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问题和国际贸易——寻求持续发展的可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发展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环境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的提出
已经公开发表了许多关于亚太地区各国经济成长的优秀的研究新成果,其内容包括以其高速发展模式、高速成长机制、直接投资为杠杆的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连锁波及效果等。但是,在高速发展的阴影下,经济成长使得环境和资源恶化,对此起主导作用的政策导向性研究却还不成熟或者还处于发展之中。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很现实的抉择方面,如果继续维持60年代以后的高速发展势头,那么环境保护不可避免地被搁置。如果为了下一代而断然执行环境政策,就必须大大减缓过去高速发展的趋势,高速发展造成不可再生环境恶化的势头也自然被制止住。
环境与资源及国际贸易处于相互关联关系中,世界贸易组织正以肯定的态度研讨一些与关贸总协定相违背、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资源输出规章,不过带有一定的附加条件。APEC也正在研究贸易自由化这一目标与环境保护两者共存的课题。但这两个机构均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
伴随自由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社会必定会出现一些现实问题迫切要求解决,本文试图提出一些思考。
一、经济与生态的矛盾
1.自由市场经济与环境、生态保护的矛盾——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生态
(1)政府干预很少的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作为加快全球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产总产值的策略被国际机构所推荐。关贸总协定也努力推进完全消除或很少有以保护国内产业为目的的政府规定的自由贸易体制。关贸总协定于1948年设立,当时世界的环境没有现在这么严峻,世界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兴时期,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在当时“多多益善”的观念下无疑是正确的。1995年设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一方面继承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有条件地促进自由贸易制度(其判断标准正在研讨之中),同时还要注意环境保护。这种变化显示,世界的判断标准因世界环境的迅速恶化而把保护环境置于比高速发展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且,世界目前正面临自由市场贸易和以环境保护为目的政府限制贸易的选择,即经济与生态的选择或矛盾。
(2)例如,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利用再生资源, 在大多数场合比利用矿、植物资源生产新产品更能减少能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节省了原始资源,所以被国际社会所推荐,并已在一些资源消耗多的发达国家得到了实施。森林资源是维持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所不可缺少的,利用再生纸就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但是,这种生态政策反对政府制定的进出口管制措施,与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所确定的以自由贸易为国际性基本原则的经济政策相矛盾。
(3)日本, 因为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廉价的森林资源(木材、加工材、纸浆等),所以进行进口。今后只要这些条件继续,其进口也会照旧,而且被认为不进行进口管制是出自自由贸易原则的考虑。至于其他资源的进口也与此相同。在日本,由于工资和流通费用高,所以利用再生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费用要比进口原料生产新产品高。只要遵循自由市场经济原则,那么,节省资源、能源的生态政策就不可能执行。
(4)为了推进废物回收产业,有益于生态, 采取对原料进口课以进口关税的政策(政府的干预、规定),使其高于再生产品,但在很多场合,却有可能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一些适合出口资源的国家为了促进资源的出口,对日本给出口国家课以为保护世界生态为目的进口关税这一对自由贸易设置关税壁垒的做法提出谴责。再者,资源进口国家削减进口资源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雇用起不良后果,其原因是很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一半以上都依赖于一次性产品(包括其加工品)的出口。事实上,联合国、国际机构正在谋求努力扩大一次产品的出口。扩大和开发进口国家的进口要求。
但是,与之相对应,日本又受到指责,被指责掠夺别国的资源,破坏环境。这里就存在生态和经济的矛盾。
2.均衡的森林资源经济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日本传统的木炭经济的事例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发达国家里, 大部分能源已由价格便宜(在当时)效率高的石油替代了煤和薪炭。
另一方面,在一些没有资本剩余,没有石油输出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由于缺乏购买、进口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能源的经济实力,所以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以森林资源为原料的薪炭和家畜粪,从而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2)如果森林资源的消费和森林的再生产能保持一种平衡的话, 那么森林资源的消费与生产之间就产生了一种良性循环,但在沙漠化不断扩大的地域中,只要森林资源的再生产与保护不能抵消沙漠化,有可能再生的森林资源经济就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使用因地域而异。
