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来源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来源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来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来源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48(2005)01-0094-05

市场结构理论和波特理论都认为产业组织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在产业和企业层面出现了分离。在战略管理研究层面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力理论得到瞩目,理论界和实业界人士都在不断强调“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来源被忽视。在产业层面产业组织优化得到重视,产业组织研究者在寻求实现产业的有效竞争,忽视了产业组织优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相结合。本文探讨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来源,目的在于深化企业战略研究,增强竞争优势理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本文认为,企业竞争优势不能简单地分为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竞争优势实际是产业组织和企业能力的综合体,过分地强调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力来源,企业能力也会由于其相对的“粘性”或“刚性”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绊脚石。因此,为了更为深入、全面的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不断创造和维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仅仅停留于战略管理层面的竞争优势研究是不够,还必须重视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来源,从战略管理和产业组织两个层面寻求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共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企业竞争优势是产业组织研究的永恒主题;第二部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市场结构产业组织来源;第三部分是竞争优势的产业吸引力来源;第四部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空间产业组织来源;第五部分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与合作产业组织来源;第六部分是结论和启示。

一、企业竞争优势是产业组织研究的永恒主题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就是要回答: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何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怎样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并在市场中保持不衰等问题。产业组织理论不仅要研究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而且要提出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以维持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这就是产业组织与战略管理对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不同。

(一)产业组织各流派都在研究企业竞争优势问题

虽然传统的哈佛学派集中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并寻求产业绩效的来源,进而揭示企业层面绩效的差异,并认为同一产业内的公司面临相同的资源和机会,资源在同一产业内可以充分移动,但企业之间不是同质的,存在规模差异和产品差别化。一旦企业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基础上形成了垄断,就会利用其垄断地位共谋限产、抬高价格、构筑进入壁垒以获取超额利润。上述对产品差异和超常利润的“垄断性”解释,使得企业在长期竞争中享有几个自由决定权,如超常利润可以用来巩固或提高企业垄断地位。这些关于企业力量和自由决定权的实证证据足以证实在产业经济学研究中企业间的差别是多么的重要[1]。即哈佛学派在关注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企业个体差异在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从芝加哥学派开始,产业组织的绩效研究逐步转向了企业层面,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成为产业组织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

以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企业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关系,而是一系列不同操作活动的集合,不同操作活动决定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成本—收益差异,同时信息的利用和获取以及各种交易活动都是有成本的,由此而决定了企业之间的效率是异质性的。舒曼彼特(Schumpeter)认为,不能把大企业和垄断连接起来,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以及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企业动态发展的结果,是企业不断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结果,即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新奥地利学派(neo-Austrian School)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和方法,致力于个人行为的逻辑分析,认为知识和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分散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模式也在解释企业竞争优势问题

产业经济学有三种研究模式:市场模式、支出模式和财务模式。三种模型互为补充,各自着眼于企业行为的不同方面,共同研究企业绩效及其可持续性问题。市场模型通过分析企业市场行为以解释企业利润的产生,财务模型运用各种指标分析利润的分配,支出模型则考察企业的全部可用资金在市场投资、产品开发、兼并收购、工厂开支及过程研究等方面的运用。

(三)产业组织政策对竞争优势的维护

产业组织政策主要包括市场结构政策、市场行为政策和市场绩效政策,其中市场行为政策和市场绩效政策是现代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各国政府通过诸如建立企业兼并预审制度、中小企业扶植政策、禁止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建立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及对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项目的公共投资,以实现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企业较快的技术进步、企业产品的多样化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实现产业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产业组织对竞争优势研究不同于战略管理最重要的一点。

总之,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关注企业在获取竞争优势过程中的被动行为,并通过有限的决策变量分析企业对各种约束做出的反应,以实现最大化的绩效及其可持续性。新产业组织理论更关注企业在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过程中的主动行为,如影响市场结构及其经营面临的各种约束能力。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互为补充,被动行为决定企业推行“主动性”政策的能力,主动行为则决定了企业做出“被动性”反映的背景条件。因此,企业行为与持续优良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产业组织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这对于理解产业发展和公司成长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产业组织中的R&D研究认为,只有创新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不竭之源。(《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一书中的第三篇主要研究企业本身的行为以及在什么范围内能产生超常利润使得企业可以改变其经营条件)。

