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文章中的教育隐喻研究论文

微信公众号文章中的教育隐喻研究论文

微信公众号文章中的教育隐喻研究

冯苗苗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摘 要: 在特定语境中,隐喻的使用受社会因素影响,体现语言使用者的观点和目的。本文以微信公众号文章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出文本中主要使用的三大教育隐喻,即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和园艺隐喻。随后,结合社会语境,分析隐喻使用的特点和原因,探讨其传达的教育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教育;隐喻;社会语境

一、研究背景

隐喻可以帮助我们依靠较为熟悉的某一领域的事物来认识、理解另一领域不熟悉的事物。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但是,隐喻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却不能仅仅靠认知模型来解释。英国语言学家查特瑞斯-布莱克(Charteris-Black)指出:“在特定的语篇中,语言使用者为什么选择某个特定的隐喻主要是由意识形态、文化、历史等社会因素决定 的。”[1](P243-253)可以说,隐喻的使用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一直以来,隐喻都广泛存在于教育语篇中,经常用来讨论教育问题,如耳熟能详的“老师是辛勤的园丁”“高考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同时,国内外关于教育隐喻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卡梅伦(Cameron)[2](P2-8)早在2003 年就系统地分析了教育语篇中的隐喻。在西方,教育隐喻学(pedagogical metaphorology)已经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了旨在研究“隐喻如何建构教育世界观及其对大众影响”[3]的独立学科。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教育隐喻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思想中的隐喻分析、日常教育观念中的隐喻分析、学科知识与教学隐喻分析等方面”[4],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的研究语料以新闻媒体等传统主流媒体的教育语篇[5]、教育文献[6]等为主,针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发布的教育语篇的研究不多。当今,互联网平台早已成为发布信息并影响大众认知的重要途径。公众号分析平台“微小宝”(https://data.wxb.com/)显示,《人民日报》等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教育主题相关文章,其阅读量在24 小时内便可达10 万以上。这些文章采用了哪些隐喻来谈论教育,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和态度,无疑会对读者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选取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教育话题相关热门文章,分析其中隐喻使用的情况,借以揭示微信公众号文章传达的关于教育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不要担心被问倒,教师对某本课外书没有全盘了解也不要担心。艾登·钱伯斯说:“教师应该建立这样的观念:不是只有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才能提出来讨论。身为教师应该坦然告诉孩子们自己并非全知全能,但绝对愿意和大家一起动脑筋,试着找出答案。”

二、分析框架

本文将公众号分析平台“微小宝”2019 年8 月11 日发布的最近30 天内教育话题相关文章中阅读量最高的20 篇文章作为语料,对文中使用的隐喻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

第一步,隐喻的识别。根据施密特(schmitt)的方法,当一个词或短语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时可被认定为隐喻:其一,该词或短语在语境中有字面意义以外的理解;其二,其字面义来源于感知或文化经验(源域);其三,该字面意义被移用于另一个通常是抽象的领域(目标域)[7]。依据这一隐喻认定方法,本文首先对语料进行全面阅读,选取教育话题相关的句子,进而对含有符合条件的词或短语的句子进行整理,形成一个隐喻文本。

教育部早就告诉你,别再打无准备的仗。

统计发现,文本中隐喻的目标域包括“教育”“学习”“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同时,相关的隐喻表达相互联系,自成体系,统一在几个主要的根隐喻之下。

家校联合,为孩子的教育统一作战!

很多人赢在了暑假,也有很多人输在了暑假。

第三步,隐喻的阐释。根据统计结果,结合社会因素,揭示隐喻使用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及其对大众的影响。

三、分析结果

第二步,隐喻的统计。针对得到的隐喻文本,结合隐喻所在语境,根据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对隐喻进行分类和统计。

(一)教育/学习是旅途

旅途隐喻是文本中最常用的隐喻。在文本中,旅途的起点被称为“起跑线”;旅途上有“坑”(如辅导班);教师和家长是“引导”“灯塔”;有的孩子“领先”,有的孩子“落后”,经过努力还可以“弯道超车”……这一系列隐喻表达都是将“旅途”投射到“教育”和“学习”这一概念域的结果。

在“教育/学习是战争”的隐喻中,作者将“战争”的概念投射到“教育”和“学习”这一概念中,相应的隐喻表达有:

② 多晶硅电池。该电池由多晶硅片、多晶硅薄膜材料、透明氧化物薄膜等组成,光电转换率虽然仅为17%左右,但是易于组装,能耗较低;

