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论文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论文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

李海健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 我国经历过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中西部和部分沿海省份欠发达地区在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同时进行新农村建设能够有效的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进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从而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欠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的长足发展,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也处于飞速发展之中。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也快速增加,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城市数量也有了很大增长,建制镇数量也随之增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城市的全面发展,而且使得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得以提高。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转移到城市,导致许多农村逐渐成为空心,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成为了农村的常住人口,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这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问题。而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人口也面临着落户困难,缺少认同感,无法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治理面对着更大的挑战,新农村建设也面临更多问题。

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目前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镇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和部分沿海省份依然有很多欠发达地区,急需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来带动地区转型发展。在这些欠发达地区还有大量的农村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我们在别的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碰到过的,有些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出现的,解决好这些问题进行新农村的建设对于改变欠发达地区的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城镇化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使得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同时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占用了大量农村土地改为城市建设用地导致农村土地减少;城镇化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人口从农村乡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人口减少,技术型人才短缺;农村资源资产浪费严重,农村空闲和闲置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由于经营管理理念不科学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农业土地流转率低,导致农业规模经营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农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要求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乡村治理模式仍需创新。

知识内化则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刻苦学习的实质情况,针对学生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的辅导。因此,翻转课堂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前预习时间的延长,在完成主体教学之后,学生可以在课外观看不同的视频,采取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查阅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料,对个人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老师则可以结合学生作业完成的实质情况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检验,以此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依据。

为了在评价中体现专家的主观经验,同时又以数据为本体现出客观性,本文对上述主、客观权重确定方法进行了最优化组合。

1.1 农村土地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后来许钧总结自己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工作成果,认为自己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对翻译的本质思考,二是对文学名著翻译的欣赏与评析,三是对法国文学名家在中国译介与接收。”[10]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点有:翻译态度、翻译研究、翻译原则。

1.2 农村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经形成不可逆的趋势,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再加上我国农村劳动力学历水平低,对新生事物的接收能力较差,与农村经济发展形式不适应,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极低,无法与现代化生产队知识和技能需求相满足,对农业新技术的接收能力有限,也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再加上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在农村留守,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是我国农村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种发展路径可以供欠发达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以借鉴:城市近郊型:靠近城市中心区的农村,接受城市辐射,带有深厚的城市建设元素,利用地处市中心城区边缘的地理优势,招商引资办厂,借助外力壮大村集体经济,进而发展民生事业,实现了村新、业兴、景美、人和;以工补农型:一些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甚至成为支柱产业的农村,通过兴修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引来70多家企业投资办厂,实现了“以工兴村”;休闲旅游型:自然生态、历史人文资源或农业观光休闲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务工反哺型:利用外出务工收入进行建设的农村,用外出务工、创业所得改造村里的房屋,打造美丽的乡村旅游。

由于城镇化大快速发展,很多小城镇转变成为大城镇、中心集镇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占用,尤其是城市近郊的农村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大,大量的近郊农村土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在这一波城镇化的浪潮中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占用,农村土地缩小所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短缺,大量的农村土地被撂荒,虽然有土地流转等政策出台,但是农村土地还存在农民想进行土地流转但是缺少人接收的困境,导致农村土地流转率低。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导致农村空闲和闲置用地逐年增加,给农村土地方面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1.3 农村治理模式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规划滞后是很多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村级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应当将高起点、可操作的科学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例如,城市近郊型农村要按未来城区的发展思路来规划;农业集聚型农村要规划好田间道路,在农作物收获时方便机动车进出运输,以及规划好禽畜粪便处理渠道,保护农村环境;“以工补农型”乡村要规划好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布局,防止干扰和污染;休闲旅游型乡村要科学预测将来可能达到的游客数量,规划建设服务承载设施,如交通、食宿等。

1.4 农村环境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它是在告诉我们,城镇化不是要消灭乡村,更不是要消灭自然;相反,美丽乡村是新型城镇化的有益补充。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也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艰巨。

