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隋代墓葬形态研究_陕西省考论文

关中地区隋代墓葬形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中论文,隋代论文,形制论文,墓葬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元581年隋代周,至公元618年唐灭隋,历时38年。虽历时短暂,其墓葬制度承前启后,为唐代墓葬形制奠定了基础。

隋唐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工作,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尔后又有不少学者和专家做过研究。在研究中,尤以孙秉根撰写的《西安地区隋唐墓葬形制》①及申秦雁著《论中原地区隋墓的形制》②较为突出。

学者们在研究隋代墓葬形制时,因其历时暂短及资料不足,往往多将隋唐归为一体研究。随着近年来关中地区隋代墓葬发掘资料的不断丰富,对隋代墓葬研究的条件日趋成熟。笔者拟结合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新资料,试对关中地区隋代墓葬形制做一系统性地探讨,以期对隋代埋葬制度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一、关中地区隋代墓葬的发现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关中地区已发掘清理隋唐墓葬约4000余座,据不完全统计,其中隋代墓葬约90余座,有纪年的隋墓约37座。计有:开皇二年(582年)李和墓③,开皇三年(583年)皇甫光墓④,王士良和董氏墓,开皇四年(584年)侯子钦墓⑤,开皇五年(585年)皇甫谦墓⑥,皇甫九会墓⑦,宋虎墓⑧,开皇六年(586年)刘方仁墓⑨,田悦墓⑩,开皇九年(589年)宋忻夫妇墓(11),王瑱墓,王昌墓(12),开皇十年(590年)梁墓(13),开皇十一年(591年)刘世清墓(14),开皇十二年(592年)吕思礼夫妇墓(15),吕武墓(16),郁久闾可婆头墓(17),开皇十五(595)年段威夫妇墓(18),鹿基诞墓(19),开皇十六年(596年)罗达墓(20),开皇十七年(597年)牛谯州墓(21),开皇二十年(600年)孤独罗墓(22),仁寿元年(601年)宇文氏墓(23),赫连山妃墓(24),元威夫妇墓(25),尉迟运和贺拔氏墓(26),仁寿三年(603年)萧绍墓(27),仁寿四年(604年)李裕墓(28),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29),苏统师墓(30),大业五年(609年)李子顺夫妇墓(31),大业六年(610年)姬威墓(32),李椿夫妇墓(33),大业七年(611年)田德元墓(34),大业十一年(615年)刘世恭墓,冯淹墓(35),大业十二年(616年)田行达墓(36)。

无纪年的隋墓有陕西潼关税村隋墓(37),陕西凤翔隋唐墓地的M93、M294、M296、M297、M298、M299、M301、M302、M303、M335、M336(38),西安郊区隋唐墓地的M113、M109、M418、M213(39),西安白鹿原汉唐墓地的M2、M20、M61(40),西安热电厂基建工地的M20、M67(41),西安南郊高阳原斐氏墓(42),陕西师大新校区的M135、M139、M143、M144、M145、M147、M148、M162、M163、M167,二十所雷达测试站的M1,西北大学长安校区的M11,咸阳底张隋唐墓地M104(43),西安洪庆北朝、隋家族迁葬墓地的M3、M7、M8(44)。西安南郊傅村隋唐墓地的M2、M9(45)。

二、关中地区隋代墓葬的形制

关中地区已发掘的90余座隋墓中,除一座砖室墓、一座竖穴土坑墓外,其余均为土洞墓。现根据墓葬构筑的方式和特点,以37座纪年墓为主,并结合无纪年墓葬的资料,将隋代墓葬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砖室墓。

第二类:土洞墓。隋代墓葬的主体,分为双室土洞和单室土洞墓。而单室土洞墓,依据天井的多少,又可分为A、B、C、D四型。

第三类:竖穴土坑墓。

下面分类叙述:

(一)砖室墓

关中地区砖室墓发现得很少,仅潼关税村壁画墓一座。该墓为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带壁龛的单室砖墓。墓室平面呈“甲”字形,坐北朝南,由墓道、6个过洞、6个天井、4个壁龛、砖券甬道、墓室构成,墓葬水平全长63.8米。墓室平面近圆形,南北长5.72、东西宽5.94米,四壁呈弧形,墓顶为双层砖券穹窿顶。地面发现有华表的方座。该墓是全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座隋墓,墓主人身份不低于太子级别,我们推测该墓应为废太子杨勇的墓葬(图一)。

