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测:3.2%,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涨幅论文,居民消费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历史上几次的经济过热和宏观调控均以物价涨幅作为主要参照指标。去年9月份以来,物价波动备受瞩目,这是因为物价走势直接影响到新一轮经济扩张期的长短,决定着货币信贷政策的松紧,关系到宏观调控措施的力度和方向。因此,正确分析一季度价格形势、准确判断下一阶段价格走势显得格外重要。
一季度物价上涨传导、扩散速度快于预期
年初,人们讨论物价对经济的影响时,普遍认为此轮物价上涨主要由于农副产品涨价所带动,工业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将制约工业品价格向消费价格的传导,因而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但是,前三个月各类物价走势表明,工业品价格向消费价格的传导速度和程度要大于预期,而固定资产投资超快增长和投资品价格大幅上涨,更使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陡然增加。
1.居民消费物价涨幅基本在调控范围内
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物价上涨1.2%,考虑到影响物价因素的变动,国家将2004年物价调控目标预定在3%。今年1、2、3月居民消费物价分别上涨3.2%、2.1%和3%,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一季度居民消费物价涨幅低于预期,基本在调控范围内。这是因为从物价上涨的惯性因素看,一季度的惯性因素应该最大,但物价涨幅没有明显提高,前三个月物价涨幅均没有超过12月,反而有所降低。从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看,去年一季度物价水平是全年最低水平,今年一季度的翘尾因素应该最为显著,物价涨幅较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一季度物价涨幅较低,为实现全年调控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2.粮食价格上涨在意料之中
今年以来,粮食价格增势不减。一季度粮食价格同比上涨20.7%,粮食上涨带动肉禽蛋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15.7%、13.4%和6.7%,导致食品价格上涨7.1%,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个百分点。今年粮价进一步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短期内粮食供给没有改变。从1999年以来,除2002年粮食产量略有回升外,连续四年产不足需,供给减少是粮价上涨的主因。虽然今年国家已增加了27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但在秋粮上市以前,粮食供给情况不会明显改善,因而粮价上涨至少将持续到8月份。二是春节后由于大量民工返城、各高校陆续开学等原因,导致粮食采购过于集中,价格再次提升;三是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今年进一步放开粮食采购价格,并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以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去年底粮价上涨以后,农民、商贩囤积居奇、惜售以及观望的心理普遍存在,从而加大粮价的上涨空间。
3.生产资料涨价向消费物价传导速度明显加快
分析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涨价是否传导到下游产品和消费物价,主要观察工业品出厂价和零售物价是否与生产资料价格同步上涨。2003年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但是工业品出厂价和零售物价涨幅并不高。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的三、四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却比一、二季度有所下降,且比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分别低7.52和9.3个百分点。2003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带动居民消费物价上涨1.2%,而商品零售物价为-0.1%,后者比前者低1.3个百分点。由此我们姑且可以说生产资料涨价没有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不必特别担心物价全面上涨的问题。
然而,从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和商品零售物价变动看,生产性物价向消费物价的传导速度明显加快。一季度受生产加快需求增加的影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3%,其涨幅相当于工业品出厂价的2.2倍,直接推动了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今年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上涨3.7%,涨幅大大高于去年三、四季度,且呈现逐月加速的增长态势。其中,钢材、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涨幅最大。一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上涨21.7%,中型钢材和线材上涨34%以上;受国际市场价格和国内需求增加的影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上涨14.9%。其中镍和锡上涨40%以上。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生产资料需求旺盛,加上我国单位产出能源原材料消耗较高,使得原材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是拉动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也有助长作用。
今年前3个月商品零售物价分别上涨1.7%、0.9%和1.6%,一季度累计上涨1.4%,这是1998年以来我国零售物价上涨的最高水平。工业消费品价格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居民消费价格由工业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两部分构成,最近几年均是服务价格涨幅高于消费品价格,消费品一般在负增长或微弱正增长之间徘徊。但今年以来,消费品价格涨幅明显加大,前4个月消费品价格分别上涨3.2%、2.3%、3.4%和4.3%,比服务价格涨幅高约1-2个多百分点,是三项物价中涨幅最大的物价(如图所示),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价格构成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等上游产品的涨价,已经和正在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而且传导速度比预期要快,传导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长此以往,物价上涨的连锁反应将出现,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4.投资超快增长和投资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价格上涨的最大威胁
