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利润与经济效益_成本利润率论文

工业利润与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效益论文,利润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工业利润与经济效益的区别

理论界有的学者用利润指标评价经济效益,并把利润增长视为效益提高。对此提出以下看法,敬请指教。

(一)经济效益同工业利润的内涵不同。经济效益的概念一般表述为投入产出的比率,而利润只是产出的一种形式。依据工业生产从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又可将经济效益区分为投入效益和产出效益双重形式。投入效益是指产出利润已定,投入资金越少,效益越高。产出效益是以投入不变,产出利润越多,效益越高。从形式上看,这两者互为倒数,绝对量相同。但由于投入效益和产出效益的增长方式不同,所体现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也各不相同。前者是投入产出的起点,依靠改进技术、节约投入来增加收益提高效益,属于集约经营方式。后者是投入产出的终点,它可以通过不改进技术增加投入使产出增长,但却降低了经济效益,属于粗放经营方式。

可见,工业利润作为产出形式的纯收益只能是效益构成中的一个因素。作为产出增长率它同净产值增长率一样用来表示工业增长速度。

(二)利润增长与效益变动存有反差。在工业中经济效益可具体化为投入成本与产出利润的比率,其中产出利润则是成本利润率的分子或利润成本率的分母。同样产出利润又是工业产值与投入成本的差额。即产值-成本=利润。在这个等式中的利润增长同成本利润率的变动会出现两种趋向:其一,假定产值增加,成本不变或下降,其利润额增大,成本利润率提高,利润与效益同向上升。其二,若产值与成本同时增长,利润额增大,但利润增长率却低于成本增长率,就会呈现利润增长、利润率下降的逆向升降,从而使利润与效益的变动出现反差。在这种情况下用利润指标评价工业效益就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三)诱发利润增减和效益升降的因素存有差别。诱发效益变动的因素首先是效率。它包括:(1)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熟练程度和工作积极性等引起的劳动效率;(2)机器设备、原料、材料、 动力等物质要素的占用、消耗引起的物质使用效率;(3)调整产品结构、 生产要素替代、优化劳动组合、改善经营管理等引起的管理效率。这些效率因素既能增加有效产出,又能减少投入降低消耗,从而增进经济效益。而诱发利润增减的因素,除了上述由科技进步引起的各种效率因素外,还有非效率因素,如物价涨落、补贴增减、利率、税率、汇率的变动等等,都能引起利润增减,但不能使社会财富、经济效益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且这些非效率因素作用的力度越大,社会财富和经济效益中的“虚值”和“水份”也就越大。

(四)追求效益和追逐利润的目的和手段存有差别。追求效益一般是以投入尽量少的资金和劳动,产出尽量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产品,实现更多的增加值。追逐利润如果不以增进效益为前提,把利润最大化视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当某种商品供给不足、需求过旺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合规格的生产条件和低劣的生产技术,去生产那些产量高、质量差但能增加收益的产品,甚至不择手段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去坑害消费者,这同追求效益的目的和手段背道而驰。

总之,列举上述差别无非是为了界定工业利润与经济效益的涵义,说明利润并非效益,利润增长并非效益提高,因而不能用利润指标作为评价经济效益的标尺。但利润及其增长率作为有效产出及其增长的一种形式,又是构成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只要剔除由非效率因素、非正常手段产出的部分利润,那么利润的增减对效益的高低就会起着实质性的影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利润增加和效益提高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两个经济变量。

二、利润增长与效益变动的相互关系

我国80年代工业中出现了利润总额上升、成本利润率下降的现象(见附表),对此,理论界视利润为效益的论者认为是“利税效益额增长”(《经济研究》1991年第11期,第49页)而持相反看法的学者则认为:“成本上升、利润边际日益狭窄、效益下降”。(同上注第41页)这一增一降道明了对效益看法的对立。其实这种利润增长、利润率下降是速度与效益变动的现象形态。我们应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对利润与效益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说明利效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一)工业增长速度及其与效益的相互关系

工业增长速度是反映同一产出现象的动态对比,它的最简单的定义是一国工业生产总产量的增加。其价值形式,既可用净产值增长率来表述,又可用利润增长率来说明。这两者都反映有效产出的增长速度。因而本文采用利润增长率来表示工业增长速度。