二、竞争优势的产业市场结构来源

20世纪60年代,哈佛学派开始关注企业竞争优势问题,从而形成了竞争优势的市场结构决定论。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决定产业的市场绩效。尽管这里的市场绩效指的是产业的市场绩效,但启发战略管理者从产业层面认识竞争优势的来源,并指出产业市场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产业绩效的不同,产业绩效的不同决定了市场中企业之间绩效的差异。因此,作为企业竞争优势表现形式的企业绩效差异就源自于企业所处市场结构的不同。拥有较高市场绩效的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往往是一个寡头或垄断的市场,少数大企业之间的共谋协调行为和市场高进退壁垒限制了竞争行为,削弱了市场竞争,结果产生了企业的高垄断利润。市场绩效较低的企业往往处于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中,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只能获得行业平均利润。至于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它们之间存在利润水平的差异,这是产业内某些优势企业运用垄断力量或者于其它企业共谋的结果。由于产业内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企业间的资源可以实现高度流动(可以在要素市场自由买卖)。因此,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是短暂的,不会持久的。

基于哈佛学派的思想,竞争优势的市场结构决定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外部环境—产业市场结构,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将赋予企业垄断性的市场地位,进而使企业拥有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获取较高利润。企业可从两个渠道获得垄断地位,一是通过行政手段获得垄断地位。只要政府法规不变,垄断地位就能够长期维持;二是利用其资本、技术或管理上的优势在竞争中取得垄断地位。总之,传统的竞争优势理论起源于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它继承了哈佛学派的思想,并强调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市场结构,企业竞争优势由市场集中度的高低、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和是否存在极端的产品差别化等因素决定[2]。

三、企业竞争优势的市场定位来源

迈克尔·波特的以产业选择为基础的市场定位理论(Porter1985),扎根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研究范式“结构—行为—绩效”,把产业组织学中的有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战略研究,并从分析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机遇和威胁、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入手,来说明环境条件与优良的绩效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企业获取较高绩效依赖于两个因素,企业竞争优势是三个因素的函数。其中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企业所处产业的市场结构及其吸引力。产业吸引力取决于产业内现有公司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新进入者、替代品、需求方和供应方五种竞争力量,五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影响了企业在某产业中可获得利润水平。有吸引力的产业是进入壁垒高、替代产品少、产业中的企业相对于供应者和购买者具有较强的控制力的产业,这样的产业能给企业提供更多获取高利润的机会(这实际就是产业组织分析方法在竞争优势中的运用)。在特定的产业结构中,企业可根据规模和产品差别化的差异,通过成本领先、产品差别化、集中一点三种战略的选择来获取优势;二是企业在产业中与竞争对手相比所拥有的竞争地位。产业内部存在不同的、潜在盈利能力差异的战略集团,通过选择不同的战略集团,企业可以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地位和关系对其竞争优势产生影响。三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价值链都是有差异的,通过差异性的价值链活动,企业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或增加顾客价值的方式完成某些活动并使企业具备索取产品高价的能力,企业由此获得成本优势或差异化优势[3]。可见,波特理论的意思是:一个企业所在产业的内在盈利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企业要提高竞争优势,首先必须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产业环境,并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及选择位于产业内的位势。产业吸引力保证企业优势的可获得性和持续性,企业在产业中地位保证企业盈利是否高于行业平均利润。因此,Spanos&Lioukas认为,市场结构影响竞争优势和公司绩效的可持续性,竞争地位影响公司建立超越对手的竞争优势能力,获得这样一个地位的公司可以发挥市场的威力[4]。

波特对产业组织分析范式的运用,为系统考察竞争优势如何在产业层次发挥作用提供了有效途径,拓宽了竞争战略的视角,丰富了竞争优势的研究内容。该理论与市场结构决定论不同,它主要研究企业绩效而非产业绩效,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为获取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盈利率,并认为竞争优势是在特定产业结构中的公司定位的函数。同时,波特近期的研究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动态的,一是与企业的纵向产品差别化有关,二是与企业相对其竞争对手能履行不同行为或以不同行为方式履行相同的行为有关(掠夺性定价和限制性定价)。可见,波特理论是对传统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波特在强调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来源。

四、企业竞争优势的空间产业组织来源

20世纪90年代后,波特又对他的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发展,将“菱形理论”与区位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产业集聚概念,并对其形成的原因与发展进行了分析。产业集聚就是完成一种产品价值链的各企业在地理范围上的集中。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因为企业集聚能够提高生产率,能够提供持续的公司改革的动力,促进创新,促发新的企业诞生[5]。在国际市场中,那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相互分居的。如硅谷的IT产业,底特律的汽车产业,西雅图的飞机制造、阿姆斯特丹的花卉等。

