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然教学中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容量论文,快节奏论文,自然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十大特征之一。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快节奏诚然要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前提,而高效率则是现代课堂教学最为本质的特征。无论是“目标制定的准确合理”也好,还是“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或“方法优、手段新”也罢,它们是教学的因,高效率才是果。它是与信息量少、学生思维活动少,结构松散、过程拖沓,思维陈旧、方法落后、时间耗费多、师生精力耗费多等少、慢、差是无缘的。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课堂教学应对“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倍加重视,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初衷。下面就小学自然第二册14课《青蛙》的教学中如何应用这一方法作简单的介绍。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早在教学第5课《春蚕》的时候,学生在观察春天的动物活动情况中发现: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在地上慢慢地爬着,还发现水里有一群群小蝌蚪。由于青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动物,教师借此机会提出观察要求:观察青蛙的生活习性、身体外形和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还可捕捉少量蝌蚪进行饲养。教师的课前准备则是把教材的图1、2、4合三为一,制成一张精致的投影片,画上各种动物腿图片(包括青蛙前、后腿图片)。
二、知行结合的“大容量,高节奏”的教学过程。
有了前面的准备,一开始上课便抽学生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小蝌蚪——后腿——前腿——尾巴变短——长成青蛙。听录音《小蝌蚪找妈妈》,分析比较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录音里讲的有什么疏漏或更具体的地方。同时了解青蛙的生活环境:青蛙生活在水稻田、池塘、沟渠、河湖水边,每年春季气候转暖以后才能看见,夏季的雨天经常听见青蛙的叫声。这样就把“行”和“知”结合起来了。“行”是去做、去实践、去观察、去饲养等活动,这项任务学生在课前已完成,受到教师肯定,在课堂上由教师的导向作用把它升到理性认识——知。青蛙的生长过程和生活环境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共用了六分钟就顺利完成了。
接下来是观察青蛙外形、运动方式、食性及捕食方式,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等知识点的教学。这里谈谈在观察青蛙外形时,为了突破前后腿区别这个难点时的做法。我设计了“给青蛙找腿”的游戏,出示只有头和躯干的青蛙贴于小黑板,说:“一只可怜的青蛙受到意外的伤害失去了腿,谁愿意来救救它,给缺腿的青蛙安上腿。”然后出示各种动物腿图片,让学生选择并安装好。通过这一有趣的活动学生认识了青蛙腿的特征,思维得到了训练。
三、高效率的目标检测
由于本课时容量大、节奏快,那么效果怎么样呢?我在最后十分钟安排了检测本课时所学知识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分项检查,结果正确率达95%,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本课时的高效率表现在:(1)时间利用率高,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在90%以上,(2)教学容量大,思维活动量大。(3)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多。(4)单位时间内学生受益面广。本课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既没有仅仅着眼于几个“优生”而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也没有为了几个“差生”而使大多数学生“吃不饱”。
标签:青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