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集合与可持续收入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收入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面向“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目标的确定。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目标。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目标概括起来可以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战略目标中,涉及了20世纪末的“小康”和21世纪中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两个方面。依据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4月30日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所作的阐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800美元和4000美元左右,是中国“小康”水平的目标和“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这既是21世纪中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也是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集合的核心。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目标和21世纪中叶的科学确定。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在研究面向“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集合时,人口应是其最为重要的基础指标。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和许多的人口学者对我国人口总量的预测是基本一致的,认为中国人口将在2010年达到14亿人,2020年达到15亿人,2035年达到16亿人,在2035-2040年处于零增长阶段,2040年之后开始进入负增长阶段。因此,16亿人口也是中国政府在21世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最为重要的预定目标。
由于:“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实现的经济目标与中国人口总量预计达到峰值的时间都是2040年左右,因而本文将面向“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集合所实现的“21世纪中叶”的时间具体确定为2040年。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经济、人口、环境和生态资源总目标及其阶段性目标的确定。根据我国环保部门对21世纪中叶我国环境和生态资源的相关预测与规划,并结合前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总结和揭示出中国面向“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人口、环境和生态资源分阶段实现的目标集合,如表1所示。
表1 21世纪中国经济、人口、环境、生态目标集合
二、可持续收入(Sustainable Income)的定义和估算方法
(一)可持续收入的定义。可持续收入(Sustainable Income)的计算是建立在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基础之上。可持续收入计算的必要性在于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计算进行修正。
可持续收入的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的经济福利尺度的概念。自198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保护地球》(Caring for the earth),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Future)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整体福利更加集中于环境资源问题上,随之由世界银行在80年代初提出的“绿色核算(Greenaccounting)”,以及随后提出的“绿色GNP/可持续收入”概念迅速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步成为衡量发展进程、替代传统宏观核算指标的首选指标。
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综合指标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物,“可持续收入”或称之为“绿色GNP”被界定为: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这里,资本资产包括人工资本(厂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
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收入或绿色GNP可在传统GNP的基础上,通过以下的环境调整而得到:(1)当年环境退化货币价值的估计,即环境资本折旧。由于这种折旧通常可划分为两部分,一为传统GNP中已部分计入的环境损害,如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农作物产量下降等,另一则为完全计入传统GNP中的环境损害,如野生生物物种的消失以及自然景观的破坏等。因此,这一项目的调整主要指传统GNP中未计入的环境退化部分;(2)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预防支出),如为预防风沙侵害而投资建立防护林带等;(3)资源环境恢复费用支出(恢复支出),如净化湖泊与河流、土地复耕等;(4)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引起超额计算的部分。因此计算可持续收入(绿色GDP)的公式为:
可持续收入(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资源耗竭全部+生产过程环境污染全部+资源恢复过程资源耗竭全部+资源恢复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污染治理过程资源耗竭全部+污染治理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最终使用资源耗竭全部+最终使用环境污染全部)+(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环境保护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
以上可持续收入的定义看似复杂,其实,仔细分析后,可持续收入是在传统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因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可持续收入计算的关键所在。
(二)环境、资源成本及其分析。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的种类主要有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农药污染和噪声污染5种。其中,水体污染造成的损失主要有人体健康的损害、农作物的损失、畜牧业损失、渔业损失、工厂停工停产损失以及工业用水处理费用的增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人体健康的损害,二氧化硫、氮化物对农作物的损害、酸雨对森林的损害、酸雨对建筑材料及建筑物的腐蚀损害、城市家庭卫生清洁所增加的费用。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占用土地。其中风化和燃烧对大气环境以及雨水对水体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已包括在前两项中。农药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是有机氯化物对农作物的污染。噪声污染带来的损失主要是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伤害以及噪声引起的突发性心脏病死亡的损失。还有因各种环境污染引起的环境纠纷损失等。
