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问题转化与发展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职业教育论文,校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6)4~0074~08 一、引言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与生命力,其存在的合作困境成为当前羁绊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难题,多年以来一直是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院校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伴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不断深入、研究队伍日渐扩大、论文数量增速明显。那么,随之而来的疑问是,近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究竟如何?主要触及了哪些核心问题?其研究力量的地区分布如何?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如何?研究的热点及研究趋势等一系列问题亟待厘清。鉴于此,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数据收录的近三十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论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词频分析法、共词分析法、知识图谱法等科学计量手段,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进行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和深入的计量分析,为未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词频分析法、共词分析法、知识图谱法等科学的计量方法和大数据挖掘技术,对论文的发表日期、期刊分布、地区分布、机构分布、主题分布、基金来源等方面做文献计量统计,并借助Sati、Ucinet、NetDraw等软件工具辅助分析,以知识图谱的方式进行可视化识别和分析。首先,词频分析法。词频分析法是抽取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并利用它们在某一研究领域论文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趋势的文献计量学方法。[1]这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重在解决极值统计、排序、数量分布等类别问题。如每个作者发表论文数量的统计,每个关键词出现频次的统计等。其次,共词分析法。这一方法主要基于对高频词的遴选,通过对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共现统计并为绘制可视化图谱做准备工作。最后,知识图谱法。所谓知识图谱,简单地说,就是旨在直观化地显示学科内部知识要素之间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2]它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研究主题的结构、研究热点、作者合作网等,为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了解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提供便利性参考。 (二)数据收集 1.数据采集。为了既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近三十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又能保证所选择的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国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动向,本文选择了《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作为文献来源,选取了近三十年发表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文献作为考察研究的数据。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是:根据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版),以校企合作为篇名,以2014年为截止期,以相应期刊为文献来源,通过CNKI搜索引擎高级检索共搜索到1460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献,并获取每篇研究文献的题目、作者、机构、地区、发文期刊、发文日期、关键词、基金等相关数据。 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工作主要包括信息导入、去重、删除,尤其是人工去除编辑部评论、书评、会议纪要、广告、通知、访谈,排除数据不完整情况如关键词、作者空缺及与研究无关的文章。在原始记录的基础上进行预处理,共检索出1276条有效文献,然后将这些经过预处理后的数据导入Note 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为后期数据处理与分析做充足准备。 三、数据分析 (一)研究论文增长情况 从历史文献数据看,笔者发现,按照上述要求检索得到的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最早一篇文章是1994年梁义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上发表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条新路》。另外,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论文数量变化的图像分析(见图1),可以更直观地透视近三十年来论文数量的增长情况。在折线图中,笔者根据文献数量变化在折线上添加了一条指数增长曲线的趋势线,可以看到从1994年到2014年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论文几乎是以指数的方式在增长,折线与指数曲线的拟合度较高。 图1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论文数量变化 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其研究论文的数量变化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3]纵观论文的增长情况,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变迁密不可分。200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明确了国家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办学的理念。200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下来。随后,关于校企合作的文章增速明显,2008年首次达到100篇。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为职业教育发展做了全面部署与顶层设计。据统计,2010~2014年期间,共发表相关论文905篇,年均181篇,占总发文量的70.92%。可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专家学者及从事职业教育的一线工作者都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方式与路径。 (二)论文期刊分布情况 经统计,1994~2014年,我国共有34种核心期刊刊载有关校企合作的论文,其中前3名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总载文比为38.56。发表论文超过20篇的共有9种,这9种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占所有校企合作研究论文的87.34%。可见,我国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论文发表期刊比较集中。图2显示了我国校企合作研究论文期刊的年代分布情况。 图2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论文期刊分布 由图可知,期刊的种类大致呈现递增趋势,这可能和作者群体的数量和研究视角不无关系。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身份的多元和研究视角的创新使得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得愈加广泛。而载文比同样也是呈现大体递增趋势,这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论文逐渐向一些期刊聚集,其研究主题与核心已经初步形成。 (三)区域分布 经统计,1276篇文章中有42篇没有给出机构或地区信息,因此,实际列入统计的文章共有1234篇。另外,在统计中还发现,属于合著的论文有486篇(占39.38%),这说明合作署名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为简化起见,笔者把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所属区域作为判断依据。参照郑刚等对我国创新管理研究力量地区分层的框架,以1994~2014年各地区校企合作研究论文数量的多少为标准将之划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次:属于校企合作研究的绝对优势地区,它们的论文量占全国的比重在10%以上。这样的地区有江苏和浙江,两者合计共占31.53%;第二层次:属于校企合作研究的相对优势地区,它们的论文量占全国的比重在5%-10%之间,这样的地区有广东、山东、北京,合计共占23.10%;第三层次:属于校企合作研究的潜力地区,它们的论文量占全国的比重在2%-5%之间,这样的地区有河北、湖南、天津、河南等11个地区,合计共占37.92%;第四层次:属于校企合作研究的相对劣势地区,它们的论文量占全国的比重在0.5%-2%之间,这样的地区有四川、吉林、黑龙江等6个省,合计共占5.83%;第五层次:属于校企合作研究的劣势地区,它们的论文量占全国的比重不到0.5%,这样的地区有贵州、海南、山西等7个省(自治区),合计共占1.61%。可见,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力量的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力量强弱除了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还与拥有学术期刊、研究基础的积累等因素有关。 (四)机构分布 对论文第一作者的机构进行统计,可以得到各机构的论文产出量。表1列出了发表论文数量在7篇以上的26个机构单位。其中前三名是天津大学、天津职业大学、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和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发文较多的机构进一步统计,发现主要来自于三种类型:一类是高校科研机构,包括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如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这些大学一般都设有教育学院或职业教育研究所,主要倾向于理论和比较研究;第二类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如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学院通常设有高职教育研究所或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偏向于具体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实践研究;第三类是教育科研院所,以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所、各省教育厅(局)、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室为代表,主要以政策引领、体制机制协调为主。其中第二类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研究成果具有量上的绝对优势,占了65.38%。此外,部分行业、企业等也参与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这说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受到了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凸显了校企合作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性难题,迫切需要各方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共同协商与解决。 (五)作者分布与合作模式 按文章的第一作者统计,发现共有第一作者1273位,如果将分析范围扩大到所有文章的合作者,则发现共有作者1951位,其中只发表1篇的有1735位,发表2篇的有151位,发表3篇的有48位,三项合计共1934位,占了作者总数的99.13%,发表4~6篇的有17位,且绝大部分高产作者主要来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各研究所或发展研究中心。鉴于考虑到论文影响力,弥补简单以数量统计的缺憾,笔者根据被引频次列出了排名前十的作者,详见表2。 此外,合作研究是实现研究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知识流通与共享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现实需求。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章的合作网络以2~3人范围内为主,并且作者之间的合作较为分散。通过对研究群体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协同研究,指合作作者属于同一机构,可以是同事关系,也可以是师生关系。即使不是同一机构,也属于同一性质的机构。这也是目前研究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二是跨界研究,主要指不同性质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如高校科研机构与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与教育科研院所等等。据统计,目前跨界研究的比例远远低于协同研究。 (六)关键词统计和论文主题分布 按关键词统计,发现1057篇论文(其中219篇论文缺失关键词)中出现2785个不同的关键词,总的使用频次为3356个次。表3列出了频次在最高的前20个关键词。 由表3可以看出,自1994年始至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中的主要关键词有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等,这些关键词所反映的问题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主题。为了进一步反映这些主题之间的关系结构,与作者合作分析一样,采用共词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NetDraw并采用中心度分析方法绘制知识图谱,从而大致反映这三十年校企合作的研究主题结构。如图3所示,每个顶点代表一个关键词,顶点之间的连线代表这两个词有同时出现在一篇论文的情况。此外,线条的粗重说明他们共现在同一篇论文中的次数多,反之则共同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的次数少。 图3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题结构 (七)基金来源分布 按论文基金来源统计发现,共有530篇论文来源于课题研究成果,占了论文总量的41.54%。其中来自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有21篇,占3.96%;来自省部级课题(包括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及省级自然科学和软科学项目)有115篇,占21.70%;来自厅局级(包括各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劳动厅、人社厅及高校自立课题等)272篇,占51.32%;来自其他渠道的论文122篇,占23.02%。可见,校企合作研究的基金资助来源分布以厅局级的课题为主,省部级课题和其他渠道的课题为辅。 四、研究结论 所谓教育问题,就是教育矛盾的主观反映。[4]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的本质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活动中的矛盾。校企合作研究的问题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研究热点和重心的迁移,也一直是职业教育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纵观近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面也在酝酿或正进行着悄然或明显的转向。 (一)问题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政策文本的核心关键词而不断演进 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研究的依据。通过对系列国家政策文件的文本梳理和分析,校企合作研究的变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程度上由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走向产教融合。200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下来。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产教深度融合。其次,政府角色由主导向推动转变。200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明确提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5]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最后,企业角色由参与者向重要主体转变。《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6]可见,这一系列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实际走向,也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研究的方向。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校企合作研究的文章围绕着政策文本的核心概念而转换。 (二)问题研究主题由研究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向内外部利益协调转变 通过对文章主题的分析,可以发现1994~2001年这一阶段,更多的研究者集中在对校企合作实践探索和经验提炼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主要解决求生存的问题。如有研究者基于校企联合办学实践,指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新路,明确其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训基地、实现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重大现实意义。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性作用日渐明显,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为校企合作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创造了无限空间。2002~2010年这一阶段主要围绕推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引发了众多研究者的思考,主要解决的是规范发展的问题。但是这一时期校企合作的研究不再囿于经验及重要性的阐释,转向国家政策文件提出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重在厘清校企合作该如何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和谐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机制的理念。2011年至今,这一阶段基于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发现运行机制、长效机制、体制机制等成为高频词语,可知研究者更加注重校企合作的内外部利益协调,探讨破解校企合作困境的策略。