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的要素与企业:价值均衡的理论探讨_供给和需求论文

以价值为基础的要素与企业——关于价值均衡的理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要素论文,理论论文,基础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对新经济下的新型企业而言,企业的内部和市场状况可以直接由人力资源来决定,人力资源已成为这些企业与市场联结的关键环节(Zingales,Luigi.,2000)。譬如,在当今的金融保险业和管理咨询业等企业中,某一重要人力资源的离开和加盟,会迅速改变企业的内部状况和企业的市场范围。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试图从“交易费用”理论中寻求答案。但很快就会发现,这些新型企业的边界与范围已无法用“交易费用”来准确地度量了。人力资源与市场的联结还包含了“交易费用”之外的内容。从这些新型企业的内部看,企业内的一组“契约”对人力资源的约束无法保证企业内部的稳定,人力资源和企业都仍然保有较大的择业和聘用的自由。并且,“契约”本身也无法说明企业与人力资源间如何进行相互选择、制约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想到借助企业能力理论的帮助,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答案是否定的。在企业能力理论中,我们只能了解到企业整体在“核心能力”的作用下,其发展的边界与范围状况,而无法洞悉人力资源离开和加盟的内在逻辑性。企业能力理论只注重了企业能力的培养及其作用和结果,而忽视了企业与能力主体间的甄别及相互保有等问题。

同样,企业战略理论对此也无能为力。必须寻求新的理论作指导。

要界定并构建新的理论体系,首先必须对企业内在逻辑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从企业内在逻辑发展的历史看,企业经历了三大逻辑转变的发展过程,即企业具有劳动、资本和知识三大逻辑(注:本文引用“企业三大逻辑”这一概念,并不是用来说明企业内部的雇用关系及组织结构问题的,而是将其拓展到企业的能力(资源)领域里来,用以说明企业能力(资源)的演变过程。)(张维迎,1995)。企业的三大逻辑展示了企业存在及实质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它们之间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三者的不同组合。在企业的劳动逻辑阶段,劳动是企业的最主要资源,企业的能力主要由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来表现,企业的本质是“分工”和科学管理等问题。在企业的资本逻辑阶段,实物资本是企业的最主要资源,企业的能力主要由企业的盈利水平(利润最大化)来反映,企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交易费用”问题。在企业的知识逻辑阶段,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其作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企业的能力主要由价值创造(价值最大化)来反映,企业的本质就是企业核心能力问题。

显然,遵循企业三大内在逻辑的发展脉络可见,在不同的阶段,企业的能力表现和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是不同的。我们通过综合全面地考察认为,企业根本之所在,只能是更为基本的“价值”因素。要素、企业和市场间的联结,是通过以“价值”为基本因素的互补性拟合来决定的。

二、企业价值均衡的理论内涵

以价值为核心进行企业理论研究,首先需要界定价值的内涵。迄今为止,对价值的理解一直存在着两大阵营的争斗,即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价值本质的认识方面。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人的劳动才创造价值(李嘉图,1962;马克思,1975);效用价值论则认为,人的主观判断才是价值的基础(门格尔,1959;维塞尔,1982)。对价值的理解很难统一的原因在于:价值包含了太多的人为判断标准,无论是抽象劳动还是边际效用皆是如此。本文只取其两者的精华部分。从当代的有关应用和研究看,对内在价值的共同认知和普遍认同可以归纳为:(1)价值是表示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的, 不发生交换行为也就无所谓价值(李嘉图,1962;维塞尔,1982);(2 )使用价值(效用)是交换价值的基础(门格乐,1959;维塞尔,1982); (3)价值是生产能力的表现(李嘉图,1962;马克思,1975);(4 )价值的获得需要成本(维塞尔,1982)。