利润增长表示有效产出增长,必定要受到投入产出过程中多种经济变量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一是投资率,即投资占利润收入使用额的比率。假定实现利润转化为积累供给的部分等于预期投资需求,那么投资率越高,投资额越多,产出利润增长率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二是资金系数,即每增加一单位的产出利润所消耗的投入资金,亦称投入效益。在积累供给等于投资需求的情况下,产出一单位利润所消耗的投资越少,投入效益越高,工业增长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可见,投资率、资金系数这两个变量是制约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

经济效益是反映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可用投入效益或产出效益来表示,其中产出效益变动与产出利润增长有着直接联系,成正比关系。而增长速度与投入效益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列两个公式来说明。

增长速度=投资率:资金系数

=k/y:k/△y=k/y·△y/k=△y/y

(式中y为利润收入,△y为增量利润收入,k为投资额)

投入效益=投资率:增长速度

=k/y:△y/y=k/y·y/△y=k/△y

两式中假定k/y不变,△y/y的变化取决于k/△y的升降, 两者成反比关系,表明投入效益的变动是决定增长速度的前提和条件; 反过来k/△y的变化则取决于△y/y的高低,两者也是反比关系, 表明速度高低成为决定效益升降的前提和条件。由此可见,利润增长和效益升降的相互关系,可谓相互制约、互为条件。

但是由于投资率也是制约利润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投入效益不变或一定程度下降时,单纯依靠投资率提高,投资额增加,仍然可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应该而且必须强调以经济效益提高为前提、为中心来加快工业增长速度。

(二)工业增长效益及其产出效益弹性系数

工业增长效益是指引进时间因素按比率对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对比的动态效益,它可反映一定时点上的投入产出关系。动态效益的职能范围,一是在循环往复的投入产出过程中,可直接对当期投入效益和上期投入效益、当期产出效益和上期产出效益进行分析对比,来评价和考核工业增长中的效益变动状况。通常可用成本利润率升降率来表示。其公式为:

成本利润率升降率=当期成本利润率/上期成本利润率

利润成本率升降率=当期利润成本率/上期利润成本率

二是依据投入产出过程中的投入资金和产出利润作为效益构成因素分别动态化为投入资金增长率和产出利润增长率的比率,称之为产出效益弹性系数(或投入效益弹性余数),它能反映经济效益变化程度,可用于判别增长速度和效益升降的变化趋向。其公式为:

式中产出利润增长率和投入资金增长率的比值等于当期增量效益和上期总量效益的比值。前者比值的变动表示产出利润和投入资金增长速度的变化;后者比值的变动表明当期增量效益同上期总量效益相对比的升降变化。这两者比值相等则意味着产出效益弹性变动能准确地反映速度与效益的变化趋势。设E代表弹性系数,其变动公式如下:

(1)当E>1,则利润、效益同向上升。

(2)当E<0,则利润、效益同向下降。

(3)当1>E>0,则利润、效益逆向升降。

例如,我国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从1979年到1988年间,累计当年增量利税984.22亿元,上年总量利税10832.9 亿元; 当年增量成本5684.88亿元,上年总量成本36254.54亿元。按弹性系数公式计算, 则E=0.579,小于1,大于零。表明在这10年间利税增长、效益下降, 速度和效益呈现逆向变化趋势。

(三)利润与效益逆向变动的原因

80年代我国工业利润增长、成本利润下降的原因,应该说主要是由于粗放经营、依靠增加投入实现利润增长,结果消耗增加,成本上升,利润边际狭窄,效益下降。其具体原因和过程表现为:

1.在技术和规模不变情况下,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必定引起总量利润上升,增量利润减少,成本利润率下降。如新建项目投产以后,技术不变,单纯地把某种投入要素(如劳动)连续增加到某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最初边际收益递增,利润和效益同向上升。但投入要素的消耗增加到一定限度(超过最低平均成本)则边际收益由递增变为递减,而总量利润仍在递增,这时呈现利润增长、效益下降的逆向变动。当某种投入要素继续增加,边际收益递减出现负值时,总量利润开始下降,效益继续下滑,速度和效益同向下降。

