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试验研究的迫切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迫切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间试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试验,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这些技术经济活动主要指:经过初步技术鉴定或实验室阶段研究试验成功的样机,为了稳定、完善、提高其性能而进行的试验或试生产;经初步技术鉴定或实验室阶段研究试验成功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科技成果,为了实现其工业化生产,而进行的试验或试生产;经初步技术鉴定或实验室阶段研究试验成功的科技成果,为了转化为有市场需求的商品而进行的试验或试生产。
过去,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两张皮”的脱节状态。科研单位只注重样品和论文,较少考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中试问题;而生产企业往往关注于当前的生产,追求产值和利润,也不愿冒风险去干中试,这样就造成中间试验成为“双不干”、“两不管”的空环。科技体制改革以来,为了推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目前,科研单位“面向意识”、成果转化意识虽有所增强,但因缺少中试资金、中试基地等,科研单位无力搞中试,而企业因种种原因也难以独立承担中试任务。经济和科技要协调发展,中间试验就成为不得不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当务之急。
首先,中间试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不搞好中间试验就不能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也就无法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战略转移的实现。
科教兴国,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一次新的战略转移。实现这次新的战略转移的根本保证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中间试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现实生产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许多人把它喻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现实生产力的桥梁,认为如果不架好它,处在此岸的科技成果是绝对达不到装备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彼岸”的。实验室阶段取得的科技成果一般具有创造性、新颖性、科学性、先进性,但要转到企业生产应用,它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如技术方面、生产方面、市场销售方面等等。中间试验,要把科技成果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规模大、涉及因素多、过程复杂、条件控制相对不严格、精确度低的特点结合起来,在近似于工业生产的环境中进行多种试验,考核、改进和完善设计方案和技术方案,使之实用化;中试阶段往往还要建立生产经营微系统,进行小批量试生产、市场试销,以完善生产制造技术和培育市场。一项科技成果通过中试后就能很快被企业应用。
其次,中间试验环节,目前已成为我国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诸环节中薄弱的一环。这个薄弱的环节是导致我国有限、宝贵的科技资源未能最终实现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搞活科研单位和搞好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不搞好中间试验,就难以实现科技——经济发展良性循环,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有充分活力的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只有走技术创新的道路。而目前,我国中试环节薄弱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科技主力游离于企业之外,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产生于企业之外的科技成果的成功吸纳,由于中间试验薄弱,中试受阻,大批科技成果不能进入企业,许多企业只依靠自身力量,在较低层次上从事技术创新。
实现科技——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一直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迄今为止,我国还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仍然滞留在“样品、展品、礼品”阶段,远未能企业化、产业化,实现其应有的社会经济价值。究其原因,除体制上的问题,资金与人才短缺因素外,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对中间试验重视不够,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中试基地是中试环节的载体,这个载体的建设是强化中试环节工作的重点。国外十分重视中试研究机构建设。在日本,全国共设立近200 所公共试验研究机构,接受中小型企业委托试验研究和技术咨询。在美国,每个大公司都有以实现工业正规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研究试验室。 我国从50年代起陆续建立了一批担负行业科研开发任务的重点科研院所,这批院所多数曾建有试验车间或实验工厂,配有较好的科研中试装备设施,有较充分的检测手段,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后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这批院所的试验设施、装备和仪器损失很大。目前我国的科研机构普遍缺少中试条件,科研成果得不到中试,转让不出去,限制了科技机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的生产企业中,中试机构就更加缺乏。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中试机构,就是有中试车间的,目前大多变成了生产车间。
第三,实践急需理论的指导,而目前已有的中间试验理论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求。
有的专家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对中试环节相关理论,政策问题的研究苍白无力。我们通过大量文献调查,发现确实如此。1984年,有人撰文指出,大家在探讨科技成果推广问题时,应该重视中间试验。八十年代后期,人们主要依据一些成功的实践,提出要大力加强中试基地的建设。近两年,人们集中探讨怎么搞好中试基地的问题。已有成果大多都是从事实际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大的价值,但也有明显的不足。这些研究没有在理论上做深刻的探索,可以说还不足以对中试的有关问题作出科学的阐述;在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方面,也没有提出系统的对策。
实践方面,科技体制改革以来,针对中试环节薄弱的现象,许多省、市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普遍的做法是支持和扶植科研机构的中试基地建设。中试基地建设实践急需理论的指导。仅以黑龙江省为例,我们通过对黑龙江省属15家科研机构中试基地的调查,深切感受到这一点。缺少对中试、中试生产、中试基地的正确认识,中试生产与正常生产、中试基地与生产厂分不清,有的研究所所长就认为中试厂就是所的一个小生产工厂;缺少对中试基地建设规律性认识,有的主张中试基地要大而全;缺少对中试基地管理规律性认识,把中试基地当作企业,定产值,定利润,实行完全企业化管理;缺少对中试工作性质的正确认识,有的单位不重视中试基地的科技人员,不重视中试基地科技型经营人员的培养。可以说缺少理论已成为困惑人们实践的主要原因。
鉴于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加强中试研究具有迫切的重要性。应该研究些什么,不应该研究些什么,这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就着重思考的一些问题写出来,以求教于大家。(一)中试基本理论的研究:研究中试的含义、性质;研究中试的内容、类型、特点;研究中试的地位、作用。(二)中间试验过程的研究:中试过程及其机制研究;中试过程技术演化的研究;中试过程费用研究;中试过程与几个变量(行业技术特点、产品特点等)相关性研究。(三)中试基地研究:中试基地含义、性质、作用、功能的研究;中试基地建设布局、建设条件、建设方式、建设原则的研究;中试基地内部运行机制研究;中试基地建设中有关问题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