图一 潼关税村隋墓平、剖面图(采自《陕西潼关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二)土洞墓

根据墓室的多少,可分为双室土洞墓和单室土洞墓。

1.双室土洞墓

已发掘的墓葬有6座,分别是王士良和董氏墓、侯子钦慕、刘方仁墓、宋忻夫妇墓、段威夫妇墓、鹿基诞墓。其中,王士良和董氏墓形制较特殊,为竖穴墓道双室墓。董氏先卒于北周保定五年,葬在石安原。开皇三年,王士良死后葬于同一墓穴。该墓葬应为北周典型的墓葬形制,鹿基诞墓亦如是,故这2座墓暂不纳入讨论范围。

此类墓的特点是均带有长斜坡墓道、过洞、封门、甬道、前后室。甬道一般位于前室南壁正中,在前室北壁正中开挖后室,棺床位于后室的中部。一般都有天井,个别有耳室。

例:开皇六年(586)刘方仁墓。该墓水平长24.1米,过洞2个,天井2个。天井的南北两壁从口至底斜内收,呈口大底小的漏斗状,东西两壁基本竖直。墓室分前后室两部分,前室平面呈方形,南北进深2.34、东西宽2.1米,后室南北进深2.4、东西宽1.1米。由于后室顶部塌陷,高度不详(图二)。

图二 刘方仁墓平、剖面图(采自《高阳原隋墓发掘报告》待刊稿)

2.单室土洞墓

根据墓葬天井的多少、甬道的位置可分为四型八式。

A型此类墓葬均系长斜坡墓道,由过洞、天井、甬道、封门、墓室等组成。天井一般3个以上,个别带有小龛。墓室平面略呈方形,墓室的西部或北部设有砖铺棺床或木棺,个别使用石棺。根据甬道位置的变化可分为二式。

Ⅰ式 7座。现有墓志的年代为隋开皇二年(582)~仁寿元年(601)。李和墓、宋虎墓、婓氏墓、刘世清墓,郁久闾可婆头墓、独孤罗墓、元威夫妇墓。此式墓葬甬道位于墓室的偏西或中部。以仁寿元年(601年)元威墓为例:该墓全长23.2米,方向170°。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等部分构成。墓道长7.2米,过洞3个,天井3个。各天井上口与下口长宽基本相同。甬道长0.32米,土坯封门。墓室为单室,平面呈梯形,南北长2.64、西壁长2.6、东壁长2.68、高1.88米。墓室四壁从1.12米处起券,顶为拱形。

Ⅱ式 1座。隋大业六年(610)姬威墓。此式墓葬甬道位于墓室南边的偏东部。该墓水平总长50.85米,墓向北偏西4°。墓道水平总长46.75米。共有过洞7个,天井7个。第一天井下端东西有小龛各一,均高1.1米。有封门砖,内为石雕墓门。墓室为近方形土洞,长4.1、宽4米。顶被破坏,似呈拱形。甬道位于墓室南端东部(图四)。

图三 元威墓平、剖面图(采自《隋元威夫妇墓发掘简报》)

图四 姬威墓平、剖面图(采自《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清理简报》)

B型 此类墓葬与A型墓葬结构基本相同,仅在天井的数量上少于A型,天井数一般1~2个。墓室多为南壁宽、北壁窄。部分墓室微外弧。根据甬道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两亚型。

Ba型 墓道居中。现有墓葬的年代为开皇三年(583)~大业五年(609)。

Ⅰ式 有皇甫光墓、皇甫谦墓、皇甫九会墓、王昌墓、王瑱墓、吕思礼夫妇墓、罗达墓、萧绍墓。墓室平面一般呈方形或梯形,棺床一般置于墓室的北部或中部。甬道较长,天井一般上大下小或垂直。甬道位于墓室南边的中部或偏西。

以开皇十二年(592)吕思礼夫妇墓为例。该墓水平总长19.8米,墓向174°。墓道水平长10.7米,过洞1个,天井1个。天井四壁基本竖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东西宽1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宽北窄。东壁长2.56、西壁长2.46米,南壁宽3.04、北壁宽2.7米。甬道位于墓室南边的中部,长1、宽1.36、高1.34米(图五)。