2.在技术不变、规模扩大情况下,规模收益也会出现递增、递减,并引起利润和效益的同向和逆向变化。一般说来,在技术不变的规模经营中,随着所有投入要素的增加,由规模扩大而引起的增量利润,即规模收益,最初递增,而后递减。具体标志,(1 )当着利润增长率高于成本增长率,规模收益递增,利润增加,效益提高;(2 )当着利润增长率与成本增长率持平,规模收益由递增转为递减,总量利润仍在增长,效益开始下降;(3)当着利润增长率低于成本增长率, 规模收益继续下滑,总量利润递减,效益下降。

上述边际收益和规模收益递增、递减的客观过程,导致利润和效益同向和逆向变化状况大致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技术不变的粗放型生产经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增长率1981年为3.35%,1988年升到26.55%,同期利润增长率由1.8 %升到17.2%。它们的增长率前者高于后者。而体现增量效益的边际成本利润率由1981年的18.9%,升到84年的28.9%,以后逐年递减, 88 年降到15.8%,90年降为负值。这种现象虽属偶然,但却说明了边际收益和规模收益的递增、递减必定引起边际效益和规模效益的上升和下降。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投入的增加、成本的提高,总量利润也在增加但成本利润率一致在下降,从而导致了总量利润增长和经济效益下降的对立趋势。

(四)利润和效益统一的条件

要实现利润和效益同步上升,达到两者统一,毫无疑问关键在于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来增加利润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节约投入来提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但工业增长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思路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央领导就明确提出过。那为什么80年代还会出现利效对立的局面?我认为除了体制等客观因素之外,在主观上主要是视利润为效益、利润增长为效益提高的思路没有更新,在实践中必然是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来增加利润,结果效益降低。因此要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实现利效统一的条件必须“更新发展思路”,转变两个关系。

第一,投入增长和产出增长的关系,应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来增加产出转变为主要依靠节约投入来增加产出,使边际产出大于边际投入。对此应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加大投入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技术含量及效率力度。力求投入增长率低于产出增长率,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有效产出增长速度。

第二,投入效益和产出效益的关系,应从主要讲求产出效益转变为主要讲投入效益。通过革新旧技术,更新旧摊子,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资金系数,增进边际产出效益。杜绝通过单纯的增加投入追求产出利润,才能实现利润和效益同步上升。

总之,要实现利效统一,必须摆正投入增长和产出增长、投入效益和产出效益的相互关系,否则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增长方式就是一句空话。

三、利润和效益指标体系

要实现利效统一,在更新发展思路的前提下,还必须设置一套能实现利效同步上升并且简便易行的指标体系。

(一)设置指标体系的原则

设置利效指标体系的要求,应全面体现投入产出运行和具有新技术含量诱发因素的作用以及指标内涵规定的统一性。这三点要求实际上是指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第一,要全面体现投入产出运行的原则。投入产出运行是以投入为起点、产出为终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入和产出的增长,不断地由增量产出转化为存量投入;投入产出比率的变化又不断地由增量投入产出率转化为存量投入产出率。因此利效指标的设置,首先要体现投入和产出绝对量增长的相互对应指标,即投入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其次要体现投入和产出相对量变化的相互对应指标,即增量投入产出率和存量投入产出率。现行指标体系既缺少同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投入增长指标,又缺少同存量指标相对应的增量指标。因而对利效动态变化很难通过对比分析作出正确评估。

第二,要体现具有新技术含量诱发因素的原则。诱发投入产出运行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具有新技术含量投入要素的增长及其使用效率。其指标设置可分别采用投入资金增长率和资金系数来表示。这两个指标对诱发产出增长速度和投入产出率的升降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在利效动态变化下,对诱发因素的技术含量程度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促进利润增长和效益提高。

第三,要统一规定指标内涵的原则。理论界对利效指标内涵规定看法不一致。有的论者认为奖金、税金应作为产出从利润中扣除。还有人把税金视为社会管理费的支出,属于间接投资应计入成本;把奖金看成是劳动和超额劳动报酬,属于劳动成本。这种内涵规定的不统一势必造成评价标准的混乱。因此设置利效指标应依据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统一规范指标内涵。

