖蔗为主的农作物种植:以对虾为主的海水养殖,以柑橙为主的水果种植和造林绿化,建起了5大类21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性商品农产品基地,使农村经济形成规模经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5年农业总产值达90亿元,比1990年提高7.7个百分点。目前有全省最大的菠萝、红橙、芒果和水产基地,反季节北运菜已发展到逐步向高产、高效、优质方向发展。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85亿元,年均递增41.1%,比“七五”时期提高8.9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180元,年均增长16.9%。

2.1.4 城镇建设有较好的基础。除湛江市区外,岛内有县城5座、建制镇94座,按非农业人口计算,1992年城镇化水平19.6%,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和粤西周边地区相比,仍处于较高的比例。改革开放以来,各县城和县辖镇在经济发展、市政及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龙头”作用。湛江市是雷州半岛地区的首位城市,也是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是北部湾地区的龙头城市。与我国沿海14个开放城市相比,湛江市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城市规模和设施水平综合排序分别在第九位和第八位,和广东省20个省辖市比较,湛江市的吞吐量居全省第三位,城市规模居第四位,主要经济指标和城市设施水平的综合排序分别为第八位和第九位,居中上水平;在全国地级市城市投资硬环境评估中,湛江市被列为“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

2.1.5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目前,境内运输较便捷,至广东和广西各地的公路交通都较为方便。黎湛铁路和三茂铁路也沟通了半岛和全国铁路网的联系。广湛高速公路东段、民航机场扩建、湛江火车站南部扩建等三大交通设施项目正在动工兴建。目前全区已具备海、陆、空齐备的交通运输网络,全区现有输变电站40多个,主变容量100多万千伏安,输电线路总长1000多km,城乡均已通电,装机容量120万kW的湛江电厂正抓紧建设,第一期60万kW机组1995年已投入运营。40年来,邮电事业发展迅速,1995年全市电话装机容量达40.2万门,移动电话用户达2.5万门,全市电话普及率达4.8%,其中市区达19.36%。目前开通长途直拨业务的用户可直拨世界19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1000多个大中小城市。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地缘经济优势尚未发挥,工业缓慢,港口经济体系未配套。雷州半岛拥有多种多样的海洋资源优势,其中最突出、最具战略意义的应是“地缘经济战略”的海洋区位优势,它集中表现在二方面:其一,它是中国沿海通向非洲、中东、东南亚及大洋洲的海洋运输距离最短的枢纽港,也是与新马泰经济圈和珠港澳经济圈航程最短的港口之一;其二,湛江通过黎湛铁路的对内联系,有着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市场。这两个条件在湛江这个海洋条件最佳位置上的结合,就必然构成中国西南大陆桥和环太平洋海洋桥的又一转换枢纽,成为最理想的经济生长点。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并没有发挥这个至关重要的优势,作为结合点的湛江港,也仅作为“港口”而存在,并没有把它提升到要形成海港经济体系的一方面来考虑,致使工业发展缓慢,迄今仍停留在“轻工业化”工业发展阶段,工业结构以传统型工业为主,新兴产业规模小。港口工业未形成规模,无法靠自身的工业产品来实现大进大出的自我环境,这不仅使港口货物进出受制于他人,缺乏自身的主动权。而且,由于工业经济薄弱,使港口经济不配套,制约了区内国民经济及其它部门和产业的发展。

2.2.2 交通受制约,黎湛铁路卡脖子。作为湛江港货物进出运输大动脉的黎湛铁路,目前仍然是单轨运行,运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况且随着广西钦州、防城等港口的开发和建设,一部分物资还被分流入港。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竞争意识是对湛江长期以来的指令计划经济观念的挑战,只有加快黎湛铁路复线工程的建设,才能最起码保证湛江港设计能力的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促进湛江深水大港的开发和建设。

2.2.3 湛江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削弱。70年代以前,湛江在粤西、琼、桂地区具有领头雁的地位,经济的吸引腹地和辐射区域宽广,其在粤西的凝聚力强,影响面广。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海南建省、海口市上升为省会的地位,茂名、阳江立市独立发展,它们的发展速度快,在区域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进入90年代,北海和钦州作为广西的重点开发区域迅速崛起。改革开放以来,湛江的经济发展缓慢,尽管其国民生产总值在上述城市中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其在整个粤西、琼、桂沿海中地位相对减弱了。未来该区域将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区,为此,湛江市要增强竞争意识,强化其中心地位,强化港口和工业立市的意识,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在竞争中取胜。

2.2.4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尤其是广东省中南部地区相比,雷州半岛地区的基础仍相当薄弱。1991—1994年,区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1%,比全省平的19.9%低5.6个百分点;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6.9%,比全省平均的27.6%低10.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低7.7个百分点,农业低0.9个百分点;财政包袱重;人均收入低,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2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657元仍低543元;企业经济效益多数不佳,亏损户多,配套加工能力差,除缺乏建设资金外,能源供应缺口也相当大;此外,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需要有大量的资金,资金缺口大。

