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的应用研究

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的应用研究

张征锋[1]2002年在《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以9个玉米自交系和按4×5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的20个杂交种为材料,对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 1.用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并结合“产量因子”主成分杂种优势筛选出5个强优势杂交组合:RP15×特005、ST10×1584、ST6×1584、ST10×9523-1111和ST10×特005,其产量均高于其它组合,位于前5位,比仅以产量优势为标准的选择效果好,表明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可作为评价杂交组合表现优劣的一个可靠指标。 2.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和杂交综合指数的相关性均高于产量优势与二者的相关性。表明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可作为研究综合杂种优势与遗传差异的一个合理参数。 3.规定主要目标性状粒重的相对重要权为0.5,并按其余性状与粒重间决定系数的大小确定其相对重要权,避免了考察性状较多,难以凭经验确定其相对重要权的不便。 4.分析了影响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的几大因素:遗传差异大小、遗传力强弱、配合力高低及亲本的遗传基础,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和育种经验一致。可为实践中利用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提供理论指导。 5.通过本研究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原理的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具有如下优点: ①该法是在有显着遗传差异目标性状基础上,利用遗传相关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来估测的,排除了环境因素的干扰。 ②由于主成分间彼此独立,克服了性状间相关的影响。 ③考虑了各性状的相对重要权。

白凤虎[2]2007年在《红麻杂种优势、配合力分析及雄性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文中认为以8个红麻亲本自交系为材料,按照Griffing试验设计2的方法进行了完全双列杂交,共配制了28个杂交组合,并以此数据为基础,进行了综合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了群体优势的概念和一个以群体优势为基础的综合杂种优势的评价方法,得出一个新的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的评价参数——综合群体优势指数。综合群体优势指数的评价结果从各方面看都非常合理,并且与配合力分析的结果相当吻合,由此说明综合群体优势指数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各组合的真正优劣,其评价效果优于单一性状的评价结果,克服了单一性状杂种优势评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配合力分析可以评价各亲本自交系的优劣,为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一般配合力是组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基础,在组合选配时应该首先考虑一般配合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对特殊配合力进行选择。配合力分析结果显示,P1是一个极优亲本,其各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都很优良,其次是P2和P3表现也很优良。P1和P8在多个性状上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利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红麻单株DNA,并利用BSA法构建近等基因池——不育池和可育池,以近等基因池DNA为模板,利用优化的RAPD反应体系进行了引物的筛选,共筛选了800条10bp随机引物,发现两条引物可在可育池和不育池扩增出稳定的差异条带,它们是S393(5′-ACCGCCTGCT-3′)和S1332(5′-GGTCGGGTCA-3′),特异条带分别为:S393_(1500)和S1332_(2300)。经检测该两条引物能在不育亲本和绝大多数F2不育单株中扩增出特异条带,而在可育亲本和绝大多数F2可育单株中未扩增出特异条带,由此说明这两个特异条带代表的位点与目标基因相连锁。

明道绪, 黄玉碧, 刘永建[3]2000年在《玉米不完全双列杂交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文中指出应用主成分分析原理提出测定玉米不完全双列杂交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的方法 ,将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定义为有显着遗传差异性状观测值与其相对重要权的乘积的各主成分杂种优势之和。此法既考虑了各性状的相对重要性 ,又较好地消除了性状间相关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所获得的综合杂种优势估计值合理、可靠。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也可用于其它类型玉米杂交试验和其它作物杂交试验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的测定

明道绪, 陈涛, 黄玉碧[4]1996年在《叁元杂交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的改进》文中指出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原理提出测定叁无杂交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的改进方法,将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定义为各主成分杂种优势与其相对重要权乘积和。此法消除了性状间相关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获得的综合杂种优势估计值合理可靠。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也可用于测定其它类型杂交试验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