(一)理论概述

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依据各自的价值(预期)考虑和判断,为了追究价值创造和价值最大化而凝结的一种网络系统。这个界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含义:(1 )企业的内部主要以各要素间的价值预期来联结,企业的外部主要以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预期来联结;(2 )企业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系统,它由投资者、管理者、员工和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以及市场监管者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网络的“节点”,而由其相互间的价值(预期)考虑和判断做为网络的“联线”;(3 )价值最大化和价值创造是各利益相关者的追求目标;(4)企业与市场、 企业与要素之间只有达到价值均衡(注:价值均衡原指内在价值的均衡。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预期来加以具体化描述和反映。),才能实现稳定的联结。企业与要素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依赖于需求方的价值预期和供给方的价值预期(注:本文使作用价值预期这个概念,主要的目的在于方便理解。同时,也可以汲取有关价值研究领域的精髓和成果。运用价值预期可以使我们对内在价值进行相应(相对性)的测度,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使本文的研究更加贴近于现实。)之间的均衡(如图1)。

1.企业与要素间的价值均衡

企业作为价值预期的需求方,在寻求要素的供给时,往往是先确定一个明确的价值预期,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选用哪一种能提供该价值预期的要素。而要素作为价值预期的供给方,通常是以要素本身的价值预期为基础来决定是否提供该要素。只有当要素需、供双方的价值预期相吻合时,它们相互间的联结才能实现,并且能够维持稳定的联结关系。

用企业和人力资源作为例子加以说明。一般是企业根据组织设置来确定岗位,同时运用岗位规范(授权和付酬等)来表示出企业对这个岗位的价值预期,借此发布需求信息。而人力资源则是根据自身的价值预期(以偏好、学识和经验等为依据),决定是否向企业(该岗位)提供。同样道理,对于企业其他要素和业务,情况也是如此。

2.企业与市场间的价值均衡

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方面是企业与消费者间的价值均衡,由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价值预期(使用价值),与消费者购买该商品和服务的价值预期间的均衡来实现,这时的价值均衡点就是所谓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是企业与企业间的价值均衡,又可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企业与另一企业所提供的中间产品间的价值均衡,这种情况下,类同于企业与要素间的价值均衡状况,只是各自的价值预期的构成因素略有不同;二是某一企业与另一企业间的价值均衡,当它们需要进行并购或重组时,需求方的企业将会把对象企业当成自己的业务进行考虑,按价值预期来判断是否可行。供给方的企业则按价值预期来决定是否提供(或加入),只有当价值均衡实现时,才能保证实施成功。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而言,影响价值预期的具体因素会有所区别。

(二)企业价值均衡理论分析模型的建立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确信企业是因其价值而存在的,其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价值均衡的变化状况。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企业价值均衡的理论分析模型。

1.静态分析

(1)需求方(企业)的价值预期函数

从价值的需求方看,影响价值预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市场完善程度、参照体系、信息、时间、偏好和满足效用(使用价值)的能力等。对于企业而言,因为价值是生产能力的表现形式,所以,在理论分析模型中,如果假设其他因素是固定和不变的,且费用(注:对费用的界定和研究,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详加论述。)为0, 则可以得到企业的价值预期(Vd)是能力(N)的函数的结论。其中, 能力是指对价值具有作用和贡献。比如,企业能力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组织职能(发挥)的能力,二是资源要素的能力。将能力作为内生变量是符合逻辑的,因为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以提升所推动的。因此,需求方的价值预期函数可表示为:Vd =f(N)。如果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且需求方的价值预期可以在不断的比较中趋于理性和稳定,那么,需求方的价值预期函数应属于连续的增函数。

从企业对要素的需求状况来考察,企业价值预期的量值依据于其能力的水平,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企业对不同的能力岗位事先都会有一个价值预期。在现实中,这个价值预期是通过岗位授权和岗位报酬及工作环境得以具体体现的。比如,市场销售员岗位和市场部经理岗位就具有不同的价值预期,其差异主要源于岗位能力要求的不同。以企业资本为例,无论是实物资本还是现金资本,企业都是根据其能力(用途)的不同而赋予不同的价值预期。譬如,企业在劳动、资本逻辑为主的阶段,会对能带来劳动效率提高(用途)的资源要素赋予较高的价值预期,而对用于改善劳动生产环境等(用途)的资源要素赋予较低的价值预期;在以知识逻辑为主的阶段,则会对用于学习、创新(用途)的资源要素赋予较高的价值预期。这说明企业价值预期的量值是由对价值发挥作用和贡献的能力所决定的。

