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安全管理的制约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_马宝俊

矿井通风安全管理的制约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_马宝俊

淮浙煤电责任有限责任公司顾北煤矿, 安徽 淮南 232151

摘要:矿井作业是一项危险系数相对较高的工作,随着安全生产理念的深入,保障矿井作业安全成为矿井企业的首要任务。通风安全管理是一项核心工作。基于此,论文结合矿井通风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其制约因素,并提出优化通风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制约因素;预防措施

1、引言

近年来,煤矿企业的转型升级趋势突显,其在安全管理上也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支持,使得通风安全管理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一些矿井特别是中小型矿井,受煤炭市场整体低迷的影响,在通风安全管理上的投入力度有所欠缺,使得矿井作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这都是亟待改进的问题。

2、矿井通风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2.1、超能力生产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高达17亿t的煤炭产量是在不完全可靠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存在超能力生产的问题。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且煤层构成条件相对复杂,高瓦斯及突出矿井占比较大,这本身就是危险系数更高的作业矿井。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超能力生产问题,通风安全管理效果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2.2、安全配套支持力度不够

通风安全管理的有效性,需要依托充足的人员、机械设备的支持。但是受近年来低迷的市场行情影响,大量的矿井作业人员逐渐流失形成缺口,这也造成了通风安全专业人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另一方面,老化的通风以及瓦斯治理设备,也制约了通风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严重者可以引发瓦斯爆炸或瓦斯突出事故,甚至其本身也可能成为制造危险的源头[1]。

2.3、安全管理存在缺陷

矿井作业程序复杂,且环境具有多变性的特点,因此,矿井安全管理应当依照具体情况采用动态化的管理手段。当前通风安全管理的缺陷也是造成矿井通风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例如,如果安全管理失当,那么很容易使得采空区出现严重的漏风现象,进而使得煤层出现自燃现象;也容易使得巷道密封不能达到规范要求,使得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溢出,引发严重的伤亡事故。

2.4、安全生产制度落实不规范

安全生产制度是煤矿企业开展安全管理所依据的基本制度,当前多数煤矿企业已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生产制度。但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制度存在着“千篇一律”“墨守成规”的问题,制定时既没有紧密围绕本矿井作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依据作业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安全生产制度仅仅是为了应付一时的检查,在实际运用中流于形式。同时,安全责任制度的缺失,使得安全生产制度的效用受到冲击。

2.5、人员的流失和设备的老化

目前,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老龄化严重,造成技术人员断层,有经验的优秀技术管理者面临退休,年轻的技术人员经验不足,导致煤矿优秀技术管理人员缺失,其中包括大量的井下通风管理人员。优良的设备是做好通风安全工作的重要条件,但目前许多通风设备已经老化甚至接近报废期,有些设备已经不能保证矿井下的通风安全。人员的流失和设备的老化都会给井下通风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导致事故的爆发率大大升高[2]。

2.6、通风安全管理不到位

矿井的通风安全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矿井生产条件的不同不断改变管理方法和策略。通风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在某一环节出现漏洞将会导致严重后果,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通风管理工作不到位产生了管理漏洞而造成的[3]。管理上的疏忽,使巷道密封不严,会造成采空区严重漏风,大量的瓦斯从中溢出而引发事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预防措施

3.1、强化培训力度,提高安全意识

新时期,煤矿企业要始终围绕安全生产这一基本目标,开展全面的安全培训工作,将企业文化同安全生产的要求结合起来,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展板宣传等多种形式,使得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在培训工作中,要避免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应当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员工的安全作业能力,从根源上构筑起防范安全隐患的坚固屏障。(1)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再进行施工作业,绝不牺牲任何安全条件作为代价;(2)加强人员的培训和设备的保养维修工作,做好安全的基础工作,将安全隐患消除在初始阶段;(3)施工前详细了解矿井基本情况,绘制完善的图纸和详细的工艺流程,严格按照图纸和工艺施工,绝不能产生任何安全遗漏;(4)按照厂内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奖惩分明,有依有据。

3.2、合理处理安全同生产的基本关系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超能力生产问题,煤矿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好安全同生产的基本关系,不能出现“先增加产量,后维护安全”的错误观念,严格禁止超负荷生产。同时,为了切实提高煤矿企业的综合效益,应当加强在通风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使得矿井的安全水平与其日益提高的产量目标保持一致。一是拓宽工作思路,加大力度研究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等技术,合理确定塌陷区土地的治理模式。二是积极申报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利用采煤塌陷地治理培育新兴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三是在治理完善的基础上做好土地的下一步开发,激发社会力量和各责任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提高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内生利益与内生动力,避免出现治后土地闲置等问题,努力提升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的整体发展带动效应,共享治理成果,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是坚持整体谋划,统筹推进,积极推广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等方式,做好做活土地文章。根据山东农村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农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3.3、提升技术储备,强化通风安全管理措施

我国的矿井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开采之后,其开采深度不断向下延伸,相应的危险系数也随之提高,为了保障作业过程的安全性,煤矿企业应当通过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及时更新并维护相关机械设备,加强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手段,切实提高矿井通风安全管理的技术储备水平。工作面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采用抽放方法进行瓦斯治理,放煤后极易与上覆采空区塌通,形成漏风通道,导致上覆采空区CO等有害气体下泄,严重威胁工作面正常开采。为此,31009工作面初期采用负压通风方式,并建立配套的均压通风设施,以便当CO等有害气体下泄后能及时启用均压通风系统。

3.4、建立健全通风安全管理责任制度

通风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的建立是落实安全生产制度的建设目标、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的基本手段,提高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的针对性与覆盖性,有效提高作业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在实践中,要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追究力度,将各种行为同清晰的奖惩措施对应起来,有效约束各级人员的生产行为。为了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落实,需要组织开展全面的安全检查工作,一旦发现安全隐患问题,要责令限期整改,力争达到安全全覆盖、隐患无死角的理想效果[2]。

3.5、分类实施,积极做好结合文章

(1)做好结合文章,促进矿山环境治理与耕地保护相结合,与土地保护相结合,并与生态文明相结合;促进矿山环境治理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并积极与经济转型升级相联系。(2)切实建立绿色发展理念,利用废石、尾矿等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培育新的发展模式。(3)研究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开发利用、工业遗址旅游、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在内的塌陷地综合治理项目,探索采煤塌陷地治理新途径。(4)充分挖掘优势突出、价值独具的废弃矿山的景观观赏和科普潜质,打造出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辅射力的旅游名片和城市亮点。

4、结语

安全生产是建设现代化煤矿企业的基本原则,也是其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存在的制约因素,煤矿企业要应用多方面的支持手段,通过系统的预防措施,将风险隐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贾李应.矿井通风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7(12):155-156.

[2]赵文军.矿井通风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8(10):13.

[3]陈浮,曾思燕,杨永均,等.从乡村振兴视角引导新时代矿区生态修复[J].环境保护,2018,46(12)39-42.

论文作者:马宝俊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  ;  ;  ;  ;  ;  ;  ;  

矿井通风安全管理的制约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_马宝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