(3)从战前到50年代末, 日本传统的以森林资源为能源的能源经济的事例提示了与各地域情况相应的森林资源环境和管理的宝贵经验。其理由如下。
(4)树木大体上分为阔叶树和针叶树,阔叶树适宜于作木炭用, 针叶树适宜于作建材用。从战前至50年代末,日本的传统家庭用燃料,在城市有煤气和电力,但主要是木炭、木炭的加工燃料、柴等。产业部门的主要燃料是煤和水利发电。
城市部门对木炭的稳定需求是对稳定农村部门木炭收入起重要作用的薪炭林(阔叶树)予以保护的一种奖励。在60年代经济高速成长时期,家庭、产业部门传统的燃料、能源已被石油所替代,家庭和森林之间存在的传统的环境、生态平衡已崩溃,再加上人手不够,日本的森林因得不到采伐而开始荒芜。
(5)石油经济的开始和日本森林资源的荒废,在60 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石油成为家庭、产业部门的主要燃料以后,日本对木炭的固定需求激减,木炭的生产量也随之减少。日本的森林行政部门与之相适应,自然由原来重视制作木炭的阔叶林转为重视需求迅速增大的针叶林,对作为农村经济的木炭生产的依赖性也迅速降低,以木炭为媒介的城市、农村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对制作木炭所需的广场树的保护逐渐衰退。
(6)但是,随着比国产木材更便宜的外国木材进口的增加, 日本价格昂贵的针叶树生产也进入停滞阶段,传统的集约化的森林保护和管理也因费用高和劳力不足而面临困难,日本的森林保护令人担心。
(7)从经济角度来看,上述的政策变化符合市场机制的潮流, 自然且理所当然。但从生态的角度来看,会对日本今后的森林,进而对环境、生态产生不良的后果,这里存在要进行经济和生态选择的矛盾。
3.稻作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以日本稻为例
(1)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议, 日本开始了大米的关税化和自由贸易。这从世界经济的潮流来看,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应按经济观点予以评价。
现在很多日本人都喜欢吃高品质的国产大米。根据战后日本的经验,要改变食物习惯和食物爱好需要经过一代人。所以海外的一些大米出口国正在努力生产、出口一种能在价格上更便宜、更具竞争力,同时在品质上更符合日本人食性的高品质大米。
如果日本逐渐进口廉价高品质的外国大米来代替昂贵的国产大米的话,日本的农户或者是拼命地生产价格低、品质好的大米,或者是放弃稻作,把水田改作他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能择其一。这被国际协定所推崇的市场原理所认同。但是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大概都会担心日本将来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问题。
(2)占有日本耕地面积百分之五十的水田和森林一样, 具有水资源的再循环的功能,有必要从数量上分析并指出它对日本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的贡献。在水田大幅度地改作他用的情况下,有必要分阶段地预测它对日本的生态系统、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考虑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果放弃水田转作他用而对生态有严重影响的话,可以通过对进口米课以较高的关税来维护日本的稻作,但这与现行的以世界贸易组织作支柱的世界所推行的自由经济原则的潮流却背道而驰,也与战后五十年日本努力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政策相背离。
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增和发展中国家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占世界粮食出口百分之五十二的美国的产粮区也因增产粮食而加快了土壤、水资源的荒废和枯竭。由于美国的农业生态系统、环境的恶化和谷物出口余力的降低,必须警戒对粮食出口进行限制,不断从经济与生态的平衡来注意粮食安全保障问题。
二、从环境、资源问题所看到的粮食问题
1.全球性的粮食安全保障
日本通过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一系列努力,获得了大米关税的特别措施(六年不实施关税化)。在此期间,采取对应措施来强化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成为日本农业和农业劳动者的重要课题。与此相关连,围绕乌拉圭回合中的农业谈判,对日本的“基础粮食”,特别是以大米为主的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展开了讨论。在粮食安全保障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不仅要从生态的观点来考察日本自身的问题,而且要预测包括世界主要谷物输出国、输入国长期生产、输出余力的大小和分析全球性的供需关系。
2.世界人口倍增所需时间迅速缩短和对畜产品需求增加的趋势
世界平均人口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人口倍增化所需时间从公历元年后的1650年到现在只需40年,从地球的人口容纳能力来看,即使今后变得迟缓,但人口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人口的增加会使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要是从畜产品中摄取同样的能量,那么,生产一单位能量的畜产品所必须消费的谷物饲料(间接)估计是人类直接作为主食用谷物的4.03倍(鲜奶)到30.43倍(牛肉)。因此, 随着占世界人口77%的发展中国家(对畜产品的需求的所得弹性值非常高)的经济成长,对畜产品的需求和对用作饲料的谷物需求递增(谷物的自给率降低)→增加从少数谷物输出国(特别是美国)进口的依赖性→因为扩大耕地的余地很少,所以造成了对现存耕地的空前压力,生态系统和环境迅速遭到破坏→达到农业增长的物理极限点→输出国持续出口能力降低。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以上现象值得担心。(图1和图2)
