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学科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_教育论文

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学科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_教育论文

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学科的发展需要研究生教育基本规律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生教育论文,学科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生教育是按专业进行培养的高深层次的专业教育。它虽然隶属于高等教育,但又区别于大学本科的按一级学科进行的、只要求奠定较宽专业基础的初步的专业教育,而是按二级学科培养的向专深层次发展的高层次专业教育。教育的一般规律为:教育的层次越高,其专业性越强。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决定了其运行的基础就是专业的学科建设。考察世界范围的研究生教育,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事实,各国的硕士、博士授予点的申报、发展、评估等无不以学科建设为基本单位。即教学科研组织只有当其专业的学科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必要条件,学科建设达到了相应的水平,才能获批学位授予权,才能获准培养研究生。可以说,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立足之本,没有一定水平的学科建设,任何教学科研机构就没有力量培养研究生,而没有一流的学科建设亦根本不会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由于学科建设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必须要反映到研究生教育中去并影响制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故此,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注意适应经济、政治、文化这些教育外部因素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要注意从自身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的实际出发,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并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学科发展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专业的划分,二是学科专业的建设。研究生教育受制于学科发展的这些内容。

一、学科划分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据教育辞典的定义,所谓学科即学术的分类。如自然科学类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类中的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是科学发展的特定产物。在古代所有学问都不分科而统属于哲学,直至文艺复兴时代起才逐渐产生了对自然界认识的一系列各自独立的知识系统,形成了对科学的初步划分。后又经费·培根、圣西门和奥古斯多·孔德、墨格尔的工作,科学的分类才趋于完善。尤其是19世纪中叶后,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考察并发现了自然界各个领域内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分类应当按照物质运动形式的区别和固有次序来进行的原则,提出了新的科学分类方法,从而使人类对学科的整体结构的认识和把握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至此,具有现代研究生教育意义的研究生教育先后在德国、英国等大学应运而生。因为,一个个具有各自特有研究对象、研究性质和理论体系的学科从无所不包的大哲学独立而出,使这些以揭示不同事物内部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为己任的不同学科的深入发展成为可能和需要。研究生教育正是在适应构成科学体系的一系列具体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之后并适应其深入发展提供研究成果和高层次专门人才需要而产生的,故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虽经一百多年的历史进步,各国对研究生的培养仍然无不强调必须在本学科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有所创见,而对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的条件审定和在导师遴选上也都要求在本学科专业有“相当稳定的研究方面”并有所建树。

学科的形成与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关系确立之后,那么学科之分类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下面两方面得到分析结论。

1.学科的分类过程其实质就是对科学系统的逐渐认识并形成一个个具有独自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的过程,由于这种对学科的分类认识受到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恩格斯对科学的发展也曾表述过这样的观点,我们只有在当时的条件下认识。学科分类的逐渐完善、学科体系的逐渐健全的科学认识特点,必然要反映在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身上。譬如在研究生教育的早期,由于当时对学科的认识和分类还处在对自然和社会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的基础学科的层面上,故其时的研究生教育也只能建立在基础学科上仅为基础学科的发展培养所需人才。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即知识经济社会的形成,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如下的趋势: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发了技术革命;社会科学从以往单一的定性研究已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过渡;各门类科学及各分支学科不断的分化又高度地综合;科学与技术形成共生和协同发展的关系,等等。科学的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导致了一系列诸如原子能、半导体、激光、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工程、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类的学科专业,以及文理渗透、学科渗透的边缘、交叉、综合性新学科专业,从而形成了能充分反映现代科学系统整体构成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生教育也因此成为学科专业体系完善的教育系统。这就是说,科学的认识及其动态发展决定了学科的分类模式,而学科的分类模式则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

2.我们虽然看到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有其共性的一面,但同样也看到其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一面,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各国的学科分类模式不同产生的结果。因为,各国存在科学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社会条件及由此产生的科学支持系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及管理运作方式不同等国情上的差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学科分类的认识、学科体系的确定与划分,甚至科学名称和涵义的确定等都有所不同。而这种对学科分类模式的不同,必然要对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及培养手段的选择等均发生影响。譬如日本的研究生教育仅设农学、工程学、人文科学、医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它共七个主要学科领域,这些学科领域下共设105个专业(相当我们的二级学科)(注:参见孙义燧主编:《研究生教育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19-522页。)。我国研究生教育较大动作改革都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关系甚密。因为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的拟订是实施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按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培养各类各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依据。所有培养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单位都必须按学科、专业目录制定培养研究生的规划和进行招生和培养工作,同时也必须按学科、专业目录各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

总而言之,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与学科专业的分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并受之影响和制约。为此,我们同意有关学者对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分类、专业发展应遵循如下规律的归纳:(1)研究生教育中的学科及学科分类体系是世界技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与世界科技、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2)它植根于所在国社会、文化土壤,既源于所在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又源于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等其它各部门的职能,取决于国家社会发展的总水平,国家各阶段的社会发展战略及社会的现实需求对其具有导向作用;(3)学科的划分一直朝着科学、规范,有利于学科建设及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向和目标发展。(注:参见胡志刚等文:《论学科发展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年3期。)

