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损伤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_齐海涛

任丘市人民医院,骨一科 062500

摘要 目的 探讨膝关节损伤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于2016年1月到2017年9月我院住院需行手术治疗的膝关节创伤性骨折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112例,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将其分为胫骨平台骨折组(n=56)和髌骨骨折组(n=56),对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胫骨平台骨折组的合并DVT发生率(51.78%)明显低于髌骨骨折组(26.78%),腘静脉血栓、胫前/胫后、腓静脉血栓、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与髌骨骨折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血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后,2组之间进行比较术后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创伤性骨折发生后其并发DVT的几率较高,DVT的形成与骨折的部位和肢体的制动能力相关,这对于DVT的临床治疗与预防形成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基层医院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膝关节创伤性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

膝关节作为人体中活动量最大的关节之一,其创伤性损害时常发生,而膝关节创伤性骨折发生后其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DVT)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1]。拒不完全统计[2],创伤性骨折发生后其并发DVT的总发生率约为12.2%,其中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治疗后若没有适当的预防措施,其DVT的发生率高达50%。因此明确膝关节创伤性骨折后的DVT的发病原因及其危险因素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减少肺栓塞的发生率及猝死风险具有重要意义[3]。鉴于此,本课题在前期文献调研及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对膝关节损伤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进行探讨,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项目研究对象选取我院需行手术治疗的膝关节创伤性骨折患者112例。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为25-50岁;2)患者经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或是髌骨骨折患者;3)患者无DVT既往病史。排除标准:1)合并肢体感觉异常或足趾血运异常;2)术后未按照规定方案行康复锻炼。本项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将其分为胫骨平台骨折组(n=56)和髌骨骨折组(n=56),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就抗凝治疗,以低分子肝素钠为主要治疗药物,若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这调整剂量,并在手术前24h内停止使用,。根患者进行正常的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根据患者发生DVT的具体情况制定抗凝时间和抗凝方案,待患者病情稳定后,2周之后对患者进行下肢静脉及腹部静脉的彩超检查,对其血栓情况进行全面的记录。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的术前出现DVT,则根据其发生部位进行静脉过滤器保护,从而避免手术过程中肺栓塞的发生情况。在患者术后给予一定的护理干预,分别从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肢体体位指导,功能训练指导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并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其恢复情况安排强度训练。

1.4 观察指标

(1)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合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功能进行优良率比较,采用美国特种外科(HS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分析;(3)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膝关节功能变化(参照Rasmussen胫骨骨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指标包括膝关节局部疼痛、伸屈活动功能、膝关节稳定性、行走能力等。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配对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方法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状况比较

本次研究中,我们对两组患者的合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组的合并DVT发生率(51.78%)明显低于髌骨骨折组(26.78%),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血栓发生率比较

我们对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组患者的腘静脉血栓、胫前/胫后、腓静脉血栓、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与髌骨骨折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血栓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术前/后血栓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后血栓发生率比较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前血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后,2组之间进行比较术后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后血栓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DVT的发生原因较多,当前公认的3大因素分别为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的高凝状态[4]。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外力的打击使得骨折端收到影响因此提高DVT的发生率。此外现在有研究结果表明[5],抗凝治疗的使用会提高患者的抗凝效果,降低其DVT的发生率,但是这仅仅为个例,尚无大数据的临床研究对此进行论证。

综上所述,膝关节创伤性骨折发生后其并发DVT的几率较高,DVT的形成与骨折的部位和肢体的制动能力相关,这对于DVT的临床治疗与预防形成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基层医院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慧茹, 吴俊, 马海梅,等.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J]. 医学研究杂志, 2013, 42(11):85-88.

[2]邹玥, 田少奇, 王远贺,等. 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13):2012-2017.

[3]扈鑫, 高石军, 董江涛,等. 中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部位分布特点[J].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7, 3(5):296-301.

[4]陈成亮, 邹士平, 侯颖周. 中西医结合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11):190-191.

[5]姚尧, 张成绩, 戴小宇,等. 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分布[J]. 中华骨科杂志, 2013, 33(9):912-916.

论文作者:齐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膝关节损伤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_齐海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