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尝试论文_张仙花

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尝试论文_张仙花

摘要: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应试教学下的科学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以书本为中心”,扼杀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爱好,教学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种“高耗能,低产出”的现状,笔者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尝试性探索。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在课内进行生活化教学,同时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开设生活化的课外探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这样,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基本能力,抓牢了双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化;兴趣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然而,应试教学下的的科学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以书本为中心”,以致原本应该精彩纷呈的科学课堂俨然成了封闭的知识训练营、单纯的知识传递站。在这样的课堂上,青少年最最珍贵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日渐消退,厌学情绪日益浓厚。最终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师生疲惫,教学效率日益低下。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高耗能,低产出”的状况,让我们的科学课堂重现生机呢?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和指导。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我们的科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科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引领下,笔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尝试性探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课内进行生活化的教学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要从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在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建立一座认知“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如同电影“序幕”,磁铁般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科学教师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体验过程中快乐学习。

如在教学《摩擦起电》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设问1:日常生活中,在干燥的冬季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设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生1答:这是静电。

生2答:摩擦起电。(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魔术棒”——塑料尺,在自己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让它靠近小纸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并非可望不可及的“高大上”。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

2.教学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以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的,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他对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个总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应立足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使生活成为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

如在教学《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控制措施》时,笔者就以在2013年引起人们高度恐慌的甲型H7N9流感疫情为例,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甲型H7N9流感流行时期的一组图片资料:有位甲型H7N9流感患者送来,医护人员高度紧张,马上戴上口罩、手套进行抢救治疗;治疗完毕后,把病人送到隔离区继续治疗,并给所有地方消毒一遍;筛查接触过甲型H7N9流感患者的人群,其中有的人得了甲型H7N9流感,有的人却没有得。图片展示完毕后,我问:看完这组图片之后,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生1:甲型H7N9流感为什么这么可怕,以至于这位病人一出现,医护人员就高度紧张?生2:治疗完毕后为什么要给所有地方消毒?生3:为什么接触过甲型H7N9流感患者的人,有的得了甲型H7N9流感,有的人没有得?等。等他们把问题都抛出来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并归纳出传染病的控制措施。将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在体现教学生活化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教学方式生活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科学教学也应该是丰富多彩、与学生的生活相映成趣的。传统的“师生授受”的教学方式脱离了生活,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发生转变: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在探究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例如,采取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陶行知是国内最早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人,他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阅历出发,抓住学生身边的物和事来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探究和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自我。

在《物种多样性》新课结束后,为了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笔者设置了一个“分角色表白”活动来总结新课。规则:选择一种最想保护的动物(学生们选择了保护青蛙),班级中三个小组分别扮演“农民伯伯”“青蛙”“商贩”。站在自己的角色上,小组讨论,如:“我是青蛙,我想对大家说……”

生1:大家好,我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青蛙,但我已经感觉不到友情了。因为我们天天忙于帮农民捉害虫,而他们却还抓我们去卖给商贩,太不“蛙道”了。因此,我们决定:如果农民们再这样恩将仇报,我们就再也不吃害虫了,反过来破坏你们的庄稼,让你们饿肚子!(青蛙们一起拍手,表示同意青蛙代表的观点。)

生2:青蛙朋友,你们好,我是农民伯伯,我很惭愧,你们默默无闻地为我们保护庄稼,而我却为了一己之私大量捕杀你们。(做惭愧状)在这里当着大家的面,我宣誓:我以后再也不去捕捉青蛙了,我会好好的保护你们!(做坚定状)

生3:各界朋友,大家好,我是商贩,但是我是一名懂科学、爱生物的的好商贩。可以说,我是靠卖青蛙致富的,但是大家别误会了,我卖的青蛙都是我自己养的、专门的食用青蛙。而且我还把自己发财的门道教给同村的人,让他们不要再去抓野生的青蛙,人工养殖青蛙,这样既保护了青蛙,保护了庄稼,也保障了我们的收入。现在,我们还在实行“养蛙归田”的计划,就是我们人工繁殖青蛙,然后把一定数量的青蛙放到大自然中去,以弥补青蛙数量的不足而造成虫灾。这个计划正在实施中,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关注与支持,谢谢!

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课堂仿佛已变成了他们演讲的舞台。

新课程需要我们教师大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拓宽学习活动的方式,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学习为广阔、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能让学生在模拟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把学科知识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外探究,在课外进行生活化的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解放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学生内在之创造力。”科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学科,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课堂探究受时间、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活动不能展开。因此,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扩展到课堂以外,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让学生获得更多探究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机会。

1.课前的准备面向生活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科学课的前提,否则科学课堂就成为“无米之炊”。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整理生活中的相关信息来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既能充实我们的科学课堂,为课堂上的互动做充分的准备,又可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内化成学生的知识、实践,同时对学生的能力也是一种培养和锻炼。

如在教学《氧化和燃烧》前,布置学生周末完成“寻找氧气的足迹”,并拍下照片,课堂教学时用多媒体播放这些照片作为课堂导入和教学素材。学生们看着自己的成果被展示出来,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和热情倍增。又如,在教学《观察蜗牛》这一节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抓蜗牛,仔细观察它的结构和生活场所,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谈谈对蜗牛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背景中采撷科学素材,寻找科学原型,这样既创设了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相关的情景,又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科学”。

2.课后的拓展面向生活

引导学生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阶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教师不能把上下课当作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我们的科学教学亦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应该“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空间狭小带来的不便。如在学习了《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这节之后,笔者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自己家和学校附近存在哪些水的污染源。让学生耳闻目睹身边污染的河流、湖泊中疯长的水葫芦,并让他们结合地方实际,提出防治的设想或建议,然后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学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引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环境污染等消极现象的忧虑,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生活即教育。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改变生活,是新课程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总之,生活是课堂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树立大课堂观。在课内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科学,同时还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让生活来充实课堂教学,让学生手脑并用,全面发展,最终用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大麻中心学校 314500)

论文作者:张仙花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4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7/6

标签:;  ;  ;  ;  ;  ;  ;  ;  

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尝试论文_张仙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