3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策

3.1 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1.1 稳定和优化第一产业,发展高产、高效、高值、优质农产品,建设现代化农业。改革开放以来,雷州半岛各市县利用各地的农业资源条件,抓“两水一牧”,发展开发性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9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90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农业发展的现有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标,在稳定粮、糖、油生产的基础上,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和区域布局,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逐步从以传统农业为主向商品农业、市场农业为主的方向发展;科学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继续办好糖蔗、水产养殖、水果、北运菜、畜牧业、林业商品生产基地;加快海洋开发,扩宽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依靠科技兴农,大力发展“三高”、“四化”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农产品结构,发展名、优、特新产品;抓好“菜蓝子”工程建设,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搞好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加工,创造一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独具特色的系列产品和拳头产品,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系列化生产,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经营方式上要逐步由家庭分散经营向企业化、农场化、基地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3.1.2 加速第二产业发展,建立以重化工业和汽车制造业为重点的港口型工业体系。目前,工业结构以轻型、传统的资源型工业为主,制糖工业成为市域工业的支柱行业;工业发展以中小型为主,缺乏大型的骨干企业和富有市场竞争工业拳头产品;工业发展地区差异明显,占全市50%的工业产值集中在湛江市区,其次为廉江、遂溪和吴川市,徐闻县工业极为薄弱,其产值仅占全区工业产值的6%;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上比重过低,1995年仅占36.5%;工业企业的经济属性单一,体制欠完善,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较差。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基点在于推进国民经济工业化,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港口工业发展与结构演变的规律性,根据广东省关于“西部沿海充分利用港口和铁路交通优势,逐步加强重化工业和制糖业建设”的战略构想,湛江市必须充分利用深水大港的优越条件发展大型重化工业,通过大型重化工业促进深水大港的开发,形成深水大港与重化工业相互依存共生的产业发展格局。根据这一要求以及区内工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今后工业的发展方向为:充分依托大港口和有利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重点发展汽车、石油化工、钢铁、电子等工业,培育和发展电力技术、新型材料、生物技术等技术密集型新型工业;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抓好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汽车、电子、电器等工业企业的产品档次,逐步形成富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支柱工业行业;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条件促进外资企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区内外丰富多样的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发展制糖、水果、水产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以高档耐火材料、高级陶瓷、优质水泥等为主的建材工业;加强科学管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效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产力。

3.1.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以区域性专业市场为龙头的市场体系。区内的第三产业已有较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更好的发展。今后应由消费型产业为主逐步转向生产型、功能型为主,重点发展与大港口经济相配套的大型市场、大型商场和金融、转口贸易、信息咨询、房地产业等,加快交通、邮电通讯设施的开发和建设,积极发展具有热带海洋风光特色的滨海旅游业。同时,雷州半岛地处粤、桂、琼三省的交界处,尤其处于粤琼的陆路通道上,又有铁路可通达国内各地,随着港口的进一步开发和建设,海上运输和贸易往来更可通达世界各地。这些都为发展商业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当地人们的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都有较好的历史基础。因此,应充分利用陆岛之间、省际之间、国内外之间的互补性商品和价格差异,在市中心、各县城和交通中心发展大型现代化零售和批发商业,建设面向粤西、海南和桂南、越南及大西南地区的区域性市场体系。第三产业是推动海港经济发育、全面繁荣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湛江要十分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沿海西部地区以及北部湾经济圈中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购物中心和交通中心。

3.2 开发和建设深水大港和一批中心型港口,形成雷州半岛港口群

建设国际深水大港,是发挥湛江市的地缘经济优势,实施海港工业化战略,走向世界,确立湛江在我国,特别是大西南、在广东西翼和北部湾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关键,是未来雷州半岛经济起飞的突破口,应将其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开发和建设。

湛江港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有较好的基础,今后的目标应以远洋运输和水陆联运为重点,向大型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雷州半岛环雷州湾、北部湾沿岸宜新建和扩建一批中小型港口,形成环雷州半岛港口群,使今后在雷州半岛形成以湛江深水大港为中心,海安和营仔港为次中心,大、中、小港口相配套,功能各异,年吞吐能力1亿t以上的现代化港口群。把湛江市建设成为沟通粤、琼、桂和大西南的省际枢纽,成为北部湾经济圈的龙头,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出海大通道,成为亚洲东南大陆桥和海陆枢纽的主桥头堡。

3.3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

雷州半岛海洋资源丰富多样,加快海洋产业开发,是实现经济新的增长的现实需要,是实施港口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重要门路。因此,应该重视海洋产业的开发,以发展海洋经济为突破口,带动工业、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开发海洋产业要以滨海岸带为依托,以近海、浅海为重点,由近及远,逐步推进。在巩固发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水制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洋运输(含港口)、海洋油气和海洋旅游等。积极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根据区内的实际,近期的重点是发展海洋渔业,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市场为导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中心,努力加快海洋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支柱产业。

