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宇[1]2004年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文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五年内我国将对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进行改革,这是一个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良好契机。本文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意义、作用。从制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探索有效和可操作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并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反思。
李芳芳[2]2008年在《上海市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效果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我们的体育课程体系体现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如何加速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步伐;如何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因校而异的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题。本文通过访谈和调查了解到,上海市部分中学开设了与体育与健身课程相关的校本课程,同时,调查也显示,目前上海市高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实际情况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虽然大多数的高级中学都在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但这些实践基本上是凭经验,没有明确理念或技术的支持。在体育与健身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参考模式和案例。有鉴于此,本研究立足于上海市格致中学,选取高一年级354人为实验班,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学;高二年级499人为对照班,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常规教学,并根据二年来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进行个案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开发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对格致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进行实验研究。一方面,从理论上明确阐释校本课程开发产生的背景和历史轨迹,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及其相关概念的解释,界定本研究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实践的基础上,以格致中学开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为研究对象,着重从理论和实践上对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论述:(1)格致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步骤:可行性评估—确定目标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评价与完善。(2)格致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显示:体育校本课程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学生体质增强,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成就感、课堂教学的快乐感以及人际交流的自由感。(3)格致中学教师和学生对体育校本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及体育校本课程的主体性评价实验表明,实验班在成绩、兴趣、情感等各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班。通过实际案例来体现格致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过程,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找出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期望从中找到可参考的教学模式或案例,以期为上海市的高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模式,推动高中体育课程的改革。
严晓丽[3]2018年在《基于音乐活动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还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进行统一,又由于不同地域的学生本身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现阶段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发符合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将音乐活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源于音乐治疗在学校心理辅导应用中得到的启发。作为一名小学心理老师,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音乐活动是小学生非常喜欢和容易接受的心理辅导方式之一。同时,音乐活动在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独立个性、合作协调、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结合笔者就职的P小学的办学特点,开发和设计了应用于小学叁到五年级学段的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取名为《乐动心灵氧吧》,在学校拓展课程中实施,根据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和总结。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概念等进行梳理和界定。第二部分为开发的现实性,从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背景分析、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叁方面进行分析。第叁部分为课程开发,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进行明确和解释。第四部分为实施及效果评价,进行课程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验证课程开发的实践效果。第五部分为反思,总结课程开发的创新之处,反思其不足。第六部分为结语,展望课程的后续进展,从而为校本课程的不断完善提供宝贵的参考。
王永胜[4]2015年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课程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形成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它是人类在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而逐渐形成的。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速发展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面对“环境与发展”这一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探索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呼吁加强对于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将2005至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观融入到学习的方方面面中,来鼓励人们行为的改变而实现一个更加持续和公正的社会”的整体目标,倡导通过教育培育可持续性的未来所需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课程并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复杂而不容易实现的任务。从我国教育的具体情况来看,虽然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但是政策上的不清晰,基础的薄弱以及资源和能力的不足,使得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举步为艰。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尤其是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中,克服由于过度拥挤的课程内容、相对不足的教学时间、师资队伍相差悬殊和高利害考试压力等多重矛盾的困扰,是值得课程研究者高度关注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进入新千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探讨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到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和开发中,指导学校总体教育工作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与目标。针对学校层面探讨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学校实施的状况,研究学校内部有关人员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分析如何有效地在学校课程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本研究以一所绿色学校为个案,深入了解这所学校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学校课程开发的整体状况和具体作法,以及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理念的变化和能力的提升。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的实地研究,较为全面地考察学校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融入学校课程之中。通过对校长等管理者的访谈,对相关学科教师的深入访谈,以及对学校课程方案的具体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具体分析,刻画出学校的整体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素。