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机制的主要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立健全论文,荣辱观论文,途径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荣辱观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面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价值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都凸现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要求转变为整个社会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机制建设,就成为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机制的途径。
一、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价值范畴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它是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对光荣、耻辱的基本观念和总体态度,对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其道德价值的范畴和本质属性,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机制的前提。
荣辱观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社会用以评价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和标准,善者褒扬,恶者贬损。二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的道德价值的心理取向和自我判断,即良心上的知耻、自尊和自爱。社会评价公民行为的道德尺度是荣辱观的客观基础;自我道德判断,即人们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和自我评价意识,是荣辱观的主观基础。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人们的行为之中,我们所熟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便是对人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保持尊严、荣誉和人格的理想境界的期待和要求。
“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1]。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着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它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境界,同时还是衡量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及其意义、价值的标尺。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现阶段价值观的核心范畴。“八荣八耻”所揭示的道德内涵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追求:其中既蕴含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也内涵了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它所具有的新时期道德价值的实践性特征,实际上是从划分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意义上,厘清了人们在行为实践中的误区,从道德实践的层面上揭示了荣辱观的道德价值内涵。它的提出是与我国现阶段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紧密联系的。要使全社会在日常行为中践行这一核心道德价值理念,就需要我们把羞耻心、责任心、荣誉感等纳入到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实践中并使之形成体系;把弘扬“八荣”与抵制“八耻”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内化为民族和社会意识,养成自觉的日常行为习惯。在当前尤其要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它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价值,使“八荣八耻”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核心范畴和价值导向。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区别。“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人民满不满意,人民高不高兴,人民赞不赞成应当成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与言行的标准。这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以建立一个扶危济困、热心公益、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和谐社会的主旨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机制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风尚不可能自然而就,它需要宣传和教育机制的导航与保障。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机制的最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荣辱观贵在践行,但道德的内化需要外部的教育推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由外在的约束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进而外化表现于人们的高尚行为,这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施和完成离不开宣传教育。因为,依靠国家强制力实施的法治,还只是一种外在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加强荣辱观教育,则能够使我们明确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内在的秩序、内在的精神。因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从他律和自律,也即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两个环节着手,其中,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的外部机制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大教育。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大领域,涉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个体道德形成的社会心理过程,它关系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行为修养、习惯养成等。其中社会教育注重环境育人,学校教育注重课堂育人,家庭教育注重生活育人。时代的发展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许多便利,比如家长学校已将学生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将三者整合,使它们在内容上、目标上协调一致,在方式、方法上互为补充,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水准和影响力。
建立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在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上下功夫,采用说理引导法、情感熏陶法、自我教育法等,既进行正面宣传,也开展反面教育,褒荣贬耻,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从直观到理性,要全面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建立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制度,包括对于宣传典型的责任、对于社会引导的责任、对于宣传效果的责任等。
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激励机制
加强评价激励机制的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
荣辱评价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评价形式,需要激发人们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其道德评价和选择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建立以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为主的素质教育机制,把教育和人的自我塑造相结合,完善道德主体在是非、善恶、美丑上的道德选择。按照英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我的认可与尊重。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褒扬,这便是尊重需求,这种需求一旦以积极的形式出现,就表现为个人对荣誉的追求和对耻辱的摒弃。这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评价激励机制的内在心理依据。
道德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善恶标准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所谓“善”,主要是指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所谓“恶”,主要是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激励机制,第一是要在全社会树立基本道德规范,形成惩恶扬善的舆论氛围;第二是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对“八荣”的行为给予鼓励,对“八耻”的现象加以制约;第三是要发挥规章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各项行政规章、行业管理制度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第四是要发挥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依法惩治那些不讲道德的不法行为,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生活;最后还要广泛发动群众,对照“八荣八耻”,修订完善各种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让人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因此,应加强荣辱观教育,建立荣辱观奖惩机制,使“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思想和行为受到褒奖和社会的推崇,这样就能够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构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活动平台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建立最直接的社会活动平台。
把荣辱观付之于实践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落脚点,它需要通过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提升整个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水准和道德认知水平来实现。一方面要努力构建道德实践的活动平台,依托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网络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和引导,建立荣辱观实践的基本规则和可行性活动方案,同时在道德规范和经济规律的深层结合上,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上使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成为具体的实践规则;另一方面,要通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荣辱观作为价值取向选择的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系列活动,以此在独立人格的培养、价值取向的追求上构筑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的道德活动平台,从“知行合一”入手,提高人们的道德实践能力,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总之,通过确立荣辱观的道德价值范畴,通过对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激励评价等各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对道德活动平台的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定会逐渐成为中国全社会恪守并遵行的道德规范,我国的文明发展程度必会达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