3.4 实行以湛江市区为核心,325、207国道和黎湛铁路(湛江段)为重点,立足港口,面向海洋,中路突破,两翼并进的空间开发战略

根据雷州半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在空间开发上,宜采取以下空间开发战略:

3.4.1 以湛江市区为核心,湛江市区是雷州半岛的中心城市,目前已具有良好的基础,今后要强化湛江市的地位和功能,增强其在区域中、在北部湾经济圈中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北部湾经济圈的“领头雁”。

3.4.2 以325、207国道和黎湛铁路为重点。305、207国道和黎湛铁路(湛江段)是区内的交通主骨架,联系水路与航空,沟通县道和镇道,构成以湛江市区为中心,通达海内外、省内外、区内外,辐射区内广大城乡的交通运输网络。为此,雷州半岛宜以这几条主轴为重点,开发大港、布局大工业、发展大市场,培育新的增长极。

3.4.3 立足港口,面向海洋。港口是雷州半岛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发展大城市、大工业、大市场的基础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深水大港的优越条件,重点发展港口大工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面向海洋就是要充分认识海洋的重要性,重视发展海洋产业,开发海洋经济优势,把海洋作为雷州半岛冲向亚洲走向世界的大通道,把开发海洋产业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场所。

3.4.4 中路突破,两翼并进。是指陆域空间开发战略。从河唇——龙门——徐城——海安沿国道207线和黎湛铁路一部分的中部轴线,贯穿半岛南北,北段可上广西及大西南和中南腹地,南段是大陆通往海南的唯一的陆路通道,这是对雷州半岛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二个方向:沿着这条轴线,集结了大多数的城镇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因此,要加强南北出口的建设,形成雷州半岛的经济走廊。沿雷州半岛两翼是精华所在,海岸滩涂面积大,海湾港口众多,环境优美,水生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海岸带的东翼有湛江、东海岛、吴川等;西翼濒临北部湾,目前开发比较薄弱,除流沙港、草潭港、安埔港和企水港外,主要作为鱼港,这是雷州半岛的珍珠、对虾和海盐集中区域,随着北部湾经济圈形成,西翼的地位将会越来越突出。要重视两翼的开发,重点建设环半岛交通线和港口工程,未来形成环半岛海洋产业带。

3.5 加强与大西南等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规划指导,与桂、琼携手合作,建设我国环北部湾对外开放带,增强整体竞争力

我国环北部湾地区背靠大西南等内陆地区,腹地辽阔,它不仅包括大西南,还包括“四西”,即粤西、湘西、鄂西、豫西。“九五”期间拟建的洛湛铁路,将进一步加强“四西”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大西南五个省区,人口2.3亿,面积260万km[2,]。如加上“四西”,总人口约3.3亿,总面积约300万km[2,]。面积和人口都约占全国的30%。这个地区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自然条件较好,水力和物产资源丰富,是世界尚未开发的“三大处女地”之一,潜力巨大。为本区发展经济提供广阔的腹地。随着大西南开发与开放步伐的加快,将为雷州半岛港口群以及港口工业体系的建立提供充足的货源、工业原料和巨大的产品销售市场。因此,加强与大西南的经济联系,尤其是加快黎湛复线和从重庆到湛江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将为区内经济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从而增强其在北部湾经济圈中的竞争力。

我国环北部湾地区和湛江、茂名、北海、钦州、防城等五大港口,彼此竞争激烈。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加强规划指导,发挥各个港口的长处,形成协调配合的港口体系,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减少内部摩擦,制止不正当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彼此间的竞争应集中表现在为大西南等内陆地区进出口提供优良服务上。因此,应与广西、海南携手合作,建设布局合理的港口体系,建设环北部湾对外开放经济带。在我国大西南和东南亚之间架起一座金桥,开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在更广阔的空间寻求发展和合作的机会。

3.6 搞好和越南的睦邻关系,加强和越南的经济合作

越南的改革开放以我国为师,重点学习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的经验。越南很多干部群众都希望和我国,特别是广东省保持密切联系。越南和雷州半岛隔海相望,近在咫尺。越南与雷州半岛在发展经济虽有竞争的一面,但彼此的互补性也很强。越南丰富的粮食、木材、海产品、农副产品、煤和石油等为雷州半岛发展港口经济和建立海港工业体系所必需;而区内的许多工业产品在越南又有市场。因此,彼此的合作前景是广阔的。雷州半岛各市县要加强和越南多层次的联系和交流,充分利用与越南经济互补性强的特点,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保持该地区的长久稳定和经济繁荣。

收稿日期:1996—09—25

注释:

[1]本文除湛江市、廉江市、遂溪县、雷州市和徐闻县外,还包括关川市资料,即包括湛江市域的范围。

标签:;  ;  ;  ;  ;  ;  ;  ;  ;  ;  ;  

北部湾经济圈发展趋势与雷州半岛战略任务与对策[1]_港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