(二)教育/学习是战争

通过进一步分析,文本中的旅途隐喻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文本中旅途隐喻主要凸显旅途的“远”这一特点,如“不怕路途多遥远,怕的是半途而废”“路远有十万八千里,你我皆凡人,没法一个筋斗云就翻到,但挪移一步有挪移一步的欢喜,最后终究也会到达远方”。在中国的传统理念中,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勤奋和坚持才能有所收获。其次,文本中旅途隐喻的路线除了水平的(“前进”“后退”等),也有垂直的,如“成绩垫底”“展翅高飞”“一个寒门贵子的背后,可能是几代人的奋力托举”等。水平的路线体现出教育是使人进步的途径,而垂直上升的路线更能体现出教育改变命运的重大意义。最后,关于旅途的目的地,也就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不同的文章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成器”“好前程”“留住单纯的心”“做喜欢的事”“心怀家园”等。不同的答案反映出了不同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对教育理解的差异。

课堂2:活泼轻松,语言幽默,语调较自然;讲解课文的模式:翻译+讲解;课堂气氛较活跃,联想丰富,表情丰富;有时批评个别学生,积极进行班级管理 (2006年11月23日)

家庭出身会对个人成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没有逆袭的机会。

1.5.2 质谱条件。离子源:电喷雾离子源 ESI;扫描方式:负离子(ESI-)扫描;检测方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喷雾电压:-4 500 V;离子源温度:550 ℃;气帘气压力:206.8 kPa;雾化气压力:379.2 kPa;辅助加热气压力:379.2 kPa。碰撞气CAD:Medium。

1)管理机制。第一步,要从人员遴选入手,严格把关,优先考虑教育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此类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习能力强,学习之后可以起到带头引领作用,一片云影响另一片云,发挥培训作用;第二步,为学习者解读相关政策文件,不仅要知道学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学;第三步,开展学前指导,要告诉学习者学什么、怎么学,包括听课策略、提问策略、联系学习共同体专家策略,此步骤将会极大减弱学习者接触新事物的畏惧感;第四步,从组织层面为学习者学习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定期开展活动,促进教师学习。

“战争隐喻可以激发人们原始的侵略性,变得更投入、更高效,进而创造更大的价值。”[8](P1-10)随着教育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战争隐喻在教育语篇中的使用也日益频繁。成绩优异的学生是“学霸”,熬夜学习是“挑灯夜战”,二次考研叫“二战”,取得的成绩是“勋章”……战争隐喻突出了教育和学习竞争激烈的特征,激发参与者的紧迫感和进取心,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进步的动力。但是,战争的结果只有输赢,这样的概念化会大大强化参与者的胜负欲。一味追求输赢的结果也会导致教育的功利化,过于看重分数和排名,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现在的教育让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于竞争之中,不利于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另外,通过语料可以发现,使用战争隐喻的语篇主要来自商业平台,其中不乏培训机构的软广告,它们对教育的这种概念化可以理解为通过“贩卖焦虑”达到目的。

(三)教育是园艺

“教育”与“园艺”有很多相似性,如“老师”像园丁,“学生”像“花草”,“教育的过程”像“耕耘”,成绩像“收获”等,因此,我们经常将“园艺”的概念域投射到“教育”,对其进行概念化,笔者收集的文本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你用汗水浇灌许久,不见花开,并不是努力付诸东流,只是花期未到。

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能救中华!

园艺隐喻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教育隐喻,这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崇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

商圈利用共享的WIFI网络形成与个体的直接联系,进而对商圈APP的下载使用进行推广,通过电子地图、商圈导购和优惠停车等多项便民服务加强APP的用户黏度,为商圈内商铺的广告和活动推广提供优质载体。同时,通过与第三方APP(包括大众点评等团购、外卖平台)的信息进行对接,提升用户体验。

四、结语

隐喻的本质是认知工具,但隐喻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却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体现作者的观点和目的。本文尝试在社会语境中对教育隐喻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微信公众号文章建构的教育概念,包括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等。教育是立国之本,要办好教育,首先要对教育有正确的认识。教育隐喻为大众提供了认知教育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众对教育的理解,进而影响大众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如何有效使用隐喻构建大众对教育的认识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Charteris-Black 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04.

[2]Cameron L. Metaphor in Educational Discourse[M].London:Continuum,2003.

[3]Vladimirovich B E,Prokopievich C A,Filippovna T G. Conceptual Metaphor in Educational Discourse[J].Biosciences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sia,2015(1):561-567.

[4]高维.我国教育学中的隐喻分析: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7(9):12-19.

[5]裘莹莹,汪少华.中美教育语篇的意象图式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6-132.

[6]高维,郝林玉.教育隐喻与理论创新——叶澜先生教育思想中的隐喻研究[J].基础教育,2019(1):5-14.

[7]Schmitt R. Systematic Metaphor Analysis as a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J].Qualitative Report,2005(2):358-394.

[8]Koller V. Metaphor and Gender in Business Media Discourse: A Critical Cognitive Study[M].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04.

中图分类号: H052;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10-0035-02

收稿日期: 2019-10-05

作者简介: 冯苗苗(1982—),女,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10.015

(责任编辑:李汴红)

标签:;  ;  ;  ;  ;  

微信公众号文章中的教育隐喻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