图1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所有谷物(人类直接消费)需求所得弹性值的国际断面图分析(1980年)
图2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所有肉类需求所得弹性值的国际断面图分析(1980年)
3.矿物燃料消费增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随着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能源(以矿物燃料为主)的消费量(CO[,2]的排出量)急增—→环境恶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以上现象逐渐在各国表现出来。6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显著增加。尽管如此,从1993年的水平看,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它们仅是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先进国为中心的高收入国的6.7%(低收入国家)、29.3 %(中低收入国家)和31.1%(中上收入国家)。另一方面,人均所得收入还停留在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6%(低收入国家)、7.0%(中低收入国家)和8.9 %(中上收国家)。当然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但是,在东南亚诸国、亚洲四小龙、中国等国家或地区工业惊人发展的背后,环境恶化确实加快了。在这种场合有必要考察一下,随着这些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77%)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增加(=CO[,2]的排放量增加),对环境和对粮食、农业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经济整体的有关效果。利用现代技术的农业增产也是能量投入型,进一步增加产量要依赖于能量多投入的现代农业技术。此问题也不能成为例外。
4.粮食、农业增产的外在、内在的界限——环境恶化抑制产量增长
(1)世界谷物生产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 由于气象异常导致了短时间的减产(1965年和1973年),但此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 超过了人口增长率(2%),世界谷物产量增产2.6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80年代后半期以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灌溉面积及谷物生产量的增长已经出现停滞,甚至减少的兆头,这是值得注意的。在亚太地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台湾、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斯里兰卡、菲律宾、缅甸已经看到了这些兆头,其他国家也越来越需要加强警戒。
(2)如前所述, 这些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谷物生产的扩大有其内在和外在的界限,超过人口增长(1990年以后,全世界每年增长约8600万人以上,亚洲有4300万人以上)越来越困难的缘故。即扩大适应于农业的耕地面积是有限的,伴随着人口增加的环境恶化——森林减少以及造成的雨水地表流失和洪水、枯水的增加、土壤侵蚀,由于工业化造成了大气污染和酸性雨,因臭氧层破坏而造成的紫外线增加、气候温暖化、耕地劣质化、水源不足,在排水功能不佳的灌溉地出现水淹和盐碱化,由于化肥的追加投入,增产效益呈递减趋势(图3,表1,表2)。 这些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这正是亚太地区各国和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世界谷物生产通过各种努力,本来每年可以增产2900万吨,但由于上述诸因素,抵消了1400万吨,结果每年只增产1500万吨。能否养活每年以2%的比率增长的世界人口, 这是令人担心的问题(世界监视研究所)。
图3 世界人均谷物生产面积、灌溉面积、谷物生产量
表1 世界土壤侵蚀的统计值
国 家耕地总面积过度的土壤流失量
(100万公顷) 100万吨(1年)
美 国167(13.2)
1500(6.6)
前苏联251(19.9)
2300(10.1)
印 度140(11.1)
4700(20.8)
中 国 99(7.8)3300(14.5)
四个国家合计
657(52)11800(52.0)
其他各国
607(48.0) 10900(48.00)
世界合计 1264(100.0) 22700(100.0)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监视研究所的统计计算得出。
注:括号内的数值是占全世界合计(100.0)中的比率。
表2 灌溉面积处于前五位国家的盐碱化的受害情况
国 家
灌溉总面积
农地的灌溉比率
受害面积
占总灌溉面
(100万公顷) (%) (100万公顷) 积的比率(%)
印 度55.0
33 2036
中 国46.0
48 7.0
15
前苏联21.09 5.2
27
美 国19.0
10 3.2
20
巴基斯坦 16.0
77 2.5
12
五国合计 157.6 36 37.9 24
世界合计 250.2 17 60.2 24
资料来源:《地球白皮书》1992年
为了养活这些增加的人口,每年必须增产的粮食产量因直接消费(人类食用)和间接消费(作饲料用)的比例不同而有所不同。据作者的推测,现在是2000万~2800万吨,2000年以后,由于人口增加,谷物直接、间接的消费比例以及外在、内在的扣除份额有所变化(现在推测比较困难),必须重新进行预测。
(3)今后的粮食安全保障问题不仅是粮食、 农业问题的重要课题,而且要依靠国家、地域以及世界范围内包括所有产业的综合对策及其实施来加以解决。