同样,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预期和企业对中间产品的价值预期,以及某一企业对另一企业(并购时)的价值预期都符合需求方的价值预期函数。

(2)供给方(要素)的价值预期函数

从价值的供给方看,影响价值预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市场完善程度、参照体系、信息、时间、偏好和获得价值的成本等。假设其他因素是固定和不变的,且费用为0, 则可得出供给方的价值预期(Vs)是成本(C)的函数的结论。 其中:成本是指为获得价值而作出的付出。比如,对于企业而言,成本包括组织学习和资源要素方面的付出(投入)。因此,供给方的价值预期函数可表示为:Vs=g(C)。如果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且供给方的价值预期可以在不断的比较中趋于理性和稳定,那么,供给方的价值预期函数应属于连续的单调增函数。

以要素对企业的供给状况来考察,可知要素价值预期的量值依据于其成本的大小。仍以人力资源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对于每个人力资源而言,不同的成本对应着不同的价值预期,这个价值预期通常是以工作环境和待遇要求来表露的。比如,一个员工随着其学识的增加以及经验的积累,会不满足于原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而去寻求满足现在价值预期的工作。以企业资本为例,不同的成本(利息率和机会损失)也会导致不同的价值预期。比如,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就具有不同的价值预期。因此,要素价值预期的量值是由为获得价值而付出的成本(或机会成本)所决定的。

同样,企业提供商品的价值预期和中间产品对于企业的价值预期,以及企业对另一企业(加入时)的价值预期都符合供给方的价值预期函数。

(3)价值预期均衡的静态分析

为了更准确直观地说明问题,我们将在以下分析研究中引入函数图象。

a.需求方(企业)的价值预期曲线

根据需求方价值预期函数,可得需求方(个体)的价值预期曲线如图2中的Vd=f(N)曲线。对于需求方的价值预期曲线Vd,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其一,曲线起始于原点。因为不具备能力就不存在价值,自然就没有价值预期。其二,曲线是上升的。因为能力的增加,必将引起价值预期的提高。其三,曲线的曲率是先递增后递减的。因为在能力较低时,替代品大量存在,并且供给充足,不会有较高的价值预期;当能力较高时,产生更高的价值预期。例如,企业中一般员工与经理之间的工作环境和报酬的差异就是最好的佐证。但是,当价值预期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增加的幅度将降低,即随着能力的增加,边际价值预期将趋近于0。例如,通常的情况下, 虽然一个跨国企业(或一个企业集团)的能力仍在提高,业务规模也还在扩大,但对总经理来说,其权力、薪酬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将微乎其微。从企业成长的情况看,达到规模经济范围后,企业能力对价值预期的影响(在现有的业务内)也存在这样类似的结果。

b.供给方(要素)的价值预期曲线

根据供给方价值预期函数,可得供给方(个体)的价值预期曲线如图2中的Vs=g(C)曲线。对于供给方的价值预期曲线Vs,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其一,曲线起始于原点。因为没有付出就不存在价值。其二,曲线是上升的。因为成本(付出)的增加,必将引起价值预期的提高。其三,曲线向下凸且曲率是不断加大的。因为在付出较少时,不可能有较高的价值预期。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情况更是如此,在付出的起始阶段,由于只掌握了基础性的学识和经验,不可能有较高的价值预期;当付出涉及到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学识和经验时,其价值预期会迅速提升;而当供给方满足于现有的价值预期时,便会缺乏继续增加成本(付出)的动力。

c.静态的价值均衡分析

供求双方通过价值预期达到一致时,联结才能实现,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才能稳固。为了便于分析,在下面的价值均衡研究中,我们将主要选取企业与人力资源作为讨论对象。

从企业(需求方)的角度进行分析,价值均衡应该是如下的过程:首先,企业确定岗位的能力要求N[*];其次,根据N[* ] 形成价值预期Vd[*],由此产生等价值线;最后, 通过等价值线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寻求拟和。当某一人力资源在现有成本付出水平(C[*])下的价值预期和等价值线相吻合时,则达到价值均衡。这时, 才可以实现联结(如图2)。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将发生变化,由此形成新的价值预期,这时就会开始新一轮的价值均衡过程。