(二)利效统一的指标体系

依据上述原则设置的指标应分两类。一类是体现工业增长速度的指标,即投入资金增长率和产出利润增长率。它们分别由投入的增量资金和存量资金、产出的增量利润和存量利润的比率构成。另一类是体现经济效益的指标,即增量利润率(又称边际利润率)、存量利润率和总量利润率,它们分别由增量利润和增量资金、存量利润和存量资金的比率构成,以及由这两个指标构成因素之和,总量利润和总量资金的比率构成。增量利润率和总量利润率的倒数统称资金系数。前三个指标体现产出效益,而资金系数则体现投入效益。

总之,评价工业增长和效益变动的这两类指标相互对应、相互制约构成利效统一的指标体系。

(三)利效统一指标体系的特征

(1)利效统一指标的构成因素具有共同性。 上述两类指标的构成因素是共同的,速度指标分别由增量资金和存量资金、增量利润和存量利润的比率构成。而效益指标也是由这四个因素构成。不过这两类指标的构成方式不同。前者是资金、利润自身的增量与存量之间的比率,属于同一经济现象的动态构成。后者是增量、存量资金同增量、存量利润,以及两者之和之间的比率,属于投入与产出两种经济现象的静态构成。

(2)利效指标体现利效变动具有连动性。 利效统一首先由投入资金增长及其效率提高必定引发利润增长。若利润增长率高于资金增长率,就会引起增量利润率、总量利润率上升、效益提高。反过来利润率上升、效益提高又为资金投入、利润增长提供条件,这表明利效统一指标有着同向连动性。

(3)利效指标评价功能具有统一性。 首先利润增长率指标作为评价工业增长速度的标尺,是为同它相对应的资金增长率及其资金使用效率所规定。其次增量利润率、总量利润率指标作为评价和考核工业效益变动的标尺,又为同它们相对应的资金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所制约。因此利效指标的评价功能也就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统一性,它能够科学地评价和考核工业增长和效益变动。

(四)利效指标的现实意义

第一,对比分析资金和利润的增长率可以说明速度与效益的变动状况和趋势。

附表所示,我国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53~57年,产品成本增长率低于利税增长率,则利税和利税率、速度和效益均呈同向上升趋势。1979~88年成本增长率高于利税增长率,而后者又大于零,则利税和利税率、速度和效益呈现逆向升降。1989~90年成本增长率高于利税增长率,而后者又小于零,则利税和利税率、速度和效益均呈下降趋势。这三种趋势反映了工业增长的两种方式。速度和效益同上升,表明我国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中,主要是采取革新旧技术、更新旧摊子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速度和效益逆向升降和同向下降,表明80年代的工业建设中,主要是采取增加投入、铺新摊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但由于增加投入、铺新摊子的数量差别才出现了逆向升降和同向下降的不同趋势。

第二,运用增量利税率指标同工资、奖金直接挂钩同步升降,可解决“工效挂钩”中的问题。

在工业企业的按劳分配中,由于视利润为效益,工效挂钩只挂利税,不挂效益;只挂利税上升,不挂利税下降,结果工效分离。要解决这种分离,应采取“增量工效挂钩”的形式,使当年或当月工资增长和奖金增减同增量利税率直接挂钩、同步升降。这样既能保证职工的增量劳动取得增量报酬,又能保证企业和国家的增量资金投入取得增量利税产出,从而兼顾了三者利益,也解决了工效挂钩中的问题。

第三,运用资金系数和增量利润率指标来评估管理干部的工作成绩。

现行干部业绩的评估方法直接同利润增长挂钩,但由于诱发利润增长的因素,除了效率之外,还有非效率,非正常手段,这就难免在依据利润增长的评估中存有“水份”和虚值。要消除这种现象,应实行“绩效挂钩”的评估方法,即评估管理干部的工作成绩应同资金系数和增量利润率直接挂钩。在评估时若资金系数下降,增量效益提高,表明管理效率提高、业绩增大;反之缩小。管理干部的工资、奖金等劳动报酬应依据评估的业绩直接同增量效益挂钩。实行这种绩效挂钩的评估方法,既可促进管理人员努力提高管理效率,改进生产技术,降低单位消耗,实现集约化经营;又可消除管理业绩评估中的虚假和“水份”。

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效变动表

注:表内数据是根据1991年《中国统计年鉴》第410 页的统计数字计算的。

标签:;  ;  ;  ;  ;  ;  

工业利润与经济效益_成本利润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