特别是环境问题和包括农业、农产品在内的国际贸易问题,最近在一些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如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会议上(1992年2 月至1993年3月)就“农业持续发展可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另外还有全球首脑会议(1992 年6 月)、 第二十二次国际农业经济学者会议(1991年8月,东京)、美国农业经济学会(1992年8月)、世界人口会议(1994年,开罗),目前在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协作开发组织也进行过研究,但坦率地说,还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对策。
三、在未确定环境保护对策的情况下的自由贸易体制
(1)从地球人口的增长趋势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需求的必要性来看,在遵循市场原理的自由贸易体制下,初级产品(自然资源)的过剩贸易、消费→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的破坏,制造工业产品的投资会向环境标准控制不严的国家集中(以节约环境保护费用为目的)。关于环境保护费用,作为其对策提出了“内部化”的提案。如果所有的国家和企业的同种商品不进行“内部化”,那么内部化商品就会提高成本,在自由贸易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对其采取的对策是,对没有将环境费用内部化的国内商品课以环境税,对国外商品课以非内部化关税。这种方法会使推崇自由贸易体制的国际机构对出口初级产品有较大依赖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生利害冲突而无法调停。
(2)关贸协定所提出的分析认为,由于推行自由贸易, 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定水平(5000美元),对环境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与收入增长成反比。但是,占全世界人口80%(1993年)的发展中国家和前苏联、东欧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90~3000美元以下,这些人口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未超过5000美元以前,环境破坏将不可避免,甚至会造成一些资源不能再次利用。总之,在没有研究出对策的情况下,似乎世界贸易组织要把自由贸易体制推向全球,而APEC组织要把它推广到亚太地域。
四、从环境、资源问题的角度来看不同发展阶段的持续发展政策
尽管存在上述各种问题、矛盾,但必须按不同的发展阶段考虑现实的政策方向。总之,可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
1.发达国家
通过运用尖端技术力量进行的国际间技术协作和政府政策干预(使用糖和鞭子,促进环境保护型产业的发展和对一些逆行产业课以环境税等)来促成下列行为的实行:(1)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实用化。(2)对节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开发和普及。(3)农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开发。(4)自然资源保护、工业废物的处理和利用技术的开发。 以上将意味着面向二十一世纪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为了它的实现,政府有必要采取适当的创造“新的市场机制”的政策限制(干扰),(例如:制定出把汽车燃料由原来的汽油改为可再利用或者非矿物燃料的技术开发振兴政策,在其取得进展的情况下,对现存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员、工人将会如何进行预测以后所采取的对策)。对还处在发展中的国家的经济协作也应以上述方向作为框架进行转变。这也许与世界自由贸易潮流相背离。但有必要预先制定一种政策以防止包括过去被认为是无偿利用大气在内的环境资源的价值或功能的衰退。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必须制定出适当的政策并将它予以实施。
2.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动员先进的技术力量,协调发达国家的技术开发,吸收、普及其成果,协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协作。
3.快速发展的工业国家
快速发展的工业各国(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智利、巴西、墨西哥)。
新兴工业化国家虽然在工业化开发战略的成功和“成长与公平”并存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却是在高速成长方面取得成功的好例子,另一方面,它又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成长,所以也是一个在“成长与环境保护”的并存方面遭到失败的坏例子。快速发展工业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布局条件不同,是一种对自然资源(一次产品)的依赖度很高的经济,因此它必须制定出一种不同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开发战略。
(1)由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各国在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占有很高比例,所以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很重要。(2)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 矿物燃料的消费急增,环境迅速恶化。(3),(2)的对策是同新兴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开发政策,即引进节能、能量高效化技术,减少燃烧矿物燃料的汽车,扩大便利的电车、铁道网。(4)为了改善贫困、 人口增加、环境恶化这一恶性循环而进行结构调整(快速发展的工业诸国中大多数缺乏“成长与公平”的机制)。
4.低收入国家和极低收入国家
