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实践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的必要性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最后结合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实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沉降观测技术;高层建筑施工
前言
为合理控制高层建筑的沉降程度,需要做好沉降观测工作。在观测时,需要严格把握仪器设备与人员素质、观测时间、观测点设置、沉降观测精度等的要求,并保证在沉降观测自始至终均遵循“五定”原则。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需要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高层建筑施工工作中,因为建筑本身会受施工现场地理条件所影响,施工不当就可能出现整体沉降等不良现象,当高层建筑的沉降变形超出合理的范畴,就会使得整个建筑结构不稳定、质量不合格,并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和巨额经济损失,对施工单位和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种伤害。鉴于此,施工单位在对高层建筑进行施工时,需要对施工环节所遇到的各项沉降参数做出严格检测,并要求技术工作者对各项检测所得的数据加以严密分析,从而得到施工现场出现部分沉降现象的诱因和防治措施,通过合理的操作,降低沉降等不良现象带来的损失,尽可能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和安全度。
2 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2.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为达到既定的工作目的,对沉降观测精度必须保持高要求,为真实体现高层建筑在不断增加负载量时所表现出的沉降情况,往往要将测量的误差控制在10%到5%之间。为控制误差,需要在观测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如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不易被环境及温差影响的高精度钢合金水准尺等。而操作设备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在前期得到专业培训,以此保证其能准确掌握设备的操作要点,明确测量理论,另结合各种高层建筑的实际特征、现场状况,运用针对性的观测方式和程序进行处理,在观测过程中,也要对面临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原因分析并借助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保证高质量完成观测任务。
2.2观测时间的要求
一般而言,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工作对时间有极高的要求,尤其是首次观测时必须按时完成,以免观测人员无法或许最原始的数据。在其他各阶段的复测工作中,工作人员要结合工程的进度等,定时复测,不能出现漏测或补测等情况。唯有严格遵从时间要求,才能就可能地获取足够准确的沉降规律信息。为有计划性、长期性地对高层建筑形成监测,往往会设置明确的观测周期,也就是相邻两次测量时间的间隔,结合行业实际看,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周期可以由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每30天一次或者根据建筑负载增加量在适宜的时机再次安排检测。当然,不管最终选择何种观测方法,都需要根据前期设定的施测方案及其中要求的观测周期准时操作。
2.3观测点的要求
工作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根据工程的沉降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为完全准确地体现出高层建筑的沉降程度具体如何,在操作时,需要将观测点设置在最能体现沉降特点且最易于观测的点上。通常来说,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设三个基点,并且要求建筑结构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在纵横向上达到对称,相邻点间的距离不能超出15至30米的范围,且各点要均匀地布局在整个高层建筑的周边。在操作前,建筑物的设计图上往往会明确标示出专门的沉降观测点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按照建立的水准控制网和观测点的位置需要以及设计图纸中的分布位置,计算出沉降观测的具体地点。控制点与观测间需要设有确定的路线,同时需要在设备放置处和转点的位置留下记号。这样便可以保证所有的点都处于一条路线上。
2.5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从专业术语角度说,“五定”指的就是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几点的点位必须稳定准确;在操作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做到以上五点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观测的不准确程度,对误差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所测结果能够保持统一性,使得每次复测的数据结果能够与首次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对建筑实际沉降情况有一个更为客观的把握。
2.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按照建筑物实际特征以及设计、施工单位的要求,对沉降观测精度等级进行选择,是沉降检测的惯例。一般情况下,普通高层建构筑物在施工时往往会选择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形式完成操作,这种形式可以基本满足沉降观测的需要。沉降观测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对原始数据的精确程度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后期的记录计算过程也必须严格根据测量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保证计算有序、步步校核,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3 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的实例分析
以某高层建筑项目为例,对于沉降观测技术的运用问题加以探讨。该项目为两座高层住宅建筑(A楼和B楼),两楼间距为12米,两楼均为地上19层、地下1层构造;高层建筑为桩基形式,建筑主体主要由钢筋混凝土构造而成,建筑主体施工结束后,外墙敷设8~10米厚的隔热保温层。
3.1观测点的布设
在实际操作中,因为项目所处施工环境中布局有大量的水气管道及电器开关,为尽可能降低其对沉降观测结果的不良影响,工作人员需要对沉降观测点的实际距离进行高效准确的把握,在对桩基进行沉降观测的过程中,要求将观测点按科学的标准进行设置,可设置在桩基正上方位置,以此方便工作人员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的一切形变状况做出及时有效的观测。
3.2.设定水准控制观测网
由于该工程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特殊,工作人员结合实际设置了相对科学的水准控制观测网。考虑到2座高层建筑相隔12米,因此在沉降观测时,可以根据计算公式得到各个水准点的平均高程。该工程在观测时设有3个水准点,布设于地面沉降、建筑开挖和震动范围外,各水准点之间的平局距离为63.4米。
3.3沉降观测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该观测项目作为两座高层建筑,经观测得知,建筑随着施工的进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负载量,导致两座楼的桩基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沉降问题。A楼和B楼的沉降量分别为:1.95±0.03mm、2.57±0.02mm,彼此之间部分的沉降量为1.24±0.02mm。A、B楼所包含的各个观测点之间,最大沉降量互差为A楼2.11±0.0lmm,B楼3.15±0.03mm。经过对上述数据的整理和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A、B楼均保持着持续沉降的态势,在观测竣工后必须长期开展沉降观测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实践应用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实例进行分析,做好观测点的布设、设定水准控制观测网、沉降观测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等工作,以此确保工作人员准确了解可能出现的沉降现象。
参考文献:
[1]朱一平.浅析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11.
论文作者:耿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高层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技术论文; 水准论文; 观测点论文; 操作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