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前沿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非常丰富。今天的辅导报告力求站在历史的角度,有选择地梳理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前沿问题同大家进行交流。
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1、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有两种常见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另外两个部分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另一种解释是“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但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种矛盾暴露得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是最时髦的。当时的社会主义流派众多,从其所维护的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很多种:如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叫封建社会主义,维护小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叫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叫资产阶级保守的社会主义等等。马克思主义是当时无数社会主义思潮中的一个,并不占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称为科学社会主义。这种科学社会主义与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等其他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能够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它以社会主义作为主线,把社会主义同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成为一体,这样形成的社会主义就有了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以指导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为依据,从而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所以我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可以叫做大社会主义学,即其主体是社会主义,但同时它还包括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这是其独具的优势。这又是一种解释方法。
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针对一定客体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客体是什么?从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新的思想理论的过程中,有一种很天然的分工:马克思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理论方面,同时他在哲学领域也有很多的著作;而恩格斯更侧重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以及自然辩证法、军事学等等。基于这种分工,人们把恩格斯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之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角度。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反杜林论》、《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这三篇文章中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是揭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因为当时从全球来看,资本主义是个无所不包的世界,没有社会主义社会,所以恩格斯只能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这个角度来谈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问题。文章指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就是要消灭阶级,他还具体分析了我们现实具备哪些条件、还需要创造哪些条件等问题;一般目的就是最终目的。以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一种说法。二是从社会形态来看,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研究人类资本主义(前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级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三是从人类解放角度讲,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发展规律的科学。以上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问题。
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应该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彼此之间不能并列。
第一个层次是理论基石,即支撑这个“理论大厦”的“地基”部分。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的两大贡献: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得出了社会最终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学说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角度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
第二个层次是核心内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1885年版)的序言中指出,“本书第三编第二章这里所涉及的仅仅是我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表述”。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阐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不同著作从不同角度阐述这个核心内容。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个角度阐述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共产党宣言》从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斗争角度阐述社会主义一定会代替资本主义;《反杜林论》则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角度来论述,这就更深一步了。
第三个层次就是一般理论。包括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过渡时期理论、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等。
4、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集中和突出社会主义。
我个人认为,由于批判继承了三大遗产(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有三大组成部分,这三大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今天是否也必须称其为三个组成部分?我认为不一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马克思主义有多少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部分作为主体、主线其地位更加突出。
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线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1844年马克斯和恩格斯第一次相见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孕育和准备阶段;从1848年到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和走向成熟的阶段;从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后完成阶段。这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逝世以后,这个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有一条主线,而且这条主线是逐渐从西往东移的。可以这样说,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个主线的中心是在德国,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在德国。后来这条主线逐渐往东移,其中心移到了俄国,在俄国的革命过程中产生了列宁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这个中心转移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等。这些理论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预测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颇丰,其中绝大部分是论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如何建党、如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等内容的,对未来社会谈得很少。