刘玉爱[5]2006年在《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分析》文中提出以6个高蛋白玉米自交系做母本,8个普通玉米自交系做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采用3倍体胚乳遗传模型分析6个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了穗长、株高、粗蛋白等18个性状的GCA、SCA和群体遗传参数,并采用综合杂种优势法进行F1杂种优势预测。所得结果如下:1籽粒性状受胚乳基因型、母体基因型和细胞质遗传控制,各遗传效应的作用大小在各性状上表现不同。粒长,粒宽,百粒重和粗脂肪以母体遗传为主,粒厚主要受母体细胞质遗传控制,而粗蛋白主要受胚乳直接遗传控制。2不同亲本不同组合的GCA和SCA差异较大。本研究初步选出以下不同用途的优良自交系:辽轮529对提高后代的产量有利;自选系3和齐301可以作为改良株型的基础材料;自选系3和中系091有利于长穗型品种的选育;CA339对提高后代粗蛋白含量有利;178对粗脂肪含量的提高有利。3利用综合杂种优势预测法对F1杂种优势进行预测,其结果是可行的。本实验选出8个具有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吉63/O2×自选系4,中系091×自选系2,吉63/O2×自选系2,吉63/O2×自选系1,783黄/O2×自选系2,Mo14/O2×自选系3,Mo14/O2×自选系5和QA205×自选系3。

刘昌林[6]2007年在《肉牛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与微卫星遗传距离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入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黑安格斯牛、红安格斯牛、金黄阿奎顿牛、劳莱恩牛、海福特牛、德国黄牛等8个肉用品种及肉乳兼用品种冻精或种公牛与本地黄牛(川南山地黄牛)杂交,通过对本地黄牛及其与引进品种的杂交后代初生、3、6、12、18、24月龄的生长发育性状的测定,研究不同杂交细合对本地黄牛的体尺体重改良效果,计算超亲优势。选用11个微卫星标记分析这8个引入品种以及川南山地黄牛的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通过肉牛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遗传距离的关系,探索肉牛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在生长发育性状方面,杂种牛的体尺体重均高于川南山地黄牛。在整个测定期内体重增长速度较快的为海杂牛、西杂牛、红杂牛和德杂牛,体高总体增长较快的为海杂牛和西杂牛,体斜长总体增长较快的为西杂牛、海杂牛、红杂牛和德杂牛,体直长总体增长较快的为海杂牛和西杂牛,胸围和管围总体增长较快的是西杂牛、海杂牛和红杂牛。总的看来,用海福特牛、西门塔尔牛和红安格斯牛改良川南山地黄牛体尺体重效果较好。(2)11个微卫星位点在9个群体中共检测到8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为7.2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069~4.9912,每个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566~0.4098,各位点平均杂合度为0.6854~0.7918,各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6591~0.8413。(3)川南山地黄牛遗传一致性低,11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杂合度为0.8413。(4)根据11个微卫星位点在9个种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计算种群之间的标准遗传距离。川南山地黄牛与引进品种的遗传距离大小依次是:黑安格斯牛、利木赞牛、海福特牛、劳莱恩牛、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德国黄牛和金黄阿奎顿牛,分别为0.5068、0.3257、0.2910、0.2409、0.2082、0.1500、0.1447和0.1009。并且对部分群体进行聚类:西门塔尔牛与德国黄牛聚为一类,再与本地黄牛聚为第二类,然后与红安格斯牛、利木赞牛聚为第叁和第四类,最后与黑安格斯牛聚在一起。(5)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微卫星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r_s=0.16071(P>0.05),等级相关不显着。(6)采用分子数量遗传学综合评定方法对各杂交组合优劣进行评估,叁峡库区肉牛杂交组合优劣的排序(以父本为代表)为:海福特牛、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金黄阿奎顿牛、黑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德国黄牛和劳莱恩牛。