该所学校明确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愿景,将其体现在课程规划与开发方面的整体设计;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生物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开发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生态型校本课程;组织指导学生社团开展课题研究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总结本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层面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具体建议。研究结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在一所学校实施是可行的、有效的;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渠道;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社团活动课程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建议:持续不断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之中;不断更新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提高专业素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多层次、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韦乔[5]2016年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的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中小学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们也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存在种种的问题和困境,课程评价机制的缺乏和不完善严重制约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本研究从高中校园工作实际出发,探索校本课程的评价,旨在构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案,作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的衡量标准,以确保实现课程目标,从而促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本研究以广西河池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为基础,通过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构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并通过问卷调查在实践中检验评价方案的有效性。调查对象为河池市23名高中专业心理教师和高中德育专家,以及河池高级中学高一、高二年级512名学生。本研究构建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中,评价主体包括:课程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评价方法包括: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档案袋记录法;评价内容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63个二级指标,并划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标准等级。实践检验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自编问卷《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方案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可操作而有效的,值得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和缺憾,未来工作需要在评价指标的权重方面进一步探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拓展实践和试点范围。
何敬愚[6]2008年在《搏克进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高中年级校本课程内容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受到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在21世纪,国家教育部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叁级课程管理模式,这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基础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很多地区和学校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民族体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在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继承当地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蒙古语是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它是蒙族叁大运动(搏克、赛马、射箭)之首,蒙古族的孩子从叁、四岁起就拉着小伙伴,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一本正经的较量起来,因此搏克是蒙古族人民极为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本研究就搏克进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高中年级校本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1、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国外发达国家开展比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但有很大的开发潜力。2、搏克的功效,证明搏克项目是符合人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项目,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喜爱,而且是一个比较容易推广的体育项目。3、锡林郭勒盟蒙古族高中搏克项目开发有较好的教师资源、场地资源、学生资源。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和论证,希望能为搏克项目进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高中年级校本课程提供实践和理论的参考。
李艳[7]2006年在《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正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模式。它的核心理念在于将课程开发活动与具体的学校情景相结合,使之更切合教学实际,并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是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的重要补充。 然而,高中阶段历来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社会赋予学校课程改革的责任和压力极大。相比之下,社会对传统考试科目的关心远胜于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何况生物学科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副课”范畴,更处于开发的边缘地带。 近年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做了认真的探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对于高中生物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和现实性,广大的生物课程教师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做进一步探索。 本文以高中生物教学为基础,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工作实践体验,对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了初步的尝试。 本文首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开发意义进行了阐述与研究,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特征。对于现有研究基础,分国外、国内和上海市叁个层次综述了校本课程研究的进展情况,并着重分析了上海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作为本文的重点,笔者阐述了所在学校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在开发设计阶段,笔者从需求调查出发,进行了SWOT情景分析以及2004级46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切实了解了学校的教学现状,教师研究的需求,学生成长的需要以及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生物校本课程目标进行了分层设计,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生物爱好者,面向有学术追求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初步构建了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学体系。并进一步确立了开发的重点,即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即要体现高端,即生物科技含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又要彰显生命,要开发出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制订了学校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和具体方案,通过组建开发共同体的形式,创编了《聚焦生命科学》、《生命的理性》、《拓展型实验》等生物校本教材,教材编制以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为指向,在内容上力求凸现叁大特色;彰显“生命”本色,体现“生命”关怀、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注重科学探究。同时对2004级全体学生进行了教学实践和评价,最后,在该年级中随机抽取24名学生进行访谈。 通过实施后的访谈及学校成果的展示,不仅使笔者对生物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充满信心,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开发过程中不足,如教师参与的自主性、主动性不够,教师缺乏必要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缺少与兄弟学校及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实施课时紧张等四大问题。