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欧洲许多人对恩格斯提出要求,希望对未来社会作出具体的预测。恩格斯在188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三章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时有一部分比较集中地谈到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其余都是散见的)。那么,恩格斯所预测的未来社会有哪些特征呢?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二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三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即按劳分配;四是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五是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六是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七是每个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现在怎么看这个问题?是不是科学预测?这个预测适合不适合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关于这些问题,现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科学预测,另一种认为是空想。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当时条件下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的七条特征,应该说是科学的预测。我们尤其应注意其中的方法论。第一,不是主观臆想,而是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得出的未来社会的特征;第二,当时没有社会主义实践,所以预测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基础上。逻辑推理的要点和前提是生产高度发展,所有制问题即公有制是关键。有了公有制,才能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才能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地监督、才能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过去的马克思主义普遍把商品经济和私有制相联系,认为私有制一旦消灭,就能实行产品经济。消灭私有制,就消灭了阶级对立进而消灭阶级差别,所以国家开始消亡。这是个中心环节,是经过逻辑推理的。从今天来看,我觉得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某些提法如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就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还缺乏实践的根据,有些还需要在实践中作一些修正。但总体来说,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预测,而不是主观臆想。至于我们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不能算到“老祖宗”帐上去。毕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他们预测的基础是发达国家,所以应该结合自身的实践创造性地运用。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一生中,始终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根据他们的预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社会化高度发达,会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由此导致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这些地方发生。但同时,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视线限制在一端,而是不断往东移。面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俄国一些社会主义者的求教,他们提出了很重要的观点: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就是所谓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跨越”的条件是:一要保留和利用农村公社;二要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三要靠西方国家的支持。总的意思还不是这些国家先于发达国家搞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在他们的启发下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但是二十世纪,俄国的十月革命突破了“卡夫丁峡谷”,先于西方国家搞起了社会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五、列宁和“十月革命”道路
列宁在1915、1916年写了两篇文章:《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在这两篇文章中,他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实际上一国代表数国,指经济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从俄国来说,1861年,沙皇自上而下地废除了农奴制度,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俄国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所以摆在它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1905年发生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2月发生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胜利了,胜利后政权落在资产阶级手里,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从二月到十月仅仅八个月的时间,社会主义革命就爆发了。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有以下几个问题不能解决,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农民土地问题,三是“面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忍无可忍,又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党顺应这种潮流进行了第二次革命,顺便解决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革命成功了。基于这样的先例,很多人便开始反思,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合不合规律?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也便从此开始。根据我的看法,争论大体有以下几次:第一次是列宁和第二国际思想领袖考茨基之间的争论。考茨基在1918年出版《无产阶级专政》一书,攻击十月革命道路,形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是“通过猛跳而早产的胎儿”、“是活不长的”。列宁看后很生气,写下一篇短文《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然后又写下一篇著作来批判考茨基;第二次争论发生在列宁和苏汉诺夫之间。苏汉诺夫是一位学者,十月革命以后,苏汉诺夫写下《俄国革命史》(多卷本),里面有攻击十月革命道路的内容,列宁看到后很生气,其政治遗嘱中有一篇《论我国革命》,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苏汉诺夫;第三次争论是列宁逝世以后发生在斯大林和托洛夫斯基之间的,争论的主题不变。托洛夫斯基是极左人物,鼓吹不断革命论,也就是发动世界革命,期待西方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无偿援助,希望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来支援俄国革命,认为这样俄国社会主义才有希望。而斯大林在争论中把基点放在俄国的工农大众身上,因为是俄国的工农大众征服了本国的资产阶级,才促使一国建成;第四次争论发生在苏东剧变过程中特别是剧变之后。保捷利亚共产党主席日夫科夫在苏东剧变过程中或之后,都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坚信未来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但遗憾的是他在对苏东剧变原因分析过程中又回到了原点,认为是革命条件不成熟造成的,无视工作过程中所犯的过失。四次争论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六、关于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现在全世界凡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都非常重视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其中有很多精华之处、是他社会主义理论的升华。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从时间上划分是以1921年3月俄共十一大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的。可以说,列宁的“晚年”并不是年龄意义上的晚年(当时列宁才五十二岁),主要指他理论成熟意义上的晚年。我认为其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有三个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俄共十一大上,列宁和俄共其他领导人经研究确定,毅然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后,列宁原本主张立即抓生产搞经济建设。