图五 吕思礼墓平、剖面图(采自《隋吕思礼夫妇墓清理简报》)

Ⅱ式 大业五年(609)李子顺夫妇墓。该墓水平总长21.8米,墓向180°。墓道水平长10.5米,过洞2个,天井2个。天井平面呈长方形,土圹竖穴式。天井的南、北两壁从开口至坡底斜收,形成口大底小的漏斗状,东、西两壁从开口至坡底基本竖直,微见过洞拱顶。墓室平面呈一正方形,拱顶窑洞式,南北长2.95、东西宽2.9米。甬道位于墓室南边中部,长1.9、宽1.1、高1.25米(图六)。

图六 李子顺墓平、剖面图(采自《高阳原隋墓发掘报告》待刊稿)

Bb型 甬道居墓室南壁东侧。共4座。田悦墓、牛譙州墓、李裕墓、刘世恭墓。现有墓志年代为开皇六年(586)~大业十一年(615)。此型墓葬墓室平面多呈长方形,甬道位于墓室的南端偏东或者与墓室的东壁成一条直线,墓葬平面略呈刀把形。棺床多置于墓室的西壁下。可分二式。

Ⅰ式 开皇六年(586)田悦墓。该墓水平总长15.6米,墓向175度。墓道水平残长4米。过洞1个,天井1个。天井平面呈长方形,土圹竖穴式。天井南北两壁从开口至底微斜收,剖面呈口大底小,东西两壁基本竖直。墓室平面略呈长方形,拱顶窑洞式,长2.5~2.66、宽2.36、残高为2米。甬道位于墓室南端偏东,长1.65、宽1.1、现存高约1.6米(图七)。

图七 田悦墓平、剖面图(采自《高阳原隋墓发掘报告》待刊稿)

Ⅱ式 大业十一年(615)刘世恭墓。该墓水平总长10.23米,墓向南偏西16°。墓道水平长7.56米,在甬道的北壁处有一小龛。过洞1个,天井1个,天井平面呈长方形,长2、上口宽1.06、下口宽0.8米。墓室平面近方形而北部略宽,东长2.58、西2.76、南宽2.4、北宽2.66米。甬道位于墓室南端东侧,长1.9、宽1.1、高2米(图八)。

图八 刘世恭墓平、剖面图(采自《白鹿原墓葬发掘报告》)

C型 此型墓葬一般由墓道、甬道、墓室构成,无天井。墓室多为拱顶式,平面呈方形、梯形或不规则梯形,南宽北窄。除少数墓发现以土坯封门外,其余封门痕迹不清。棺具东西或南北走向放置。

共发掘5座。开皇十年梁墓、大业四年苏统师墓、大业七年田德元墓、大业十一年冯淹墓、大业十二年田行达墓。现有墓志年代开皇十年(590)~大业十二年(616)。墓葬甬道位于墓室南端的偏东或东侧。墓道为斜坡或竖穴式。如大业四年苏统师墓,该墓系长斜坡墓道,墓道平面略呈南北向梯形,口小底大。长10、上口南端宽1.1、北端宽0.7米。坡度26°,坡长10.7米。封门高0.3、宽1.1米。墓室平面略呈方形,土洞拱形,四壁修造平整,东壁长2.5、西壁长2.4、墓室宽2.6、高1.5米。甬道位于墓室南端东侧,与墓室东壁成一条直线(图九)。

图九 苏统师墓平、剖面图(采自《西安南郊隋苏统师墓发掘简报》)

D型 墓室形状不规则,无墓志出土。

例:客省庄M113,方向175°,墓室平面呈椭圆形,墓道斜插在南壁中部。墓道作斜坡式,长2.28、宽0.98~1.1米。甬道口有土坯封门痕迹。墓室东西宽1.96、南北长1.16、高0.78米(图一○)。

图一○ 客省庄M113平、剖面图(采自《西安郊区隋唐墓》)