二、学科建设水平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如果说受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社会条件的约束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学科分类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是宏观的整体的,那么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是针对研究生培养单位而言的,学科建设对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影响。我们知道,学位授予是研究生教育中重要工作也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终结环节,那么怎样的教学、科研单位才有资格授予学位呢?我国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要求如下:(1)有学术水平较高,在教学或研究工作中有成绩,目前正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或相当职称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2)高校或科研机构应能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开出必修选修和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较高水平的实验技术课程;(3)在培养研究生的有关学科方面,有确定的科学研究方向和项目,能解决研究生作硕士论文所需的科学实验设备和有关的图书、资料;(4)研究生考核管理制度健全。(注:参见孙义主编:《研究生教育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3-14页。)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资格要求也是类似的四条,只是要求更高些。由此可见,一个教学、科研单位其能否有资格培养研究生,首先取决于其现有学科建设的水平;包括教师水平、科研水平及科研条件水平。而对于已取得研究生学位授予资格和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教学、科研单位,其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和创造出高质量的学科研究成果,则取决于其是否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科。这就是说,任何一个教学、科研单位其现有的学科水平,不仅决定其是否具有担负研究生教育的工作,也决定其担负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硕士研究生教育或博士研究生教育)和质量水平。这就是学科建设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作用。

著名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其实,任何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学科水平也有类似的问题并受到学科发展的历史及所处区域社会提出的要求及提供的支持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从而也因此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和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其学科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条件出发,其应遵循的规律之一就是不能超越学科建设的条件和水平。尽管美国是强调学术自由的国家,但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对各类大学都有严格的规定。其把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又分为研究型大学Ⅰ和研究型大学Ⅱ,前者88所,后者37所),这类大学具有覆盖面最广的教学计划并能提供从文理学士到文理硕士、专业硕士直至哲学博士和其它博士学位的授予;第二层次为博士授予大学Ⅰ、Ⅱ(分别有52所和59所);第三层次为硕士授予大学[综合性大学及学院Ⅰ(439所)和学院Ⅱ(93)所],这类高校主要以教学为主,只能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余者为只能培养本科生的高校及社区学院。(注:Frederich E.Balderston(1995),Managing Today's University:strategiesfor viability,and excellence,2nd,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Publishers.)美国对大学的这一分类及其研究生教育职权的规定,是基于对不同大学的学科水平的考虑的结果。其作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据研究生教育受制于学科建设水平这样一条规律,我们似可需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一般性高校包括一些学科基础较薄弱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否有必要不顾现实的学科条件和发展条件的不足,一味地追求研究生教育,或追求更高层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若这些学校凭藉非学科水平的因素成为了研究生培养单位,我国的整体研究生教育水平是否会降低?是否能根据学科水平对研究生教育具有极大制约作用的考虑,专门对一些学科力量不强水平不高的高校做出只能培养本专科生,或只能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硕士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限定?以避免它们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竞争硕士点、博士点后,显终还是劳民又伤财落败而归。

以上分析使我们看到,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其先决条件就是加强学科建设,尤其是抓好重点学科的建设。凡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声誉极高的著名学府无不如是。譬如,南京大学就把“以基础学科为依据,以重点学科为核心,以博士点学科为骨干,发展交叉学科、高科技和现代工程学科,加强应用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力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校一项综合性、艰巨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基础工作,由于它对研究生教育具有最直接制约作用,故其也必须接受研究生教育最直接的反作用。这就是说,研究生教育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而运作,同样,学科建设也必须以研究生教育为动力而发展,两者呈互为需要的辩证统一关系。研究生教育对学科发展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研究生教育对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科研究,而科学研究又是培养研究生的最重要手段,因此,通过研究生培养客观上促使研究生教育单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以及从事具有先进性、前沿性、创新性课题研究的学术实力,而研究生本身也构成了协助导师完成重大学科研究任务的有生力量:(2)研究生教育对学科队伍的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由于研究生教育为最高层次的教育,高层次教育应由高水平的师资承担,这就有力保证了学科发展必需的高水平学术力量的集中。同时,研究生中的优秀毕业生亦会不断地充实进学科建设队伍,形成有利学科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3)研究生教育有利促进新学科的发展和学科群的形成。现代科学已进入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时代,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整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故些,“学科建设不能停留在只看到彼此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学科的单打一的水平上,而应在按各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具体情况,在建设好各学科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联合,形成学科的群体优势”及富有生命力的新学科。研究生教育本身具有不能就学科教育论学科教育而必须注意本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之关系的要求,且研究生培养单位又是多学科或多专业方向人才聚集的结合点,故其最有利于为新学科的发展和学科群的形成创造条件;(4)研究生教育有利重点学科建设。关于重点学科,国家教委提出过如下基本条件:①对学科的发展有重点的示范作用;②学术力量较强;③学科水平较高;④学术环境较好。重点学科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也是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的龙头。加强重点学科这一基础性建设,是任何研究生培养单位不惜代价努力追求的目标,这种努力的结果,客观上将起到促进学科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流大学有三大特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科学研究的高层次,师资力量的高水平。而这些特征无不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为此,对那些欲求发展的高校来说,加强学科建设成了学校全部工作中最不可轻视的问题,并放在龙头位置予以重视。但是,必须承认,由于学校历史基础不同,现实办学条件不同,因此学科之间的水平也不同,这就将导致学科建设的起点以及期望其达到的目标亦不同,研究生教育必须尊重这一事实,不能超载学科发展的阶段。然而,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初始状态,而且也取决于其未来发展的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无疑要从其学科建设的现实条件出发,但其不满足现状的追求又将构成促进学科发展的动力因素,这就是研究生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学科发展的需要。

标签:;  ;  ;  ;  ;  ;  ;  ;  

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学科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