吴世军[7]2012年在《尾叶桉及其杂种无性系遗传变异与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尾叶桉及其杂种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开展尾叶桉遗传改良及其杂种无性系多性状综合选育研究,分析尾叶桉无性系的遗传变异与选择增益,对尾叶桉全双列亲本及交配组合进行评价,估算一般配合力效应、特殊配合力效应、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开展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生长与材性、生长与干形的综合选育评价;分析无损检测方法在尾叶桉杂种无性系材性选育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尾叶桉杂种无性系年度相关及其变异研究,为制定杂交育种策略和桉树产业升级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对21、52、71和96个月尾叶桉无性系的生长、材性、干形和树皮特性进行方差分析后表明:生长、材性和单株材重均在0.01和0.05水平达显着差异。不同指标的遗传变异差异较大,单株材重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生长指标的重复力为0.36到0.53,材性指标的重复力为0.35到0.51,干形指标的重复力为0.21到0.24,树皮特性的重复力为0.07,单株材重的重复力为0.31。胸径的年度间相关系数表明:21个月生时的胸径无法预测96月生胸径,而只能预测52个月和71个月的生长。71个月生时胸径的入选率在10%到30%时选择增益最高,52个月生时入选率在60%到90%时选择增益最高。遗传改良选择增益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增益值在-2.11%到8.10%之间,除分枝和树皮率外,其它指标均为正增益。(2)尾叶桉种内6×6全双列交配遗传分析表明:同一育种材料不同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不同;具有较高生长性状一般配合力的亲本往往可以获得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具有较高木材密度一般配合力的亲本往往可以获得较低的特殊配合力;同一亲本不同地点的衰退程度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亲本同一地点,不同指标的自交衰退仍有所差异;不同交配组合间的杂种优势差异较大,树高和胸径在各组合间的杂种优势范围基本一致,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在不同地点间差异较大,相同亲本的正交与反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具有一致性。遗传增益分析表明:各性状的增益值在-13.19%到25.47%之间,除木材密度和树皮率外,其它指标均为正增益,生长性状的遗传增益要高于其它性状,全双列子代的总体增益要远远大于无性系的增益值。(3)对19个51月生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的生长、材性和树皮率进行方差分析后,结果表明:除木材密度外,生长指标和材性指标在无性系、地点以及无性系与地点的互作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生长指标的遗传变异系数为8.4%到27.9%之间,材性指标的遗传变异系数为2.7%到11.1%之间,树皮率的遗传变异系数为14.0%到23.3%之间。生长指标的重复力为0.73到0.96之间,材性指标的重复力为0.32到0.93之间,树皮率的重复力为0.77到0.88之间。同一性状不同地点间的遗传相关达极显着水平。生长性状与Pilodyn值之间呈0.28到0.65的正相关关系;生长性状与树皮率均呈现负相关关系;生长性状与木材密度的遗传相关系数在-0.67和0.43之间。不同杂种无性系的差异性表明:应加强对尾叶桉与巨桉组合的木材密度选育,加强对尾叶桉与细叶桉和赤桉的生长量选育。(4)通过分析建立在广西22个56月生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的Pilodyn值与整株木材密度、边材密度、心材密度和弹性模量间的相互关系表明:Pilodyn值在不同处理、不同方向及不同参试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ilodyn值与各材性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在-0.433到-0.755之间,呈显着到极显着负相关,表明Pilodyn方法可以有效预测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的木材密度和弹性模量。分析建立在广东的23个51月生尾叶桉杂种无性系各材性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表明:Pilodyn值与木材密度间呈极显着负相关(r=-0.83);木材密度与弹性模量的相关系数为0.74;应力波速与木材密度和弹性模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和0.96,表明Pilodyn和微秒计均可有效预测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的木材密度和弹性模量。(5)对20个44月生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进行多重比较表明:共有10个无性系的蓄积量超过总体平均值,生长最快的是No.3(DH32-28),生长最差的是No.17(U6)。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重复力分别为0.86、0.80和0.80;冠幅、枝下高、干形和分枝的重复力分别为0.54、0.85、0.77和0.44。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9.84%、9.91%和28.54%;冠幅、枝下高、干形和分枝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8.26%、11.73%、12.03%和17.28%。各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生长量较大的无性系往往具有较大冠幅、较好的干形和分枝。(6)对广东新会地区2年生到6年生尾巨桉无性系DH32-29的生长指标和材性指标进行方差分析表明:除木材密度外,不同年度间其它指标间均达到极显着差异。年度间生长指标和材性指标的生长趋势表明:无性系DH32-29的轮伐期应至少6年或更长。表型相关系数表明:同一年度不同生长指标间均达极显着相关,生长指标和木材密度间的相关系数随林龄增长而有所变化,2年生和5年生的相关系数在-0.03到-0.54间,3年生、4年生和6年生的相关系数在0.003到0.3之间。Pilodyn值与木材密度间的相关系数表明:Pilodyn可以用来分类不同基因型或不同地点的木材密度,但不能有效预测单株或单一无性系的木材密度。

