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盛泽医院超声科 215228)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灌注对小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400个常规超声发现的肝脏占位性病变,使用超声造影技术检测,对比影像特征。结果: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为97.2%,特异度为93.1%,准确度为94.2%。肝脏恶性病灶的快进快退表现占87.2%,与良性病变的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根据小肝癌发生的分化程度、病理、病灶具有不同表现,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超声检查;肝肿瘤;病理分化程度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075-02
在临床诊断方面,关于小肝癌的诊断至今尚为公认的难题之一。目前关于小肝癌的影像学检测有超生造影检测、核磁共振成像检测、CT。但以上三种检测手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对疾病未能发挥明确诊断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400例肝占位患者的超生造影检测,探讨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灌注特征与病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00例于2012年2月至2013年7月经过超声诊断未确诊的肝占位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肝占位病变灶灶数多于1个者,给予最大直径病化灶常规超生检测。
1.2 实验方法
选用具有对比脉冲序列超生技术的诊断仪。超生造影剂选用六氟化硫微泡悬浮液(使用5mlNacl注射液配成浓度为5mg/ml悬浮液)。检测前通过常规超生检测对观察病灶进行定位。于检测过程中,将24ml液体弹丸式注入浅静脉内,使用5mlNacl注射液冲注。超声检测过程中使用实时动态存储图像技术。检测时期分为三部分: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于检测结束后回放图像,逐个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病灶情况。包括①开始增强时间;②增强达峰时间;③开始廓清时间;④增强水平(将病变组织增强后的回升情况与病变组织周围其他正常组织进行对比);⑤增强形态。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所有患者病灶的开始增强时间、增强达峰时间、开始廓清时间比较,选用T检验;所有患者病灶的增强水平、增强形态比较,选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理组织学结果
病理诊断中,手术切除和组织学活检例数分别为122个和278个。确诊为肝脏恶性肿瘤和肝脏良性病灶例数分别为264个和136个。在肝脏恶性肿瘤中,原发性肝癌222个,转移性肝癌42个。
2.2 超声造影检查与病理
400个肝占位病灶中,经过超声造影诊断为小肝癌的例数为266个、诊断为肝脏良性肿块的为134个。
在超声造影中,①小肝癌诊断的灵敏度为97.2%;②小肝癌诊断的特异度为93.1%;③小肝癌诊断的准确度94.2%;④小肝癌诊断的约登指数0.94;⑤小肝癌诊断的阳性似然比14.1;⑥小肝癌诊断的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016。
2.3 不同病灶超声造影特征
小肝癌表现为动脉早期增强迅速,动脉中晚期或门脉早期“快进快退”。恶性病变中的“快进快退”表现(84.2%)高于良性病变表现(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4超声造影灌注特征与小肝癌的分化程度
低分化小肝癌与其他时期相比,轮廓清时间早(P<0.05)。
3.讨论
小肝癌是一种在临床上无明显表现的疾病之一,其癌组织直径小于3cm,或邻近癌组织直径小于3cm。小肝癌患者在病理变化中常表现为球形、边界清晰、无出血点或坏死。该病在临床中常被称为亚临床肝癌。其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多伴有肝硬化等病变。关于小肝癌的诊断至今尚处于疑难问题,因此关于该病的研究成为目前医疗诊断方面的热点话题。超声造影技术作为目前超声界的前沿技术,对造影剂在肿瘤中的灌注具有监测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肿瘤的定性诊断,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发挥充分作用。
有文献报道指出,在小肝癌患者的检出情况中,常规超生的检出率为65%左右[1]。但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小肝癌患者的检出情况中,超声造影检出率高达97.2%。该结果表明超声造影在检测小肝癌方面具有优于常规超生的诊断作用。在肝癌超声造影中,“快进快出”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该典型特征出现的原因主要为“快进快出”的造影特征与肿瘤内血供之间联系密切。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比分析良恶性病灶的超声造影特征所得结果与其相符。小肝癌的血供主要有肝动脉血供和门静脉血供,其中以肝动脉血供最为重要,其次为肝静脉和门静脉协同血供。因而在小肝癌超声造影方面常表现为动脉期和肝实质回声增强[2-3]。本研究以此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7.2%、93.1%、94.2%、0.94、14.1、0.016。在肝脏病变组织中,门静脉作为良性病变的主要血供。血液在血管流动的过程中,肝硬化结节影剂微泡对其微环境发挥全程监测作用,使其灌注特征可以清楚的被观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准确度和特异性表达有提升作用。本文在对比良恶性病灶的超声造影特征中得出,小肝癌动脉期变化程度与其分化程度之间无明显差异,其表现以高增强和等增强为主。在消退时间的分类中根据其消退快慢分为“快出” 和“慢出”,“快出”中分化程度多为低分化,“慢出”中分化程度多为高分化和中分化。肿瘤廓清时间与分化程度成反比。其原因可能受供血静脉的影响而发生,分化程度高的小肝癌的血供多数来源于门静脉,因而其持续时间较长,不易消退。
超声造影根据小肝癌发生的分化程度、病理、病灶具有不同表现,因此超声造影技术在小肝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突出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Niu Y,Huang T,Lian F,Li F.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small he patocellular carcinoma:a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J].Tumour Biol,2013,34(6):3667-3674.
[2] 陈敏华,严昆.新型造影剂与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13(1):38-42.
[3] Numata K, Luo W,Morimoto M,et al.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of hepatocellular carrcinoma[J].World J Radiol, 2012,2(2):68-82.
论文作者:方佩蒂,苏丽华,于志雷,姚钰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
标签:肝癌论文; 造影论文; 超声论文; 病灶论文; 病理论文; 程度论文; 肝脏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