随着校企合作在实践方面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深层次地触及了变革的焦点问题,折射出校企合作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众多的研究者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探索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利益相关者各尽其能促进产教融合的新路径,对校企合作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及角色定位,突破原有办学体制机制束缚,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丰富校企合作模式,构建长效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更为集中的探讨。 (三)问题研究方法由单一向多元化融合 研究方法是任何研究必须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的变化(包括研究者思想方法的变化和研究中使用具体方法的变化)是教育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研究越深入,对研究方法的要求也越高。[7]经分析,校企合作的研究不再囿于初始阶段单一的经验性研究方法,并逐步转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一方面众多学者从人力资本、资源依赖、利益相关者论、布迪厄场域等经济学、社会学相关理论来审视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困境,并试图分析构建校企合作的良好理论机理和决策运行模型。另一方面众多研究者扎根于现实,但不再像过去一样仅仅关注校企合作的经验介绍,而是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全面系统地呈现校企合作全貌,尤其关注影响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从实践观之,校企合作真正的症结在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缺位。因此,无论是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其目标指向都是一致的,就是基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国情,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自主性,并将之内化为企业求发展的自觉性行为。此外还有众多学者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关注了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并对各个国家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更合适的借鉴参考和经验启示。可见,研究方法的多元融合相应拓展了研究视角,为校企合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五、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发展动向 纵观其研究进展,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呈现出研究主题深化、研究方法多元等特征。而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校企合作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历史性难题,越发觉得将其视为一个“问题领域”,有助于在事实层面上窥探研究的发展动向。 (一)呼唤跨界视角审视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注定成为一个边界不断扩大的专门化的多学科研究领域,正向着不同研究主体、问题之间的跨越与整合。首先,从校企合作性质观察,校企合作是分属不同属性的社会化活动,其参与主体的需求与动力存在显著差异,涉及多元主体、多方利益,迫切需要跨界的视角与研究。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应当立足于跨界性的逻辑起点,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性,以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视角来审视现实发展问题,形成多学科边界互涉的网状非线性研究体系,为校企合作问题解决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如法学的可以研究校企合作立法的公益性与公平正义性、相关权益保障问题,经济学的可以从劳动经济学角度探讨产业升级与劳动力迁移关系。其次,从实践研究层面观察,一方面职业教育依存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和综合,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研究的丰富和深入,学界普遍意识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具有跨界的典型特质,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尝试着从多学科的视角,为校企合作问题研究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这些研究广泛地运用了多学科的视角,对于认识、理解和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再者,从研究群体合作模式分析,不少研究仍处于定界研究的“围城”之内,不同性质研究机构之间的跨界合作研究严重偏小。可见,聚合多学科视角、拓展研究领域、消解研究边界,不仅可以利用跨界交叉优势丰富和深化理论探讨,还有利于疏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前进的道路。 (二)催生多种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范式”是指教育学术共同体对教育研究活动所持有的共同信念、共同的前提假设以及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究规范。[8]校企合作作为一个“问题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和研究传统。因此,校企合作可能存在多种范式共存的现状。由于理论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或范畴无法达成共识,进而影响到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以及职业教育研究范式的自身特色。因而,建议未来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一要在纵向层面深入剖析、科学定位校企合作办学主体的角色与行为,进一步明确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与交叉,并以此作为校企合作研究的逻辑起点;二是在横向层面比较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进一步拓展研究视域。如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离不开科研力量的有力支撑。因此,加强对现代学徒制内涵、特征、制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挥行业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指导院校与企业开展此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聚焦深化研究内容 伴着校企合作政、行、企、校等多元主体办学模式的确定,校企合作研究内容随着实践的深入日趋复杂与多维。因此,研究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知,并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是理论研究的灵魂与指向,也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不竭源泉。真正转向实践的教育研究应以整体性的立场对教育实践进行研究,并要求进行复杂性思维下的本体性教育实践研究,穿梭于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多样研究,深入理解教育实践者,集中研究教育实践关键事件,努力揭示教育实践机制。[9]因此,研究者应当摒弃纯粹靠理论推演的研究范式,真正面向问题研究,不断聚焦和深化。在宏观层面关注校企合作发展的外部政策制度供给问题,解决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问题,真正让行业企业感到必须参与,参与不难,且参与有利,如围绕政府购买服务展开相关研究;在中观层面关注校企合作内部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治理结构,如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作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突破的瓶颈,研究如何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架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实现互利互赢的良性循环;在微观层面关注校企合作内部资源配置问题,如师资力量、课程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为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如基于现代学徒制,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基于转化逻辑来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转化中的交互生成,[10]这是一个值得全体职教人深思的问题。 综上所述,回顾和审视近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现状和问题转向是未来研究发展动向的逻辑起点。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作为一个“问题领域”,迫切需要研究者跨界视角审视、催生多种研究范式、聚焦深化研究内容,以适应进入高度复杂性历史阶段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_校企合作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_校企合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