王淑英[8]2012年在《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的教育是培养会认知、会做事、会生存、会共同生活的“完整的人”的全面教育,全面的教育需要整体的课程,整体的课程促进全面教育发展。课程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核心要素应适应教育的需要,体现全面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特征。学校体育课程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开设年限最长、也是占有重要地位并能产生巨大影响的课程之一,是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体育文化知识传承的载体,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变化,符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满足学校体育课程科学化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分析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借鉴系统论、课程论等相关理论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等进行论证;对建国后颁布的8部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7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5部高等学校体育指导纲要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进行分析;对体育课程研究的相关文献成果进行了综述;运用调查法对7个省(直辖市)的1370名体育教师和7971名大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得出结论:一本研究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进行梳理,明确了各主要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的核心,由纵向的学段目标、横向领域目标和内部结构的内容目标构成,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具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特征;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课程的基础,是由体育基础理论和体育技术技能构成的知识体系的总和;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的实现途径,是由课程实施主体、实施途径、实施环境和实施效果构成的课程实践行动;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课程的监督、反馈和保障,是由体育课程教材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和环境评价构成的完整的评价机制。二本研究论证了学校体育课程是具有鲜明学科特性的“技能性”的综合性课程;体育运动属于身体认知性知识,是体育文化的主体内容,提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传播体育文化——即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知识,体育课程必须精选并合理组织课程内容的观点;将体育课程评价定位在学校层面,并拟定了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指标。叁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主要构成要素的发展演变和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体育课程体系各要素的历史发展特征和当前的存在状况与问题。(一)通过对建国初始至2000年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发现,课程目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与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思想相吻合;但是课程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不明确;表征形式单一,以“普遍性目标”为主;体育课程目标的内部结构层次不清晰,难以区分认知性目标、体验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增强体质”是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现行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在层次性、递进性和表征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对于体育课程首要目标是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知识的认识仍显不足。(二)通过对建国初始至2000年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研究发现,课程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课程形式、性质和内容类别上呈现融合与增加的趋势。通过现状调查发现,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倾向、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需求具有一致性;体育课程内容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基本满足体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但是教学内容体系庞杂,且对传统体育项目、时尚体育项目重视不足。(叁)对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发现:(1)在课程实施主体方面,体育教师具有端正的职业态度,对体育课程改革表示赞成,能够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对体育课程在各学段的作用认识准确,能够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模式,并有准备的实施体育教学。但是体育教师继续学习机会不多,知识更新程度有所欠缺,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课程首要目标的贯彻力度不够;管理者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喜欢现行体育课程,具有积极地态度。(2)在实施途径方面,各级学校都能按照规定开设体育课程,体育课程课时数设置基本保证每周2学时;但是体育课程被占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安排形式有待改进和完善;常规的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训练开展较好,但是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较为单一。(3)在实施环境方面,关于课程实施的各项制度和体育教学应具备的文本文件比较完整;但在校园体育氛围、教师待遇等软件环境方面有所缺失,在体育经费投入、场地设施以及体育教材等硬件环境方面存在不足。(4)在实施效果方面,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师持喜欢和满意态度;学生通过体育课程能够学到一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知识,对学生运动参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具有一定影响。(四)通过对建国初始至2000年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研究发现,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经历了评价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评价对象由“体育教学”转向“体育课程”、评价取向由“目标取向”向“目标取向”与“主体取向”相结合发展的过程,呈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趋势。通过现状调查发现,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在体育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较为成熟、完善,对体育课程教材、课程环境的评价涉及不足;学业评价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参与评价的作用和地位重视不够;体育教师对课程评价的理论认知有待提高,以便正确认识课程评价与学生学业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的区别。四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对策(一)在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方面,将运动技术技能目标放在突出地位。(二)体育课程内容加大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时尚体育运动项目内容,以体现体育知识的多元性;明确课程内容的精教部分和介绍部分,并在课程内容组织上给予明确体现。(叁)通过发挥体育课程实施主体的积极作用;有效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拓宽和发展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改善体育课程实施环境等方式提高体育课程实施的效果。(四)通过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元评价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机制;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将课程评价落到实处;加强体育课程评价主体的专业素养,建立高水平的课程评价队伍等方式,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提高课程评价的作用和效果。