但是很快国内战争打响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在最困难时期苏俄埃政权在欧洲的五分之四领土被他们占领,形势相当危急。在当时情况下只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确保这场战争的胜利。即使在今天也不能完全否定这个政策,因为当时出于形势所迫。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再推行,如再推行经济就会垮掉,工农都不会满意。面临新的形势适时推行新经济政策是明智的选择。新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工业企业非国有化;三是大力发展商业;四是实行租让制,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最早的对外开放形式。以上几项政策的实行,很快使苏联的经济得以恢复。但好景不长,列宁逝世四年后的1928年,斯大林就停止实行这项政策。第二个层次是列宁在最后五篇论文中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构想。要点如下:一是农业合作化;二是工业化、电气化;三是加强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四是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列宁讲的文化革命不同于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是正面的。第三个层次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通过梳理,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列宁把建设社会主义看作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认为“不试验就不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二是列宁把建设社会主义看作是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过程,如对“合作社”、“改良”等等的看法都有所改变;三是把发展生产力摆到首要地位,认为最重要的是把经济搞上去;四是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五是革命过后及时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提出改革国家机关。以上都是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这些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
七、关于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关于这一问题,认识和分歧比较大。众所周知,斯大林在苏联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苏联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也有人称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主要指经济、政治方面的内容,对于文化也有所涉及。苏联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经济方面:第一,所有制结构实行纯粹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不允许其它经济成份存在,完全搞公有制度;第二,经济结构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第三,经济运行机制搞计划经济,实行指令性计划;第四,管理体制上强调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政治方面:第一,在国家本质属性上特别强调专政和镇压的职能;第二,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党对国家可以直接发号施令;第三,在权力结构上,权力集中在各级党委的“一把手”那里;第四,党中央实行接班人指定制。文化方面:单一纯粹的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和所有制领域有很大的关系,没有注意学习、借鉴世界上其他文化、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上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概述。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讲,这种集中性很强的模式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临战状态的形势下,对推动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打胜反法西斯战争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进入到和平年代,这种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改革势在必行。我个人认为,斯大林对改革问题有一定责任,但不能对斯大林太苛求,因为斯大林建立苏联模式不久就发生了战争,战争使苏联遭到严重破坏,大体用3-5年时间才恢复过来,而1953年初斯大林就逝世了,所以给他的有效改革时间并不太多。关键是斯大林逝世后的后斯大林时代,断断续续搞了些改革,成效不大,因此后人应该负更多的责任。对于斯大林和苏联模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应历史、客观地看待斯大林和苏联模式,应肯定苏联模式在当时起到一定作用,但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观点是全盘否定。我个人的看法是:第一,苏联模式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另外在临战状态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模式肯定有很多弊端,不应要求其尽善尽美;第二,既然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因而不具有普遍意义,也就不能在战后宣传它是社会主义的样板,进而向其它国家推广。斯大林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认为不推广他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是离经叛道,这方面他有责任;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后人要对该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我认为后来中国建国后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转换模式,大体上比较成功。
八、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建国初期,毛泽东强调学习苏联,因为我们搞社会主义没有经验。到一九五五年左右,毛泽东发觉苏联模式及其很多政策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因而提出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评价毛泽东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我个人认为要看到两个方面:
一方面,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些推进。第一,提出了完整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的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其精华在于:一是把在矛盾论中的观点运用到社会主义社会,批判了苏联学术界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无冲突论的观点,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在各个方面确实存在着矛盾,关键是要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两者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对不适应的方面要进行改革;三是提出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即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人民内部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非常完整,讲得非常透彻,绝不是一般的理论家、而必须是思想家才能得出的。第二,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内容概括如下:一是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二是坚持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三是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四是在文化领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五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等。第三,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总而言之,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另一方面,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确实发生了两个重大失误,一个是大跃进,另一个是文化大革命。关于大跃进的成因,除了受国内有些因素影响外,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和地方官的头脑发热,是导致了大跃进发生的重要原因。大跃进的最大特点就是急于求成,对国家造成的损失很大。第二个大的失误是文化大革命,主要源于判断上的失误。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中国开始了城乡社会主义运动,按照逻辑发展,形成了以后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说,毛泽东晚年确实出现了一些失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内对这段历史、对毛泽东的认识有不同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等人抓住要害问题,研究形成了“第二个历史决议”,基本精神是要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看待毛泽东的一生。