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语文试题看命题的新动向_高考论文

从高考语文试题看命题的新动向_高考论文

由近年高考语文试题看命题新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近年论文,语文试题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是一个评论的沸点。一千个观众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个角度说,一千个人的心目中也许会规划出不止两千套理想的高考试题模式。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视角上解读试题,对它评头论足。但是我们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姿态:客观、严肃、审慎和建设性。因为高考命题直接维系着莘莘学子的命运,影响着母语教育的走向。业内人士都清楚,其实高考试题一直处在演变过程中,不过它的变化是“渐变”,是“改革”,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而不是部分论者期望的“急风骤雨”式的革命。近两年高考试题是十年来变动最大的一次,它产生于新课标出台的大背景下,而且同新课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更鲜明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其一是主观题型的增加。第一卷的选择题分值由60分减少到45分,相应的文言文翻译、古典诗歌鉴赏由选择题变成了主观题。就表象看是题型的变化,但这种变迁更贴近了学科学习的实质。文言文和现代文本是两种不同的表述体系,内里也隐含着思维方式的差异,笔者以为最好的方法是“以古解古”,但在学生文言阅读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最佳的解读方式仍然是翻译。因为它涵盖了整体把握与具体操作两个层面,语言知识如句式活用虽不作为考点出现,但自然而然地囊括其中。古典诗词鉴赏是体现语文特色的又一创举。文学语言的魅力在于多义性、多元化甚至朦胧性。中国诗歌语言更如镜中之月、水中之花,讲究蕴藉含蓄,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诗歌形象、情感、意象、意境的把握以单选的形式出现,是对艺术语言的一种破坏。虽然诗无达诂,最好的是顿悟体察,保持沉默,但对考试而言这是不切实际的,目前的简答是正确的选择。去年的“折柳”,今年的“诗眼”设题点一着眼于内涵,一着眼于表达,可都包含着绵绵不尽的审美意蕴和趣味。其二是选文语料及文体参照的变化。笔者1997年在《阅读指向理应重新定位》中指出,高考第一卷阅读理解选文“科技说明文”表达的是泛语言文化而不是汉语言文化,它不是惟一的和最佳的选择。从2001年高考《铜奔马正名》开始,选文由“科技类”独尊变为“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交替出现,同时选文参照以内容、文体兼顾的“自然科学类文章”取代了以往不科学也并不符合实际的“科技说明文”(实际是科技论文)。近两年的“沙尘暴”、“地球变暖现象”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人类关注的焦点,其中倾注着鲜明的情感倾向与人文关怀,语言在简明畅达的同时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今年选文结束语“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去年引述歌德名言结束文章,都是以前选文不具备的特色。再有选文的专业成分在降低,科普含量与叙议成分显著增长。还有第二卷选文已悄然成为文学作品的天下,这无疑大大凸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二、强化了试题的母语文化含量与人文关怀。对多数人而言,高中语文学习是他们系统学习母语的终结阶段,是母语学习的“优化”阶段,笔者将它界定为“母语文化教育”时段。我与一位有高中教学经历的著名散文家对话时,他以为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应该强化人文性、工具性、人文性。姑且对其中的是非不做评价,但当前高中语文的“母语文化”含量理应加强。近两年的高考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导向,如第二卷的现代文阅读均为文化散文,无论林非的《知音》,还是柯灵的《乡土情结》,从话题、内容到表述都是地地道道的汉语言文化。

古典诗词鉴赏。今年王维的《过香积寺》考点设计在“诗眼”,这是中国诗文特有的产物,“咽”、“冷”两词将诗意、画意、禅意浑然一体,不经意间展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个性,在美学上具有深邃的影响。去年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所考“折柳”习俗,更是中国诗歌反复再现的一个主题。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客舍青青柳色新”,到“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唱几千年,它演绎着千姿百态的生离死别,成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象征符号。

三、渗透方法、习惯、思维和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高考命题能力立意已不是新鲜话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教学行为渗透对学习方法、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高考命题人对这一走向非常明了,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他们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考试说明》里有这样一条:默写名句名篇。体现在考题中的却一直是“句”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试题默写部分的第二小题李密的《陈情表》,补写部分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它体现的是一个“篇”的概念。因为就名气指数而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是首选。这里显然强调对整篇文章的记忆。再深入一步,则是对诵读方法的大力倡导。我们不必因此立即给它贴一个“复归传统”的标签,但诵读对积淀母语语感、积淀文化内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高考的有意拉动将会在教学上引起强烈反响。

再如第25题句子改写,表面看涉及的考点是“语言得体”,进一步审读题干要求“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就会发现,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句式问题。它立足生活小事,意在导引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向善品质;从语言自身角度讲,则是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更委婉一些,更精美一点,通过铸炼使语言自身也散发出经久的魅力。又如今年的文言阅读选文,其主人公裴矩不像以前多是清官循吏,对他不能简单地做单向评价,而这种多元评价里面包含着一种浓厚的思辨意识。同样今年的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一种关系型判断,它凸现的也是一种辩证意识与整体认知,对这种“关系”认识得深刻细密与否直接决定着作文水准的高低。

新课标的核心在于发展学生,发展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这对当前的教学行为而言是超前的,需要有的放矢地研讨,并且系统地贯彻到教学实际中去。

四、作文:开放与限制并行。众所周知,近年高考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话题作文的实施,而它的最大优势即是为师生提供了一方相对开放的空间。今年考前传说纷纭,其一就是作文命题会放弃这一形式。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形式取代它,而它的收效又确实良好,所以它仍是今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必选或首选。今年的作文反响强烈,许多人认为出难了。所谓难,其实是限制多:一是写作要求头条就是“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二是话题的关系型判断近年很少出现,缺少训练;三是评分标准强调了文体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所以笔者所在省份尽管提高了切入分,但抽样平均得分仅有40分,低于去年的42分。

纵观近年话题作文的命题,显然循着一条开放与限制并行的轨迹。开放如文体,1999年还是“诗歌除外”,2000年即全面放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体自由。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话题作文也不能免“俗”,它在开放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身的缺陷,如在思维深度密度的训练上相对欠缺,如可能为某些投机者客观上提供一些机会等。修订完善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限制。去年的话题“心灵的选择”有两个圈,外圈是“选择”,内圈是“心灵”,只有走进内圈才能成为优秀作文。今年的话题既要照应陈述对象的两个方面,更要关注双方之间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的不足。然而随之却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某些人以为它是命题作文的回归。这自然是认识上的盲点,因为话题作文本质属性未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未变,而且话题立意更为宽松,可褒可贬,不像“诚信”只能作肯定性评价。又如强调了文体的规范性与完整性,对“文体模糊”者给予低分。其实原有划分标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是不全面的,不能涵盖中学生作文的实际,更无法涵盖文章写作的实际。自有话题作文以来,出现了文体的繁荣,表现之一是原有文体的交融,考试专家冠之以“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据抽样统计,去年广东省“议论性散文”写法占44%,记叙文或记叙散文占31%。中国作为文章大国,最基本的文体是散文,最有灵性的文体是随笔,西方论文称之为“essay”。所谓文体,归根到底应附属于思想与表达。过分强调只会导致师生写作过程中的缩手缩脚,进而辐射到思维与表述,这显然背离了“开放”的主旋律和“有创意表达”的大思路。

标签:;  ;  ;  

从高考语文试题看命题的新动向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