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比上年同期加快15.2个百分点,一季度投资品价格指数为7.5%,扣除价格因素,投资实际增长33%,而我国投资增长最快的1993年投资实际增长是27.8%,也就是说目前的投资增速是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在投资如此高增速的背景下,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5.8%,而第一产业仅增长0.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二者在去年分别增长96.6%、121.9%的基础上(500万元以上项目),今年一季度再度成倍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07.2%和101.4%;电解铝投资虽比去年的92.9%有所放缓,但仍达到39.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特别是一些行业和地区的低水平扩张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种状况持续发展,势必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重要原材料和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加剧主要原材料、能源、运输等的“瓶颈”制约和物价上涨压力。投资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投资品价格的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投资品价格上涨7.5%,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商品价格统计,3月份投资品价格同比上涨8.8%,环比上升1.4%。不论哪种口径的统计,都说明投资品价格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涨幅,投资品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下游产品和消费品价格上涨将不可避免。
由此可以说,目前农副产品涨价对此轮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已退居次要地位,因为它具有季节性和局部性,而物价上涨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投资品价格的快速增长,投资品价格上涨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是最具杀伤力的导致物价全面上涨的因素。
下一阶段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今后三个季度,物价涨幅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走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国务院、发改委和央行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控制价措施,但对下一阶段物价走势的判断,要进行客观充分的分析,既不能忽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也不能回避新一轮价格上涨背后隐含的新问题;既要看到物价上涨的压力,也不能忽视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与前几次的不同点;既要看到农副产品价格走势的变化,更要看到投资品价格上涨的巨大威胁。今年后三个季度物价上涨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将同时存在。
1.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农副产品是本次物价上涨的导火索,一季度粮食价格及食品等相关产品价格依然上涨很快。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倾力解决“三农”问题,但粮价上涨的关键是供给不足,而粮食生产具有较长的周期性,在夏粮播种面积基本没有增加、夏粮减产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整个二季度粮食价格将进一步上涨。以大米价格为例,我国大米供给短期内难以改变,世界大米出口量本来就少,东南亚一些国家看到中国缺米反而减少了出口。有人悲观地预计大米价格有可能从目前的1.5元/斤左右涨到2.5元/斤左右。因此,在上半年粮食价格仍呈上扬之势。
可喜的是,我国秋粮播种面积增加了2700万亩,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农业投资不断增加,而且规定农副产品实行最低收购限价,禁止化肥价格上涨等等,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此外今年气候条件比较适宜,截至目前没有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因而秋粮丰收的可能性极大。此外,据国际粮农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谷物产量将可能比上年增加2亿多吨,贸易量可能增加近3000万吨。国内外粮食供给增加将成为平抑国内粮食价格的有利因素。所以,到秋粮上市时粮食价格将可能出现回落。因而,三季度粮食价格涨幅将低于一、二季度,四季度由于去年高基数,粮食价格涨幅将进一步下降。
2.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早在90年代初期,我国90%以上的商品价格已完全放开,由市场自行决定,国家调控品种很少。但是,面对此轮来势汹涌的物价涨潮,今年一季度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动用了大量力度较大的行政和经济手段,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一是4月11日央行第二次提高存款准备率,防止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引发通货膨胀。央行明确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度从紧,控制和监管信贷发放。
二是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加大价格监管力度努力降低农资零售价格的通知》,强调对磷酸二铵外的其他化肥品种出厂价格实行上限控制。企业生产的各品种化肥出厂价格,一律要以4月20日实际价格水平为准,只许下降、不得提高。
三是5月9日发改委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严控出台涨价项目。通知规定,从今年第二季度起,当某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月环比超过(含达到)1%或者同比累计连续3个月超过(合达到)4%时,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暂停出台提价项目3个月。对已经授权市、县政府管理的部分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适当错开提价方案的出台时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没有达到控制线的省份,也要妥善把握好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力度,从严控制出台提价措施,避免出现提价集中和涨价幅度过大的情况。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明确通知,2004年一季度地方政府一律不得提高水、电等服务性价格,此项规定,对于一季度物价上涨低于预期、保持在调控范围内起到重要作用。相信国家最新出台的禁止物价上涨的措施,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涨价冲动,控制价格过快上涨。如果地方政府不轻易出台新的措施,将服务价格控制在较低水平,保持目前2.2%左右的上涨,仅仅依靠消费品价格上涨,物价的上涨幅度有限。
3.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最大新问题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超快增长,带动投资品价格大幅上涨,人们尚未消除农副产品涨价的冲击,投资品价格上涨又为通货膨胀加剧平添了新的忧患,而且投资品价格上涨对物价总水平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农副产品涨价。要抑制投资品价格上涨必须首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项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措施:
一是自3月份以来,国家9个部委先后派出多个工作组,对重点地区和行业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情况进行查处。严肃处理了江苏铁本钢铁公司违规占用耕地,在没有通过审批的情况下,上马国家严格禁止的大型钢铁项目的事件。
二是国务院通知提高四大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国务院通知,决定钢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5%及以上提高到40%及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均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
三是发改委部署严厉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此次清理工作,重点清理钢铁、电解铝、水泥、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以及2004年以来所有新开工项目。项目进行清理后,要分类作出处理。对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的拟建项目,一律取消立项,严禁擅自开工建设;对钢铁、电解铝、水泥项目,年内原则上不再开工新项目,个别调整优化结构的重大项目,确需今年开工的,须报国家批准。
国家出台的上述政策,虽有较多的行政色彩,但在目前投资持续高增长,投资品需求大增、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为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软着陆”,适当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在国家政策作用下,预计二季度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减慢,投资品价格也将适度回落。3月中旬以来国内钢材特别是建筑钢材价格出现明显回落。目前线材、螺纹钢代表品种价格已回落到每吨3250元和3440元左右,较3月初都下跌了750元以上。钢材价格明显回落,表明国家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并将进一步发挥作用。
4.投资热、消费不热的新特征,决定了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我国历史上几次经济过热均是投资和消费双重趋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互为驱动,最后导致物价大幅上涨。本次经济增长较之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投资热,消费并不热。今年一季度全社会投资实际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高达33%,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仅为9.2%,两者相差23.8个百分点。如果说消费有所增长,仅仅是少数城市人口汽车、住房消费有所增加,由于消费量有限,并没有带动整体消费的较快增长。投资一头热,消费不旺盛,生产价格上涨的向消费物价传导就不具有持续性,因而不会出现物价大幅上涨。
物价上涨最典型的情况是生产资料部门因价格上涨,销售利润增加,相应提高职工工资,职工收入增加后又扩大对日用工业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拉动其价格上涨。在我国目前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后,我国劳动力严重过剩,在对就业者可选择余地极大的情况下,企业轻易不会增加工人工资,去年我国企业实现利润增长40%左右,但居民收入增长不足10%,农民收入增长更慢。1997-2003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民明显低于GDP的增长,有限的收入决定了我国不会出现消费过热,不会出现工资成本推动性的价格上涨,而生产资料的成本推动是局部和暂时的。
5.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告别短缺,进入买方市场阶段。目前我国有95%以上的商品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生产能力明显大于消费能力,特别是在纺织、家电等行业产品过剩较为严重,短期内这种格局不会改变。根据商务部对今年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比2003年上半年增加了8.5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比2003年上半年减少了8.5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以及一旦有需求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转产、投产新领域,从而增加有效供给,填补空缺,决定了我国目前不会出现商品短缺、人们争相抢购,进而引发物价大幅上涨的局面。
经济运行中亦存在不利于价格回落的因素
1.目前投资高增长主要是民间资本所为,政府宏观调控见效慢
为控制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国家出台了多项紧缩性措施,国家宏观调控将发挥相当作用,但不会像前几次那样投资过热时,国家出台紧缩政策,投资增速很快就降下来。这是因为本次投资过热更多的是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所掀起,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表现抢眼的是被我们看好的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大炼钢铁也罢,全民造车也罢,都是民营企业、民间资本首当其冲,国家投资所占比重则很小。
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今年1-3月资金来源中,资金来源的大头是企业自筹资金,国内贷款次之,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最小。一季度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和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分别为52.6%、22.9%和3%,自筹资金所占比重比去年提高5.1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和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则比去年降低0.6和2.5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的新增量来看,自筹资金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其他资金。一季度企业自筹资金增长59.6%,国内贷款和国家预算内资金分别增长57.4%和10.8%。
由此可以说,当前投资高增长主要是非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日趋活跃所致,前几年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启动民间投资,但见效甚微。2002年下半年在汽车和住房等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信号发出后,企业投资热情日渐高涨。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经过多年的沉寂,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民营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且对自己的资金有自主支配权,投资目标一旦确定,投资的热情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短期可以压下去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给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因而投资增速或许不会像前几次那样很快降下来,投资品价格的上涨也将维持一段时间的高位,这是不利于控制物价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也是防止经济过热的难点所在。
