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六中学孙海涛 266000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对语文教学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助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启蒙熏陶、趣味训练、
说到传统文化,人们会想到“仁、义、礼、智、信”,想到“风、骚、赋、文”,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想到灿烂辉煌的古代科技,想到“不淫、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还会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学习传统文化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她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近些年,一些学校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因种种原因,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如今,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这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学生们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我们大声呼吁:要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渗透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一、经典蒙学的诵读,默化启蒙教育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语文教师提前做准备,加强知识储备、注重传统文化学习、认真备课。一是教师要钻研古籍,悉心学习古典文化,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如《诗经》《论语》《孟子》《左传》《史记》《红楼梦》等,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经典著作,应成为语文教师案头的必备之书。掌握传统文化常识,尤其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更要烂熟于心。二是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文本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并有能力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有序的拓展、延宕。
二、诵读优秀的古诗词,进行民族文化熏陶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只有让他们从小就充分了解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激发他们建设国家的斗志,而民族传统文化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才让我们这博大精深的文化代代相传。比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杜甫的《望岳》赞叹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三、利用节日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四、加强传统语文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中国的茶壶常饰以字画,让人们可以一边细细品茶,一边玩味壶上字画,增添乐趣。有一种茶壶壶腰(或壶盖)上一圈就写了五个字:“可以清心也。”可别小看这五个字,这五个字可以组成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意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还有一个故事: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题纸扇,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类似的训练还有: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堂堂正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说到底,母语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才能打好学生的“精神的底子”,使得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深厚、肥沃的土壤之中扎根,开花,结果。
论文作者:孙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7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中秋节论文; 学生论文; 文化论文; 语文论文; 心也论文; 传统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7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