刘永建, 明道绪, 黄玉碧, 聂小容[8]2000年在《利用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选育玉米杂交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对以 48- 2、478和A318作父本 ,DB40 5、DB40 6、DB415、DB42 4和DB42 8作母本组配的 15个杂交种进行了评价 ,选出了综合表现优于对照SAU971的两个杂交组合DB40 6×A318和DB42 4×A318。

金骏培[9]2003年在《陆地棉数量性状遗传分析和产量性状轮回选择的研究》文中提出陆地棉的产量和品质等性状多为数量性状,搞清这些性状的遗传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对棉花产量、品质性状的QTLs进行标记筛选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由于组合间分子标记的差异性,进一步利用陆地棉不同组合进行QTLs的分子标记筛选,以鉴定出与产量、品质等性状QTLs连锁的分子标记非常重要。皖杂40是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要杂交种之一,本研究利用其为试验材料,研究各性状的遗传模型并鉴定QTLs更具有实用意义: 1 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 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很大,F_1除果枝数外,所有产量性状都为正向优势,皮棉产量和籽棉产量的优势高达26.2%和27.1%,F_2和F_(2:3)的优势仍然较大,但下降很快,F_2的皮棉产量和籽棉产量的优势为14.5%和20.3%,F_(2:3)的皮棉产量和籽棉产量优势为8.8%和13.3%。说明皖杂40组合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以显性为主。品质性状杂种优势不大。 2 产量与品质性状遗传的联合世代分离分析 模型分析各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分别为:皮棉产量,多基因遗传,显性效应为主;籽棉产量,多基因遗传;霜前花产量,多基因遗传,显性效应为主;单株结铃数,一对主基因遗传,显性效应为主;衣分,两对主基因遗传,无上位性,显性效应为主;单铃重,两对主基因遗传,无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籽指,两对主基因遗传,无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二花收率,一对主基因遗传,加性效应为主,无显性效应;霜前花比,两对主基因遗传,两对主基因的效应相等,并且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相等;伏前果节,一对主基因遗传,显性效应为主;伏果节,两对主基因遗传,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为零,无上位性;伏桃,多基因遗传,显性效应为主;秋桃,一对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负向完全显性;果枝数,两对主基因遗传,无上位性,显性效应为主;下部铃数,两对主基因遗传,无上位性,显性效应为主;中部铃数,一对主基因遗传,负向完全显性;上部铃数,多基因遗传;伏前桃铃,多基因遗传,显性效应为主;纤维长度,多基因遗传,加性效应为主;整齐度,两对主基因陆地棉数t性状遗传分析和产里性状轮回选择的研究与多基因混合遗传;短纤维指数,两时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比强度,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负向完全显性;伸长率,两对主基因遗传;麦克隆值,多基因遗传,加性效应为主;成熟度,多基因遗传,加性效应为主;反射率,两对主基因遗传;黄度,两对主基因遗传;纺纱均匀性指数,两对主基因遗传,无上位性效应,两时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值相互全部相等。3魄杂40组合产t与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QTL定位 选用495对ssR引物、1040个10bp的RAPD随机引物,筛选皖杂40两亲本分子标记的多态性,结果53347、5265、5282、53994、5280、5245和5264等7个标记被构建到3个连锁群上,3个连锁群总的长度77.5cM。其中,53347和5268被定位于第四染色体上。灌云试验点在染色体4上53347340一5268165区间的检浏到了控制反射率的Q几,解释表型变异5.3%;在相邻的5268165-52821,区段,检浏到了控制纤维长度和反射率的两个品质性状Q下公,它们分别解释各自表型变异的5.5%和5.3%;在5245175一52641印区间,同时检测到了控制伏前桃、和二花收率的Q了。,分别解释各自表型变异的5.8%、和7.00/0;在53994140一5280,,区城,检浏到了一个控制纤维伸长率的QTL,解释表型变异的5.1%。江浦试验点在524熟5一52641.区间,检浏到了结铃数QTL,解释表型变异的8.7%。 湘杂棉2号、皖杂40、中榨所28是目前我国长江、黄河流域棉区广泛种植的以利用F2为目的的杂交种。这些杂交种都是源于长江和黄河流城棉区品种间杂交。因此,本研究将湘杂榨2号、皖杂40各两个亲本和中棉所28的一个亲本以及优异种质中23和苏12共7个材料中4个源于长江流域的材料(1引X刃5、1引X幻7、中4133和苏12)进行互交,3个源于黄河流城的材料(I40(刃1、14以刃6和中164)也进行互交,其后代自交后分别再在长江流城材料和黄河流域的材料内进行株与株间的选择交配,得轮回选择基础群体一(qo)和基础群体二(场)。将q。、么在群体内按组合种植。根据结铃性、株型等性状表现在群体内分别选优行优株互交,收获互交种子,得第一轮选择群体Q,1和q,。再将q,、q,在群体内按组合种植,根据结铃性、株型等性状表现在群体内分别选优行优株互交,收获互交种子,得第二轮选择群体q:和屯。每轮同时进行群体间的优良组合浏交。通过高产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互交浏配,系积高产基因,以后设法将其纯合,以期产生优良亲本,再通过这些亲本杂交创造优良杂交种:1表型轮回选择的效果 单株水平上和组合水平上,相同的性状表现完全一致。所有群体两试验点的表现也完全一致。横向(同级群体比较)在平均数水平上比较,大部分性状在基础群体、第一轮选择群体和第二轮选择群体的表现趋于一致。从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方差上看,黄河流城的材料在灌云试验.点遗传变异系数较大,长江摘要流城的材料在江浦遗传变异系数较大。各群体间纵向(同亲本?