从人力资源(供给方)的角度进行分析,价值均衡应该是如下的过程:首先,人力资源度量成本(付出)水平C[*];然后,据此确定价值预期Vs[*],形成等价值线;最后,运用等价值线搜寻适合的工作。 当某一企业在现有岗位能力(N[*])要求下的价值预期与等价值线相吻合时,则达到价值均衡。这时,才可以实现联结(如图3)。 随着人力资源付出(成本)的增加(学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其价值预期也将提高,这时也会形成新一轮的价值均衡过程。

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在静态分析中,由于没有考虑费用的影响,所以,只会存在价值创造而不会存在价值最大化的情况。同时,个体间能力和成本的轻微变化,就会打破原有的价值均衡状态。

将上述分析方法应用到企业与其他要素、消费者与企业、企业与另一企业的研究之中,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但是,这种静态分析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就是无法准确解释需求双方关系的变化等问题。例如,对于企业解聘员工和员工跳槽,以及企业并购扩张和归核化经营等现象,就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说明和解释。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使其更加接近并适合现实情况。

2.动态分析

在现实之中,并不是能力或成本的轻微变动就能引起供求双方关系的迅速变化。要解释这个问题,则需要对价值均衡的静态分析中的假设条件进行考察。在价值均衡的静态分析中,我们假定了其他条件不变,且费用为0,这与现实不符,在现实经济中, 各种费用(注:在这里引入费用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供给方价值预期函数中的成本概念。譬如,有信息搜寻、工作调动、整合等费用,以及市场交易费用等内容。)大量存在,导致价值均衡的静态分析模型失效。由于费用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价值预期的折损(注:价值预期的折损是指在原有价值预期的基础上,根据现实费用状况,而进行的价值预期调整的幅度。)。这样一来,价值预期就会由原来的“点”的概念描述,变化为“区间”的概念描述。下面我们就此展开具体的讨论。

(1)费用分析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费用是客观存在的。譬如,人力资源寻找、调换工作,企业聘用人才、购买原材料(或中间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以及企业间的并购和重组等活动,都会存在用于找寻、调整、交易等方面的费用。根据常理推断,费用应该和价值预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为,对于供求双方而言,价值预期越高,实现价值均衡的可供选择的对象范围就越有限,其价值均衡的难度就越大。要达到价值均衡,必然需要耗去更多的费用。比如,选择一个员工岗位与选择一个总经理岗位,其费用是不同的。同样,企业并购时,如果价值预期过高,其情形则会与专用性资产的特性相类似;同时,可供选择的范围极其有限,必将导致交易费用(包括搜寻和讨价还价过程)上升。

费用还具有明显的外生性特点(注:即费用是存在于由“节点”和“路线”之外的影响网络构成的因素;也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价值最大化和价值均衡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是外生变量。明显的例证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政策规范等手段,来实现降低费用的目的。所以,如果假设外部条件是固定不变的,那么,同样可引用函数关系对供求双方的费用加以描述。需求方的费用函数可以表示为:Fd=p(Vd), 如果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它应属于连续的增函数;供给方的费用函数可以表示为:Fs=q(Vs)。如果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它应属于连续的单调增函数。

(2)价值预期的折损分析

价值预期折损是一个“闭区间”内的可变的量,与费用函数相对应,这个“闭区间”随着Vd和Vs的增大而扩大。因为价值预期折损在量值上是小于或等于费用额度(注:这个假设符合人的理性,因此,我们以此为基础进行后面的分析研究工作。)(Fd或Fs)的,所以,可以在静态价值预期函数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考虑费用影响后,造成价值预期折损的新的价值预期函数。

对于需求方而言,费用的存在,使其新的价值预期比静态价值预期要大。例如,企业在(找寻、调整等)费用的影响下,会适当降低要求,或是改善和提高原有岗位的工作环境和报酬。对于供给方而言,费用的存在,使其新的价值预期比静态价值预期要小。例如,一个人力资源在(找寻、调整等)费用的影响下,会降低原来的待遇要求,或是安心于一个比静态价值预期要小的工作岗位。

