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华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花园学校 271100
做好小学班主任最需要、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相信所有人会异口同声地高声喊出这个字——爱!在铺天盖地的论述中,在教育专家和领导的讲话中,出现频率最高、强调最多的,就是这个“爱”字。本人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但是,做小学班主任,对学生应该有怎样的“爱”?领导专家大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老师的爱不同于家长的爱。家长对孩子的爱因为血缘关系而往往太多、太滥、太腻、太宽。溺爱,顾名思义,就是孩子在父母家人泛滥的、失去理性而不受控制的爱的潮水中因“溺”而“亡”——原本是一棵树,结果长成了草,没有让孩子充分体现自身原本的生命价值。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因为与学生没有血缘关系、因为那是一种“工作”,因为面对一个几十人而非一两个人的大群体,因为背后是一个叫“学校”的组织机构,因为有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束缚,因为有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而更容易地保持理性,也必须保持理性。尽管多数时候小学班主任对学生和风细雨、温柔软语,很像一位慈母,但与“母亲”不同的是,这种表象背后始终有一道“背景墙”,它为班主任筑起一道底线,时刻提醒着小学班主任的“教师”身份,提醒着班主任保持应有的理性——这恰恰是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的“职业道德”。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把老师比作太阳,笔者认为并不准确,家长对孩子的爱才更像太阳——它往往太炽烈而把孩子灼伤,老师其实更像月亮,她对学生的爱总是散发着蓝荧荧的色彩——蓝色是理性的光泽。如果用马来比喻爱的话,那么,家长对孩子的爱,就是一匹“野马”,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就是一匹背上有人,缰绳在手的“家马”。因此,笔者的定义是:小学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职业理性和职业道德凝聚而成的理性爱。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经典的教育案例:陶行知看到一个男生在扔土块砸同学,制止了他并让他在放学后到办公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很胆怯地站着。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而胆怯地接过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阻止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维护正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学生感动极了,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你打我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不是坏人啊!接着,陶行知又给他第四块糖果,说“你留下了追悔的泪水,足见你真正从内心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再奖给你一块糖。”
这个案例太经典了,已没有必要再去饶舌解析,它非常准确地反映出了教师对学生爱的特质: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设计,包含深刻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闪烁着理性之光的爱。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爱沿着正确的轨道输送出去,并且时刻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呢?
首先是“平等”。古希腊有“公民平等”的思想,古印度的圣哲释迦牟尼有“众生平等”的教化。到今天的21世纪,平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如果教师仍然保持所谓的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对待学生,食古不化,教育教学工作就会遇到来自学生的巨大阻碍。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被学生接纳,受学生欢迎。很多人都说老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它的前提是老师内心深处真正有平等思想,这是现代社会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是“尊重”。地球上数不尽的形态各异的动物植物,它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生长,装点着地球,为地球创造了生机与活力,维护着地球生态的稳定与平衡,体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价值。有人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角色,每个生命都有自己无可替代的价值”。尊重学生,最应该尊重学生的价值观。作为老师,常常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头上,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影子,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老师不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应该做到“己之所欲,勿施于人”,这是比前者更高的境界。平等是尊重的前提,平等只有真正内化成老师的思想,尊重才有可能成为事实。
第三是理解和宽容。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小学班主任,每个人既有做好工作,追求卓越的愿望,也有望“生”成龙的情结,但是在即将情绪失控、言行不当时,应当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江河不拒细流,方能成其大,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高。作为班主任,应该对学习后进生、对调皮捣蛋生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等待。诗人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理解有多深,爱就有多深。
芬兰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标杆,吸引着各国争相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对“末位学生”的关注关怀和宽容等待上,在一个班里,老师总是牵着最后一名同学的手慢慢走,不急不躁,从来没有急功近利、没有快马加鞭。在芬兰老师的口中,你听不到“严!”“快!”“紧!”等字眼。“慢点走,等等自己的灵魂”,教育是需要灵魂的,也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有了平等、尊重、理解与宽容,才能做到从容前行。
教育需要的不是“爱”,而是“真”爱。孙云晓老师是这样定义“真爱”的:“所谓真爱,就是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利欲之利。”这正是闪着理性光辉的真爱。
论文作者:张爱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9
标签:自己的论文; 班主任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理性论文; 平等论文; 这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