赵曦阳[10]2010年在《白杨杂交试验与杂种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杂交育种是杨树新品种培育最重要的手段。本研究以白杨派内不同种及杂种为亲本,通过人工控制授粉,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幼胚进行挽救,获得以毛白杨为母本的杂种群体。同时对先前杂交获得的经苗期试验初选的29个白杨杂种无性系和1个选种无性系(LM50)进行4个地点2-4年树高、胸径测定分析,对这些无性系进行遗传稳定性评价。进一步利用生长性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对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采用SSR标记特异性扩增分析的方法构建这些白杨杂种无性系指纹图谱。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17个亲本材料,选配了19个杂交组合开展白杨派内不同种、杂种的杂交试验。对杂交亲本进行花序长度、宽度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杨树单株花序长度、宽度存在显着差异。雄株花序长度变化范围为44.40-126.43mm,宽度变化范围为11.29-15.73mm。雌株花序长度变化范围为13.84-25.48mm,宽度变化范围为5.01-7.30mm。从杂交亲和力来看,以银腺杨和毛新杨作母本的杂交组合亲和力较高,获得种子量较大。以毛白杨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在幼胚未成熟时果穗容易脱落。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培育出以毛白杨为母本的6个杂交组合的杂交子代420株。对2年生子代苗高、地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间子代苗高、地径差异显着。苗高平均值为49.67-84.42cm,地径平均值为5.61-10.86mm。相同杂交组合内苗高变异系数为13.66%-45.32%,地径变异系数为13.03%-39.51%,为无性系苗期选择提供了依据。2.以实验室先前杂交获得的杂种无性系进行苗期试验后,初选出29个苗期优良无性系,另加1个毛白杨选种无性系(LM50),共30个无性系为材试材,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对其4年生幼林的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树高、胸径和材积在不同地点间、无性系间以及无性系与地点的交互作用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4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表型变异系数范围为19.84%-69.04%,遗传变异系数范围为14.65%-62.59%。遗传变异系数占表型变异系数比重逐年增大,表明随着植株增长,其变异增大,且这种变异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白杨杂种无性系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重复力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大,4年生各指标重复力为0.8887-0.9902。白杨杂种无性系树高、胸径和材积年-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胸径与4年生胸径表型相关系数高达0.8075,遗传相关系数达0.8841。3年生胸径和4年生胸径表型相关系数达0.9838,遗传相关系数达0.9979。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可以为无性系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地点白杨杂种无性系进行适应性分析结果发现无性系BL28、BL87、BL69、BL101和BL103具有广泛适应性,在4个地点栽培差异不大,其余无性系在不同地点显示出特殊地域适应性。3.对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试验点的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的17个生长和形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间17个性状差异达极显着(P<0.01)水平。无性系各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范围为15.63%-57.50%,遗传变异系数范围为8.99%-52.57%。各指标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7734-0.9849,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且变异受强的遗传控制,为无性系筛选提供基础。利用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的14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把14个性状分成3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是树高、胸径等生物量性状,第二主成分主要包括通直度、节间距等干形性状,第叁主成分包括叶片长度、宽度和叶面积等叶片性状。