(3)价值预期均衡的动态分析

为了更准确直观地说明问题,我们同样引入函数图像来加以具体的分析。

a.需求方(企业)的价值预期区间

引入费用影响因素,考虑价值预期折损的存在,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得到,需求方新的价值预期函数为:Vd′=f(N)+p(f(N)), 它具有与Vd相同的曲线特性,且比Vd曲线陡峭(如图4)。 即在原有的价值预期曲线Vd的基础上,再形成一个新的价值预期曲线Vd′,且Vd′位于Vd的上方。这时,可以得到需求方的价值预期区间,即对应一个能力N[*]点,会在Vd和Vd′曲线间产生一个需求方的价值预期区间(它等于需求方的价值预期折损的量)。这说明需求方的价值预期落在这个区间内时,都符合能力N[*]的要求。

b.供给方(要素)的价值预期区间

引入费用影响因素,考虑价值预期折损的情况,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得到供给方新的价值预期函数:Vs′=g(C)-q(g(C)), 它具有与Vs相同的曲线特性,且比Vs曲线平缓(如图5)。 即在原有的价值预期曲线Vs的基础上,再形成一个新的价值预期曲线Vs′,且Vs′位于Vs的下方。这时,可以得到供给方的价值预期区间,即对应一个成本C[*]点,会在Vs′和Vs 曲线间产生一个供给方的价值预期区间(它等于供给方的价值预期折损的量)。这说明供给方的价值预期落在这个区间内时,都符合成本C[*]的要求。

c.动态的价值均衡分析

对供求双方的价值预期均衡进行动态分析,将涉及到区间变化的问题,会比静态分析的情况复杂得多。为了避免造成混淆,我们在下面的研究中,将从较简单的形式分析入手,逐渐引申到复杂的情形。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费用只影响供求一方时的价值均衡情况。

设定费用只影响供求一方的价值预期,而不影响另一方的价值预期,即研究供求的一方存在价值预期折损的情况。我们仍以企业和人力资源为例,分别从供求双方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价值均衡的实现过程如下:从企业(需求方)的角度看,如果假设费用不影响Vs,则价值均衡应该是如下的过程:首先,企业确定岗位能力要求N[*];其次,根据N[*]形成需求方的价值预期区间(Vd[*],Vd′[*]),由此产生等价值线的下限Vd[*]和上限Vd′[*];最后,通过等价值线(Vd[*],Vd′[*])区间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寻求拟和。当某一人力资源在现有成本付出水平(C[*],C′[*])区间下的价值预期和等价值线相吻合时,则达到价值均衡。这时,才可以实现联结(如图4)。

随着企业的发展,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将发生变化,企业的价值预期区间也将变化。但图示分析可见,只要岗位能力要求没有超出N[,1] (注:N[,1]的确定取决于Vd′[*]在Vd曲线上的交点,即在此点上,N[ ,1]和C′[*]对应的价值预期仍然均衡。)的范围, 就可能会维持原有的价值均衡过程。

如果假设费用不影响Vd,则价值均衡应该是如下的过程:首先,企业确定岗位能力要求N[*];其次,根据N[*]形成需求方的价值预期Vd[ *],由此产生等价值线Vd[*];最后,通过等价值线Vd[*]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寻求拟和。当某一人力资源在现有成本付出水平(C[*],C′[*])区间下的价值预期和等价值线相吻和时,则达到价值均衡。这时,才可以实现联结(如图5)。

随着企业的发展,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将发生变化,企业的价值预期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但图示分析可见,只要岗位能力要求没有超出N[,2](注:N[,2]的确定取决于C′[*]在Vs上的价值预期,即在此点上,N[,2]和C′[*]对应的价值预期仍然均衡。)的范围, 就可能还会维持原有的价值均衡过程。