(三)竖穴土坑墓

此类墓葬由斜坡墓道和长方形竖穴墓室组成,目前仅发现李静训墓1座。例:大业四年李静训墓。

此墓全长13米,墓室为方形竖井坑,口大底小,方向正南北。口部长6.05、宽5.1,底部长5.5、宽4.7、深2.9米。甬道位于墓室南壁中央,棺具在墓室的中部,使用石椁和石棺。墓上残存夯土长50、宽22米。应是对皇族贵族少女的一种特殊埋葬方式(图一一)。

图一一 李静训墓平面图(采自《唐长安城郊隋唐墓》)

三、关中地区隋代墓葬形制分期及探讨

关中地区的隋代墓葬形制依据其构造方式、形制变化的特点,并结合历史纪年,可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开皇元年(581年)~仁寿四年(604年)

晚期:大业元年(605年)~隋末(618年)

(一)早期墓葬(581~604)

主要以土洞墓为主,包括双室土洞墓、单室土洞墓的A型Ⅰ式、Ba型Ⅰ式、Bb型Ⅰ式、C型以及D型。

双室土洞墓是北周的主要墓葬形制之一,主要流行于隋代早期,墓葬所占比例小于10%。研究发现,墓葬形制为双室土洞墓的,其墓主人主要有二种情况:1.墓主夫妇一人先亡,葬于北周时期,另一人卒于隋代,后合葬同一墓中。如鹿基诞墓、王士良和董氏墓。2.墓主人在北周为官,亡于隋代,仍沿用北周的墓葬形制。此型墓葬多为斜坡墓道,墓道上口大于下口。带2~3个天井,天井大小不一。一般情况下天井东西两壁竖直,南北两壁斜收。上口大于下口,呈漏斗状。等级越高,天井上下收分越小。墓室结构一般为前堂后室,前堂放置随葬品,后室放置棺木。墓道及墓室内绘有简单的壁画,保存情况较差。

单室土洞墓的A型Ⅰ式,为隋代较高级别的官僚贵族墓葬,官位多在三品之上。墓道均为斜坡式,天井3~7个。天井越多,级别越高。天井以漏斗状为多,柱状较少。个别墓葬带有小龛,甬道拱顶平缓,有的过洞正面绘有简单的壁画。部分墓葬设置石门、石棺。砖铺棺床多见,随葬物品丰富。棺床位于西壁或北壁下,两者数量基本相等。

Ba型Ⅰ式和Bb型Ⅰ式多为隋代中级贵族或官吏阶层,仍然以斜坡墓道为主流,天井1~2个,结构和A型Ⅰ式相同。Ba型Ⅰ式甬道位于墓室南壁正中或略偏西,Bb型Ⅰ式甬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或东侧。这两种形制在隋代早晚两期普遍存在。

C型墓葬主人的身份为低级官吏或中小型地主。墓道有斜坡式和竖穴式两种,墓道修建得比较规整,有少量的陪葬品,个别墓中出土有使用过的瓷器精品。墓室平面呈方形、梯形或不规则梯形。

D型墓葬主人为隋代的平民或贫民阶层,墓葬修建得粗糙且不规范。墓道以斜坡式居多,墓室平面不规整,面积较小。随葬品贫乏,仅有铜钱或陶罐,多数墓葬无随葬品。个别墓葬出土有砖刻题记。

(二)晚期墓葬(605~618)

晚期墓葬仍流行土洞墓,而双室土洞墓已彻底消失,单室土洞墓成为主流。主要流行A型Ⅱ式、Ba型Ⅱ式、Bb型Ⅱ式以及C型和D型。这一时期墓葬的甬道由墓室南壁偏西或正中逐渐向东侧偏移,且墓室的东西两壁长度在减小,南北两壁渐长;棺床多由东西走向渐变为南北走向;天井的上下开口尺寸逐渐接近,有的已经上下同宽。B、C、D三型和早期比较变化不大。

晚期砖室墓及竖穴式土坑墓出现,至今砖室墓仅发现一座,且墓葬等级较高,应是隋王朝皇室成员之一。可见贵族、官僚死后砖室墓一般是不能享用的。推测在关中地区,皇室成员才有资格构筑砖室墓葬。而竖穴土坑墓也仅是孤例,埋葬地点、方式均说明墓主人身份的特殊性(表一)。

