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论文_李忻璞

论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论文_李忻璞

李忻璞

甘肃铁科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与高速铁路建设相辅相成,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推动高速铁路建设,而高速铁路建设又带动了区域经济水平提升。铁路建设与其他交通设施不同,铁路交通线路较长,且跨区域比较广,建设高速铁路的时候要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诸如地层结构和地质地貌,所以会面临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同时出现地质灾害的频率也很大。想要保障高速铁路建设质量,在降低建设铁路成本投入的同时,还能保障铁路运输效率。本文针对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简单研究,探讨地质危险的治理方案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速铁路;地质危害;危险性

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进入到地质灾害高发期。高速铁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而扩大建设规模,高速铁路所经地区气候类型和地质地形条件各异,再加上较为复杂的地下水系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铁路受到导致灾害威胁严重。影响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的地质因素很多,本文主要对高速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研究,探寻解决方案。

1.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原因

1.1自然环境恶化,地质环境复杂

我国拥有十分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河流众多造成严重地面侵蚀。在气候上我国南北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我国强烈的板块构造活动引发强烈的地壳活动。最近几年,我国地壳活动频繁,接连发生的地震时最好的证明。广大山区缺少植被覆盖,岩石裸露在外面加上地质结构复杂。同时我国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日渐严重,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自然地质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使得地质环境更加脆弱,诱发大量地质灾害。高速铁路线路绵长,途径的地质和自然环境类型众多,不可避免地会穿过地质环境恶劣的地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剧了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1.2铁路建设工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

建设铁路之前施工人员要进行地质勘探,但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和工作人员的能力不足,导致地址灾害潜伏其中,或者是在勘测中已经知晓某些地段存在着恶劣的地质环境,但是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或者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在对线路规划设计的时候,没有对高速铁路沿线情况进行综合考量,铁路建设时采用的方案不合理也会导致地质灾害发生。当前的铁路建设方案很多都跟不上形势,在设计过程中凭借经验开展工作的比重较大,高速铁路缺乏必要的科学性,整个设计工作也缺少合理性。在高速铁路施工当中,若是采用了不合理的施工方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地质灾害发生。高速铁路在建设中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协调性,地质环境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修建高速铁路也会对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破坏,若是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将会进一步恶化地质环境,恶性循环造成铁路和地质环境都遭到严重破坏。

1.3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破坏地质环境

铁路沿线居民的经济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铁路沿线的地质环境,如不合理的开挖和耕作,以及修建建筑物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地质灾害,导致泥石流、塌方等各种地质灾害出现。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发现,在我国铁路沿线发生的地质灾害大多数是由于人为活动,这些深刻的教训应该及时总结。

2.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基本对策

2.1及时组织工作人员排查地质灾害

在已经建设完成的高速铁路中,要强化对地质灾害的排查工作。科学及时发展和新工具的出现,为提高调查排查地质灾害工作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铁路交通部门要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开展工作,定期制定地质灾害排查计划,对已经发现的地震灾害隐患点针对性排查,对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地点及时调查,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

2.2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

相关企业部门要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建立一套灾害应急系统,为灾前准备,临时应急,灾后防范提供保障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协同各级政府编制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编制情况及时演练,保证满足应对危机的需求。为了提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高速铁路沿线稳定性较差且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段做好防御工作,相关部门可以编制独立的救灾防灾体系,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准确的预警,以提高抢险救灾人员的救灾及时性,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抵达现常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明确各铁路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应急人员组成和小组结构设计,定期组织铁路工作人员检查铁路沿线地质情况,在汛期来临之前成立应急指挥部,由国土局、水利局、建设部门、交通局等多种部门共同组成,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强,工作能力高,反应速度快,富有战斗力的应急抢险队伍。准备好应急物资和应急设备,在高速铁路规划期内,需要全方位的准备应急设备以备不时之需,如指挥车、对讲机等,除了购置必要的应急设备之外,相应的应急物资也是必须要准备完全的,特别是医疗物资和抢救药品,这些都是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3搭建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

信息化水平加深,推动了社会行业的繁荣昌盛。"互联网+"的提出更是让行业积极与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高速铁路可以结合当今时代新技术,建立一个具有信息数据传输、动态信息数据查询和发布网络信息等多种功能与一身的地质灾害管理系统,实现对高速铁路沿线的地质情况监督管理,将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准确的采集、传输、分析处理,为铁路部门预防地质灾害,提升预防灾害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足以全面提高社会公众对地质灾害信息的全面了解,铁路管理部门的社会服务也自然会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出行者可以实时查询地质灾害信息,强化应对意识。

2.4强化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降低灾害风险

人文活动导致铁路沿线出现地质灾害的比重极大,想要大幅度降低地质灾害的威胁,就要以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为根本,与铁路沿线降灾减灾需求为目标,采取合法合理的措施控制铁路沿线的人文活动频率。我国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碰撞出新火花,既在铁路沿线受地质灾害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组织全村搬迁,当地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从社会各界筹备资金,制定出较为详细的搬迁规划,为顺利搬迁,降低灾害影响提供支持。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也应该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结合,对人文景区、历史名胜古迹、重大工程在建区等地要按照轻重缓急开展治理工作,若是出现重大问题事故,要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结束语

铁路沿线地质灾害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强化对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任重而道远。铁路管理部门要仔细调查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点,对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产生的损失,力保群众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文俊,向喜琼,黄润秋.区域崩塌滑坡的易发性评价--以四川省珙县为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7,(14):31-38.

[2]张有全,宫辉力,李巧刚.基于GIS的北京市延庆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域划分.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17):17-24.

[3]邹翔,崔鹏等.灰色关联度法在泥石流活动性评价中的应用[J].山地学报,2016,(03):360-364.

论文作者:李忻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  ;  ;  ;  ;  ;  ;  ;  

论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论文_李忻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