利用主成分评价无性系,BL106、BL107、BL23、BL46、BL78和BL83第一主成分值Y1是正值,且较大,表明这几个无性系树高、地径、胸径、材积、冠幅等生长量较大;无性系BL104、BL106、BL107、BL28、BL69和BL85第二主成分Y2值较大,说明这几个无性系通直度、节间距和分枝度较大;无性系BL106、LM50、BL104、BL107、BL98和BL49第叁主成分Y3值较大,表明这些无性系叶片的长度、宽度和叶面积较大。4.测定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的光合指标,结果表明无性系Pn、Gs和Tr日变化呈双峰曲线,Ci日变化曲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n-Par响应曲线和Pn-Ca响应曲线均呈S形,光饱和点lsp处于1396.55-1469.86μmol·m-2·s-1之间,光补偿点lcp处于33.08-81.17μmol.m-2.s-1之间。二氧化碳饱和点csp处于974.03-1080.50μmol.mol-1间,二氧化碳补偿点ccp处于74.03-93.35μmol.mol-1之间。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间瞬时光合指标呈显着差异(P<0.01)水平,平均Pn、Gs、Ci和Tr分别为19.82μmol.m-2.s-1,0.37mo1.m-2·s-1,263.68μmol·mol-1和4.38 mol·m-2.s-1。光合指标Pn、Gs、Tr与树高、胸径均达显着正相关水平,表明光合指标对无性系生长有很大影响。5.通过对白杨杂种无性系不同月份叶绿素含量、MDA含量、POD活性和SOD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白杨杂种无性系叶绿素含量平均值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平均值处于一直上升状态,而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POD、SOD、叶绿素含量与生物量显着正相关,MDA含量与生物量显着负相关。利用聚类分析,对无性系预抗性进行评价,把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分为3类,第一类酶活力最高,预抗性最强,在受到胁迫时受伤害最小,第二类无性系预抗性较强,第叁类无性系预抗性最差,在遭遇胁迫时最容易受到伤害。6.利用16对SSR引物对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进行特异性扩增,共获得40条DNA特异性条带,每对引物扩增的DNA谱带数目处于2-6条间,平均2.5条谱带,扩增的DNA带大小在100-600bp之间。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之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在0.0864-0.2716,平均遗传距离为0.1436。利用DNA谱带进行无性系指纹图谱的构建,发现白杨杂种无性系间亲缘关系较近,可以用多对引物组合来实现无性系的区分。本研究利用生物量、干形、光合指标、抗氧化系统对白杨杂种无性系综合评价,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无性系进行指纹图谱构建,为优良无性系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的应用研究[D]. 张征锋. 四川农业大学. 2002

[2]. 红麻杂种优势、配合力分析及雄性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D]. 白凤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3]. 玉米不完全双列杂交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J]. 明道绪, 黄玉碧, 刘永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4]. 叁元杂交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的改进[J]. 明道绪, 陈涛, 黄玉碧. 畜牧兽医学报. 1996

[5]. 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分析[D]. 刘玉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

[6]. 肉牛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与微卫星遗传距离的关系研究[D]. 刘昌林. 西南大学. 2007

[7]. 尾叶桉及其杂种无性系遗传变异与选择研究[D]. 吴世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8]. 利用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选育玉米杂交种的初步研究[J]. 刘永建, 明道绪, 黄玉碧, 聂小容.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9]. 陆地棉数量性状遗传分析和产量性状轮回选择的研究[D]. 金骏培. 南京农业大学. 2003

[10]. 白杨杂交试验与杂种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D]. 赵曦阳.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测定方法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