在以农业、农业人口为主体,低收入(教育、营养)水准→高人口增长率(平均寿命低)→森林、边际劣等地过度耕作→环境破坏(生产减少)→低收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中,其对策有:(1)包括基础教育普及在内的硬的和软的经济社会基础的扩大和人类基本必需品的改善。(2)融合开发本地优秀的传统技术和近代技术。(3)开发适合贫困国家的能源。(4)进行结构调整,以便在一定的时期内, 即使牺牲一些环境,也要发挥市场原理和“成长与公平”的作用。(5)转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例的军事费用。
五、国际机构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和研讨情况
1.关于国际协定和环境问题的讨论
(1)世界贸易组织的课题是, 为保护环境是否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在环境政策对贸易产生影响,反之,贸易政策又对环境产生影响等,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相互影响时,为了减少不良影响,实现“能持久性地开发”,就必须对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进行协调。
(2)关贸总协定提出的问题。
①关贸总协定规定,关于“为了保护人、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关于保护有限天然资源的措施”,在没有不合理的差别和伪装限制的情形下,可以采取例外的贸易限制措施。
②对以环境为目的而所采用的环境政策如标示、包装材料的标准和废物再利用义务等所波及的贸易管制效果,关贸总协定的规章没有充分地予以对应。
2.国际机构关于“贸易与环境”的研讨情况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贸易与环境专家的集会”
1995年5月,在部长级理事会上, 报告了“贸易与环境专家集会”在过去两年时间里的研究成果,其主要项目和报告内容如下:
①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在推行适当的环境政策,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情况下,贸易自由化由于扩大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保护能力增强,给环境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但并非完全如此,贸易自由化也在很多情况下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②竞争力
关于环境标准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这以前的实证研究表明,遵守环境标准的成本比较小,对国际竞争力没有产生有作为的影响,应该否定环境标准较低国家的出口品课以相抵消的关税。
③采用以环境为目的的贸易措施
采取以环境为目的的贸易措施,可能会成为保护国内产业的一种借口,所以只承认多国间签定的环境条约,而不应承认单方使用的措施。
④生产工艺、生产方法的规定
为了环境保护,为了确保特定生产工艺的使用(或者不使用)而对产品贸易进行限制,当边境无法判断是否经过了这样的生产工艺时,就很可能被保护主义者所利用。这要根据技术、财政援助和多国间环境条约,通过谈判来解决。
⑤环境政策的协调
关于环境标准的协调,究竟以什么样的平衡标准来考虑“开发和环境”,由于各国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是希望增大环境政策的透明度,不断协调对环境标准的看法。
(2)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和环境委员会”
现在,本委员会正在进行研讨,其结果预定在1996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上发表,主要的研讨情况如下:
①以环境为目的的贸易措施(包括多国间的环境条约)和多边贸易体制
在确保多国间环境条约上所确定的贸易措施和与关贸总协定的一致性方面有两种对立的见解:(i)应留有审查个别措施的余地;(ii)应在一定标准下全盘合法化。
②关于导入以环境为目的的征收金和税收,在与国民待遇原则的关系和是否调整国境税方面,有可能与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相抵触。在包装方面,包装材料的标准按关于贸易的技术障碍的协定的规定,但对包装材料的再利用限制,估计会对贸易产生影响。因为它不在贸易与技术障碍的协定所规定的范围之内,有关这方面的规章就成了问题。
标示也会因其标准的确定方法不同而产生阻碍贸易的效果。
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什么具体的、意见一致的议论。
③调整世界贸易组织和多国间环境条约的纠纷处理职能
关于世界贸易组织解决纠纷的程序,一般认为必须在充分考虑环境政策的情况下进行讨论,但与多国间环境条约纠纷解决程序的关系,还没有确定讨论的方向。
④国内禁止产品的输出
对发达国家把限制买卖、使用的产品(国内禁止产品)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输出时应遵循怎样的规则展开了讨论。过去将国内禁止品出口时,有义务向关贸总协定通报,这在“关于国内禁止品的缔约国决定案”中有所规定。由于受到试图限制出口品种的美国的反对而未被采纳。今后将以此协定为基础,进一步进行研讨。
(3)APEC的环境保护活动, 从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的部长级会议以来,讨论了“经济和环境统一的框架协议”、环境保护性投资、技术能源协作体制等内容,但注意力集中到了经济成长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推进方面。
3.相关国家的姿势
美国有很强的环境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对“贸易和环境”的讨论最为积极。美国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也积极制定了一些关于“贸易和环境”的新规章。但考虑到单方面的贸易限制措施会动摇多边贸易体制的根基时,其态度慎重起来。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强烈反对美国“通过贸易措施来强化别国环境政策”的想法,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通路产生负作用,要求确保环境措施的透明度和环境保护技术援助等。
任遂熙译自《世界经济评论》1995年12期 昆章校
标签:自由贸易论文; 关贸总协定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