从人力资源(供给方)的角度看,如果假设费用不影响Vs,则价值均衡应该是如下的过程:首先,人力资源度量成本(付出)水平C[*];其次,据此确定供给方的价值预期Vs[*],形成等价值线Vs[*];最后,运用等价值线Vs[*]搜寻适合的工作岗位。 当某一企业在现有岗位能力(N′[*],N[*])区间要求下的价值预期与等价值线相吻合时,则达到价值均衡。这时,才可以实现联结(如图6)。

随着人力资源付出的(成本)增加,其价值预期(学识和经验不断提高)也将有所提高。但图示分析可见,只要付出的成本不超过C[,1] (注:C[ ,1]的确定取决于N[*]在Vd′上的价值预期,即在此点上,C[,1]和N[*]对应的价值预期仍然均衡。)范围,就可以继续维持原有的价值均衡过程。

如果假设费用不影响Vd,则价值均衡应该是如下的过程:首先,人力资源度量成本付出水平C[*];其次,据此确定供给方的价值预期区间(Vs′[*],Vs[*]),形成等价值线的下限Vs′[*]和上限Vs[*];最后,通过等价值线(Vs′[*],Vs[*])区间搜寻适合的工作岗位。当某一企业在现有岗位能力(N′[*],N[*])区间要求下的价值预期与等价值线相吻合时,则达到价值均衡。这时,才可以实现联结(如图7)。

随着人力资源付出(成本)的增加,其价值预期(学识和经验不断提高)也将随之提高,但图示分析可见,只要成本不超过C[,2] (注:C[,2]的确定取决于Vs[*]在Vs′上的交点,即在此点上,C[,2]和N[ *]对应的价值预期仍然均衡。)范围,就可以继续维持原有的价值均衡过程。

第二部分,费用影响供求双方时的价值均衡情况。

我们仍以企业和人力资源为例,从供求双方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价值均衡的实现过程如下:

从企业(需求方)角度进行分析,其价值均衡的实现过程应该如下:首先,企业确定岗位能力要求N[*];其次,根据N[*]形成需求方的价值预期区间(Vd[*],Vd′[*]),由此产生等价值线的下限Vd[*] 和上限Vd′[*];最后,通过等价值线(Vd[*],Vd′[*] )区间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寻求拟和。当某一人力资源在现有成本付出水平(C[*],C′[*])区间下的价值预期和新的价值预期与等价值线(Vd[*],Vd′[*] )区间相吻和时,则达到价值均衡。这时,才可以实现联结(如图8)。

随着企业的发展,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将随之发生变化。但图示分析可见,只要岗位能力要求没有超出N[,0](注:N[,0]的确定取决于C ′[*]在Vs曲线上的价值预期,以此为基础,在Vd曲线上形成交点, 构成等价值线所对应的能力就是N[,0]。此时,N[,0]的C′[*]对应的价值预期仍然均衡。)的范围,就可以继续维持原有的价值均衡过程。

从人力资源(供给方)角度进行分析,其价值均衡的实现过程应该如下:首先,人力资源度量成本(付出)水平C[*];其次,据此确定供给方的价值预期区间(Vs′[*],Vs[*]),形成等价值线的下限Vs′[*]和上限Vs[*];最后,通过等价值线(Vs′[*],Vs[*] )区间搜寻适合的工作岗位。当某一企业在现有岗位能力(N′[*],N[*])区间要求下的价值预期和新的价值预期与等价值线(Vs′[*],Vs[*])区间相吻合时,则达到价值均衡。这时,才可以实现联结(如图9)。

随着人力资源付出(成本)的增加,其价值预期(学识和经验的作用)也将随之提高。但图示分析可见,只要付出的成本不超过C[,0] (注:C[,0]的确定取决于N[*]在Vd′曲线上的价值预期, 以此为基础,在Vs′曲线上所形成的交点,构成等价值线所对应的成本就是C[,0] 。此时,C[,0]和N[*]对应的价值预期仍然均衡。)范围, 就可以继续维持原有的价值均衡过程。

理论分析发现,由于在动态分析中存在着费用的影响,对供求双方而言,都存在着价值创造和价值最大化(注:价值最大化就是在已有的可供选择的价值预期的“闭区间”中选择最大的价值预期点。)的情况。同时,社会进步,组织学习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成本(付出)的增加与经验的积累等,都不会造成价值均衡的突变。另外,随着能力或成本的增加,等价值预期线区间也会扩大,价值预期的拟合与选择范围必然增大,价值均衡将更容易实现。即此时会具有更佳的市场表现。