我们党内很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绳同志曾经在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理论文章,他这样评价毛泽东:“毛泽东一生伟大,晚年有重大失误,即使有重大失误,仍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拓者。”我认为胡绳同志作这样的评价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九、邓小平所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世纪伟人中,有三个人影响最大,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毛泽东,第三个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是很伟大的,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毛泽东错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其创新中过去完全没有试验过的就是改革开放,其它方面都试验过,只是现在更加成熟完善。在全新道路中,最有意义的一是中国特色理论,二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三条最重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薄一波曾经讲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始于毛,成于邓。真正成型步入正轨是在邓小平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主题和主线。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线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第二个层次是哲学基础。毛主席强调“实事求是”,邓小平对此加以完善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什么加“解放思想”?因为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很多人思想仍处于半僵化状态,如果不解放思想就无法实事求是;第三个层次是基本理论。我认为基本理论大体包括以下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理论、军队现代化国防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用和平方法统一祖国理论,以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以上三个层次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基本路线是经验的概括,我认为邓小平抓住了最根本的东西。他强调坚持这个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我们中国近年取得的成绩关键在于坚持了这个基本路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得更快、更健康,必须闯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发展得非常迅速,得益于中国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已经显得更加成熟。我本人概括这条道路就是改革发展、开放发展、科学发展、稳定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人的发展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我认为我们的道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腐败问题、公平问题等,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
十月革命以前,资本主义作为无所不包的世界,不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较量的问题。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后,十几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成为同资本主义抗衡的力量。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较量结果可概括如下:
1、资本主义的回升和反弹。
资本主义在二十世纪上半个世纪形势非常不好,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倒退二十多年,资本主义陷入一片萧条之中;二是在不到三十年时间里发生了两次世界规模的大战,严重削弱了资本主义。两件事过后,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人都在思考,是不是资本主义寿终正寝了?但是,谁也没有预料到,在战后即下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又起死回生,而且在五六十年代又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直到现在,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没有死亡的迹象。特别是苏东剧变,使资本主义成了赢家。
2、社会主义出现了大转折。
在上半世纪资本主义形势不好时,社会主义形势大好。两次世界大战带来两次社会主义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势很好,以后转向低潮,到八九十年代出现了苏东剧变。这是谁都没想到的。苏东剧变就像政治地震一样,对很多人的政治信念影响很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东剧变后有很大调整,鉴于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认为世界社会主义复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复兴。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经历一定的挫折和反复,而后振兴,这是必然规律。
十一、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1、民主社会主义的演变。
民主社会主义是国际共运中一个改良主义派别和思潮,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领袖是伯恩施坦。它经历了二十世纪上半期的萧条时期,到下半期有了很大发展。它的名称几经变化,最早(第二国际时期)叫社会民主主义,意即当前任务是民主主义,以后的任务是社会主义;到第二阶段叫民主社会主义,其意在于民主社会主义有别于苏联社会主义,也有别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第三阶级又恢复到最初的“社会民主主义”,这是一个倒退,干脆放弃了社会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
过去有些人全盘否认民主社会主义,这种认识不符合实际。应当承认它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改良主义派别和思潮,二战后它在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某些社会福利政策和民主化措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一定进步意义,比自由主义要好一点。但在有些问题上二者又很难划分。总体来看,民主社会主义始终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起着维护资本主义的作用。
3、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差异。
有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同根同祖,只是到后来才分道扬镳,尽管二者斗了一个世纪,但毕竟还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世界改革的大潮下,二者的差异越来越模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差异很大,泾渭分明。最大差异在于:第一,在指导思想上,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一元化指导。而民主社会主义是多元化思想指导,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基督教、人道主义、马克思研究社会主义方法等,都可作为其指导思想;第二,在对待革命与改良的问题上,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革命,也不否定改良。过去讲革命是主要的,改良是副产品,现在已经把二者都重视起来。而民主社会主义根本否定革命,鼓吹改良主义;第三,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而民主社会主义把所谓的“社会主义”看成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无止境地对自由、公正、互助目标的追求。坚持“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可以看出,民主社会主义始终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实质上已经取消了社会主义,根本不想超越资本主义。搞民主社会主义,绝不是民主与社会主义的简单相加。民主社会主义不能救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二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本文是赵曜教授于2007年5月26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第一期研修班”上所作的报告。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斯大林论文; 恩格斯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科学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