统观关中地区隋代墓葬形制的变化特点,斜坡式单室土洞墓是关中地区隋代墓葬形制的主流,其共性和变化如下:

墓道:平面形制多呈长方形,或略呈梯形,南端开口稍宽于北部,上口略大于下口。斜坡地面经踩踏而平整光滑,有个别墓葬墓道坡面已形成厚厚的一层踩踏面,与填土易剥离。东、西两壁一般都经铲平修整,表面均光滑。

过洞和天井:过洞的多少与天井多少相匹配,过洞水平进深大小各不相同,平面结构呈长方形或方形,拱顶土洞式。多数墓葬入口处两壁稍有收分,以示门洞。地面为斜坡,坡度同墓道,东西两壁均作铲平修整,壁面光滑,两直壁有明显的起券高度,拱顶弧度大小各异。天井平面形制均呈南北向长方形,天井东、西两壁基本竖直,天井下微见过洞拱顶或与过洞东、西两壁等宽,横剖面呈一直柄铲形。早期的天井南、北两壁从开口至过洞顶逐渐斜收,纵剖面形成口大底小的漏斗状。隋代后期,天井四壁变得竖直,天井开口已逐渐变窄短,与初唐墓葬天井趋于一致。隋墓天井四壁表面一般不作修整,壁面略显粗糙。

甬道:其水平进深大小不一。平面呈纵向或横向长方形,均为拱顶土洞式,起券高度、拱顶高度一般与前过洞相当,而低于墓室高度。大多数甬道地面与墓室地面平行,壁面均作铲平修整,平整光滑。早期甬道位于墓室南壁的中部或偏西,晚期开始向东部偏移,形成刀把形。

封门:封门一般位于甬道入口处或墓室入口处。土坯或砖砌,土坯多为草拌泥制作。一般先顺向错缝平砌,再纵向侧砌。石门在双室土洞墓、单室土洞墓A型中出现。

墓室:墓室一般修建得不是很规整。平面形制多样,有长方形、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方形等。墓顶多数为拱顶式,个别为四角攒顶式。

棺床:有石棺床及砖棺床,砖棺床均用条砖砌成。条砖一般为平辅,砌砖方法丁、顺错杂,随意性很大。棺床早期多为东西横向设置于墓室北部,晚期南北纵向置于西侧的较多。没有棺床的棺木也基本按照同一规则放置。高等级墓葬出现石棺。

四、结语

关中地区隋代墓葬,与中原地区隋墓相比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关中地区隋墓中,墓葬地表发现有兆沟。最早的兆沟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尤其战国、秦代比较盛行。凤翔雍城、秦东陵、西安东郊向阳公司墓地都发现有兆沟。西汉景帝阳陵的陪葬墓区,兆沟将家族墓地分割成块状分布。2000年在咸阳底张发掘的北周大墓,均有兆沟。2009年在同一墓地发掘的隋鹿基诞墓亦有完整的兆沟。该兆沟平面略呈“凸”字形,南北长83、东西宽76.5米。南围沟突出一块象征大门的位置。在同一墓地发现的无纪年隋墓M104,也有相同结构的兆沟。

兆沟作为墓葬地面设施的一部分,构成了高等级墓葬完整的墓地兆域体系。到目前为止,除了王陵之外,关中地区隋代高等级贵族墓葬尚未发现茔园设有围墙,更未发现墓上的祭祀建筑遗址。这应与隋代的葬制有着极大的关系。《通典卷八十六》(46)记载:贞观年间的丧葬令:“其墓田之制,一品,茔,先方九十步,今减至七十步;坟先高丈八尺,减至丈六尺。二品,先方八十步,今减至六十步;坟先高丈六尺,减至丈四尺。三品,先方七十步,减至五十步;坟先高丈四尺,减至丈二尺。……”隋代墓葬虽未发现祭祀及茔园围墙建筑,然唐承隋制,隋代茔地设施应和唐代基本相同。