三、价值均衡分析的理论意义及应用性分析

(一)价值均衡的理论意义

价值均衡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它对现有的较为流行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具有普遍的解析力。下面我们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详加说明。

1.与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的企业能力理论相比较,可以发现,由于企业能力理论抓住了企业价值均衡之中的内生变量——能力,所以,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解释企业的发展问题;同时,将企业目标引导到价值创造和价值最大化上来,为企业战略选择和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它的不足在于:(1)无法解释组织(企业)学习能力的提高, 为何会造成组织(企业)业务和组织(企业)结构的变化;(2 )无法从理论上解释企业能力如何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3 )无法从本质上区分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区别。

2.与科斯和诺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相比较,可以发现,由于交易费用理论抓住了企业价值均衡之中的外生变量——费用,并且部分涉及到企业价值均衡之中的成本(管理成本),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企业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并通过“委托—代理”理论的引证,运用“契约”概念,部分地揭示了企业内部的联结问题。但它的不足在于:(1 )将企业财务账表上体现出的交易费用和成本不加区分地进行分析应用,混淆了费用与成本的实质性区别(注:对于企业而言,成本是内生变量,费用是外生变量。它们对企业价值预期的影响是不可能并列混合使用的。);(2)将交易费用引入企业内部分析之中, 片面夸大企业对市场(外部)因素的把握,否定了政府解决交易费用的合理性(注:“交易费用”理论是解释产权、制度安排的有效理论。但将其引入企业内部的研究中,会造成逻辑混乱局面。),使企业无法确立合理的远景目标;(3)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问题缺乏理论上的指导;(4)“委托—代理”理论(契约)难以涵盖市场—企业—要素间联结关系的全部内容。

3.与波特的竞争(优势)战略理论相比较,可以发现,竞争战略理论所提出的总成本领先、差异化与集中战略,根本所在就是要改变企业价值预期函数(曲线)的形态,旨在使企业用相同的能力和成本下,获得更高的价值预期,从而形成较大的价值预期区间,降低价值均衡的难度。但它的不足在于:(1)只注重现象描述, 难以归纳出所有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2)偏重于市场(产业)分析, 忽略了与企业内部的有机结合。在理论运用时往往是将内、外部环境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在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缺欠。

不难发现,较为流行并具有一定说服力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都在某些局部上认识并运用了价值均衡的理论分析框架。而这一点,也正是这些理论不尽完善的原因。

(二)价值均衡的应用性分析

通过上述对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价值均衡作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下面我们就其应用研究问题,进行一个简要的描述:

1.为企业确立价值创造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运用价值均衡的理论进行分析,价值创造和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目标选择的必然。因为价值创造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预期区间,提供更多的价值均衡机会。而在价值预期区间中进行最优决策的话,其结果就是价值最大化。

2.明确企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企业的形成来源于能力和要素成本,即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企业的发展则来源于能力和要素成本的提高,这里既有整个社会发展(市场完善等)的推动,也有(企业)组织和要素学习等方面的作用。

3.价值均衡是联结市场—企业—要素间关系的根本。对于个体而言,任何一方能力或成本的变动,都将影响其相互间的联结关系。只有形成新的价值均衡,才能使企业处于稳定的联结状态。无法形成价值均衡的企业,必将被淘汰。

4.改变价值预期函数(曲线)的形态,或是改变价值预期区间的幅度,都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优势(注:这样一来,可供(价值均衡)拟合的对象集合就会加大;企业就会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可以理解为企业的市场范围扩大了。)。所以,企业应尽力改变价值预期函数或是价值预期曲线的形状,或是使价值预期区间的幅度增大,以此来谋求建立企业(竞争)优势。

标签:;  ;  ;  ;  ;  ;  ;  ;  ;  ;  ;  ;  ;  ;  ;  ;  

基于价值的要素与企业:价值均衡的理论探讨_供给和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