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合理临床应用论文_李鑫

山东省桓台县人民医院 256400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使用情况,为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2012年就诊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3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用药种类、用药方式、用药剂量、疗程、药物联用情况、不良反应等。结果:在350例患者中有304例患者使用了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达86.86%,涉及的抗菌药物达30种。存在大量联用情况,一联用药86例,占24.57%;二联用药168例,占48.00%;三联用药39例,占11.14%;四联用药11例,占3.14%。其中患者使用药物最短的时间为3d,最长的时间为2个月。各种药物的DUI都小于1。结论:我科室基本无不合理用药情况,抗生素的使用符合标准,但是仍需要不断改进,防止出现抗生素的滥用。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临床应用

随着环境污染和细菌耐药性的逐渐严重,细菌感染呼吸系统而引起疾病的概率越来越大,抗生素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抗生素药物的种类很多,但是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在临床上较为普遍,增加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对疾病的治疗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1]。现结合我院2009-2012年就诊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3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参考。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9-2012年就诊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350例,男186例,女164例,年龄9-68岁,平均(56±10.56)岁。合并糖尿病56例,心血管疾病78例,消化道疾病34例。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种类、疾病类型、身体状况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我院2009-2012年就诊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3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用药种类、用药方式、用药剂量、疗程、药物联用情况、不良反应等,计算并统计DDDs、DUI等参数。

1.3抗生素合理应用判断标准

临床上评价用药是否合理一般用药物利用指数(DUI)和规定日剂量(DDD);药频度(DDDs)为药品消耗比较指标,是总用药量与规定日剂量(DDD)的比值,其比值越大说明抗生素使用的的频率越高;药物利用指数(DUI)为药频度与总用药天数的比值,其比值小于等于1为合理用药[2]。

1.4统计学分析

建立所有资料的数据库,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库。

2结果

在350例患者中有304例患者使用了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达86.86%,涉及的抗菌药物达30种。存在大量联用情况,一联用药86例,占24.57%;二联用药168例,占48.00%;三联用药39例,占11.14%;四联用药11例,占3.14%。其中患者使用药物最短的时间为3d,最长的时间为2个月。各种药物的DUI都小于1,说明我科室无不合理用药情况。我科室使用频率前六位的药物为头孢他啶、头孢他啶、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头孢派酮、头孢噻肟钠、青霉素钠。详细药频度(DDDs)记录参见表1.

3讨论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喹诺酮类、多肽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在本科室使用频率高的前六位抗菌药物中,头孢他啶使用最多,药频度(DDDs)是最大的。主要是因为该药为第三代的头孢菌素,为广谱抗菌药,作用谱广,对绿脓菌敏感,而且价格便宜疗效好。

对于呼吸科就诊的细菌感染病例的处理,应先做痰涂片检查,判断感染菌是G+球菌还是G-杆菌,然后再经验性选药,这样的药物选择有相对的针对性。再边观察边做病原学检查,观察抗菌药是否有效,是否与病原学检查结果一致,如不一致应换一种敏感的药物。药物的选择要结合患者的合并症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抗菌谱。感染情况不同,应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抗菌药的给药途径的选择原则是能口服绝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绝不静脉注射,能局部应用绝不全身应用,这样的选择原则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3]。

从本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药物联合使用在呼吸内科中大量存在。但是不合理的配伍时常发生,通常将不合理的药物使用分为5大类:剂量不足或偏大、用药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频繁更换药物种类、盲目性的使用抗菌性的药物、不合理的重复性用药以及联合用药。要尽量杜绝这些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联合用药时一定要考虑各类抗菌药的杀菌机制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配伍。一般是选择静止期杀菌剂和繁殖期杀菌剂相配伍,如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合用,可起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都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合用时能产生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和速效抑菌剂配伍使用,如氨基糖甙类和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但是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一般不能联用,如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因速效抑菌剂抑制了细菌蛋白质合成,使细菌进入繁殖期延迟,导致繁殖期杀菌剂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泰能能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能削弱β-内酰胺类药物的疗效,一般不宜联用;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用,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4]。

综上所述,临床选用抗生素时应结合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作用机制等,这样才能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许颖颖,张春红,李文峰等.呼吸内科330份病历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分析[J].海峡药学.2004(04):134-135

[2]石民彦,李鹤梅.480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分析[J].海峡药学.2011(01):129-131

[3]樊莲莲,陈宏,苏文成等.某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28):11-13

[4]买买提艾力·努尔买买提,古力娜·达吾提,吐尔洪·阿西木.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23):121-122

论文作者:李鑫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合理临床应用论文_李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