2 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途径

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薄弱,不能适应农村新的生产方式的所需要的污染治理需求。传统的农村环境污染靠自然生态系统自动修复的模式已经严重透支农村的环境资源。传统的农业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较少,农村的生活垃圾也主要是可降解的生物质垃圾。人畜粪便和秸秆也转化为有机肥的到充分的利用。农药和化肥的滥用不仅是我国的食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也造成农村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所有人的身体健康。

2.1 新农村建设的几种路径

为了验证上述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5套典型天然气脱硫装置的MDEA溶液吸收能力进行预测,并将此预测值与现场值进行对比,见表3。

2.2 科学规划建设新农村

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正面对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一些农民的安全感还不高,遇到天灾疾病等情况这种感觉就更强烈,普遍忧虑经济收入不足以支撑养老就医就学等开支,空巢老人特别担心将来自己老无所养。乡村强人、宗法在村务管理中的影响难以绝迹,小微权力侵害农民个体权益事件还有发生。进城农民工渴望突破制度障碍,真正拥有“城市身份”享受“城市待遇”。一些文化层次偏低的农民,工作强度大、收入偏低且不稳定,影响到农民对社会的满意度;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农民理性思考能力欠缺,视野狭窄,认知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和被他人左右,思想无根性现象突出等。还有部分农民对乡村社会未来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有的消极自卑,一心等待他人帮扶和社会兜底,有的极端扩大追逐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在土地征用流转、房屋拆迁补偿、工资结算、邻避设施建设安装等事项中蛮横施压,宣泄对立情绪,甚至还出现过群体性事件,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

2.3 美化环境装扮新农村

由于部分村民环境自律意识欠缺,一些农村生活垃圾、禽畜粪便处理困难,茂名众多农村存在着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等现象,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建设美丽乡村,美字当先。一要妥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做法。二要加强禽畜污染治理。我国很多农村是靠发展类似“生态养殖业—沼气—有机肥料—高效种植业”模式的循环经济来处理这个问题的,值得借鉴。三要严防农村工业污染,尤其防控小厂、小作坊偷排、乱排工业“三废”。四要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和产品。五要强化宣传教育,强化村民环保意识。

2.4 多途径发展乡村经济发展新农村

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实现“五化”同步。一是以规模化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茂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以外出务工为主业,剩下“三留守”在家料理承包地。在此趋势下,推动农地流转,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来进行集约化耕作经营是理想选择,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鼓励的方向。二是以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拉长农业产业链,按市场化、一体化、企业化方式来经营农业产业,挖掘农产品生产环节以外的附加值。三是以标准化增强农业竞争力。农业标准化生产是食品质量安全的必要保证,农产品标准认证是促进销售的重要手段,要推动农民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各类农产品认证。四是以合作化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农民参加合作组织,可以有效增加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少市场冲击,增强竞争力。五是以职业化方式培育现代农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吸引年轻人务农,构建职业农民队伍。职业农民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人才保障。

2.5 营造乡风塑造新农村

部分农村居民封建思想、宗族观念及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小农意识浓厚,法制意识淡薄。针对村风问题,一要教化思想。对农民进行感恩教育,党员干部要用实际行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感恩党和国家,重塑和坚定信仰。二要丰富精神生活。引导村民学文件,学法律,学技术,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三是解决好“三留守”问题。关爱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让他们进城务工的家属安心,维护农村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建立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行为规范,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3 结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够帮助欠发达地区取得经济上的长足发展,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摆脱贫困,提升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有效的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月芳,毕晓华,张京轩.廊坊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路径与对策研究2016,26(6).

[2]孙小平.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2018,3(8).

[3]张燕,朱华友.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J]2010,1.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6(C)-0186-02

课题项目: 茂名市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项目编号:2018GJ07。

作者简介: 李海健(1979-),男,广东茂名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教研究

标签:;  ;  ;  ;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