2.受需求拉动影响电力、原油等主要资源价格仍将看涨
在当前,任何形式的产品涨价都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但是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主要原材料、能源、运输等的“瓶颈”制约也在加剧,调节能源、原材料供需缺口的唯一办法是适度提高产品价格,局部的价格调整有益于宏观经济降温。本次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两难选择已在不言之中。
今年一季度发电量增长15.7%,但是全国用电同比增长16.4%,24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比去年有所增加,专家预计2003年我国总体上电力缺口超过2000万千瓦。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出台电力调价措施不足为奇。最近盛传国家发改委出台提高销售电价的措施,虽然未经确认,但这是大势所趋、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电价调整,将提高企业的直接生产成本,使其利润率大幅下降。任何一个期望将资金投入高耗能行业的企业,都不得不重新对有关投资项目进行评估。例如电解铝行业,以目前行业整体利润计算,每度电提高两分钱,企业尚有微利空间;提高3分钱,企业整体可以保持不亏不赚;而提高4分钱,则企业会出现微小亏损。
原油涨价主要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由于我国石油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石油产量很难大幅度增长,进口量较大,国际市场价格高企将直接推动国内油价的提高。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从30美元/桶上升到38美元/桶,创下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的历史新高。2003年,我国原油净进口近1亿吨,对境外石油的依存度达到36.5%,预计今年将超过1亿吨。一季度,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3000万吨。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对消费者和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明显。今年3月31日开始,各地陆续调高了成品油价格。其中北京市的93号汽油涨幅超过8%,达到了2000年国家实行汽油浮动价格以来的历史最高点。上海97号汽油也达到了该型号汽油的历史最高点。
煤炭价格也在看涨,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发电用煤和炼焦用煤需求大幅增长。一季度,煤炭产量增长14.4%,但仍无法满足过快增长的需要,煤炭库存大幅减少,导致价格上涨。4月份煤炭价格上涨13.1%,比3月份提高2.7个百分点。原煤价格上涨13.9%,产煤大省山西省,4月份原煤价格上涨25.6%。
上述分析表明,短缺能源、原材料的涨价不可避免,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排除还会有个别产品价格需要上调,这将一定程度增加抑制投资品价格过快上涨的难度。
3.地方政府调整服务价格有一定空间
一季度国家严禁地方政府出台任何调价方案,但是新的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指明,只有当某地区居民消费物价连续3个月环比超过1%或连续3个月同比增长超过4%,暂停出台提价项目3个月。这就意味着调价方案不是一律冻结,地方政府在条件规定范围内有一定的调价权。有可能推动服务价格的上涨。
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单位:%
指标
居民消其中:服务 食品 其中: 鲜菜 商品零 工业品 能源、原材
费价格 消费品价格 价格 价格 粮食 售物价 出厂价
料购进价
2003年
1月0.40
1.6
2.4
-0.524.2
-0.62.38 3.16
2月0.2
-0.2 1.5
1.8
-0.630.2
-0.33.97 4.78
3月0.90.5 2.3
3.2
-0.550.70.24.60 5.83
4月1.00.6 2.4
3.2
-0.443.90.13.62 5.93
5月0.70.2 2.3
1.90.4-7.6
-0.61.96 4.36
6月0.3
-0.4 2.7
0.40.5-2.9
-1.31.34 3.88
7月0.5
-0.1 2.5
0.30.3-0.7
-1.21.04 4.04
8月0.90.4 2.6
2.20.4 4.9
-0.71.38 4.00
9月1.10.7 2.3
3.20.712.0
-0.41.37 4.13
10月1.81.7 2.2
5.13.216.00.31.20 4.60
11月3.03.2 2.2
8.1
10.819.41.41.90 5.85
12月3.23.4 2.3
8.6
13.320.51.92.99 7.05
2004年
1月3.23.2 2.9
8.0
14.5 0.61.73.47 7.44
2月2.12.3 1.4
5.6
17.5
-10.40.93.50 8.14
3月3.03.4 1.8
7.9
30.0
-15.21.64.10 9.45
4月3.84.3 2.1
10.2 33.9
-14.8
全年价格走势的初步判断
受SARS疫情影响,2003年二季度基数较低;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季度较高的基础上,还可能有所加快。但进入三季度以后,在各种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经济增长有望出现回落。物价走势也将基本保持这样一个运行轨迹。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在农产品供给没有增加、控制投资措施尚未见效、投资品价格依然高位运行和去年价格基数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二季度价格涨幅应是全年的最高点。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2%左右(4月份居民消费物价上涨3.8%),商品零售物价上涨1.8%,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8%,投资品价格上涨7%,粮食价格上涨20%。
进入三季度,随着秋粮产量增加,粮食供给明显增加,农副产品价格将出现趋稳或略降的局面,增幅预计仍将保持在15%左右。四季度农副产品价格由于去年的高基数将会出现明显下降,粮食价格涨幅有可能回落到10%以下。进入三季度以后,国务院、央行、发改委出台的一系列为投资降温的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投资品价格将有所回落,经济增长也将有所减慢,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投资品价格将进一步走低。预计三、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将回落为20%左右,投资品价格平均增幅将维持在4.5%左右,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约上涨5.5%左右。生产物价向消费物价的传导将有一个持续过程,而且商品零售物价有恢复性增长的需要,因而三、四季度零售物价上涨应在1.5%-2%之间。
综合多种因素,初步预计,三、四季度居民消费物价将分别上涨3.5%和2%,全年平均居民消费物价上涨3.2%,略高于全年物价预定调控目标0.2个百分点。今年物价上涨仍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