产业集聚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空间”产业组织理论。因为“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被增加的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变化削弱,从而导致生产活动水平的和垂直的分离,继而又以更大的能力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对市场里更大的适应性。”[6]这种水平或垂直分离将形成产业的“灵活的专业化”,意味着新的产业联合体的产生。新生产联合体的产生依赖于企业间的交易联系,主要表现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长期和短期转包和承包、物质投入—产出流。它是企业间在空间上的新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代表了产学研联合模式和新的政企合作关系,是一种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将给相互分工协作的企业带来空间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给企业注入竞争优势。

五、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和合作产业组织来源

企业能力理论由于以下两个原因而被纳入产业组织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来源。

(一)它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1)它的研究是以产业组织研究成果为前提的。企业能力理论有两个基本假设: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成长过程的复杂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实际就是资源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动,这就使得某些资源、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流动、和复制、模仿是有限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强调企业自身的因素,认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异质性资源、知识和能力的占有以及有效利用。这种对异质性资源、知识和能力的占有和有效利用在企业微观层面形成了产品差异的丰富,产品差异化的丰富不仅改变了市场需求曲线的形状,赋予企业更多的价格变动空间,而且也把需求曲线推向远离原点的位置,扩大了企业的市场需求。(2)企业能力理论是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该理论认为:在进行生产时,企业是一个机制创造者,不是投入要素的加工者。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且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企业在对既有的异质资源、知识和能力运用时,形成了新的竞争与合作方式,改变了原有的竞争规则,优化了产业组织;企业创造有吸引力的新产品的不断出现,推动了一些新产业的出现(因为产业本身就来源于一种产品或一项服务)。(3)企业能力理论回答了产业经济学家所关心的市场结构的有效性问题。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较高绩效来源于企业对自己异质性资源、知识和能力的有效利用,而不是来源于企业努力创造的不完全竞争条件,企业的利润属于“效率租”而不是“垄断租”,企业之间长期的绩效差异更多应归咎于企业所占有的异质性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而不是主要来源于产业条件和产业内部企业数量因素的影响。为了争夺异质性的资源、知识和能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持续的、深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有效性问题。(4)该理论以不同于交易费用理论的方式解释了企业,为产业组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存在可用企业相对市场契约和其他企业的优势来解释[7]。企业是异质资源的拥有者,因此对任何投入来说,它们在企业中的变化也是独特的。一种投入之所以被X企业拥有,而不是Y企业,是因为这种投入与X企业的资产组合相结合能产生较高的“租”。由此可见,企业在市场中的持续存在,是因为企业与它的异质资源的相互匹配形成了企业自身的异质性、独特性,这些异质性和独特性适合一些企业而不适合其他企业,对任何企业来说,要在其他企业的异质性中维持生存是不可能的,如企业文化。因此,企业能力理论是对产业组织理论中交易费用学派的发展,认为企业的资源、知识和能力是异质性、非流动性,企业存在是为了创造独特性价值,而不是为了降低机会主义成本,企业是价值的创造者,生产和分配效率的追求者。企业要长期在市场中生存,必须维持资源的异质性。

(二)企业能力的发挥需要产业组织的协调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不仅包括企业自身的异质性资源、知识和能力,关键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可见核心能力更强调合作,因为在不断变化的竞争中,企业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化生产的效率优势,企业往往只保留与核心知识和能力相关的业务活动,而把非核心的业务活动纳入产业组织协调的范围。即把非核心的业务转包给其他专业化企业,通过产业组织(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的协调来完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的运用。产业组织协调通过对企业内部专业化知识分工和积累的价值进行评估,为专业化知识分工和积累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专业化知识的积累提供共同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产业组织协调所产生的共同行为准则有利于稳定企业之间专业化知识分工和积累行为[8]。

因此,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析运用更多的决策变量,并且承认利润能够赋予企业自有处置权,使它能放松其所受到的产业约束,操纵企业运作环境,追求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它既是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产业组织协调的补充。所以它是竞争优势的能力和合作产业组织来源。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竞争优势的不同产业组织来源,我们可以看出:产业组织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企业能力的发挥必须依赖于产业组织的协调,因此,企业竞争优势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来源是相互融合的,不能把产业组织简单地理解为竞争优势的外部来源。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企业竞争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产业聚集、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产业组织态势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结论的启示是:

1.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战略管理层面,还应从产业组织视角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企业竞争优势,也才能为企业的发展确定明确的发展战略,企业才能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环境,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不能单纯过分地强调企业核心能力积累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还须重视产业组织在企业竞争优势提高过程中的作用,把产业组织优化与企业核心能力培育及企业治理相结合,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标签:;  ;  ;  ;  ;  ;  ;  ;  ;  ;  

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来源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