刘怡[9]2008年在《高中生命教育中深化学生生命观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对生命的认识是生命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当前有很多学生并未真正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其中高中学生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在教育体制内开展的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观的培养是生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偏向于生死教育取向和生理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所谓生命观,是指人对生命的看法和理解。本研究旨在高中生命教育中深化学生生命观的培养,从生命科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提高高中学生生命观的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对生死意义的理解及对青春期知识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本论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阐述了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调查了上海市高中生命教育发展的现状,并根据上海市格致中学的调查结果,分析格致中学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基础制定实践研究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并设计问卷,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进行评价,对反馈的结果进行反思,从而探讨在高中生命教育中深化学生生命观培养的方法和路线。调查研究从学生感兴趣的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和内容、青春期与异性交往中一些两性关系的问题的认识、对生殖健康方面知识的认知情况、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对生死学方面知识的认识、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对于生死学方面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很多学生对于死亡抱有恐惧感,且存在一种复活的想法。此外,高中生对自身的性别认同度不是很高,对于青春期两性关系的认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生存技能和应急应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现象,以上海市格致中学为基地展开了实践研究,在现有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开发与完善校本课程的教材与活动资源,着重添加死亡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存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问卷调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在生命态度价值观得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得分存在极其显着差异(P<0.01),反映了实践研究的有效性。
贾晓琳[10]2014年在《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基础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鲜明的旗帜,揭开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后,将选修课纳入课程改革内容中,并占据重要地位,这为选修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教育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选修课程的实施为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实行高中学分制搭建了平台。本研究选取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典型案例,通过对一所学校的跟踪调查,了解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现状,发现影响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揭示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特征,进而提出促进高中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期望对国家或地方在今后进一步修订新课程方案中,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使新课程方案能切实落到实处。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叁方面目的:一是通过个案学校和其他同类学校的调查,了解新课程改革后选修课程实施的近况;二是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的管理体制,期望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有效的指导;叁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的实施作出判断和建议,使新课程改革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本文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访谈和观察,更深入的了解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实施的状况。同时辅以量化研究,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课堂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找出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次,从个案高中选修课程的实施,概括并归纳选修课程实施的特征,发现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Ⅰ与选修Ⅱ,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的链接与延伸、拓展与补充。第叁,通过样本高中选修课实施的典型现状和特点,进行文本归纳分析,找出选修课实施的影响因素。最后,综合以上研究,得出总的研究结论,为我国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提出参考建议。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得到学校和学生认同选修课的实施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选修课的开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二、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改革存在差距在新课程改革的轨迹下,各学校按照国家、本省规定的课程模块开设相对应的选修Ⅰ课程仍未开齐开全,依旧选开与高考试题有关的科目,认为高考是重中之重,认为学生们参加选修课学习,必会占用他们学习高考内容的时间。叁、选修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考高考方案对新课程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考成绩的高低也是评价学生高中阶段学业成绩的重要途径,学校无论是开设选修Ⅰ还是选修Ⅱ,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围绕着高考进行。只要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不变,新课程改革就不会真正地落到实处。四、选修Ⅱ的开设受学校条件制约选修Ⅱ(即校本课程)的开设,在系统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拓展学校办学自主权、发挥学校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起到导向性、推动性的作用,但选修Ⅱ的开发和实施受到学校师资水平和办学设施的限制。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备,就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五、选课走班体制仍需完善选修课的实施并没有完全实行走班,这与选修课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点相偏离,阻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制约了培养学生特长和学生个性发展。新课改实施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期望本文能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建议或参考,以促使新的课程体系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 胡文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上海市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效果与实验研究[D]. 李芳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基于音乐活动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严晓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4].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课程发展研究[D]. 王永胜. 东北师范大学. 2015
[5].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的构建与实践[D]. 韦乔.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6]. 搏克进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高中年级校本课程内容的可行性研究[D]. 何敬愚.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7].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D]. 李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8].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 王淑英.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9]. 高中生命教育中深化学生生命观培养的研究[D]. 刘怡.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0]. 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 贾晓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校本课程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课程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课程目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