早期,关中地区隋代墓葬极少见砖室墓,应与北周的墓葬制度有关。北周提倡节俭,不封不树。北周的皇陵及贵族墓葬,均不见设砖室墓。《周书卷四·帝纪第四·明帝》记载:武成二年(560)夏四月,明帝因食遇毒。诏曰“葬日,选择不毛之地,因地势为坟,勿封勿树。”(47)1993年发掘的北周宇文俭墓墓志写到:“其年三月戊辰朔十七日甲申,葬于雍州泾阳县西乡始义里。率由古礼,不封不树。”(48)。1994年发掘的北周武帝孝陵(49),虽然墓葬规模较大,仍使用单室土洞墓。开皇二年(582)武德皇后合葬时,因原墓室较小而将东侧进行了扩挖,放置皇后棺木。北周后期,不封不树制度逐渐被破坏(50)。隋代虽极少砖室墓,较北周墓葬在地面有了封土,墓前出现了石刻。开皇二年(582)的李和墓,残存封土直径4、高2米,墓前有石羊一对。大业年间的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前也有一对石望柱的方座。《隋书卷八·志第三·礼仪三》记载:隋开皇六年“申明葬制,凡墓不得造石人兽碑,唯听作石柱,记名位而已。”(51)

关中地区隋代墓葬的斜坡墓道、多天井形制,应承于北周,但也受北齐文化的影响,多位专家有过讨论,已成定论。隋代早期,墓主的等级与天井的多少尚未明确,仅与墓葬规模的大小有关。晚期,对应关系相对严格,天井的多少成为身份高低的象征。

高等级墓葬平面总长度一般在25米以上,中级墓葬在15~25米之间,低等级墓葬小于15米。

隋代在继承前朝礼仪制度及墓葬形制方面,内容比较庞杂,不能单纯地认为是简单的继承,正如陈寅恪所言: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杂,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以汉魏制度自之,实则其流变所及,不止限汉魏,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所谓(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52)

关中地区隋代墓葬形制特点的比照,其文物制度即受北周、北齐两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又因其本身的地域特点,形成关中地区隋代墓葬独有的特色。关中地区隋代墓葬有以下几个因素:

1.有茔地,高等级墓葬有兆沟。

2.地面有封土,有石刻。

3.砖室墓、土洞墓、竖穴土坑墓并存。

4.土洞墓是墓葬形制的主流。

随着考古新资料的不断涌现,隋代墓葬形制将会得到完善和补充。隋代墓葬的研究会更进一步深入。

注释:

①孙秉根.西安地区隋唐墓葬形制[C]//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②申秦雁.论中原地区隋墓的形制[J].文博,1993(2).

③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三原县双盛村李和墓清理简报[J].文物,1966(1).

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高阳原隋墓发掘报告[M].待刊.

⑤贠安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⑥同④.

⑦同④.

⑧同④.

⑨同④.

⑩同④.

(1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陕西长安隋宋忻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4(1).

(1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洪庆北朝、隋家族迁葬墓地[J].文物,2005(10).

(13)西安市文物管理处.西安西郊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1(4).

(14)同④.

(1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吕思礼夫妇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4(6).

(1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

(17)同④.

(18)同①.

(1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隋鹿基诞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待刊.

(20)李域铮,关双喜.隋罗达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4(5).

(21)同④.

(22)同①.

(23)同(22).

(2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5年西安西郊发掘,资料待刊.

(2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隋元威夫妇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1(5).

(26)贠安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7)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隋代萧绍墓[J].文物,2006(9).

(28)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9(7).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城郊隋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0)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南郊隋苏统师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0(3).

(31)同④.

(3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清理简报[J].文物,1959(8).

(3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东郊李椿夫妇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6(3).

(3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郭家滩隋墓清理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7(8).

(35)俞伟超.西安白鹿原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6(3)

(36)同①.

(3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5).

(38)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凤翔隋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0).

(39)同(16).

[40]俞伟超.西安白鹿原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6(3).

(41)西安市文物管理处.西安西郊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1(4).

(42)同④.

(43)2009年机场二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资料待刊.

(4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洪庆北朝、隋家族迁葬墓地[J].文物,2005(10).

(4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南郊傅村隋唐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0(3).

(46)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12).

(47)令狐德棻.周书:明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周宇文俭墓清理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1(3).

(4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7(2).

(50)倪润安.北周墓葬不封不树辨析[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2).

(51)魏征,令狐德棻.隋书:礼仪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2.

(5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标签:;  ;  ;  

关中隋代墓葬形态研究_陕西省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