另外,将环境质量恢复到某一环境标准水平所投入的污染治理费用以及环境建设费用也必须考虑在环境成本估算指标体系之内。
综上所述,可归纳出进行环境成本估算的22项主要指标。这些指标构成了一个区域环境成本估算的指标体系如表2。指标体系中每一具体指标称为成本指标。与成本指标相关的主要污染指标称为污染指标。
以上环境成本的计算需要有较详细的环保方面的历史数据方能进行。因此,在不能有效获得数据的条件下,联合国的有关机构在对一些国家进行环境估算时常常按照“环境投入应当是上年GDP0.5%-1.5%”的比例进行,但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快,而且在环境问题上历史欠帐太多,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也要大得多。根据我国一些权威环境专家和学者的测算结果,我国近年来平均每年的环境污染大约在2830亿左右,笔者根据这一结果结合1997-1999年的GDP进一步推算出近年来(1997-1999年)环境污染的占GDP的比例应为2.8%-3.8%左右,1997-1999年的人均环境污染占人均GDP的比重为2.5%-3.5%。
表2 环境成本估算指标体系
资源成本的计算相对会比较简单。每年的资源消耗量可以从统计年鉴里得到历史数据,然后再加上每年的资源价格,就可以计算出消耗的资源货币量,这里不再赘述。
三、中国可持续收入(1980-1997)的估算
本文以下将通过对可持续GDP的估算来对我国1980-1997年的经济发展进行评估。
(一)有关历史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计算结果如表3—表7所示。
表3 按当年价计算的1980年到1997年中国人均GDP值
表4 按1980年可比价计算的1980年到1997年中国人均GDP值
注:表3-4的资料来源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0-1997
表5 中国1980年到1997年人均能源消费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0-1997)、《世界统计年鉴》(1980-1997),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
(二)估算结果
根据可持续收入的计算公式,得到简化的可持续收入的计算公式:
人均可持续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环境损耗——人均资源消费
其中,人均环境损耗按照占人均GDP的2.5%(下限值)进行计算。
人均资源消费这一项,包括:能源消费(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土地、森林。
由于目前学术界对我国森林损失、土壤侵蚀等计算差异较大,而且关于这方面的历史数据尚不完整,因此,本文中以下计算的人均资源消费是人均能源消费(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暂不包括对土地和森林的消费。
基于以上数据的计算,可以得到中国1980年到1997年“可持续收入”的数据:
表8 按人民币计的1980-1997年人均可持续收入表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利用将人均可持续收入按照当年与美元比价进行换算,然后得到,按照美元计算的人均可持续收入和人均能源消费的变化曲线,如图1-2所示。
图1 人均可持续收入变化曲线
图2 人均能源消费量曲线
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评估
(一)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压力也愈来愈明显,主要表现在:(1)人口总量、人口老龄化、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2)资源消耗持续快速增长;(3)水、大气等环境污染负荷迅速增加,固体废弃物大量增加;(4)总体环境质量下降;(5)区域性的环境问题令人关注:酸雨赤潮现象已经出现,SO[,2]气体排放量增多。
(二)中国198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和同期的人均能源消耗量比较情况。
从图3看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能源消耗量处于快速增长状态,而同期的经济增长率却有比较大的波动。这说明这种靠资源的大量投入来取得的经济增长后劲不足。还有,图4说明了中国1980年——1997年的能源消耗结构。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能源消耗主要以煤为主,大约占总消耗的75%左右。从发达国家过去40年的经历来看,燃煤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由于中国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燃煤造成的环境问题更是严重。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是以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一大问题。
图3 人均能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率比较图
图4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三)20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不够,以及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中国的环境长期处于高污染、低治理状态,历史上环境欠帐太多。根据前述中环保应该投入的比重进行估算,得到表9。
表9 中国环保投资状况
注:打*号的数据来源于:张坤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续)》和《中国统计年鉴》(1998);其余为本文计算数据。
从图5可以看出,我国自1991年以来的环保投入量曾逐步上升状态,这说明我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不懈努力;同时,图5也显示出,环保的实际投入量远远低于同期应当的投入量。表9还说明了中国的环保投入占上年GDP的比例稳中稍降,这也同时说明了中国环保投入力度还远未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种不注重资源和环境生态保护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渐渐在中国大地上显现出恶果。比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水泛滥以及近年来黄河的出现较长时期的断流等等。
图5 中国环保投入状况图
五、结论
要实现面向“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目标集合,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我国面向“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目标集合,必须要把经济因素、人口因素、资源与环境因素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进行研究。
(二)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而要实现长期、持续的经济发展又有赖于按照我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
(三)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和体系。实行按比较优势“小步快跑”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完备的市场体系,要求产权界定明确和稳定,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同市场经济的建设直接联系起来。
(四)面向“三步走”的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核心是人口。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