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速江苏农垦农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农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农垦25个农(林)场是建国初期在海滩、江滩、湖滩上围垦而成的。现有209万亩土地,105万亩耕地,13万职工,27亿多元资产。
1978年前,由于旧体制对其生产力的束缚,农场长期处于“用钱靠国家、吃粮靠返销、 亏损靠补贴”的低产亏损状况, 垦区所属农场在1967—1977年的11年间,累计亏损近2亿元。1978年后, 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了财务包干制度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给农垦农场经济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垦区农场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下, 当年实现利润1267.9万元,一举结束了亏损历史。1994年,垦区农场农业总产值(不变价)为22.58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8.23倍和9倍,年均递增15.5%和29.2%,资产总额增长13.5倍, 职工平均年收入达4000元,比1978年的387元增长9倍多。此外,垦区农场还以高于全省农村四倍以上的劳动生产率,以及综合、系列、全程的社会化服务,向农村展示了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发展前景。农垦农场经济何以得到如此迅猛发展,究其经验主要是:
一、充分运用国家对农垦企业免交所得税等扶持政策,调动企业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增强农垦农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1978年以前,国家对农场一直实行盈利全交、亏损全补的统收统支办法,企业既无压力也无活力。从1979年起,国家开始对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制度,即由财政对农垦系统核定一个总的补亏指标,一年一定逐年递减,至“七五”与“八五”时期,对垦区农场实现的利润免交所得税,全部留给企业发展生产。这些做法,对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扭亏增盈起了重要作用。自实行财务包干办法以来,农垦农场除每年自我消化数千万元的教育、卫生等社会性、政策性支出以外,累计结余自有资金约12亿元,有效地增加了生产投入, 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到1994年,农垦农场已拥有净资产7.5亿元,其中80 %以上都是用包干结余自我滚动发展起来的。
二、以农业为基础,从种养加发展到农工商,逐步吸收农场的剩余劳动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农场只能种地务农,向城市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不许搞农产品的加工,更不能发展商业。这种传统的经营格局,使农垦农场陷入了贫穷的境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垦农场积极利用自己丰富的资源、劳动力和包干结余资金,兴办工商企业,发展综合经营。具体做法大致可分为三步:首先搞种养加一条龙,接着搞农工商或贸工农,最后搞第三产业。种养加一条龙从粮棉油加工开始,场场都办,现垦区农场有粮棉油加工厂80多个,已拥有年加工25万吨大米、10万吨面粉、12万吨油料、8万吨配合饲料、60万担轧花和10 万纱锭的生产能力,还有年加工6万吨肉禽的屠宰线及冷冻等配套设施, 各农场还面向市场兴办了制药、电子、化工、机械、轻工、建材以及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交通与饮食服务企业200多个, 非农产业在相当一部分农场已占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占全部职工三分之一以上的近6 万农业工人已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他们务工、经商和从事其它服务业,使务农劳动力人均承包面积达22亩,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了农场整体经济效益。1994年粮食总产达38.3万吨,比1978年增长1.56倍,年递增幅度达6%,棉花总产达2.7万吨,农业职工人均产粮12吨,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倍。其中:临海农场人均产粮达到38吨。 主要作物水稻、棉花、小麦的单产分别比全省超过34公斤、17.7公斤和82公斤。
目前,垦区农场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调整优化,在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同时,非农业比重已增加到72%,在大农业内部,养殖业已增加到30%,在种殖业内部,经济作物产值已占60%。绝大部分农垦农场已经形成了农业、工业、商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六大行业并存,农林牧副渔同时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基本运行格局。
三、坚持改革。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1978年以前,国有农场对职工实行固定等级工资制,这种脱离农业生产多变性、分散性及最终生产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分配制度,是使农场陷入贫困境地的又一个重要原因。1984年后,在农村经济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采取了承包制,普遍以户为单位承包国有土地,定额上交,自负盈亏,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并从农场的实际出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即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把职工家庭农场为主体形式的小农场的分散承包与农场统一的社会化服务这两个层次结合起来,同时把职工原等级工资存入“档案”,把职工收入与生产成果完全联系起来,从而彻底解决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实践证明,国有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多年稳定发展。
四、依靠科学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农业的科技进步是区别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最主要的特征。由于国有农场本身具有大农业的特征,所以自开垦以来,各农场一直致力于农业全过程的技术改造,使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更是把农业科技进步的重点放到了农业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上,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据不完全统计,全系统共推广运用了40多项农业新技术,不仅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而且形成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了垦区集约农业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同时,坚持培训与示范相结合,提高全员劳动者的素质,各农场在采取各种办法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反复宣传科学种田的好处,并采取典型示范的办法,调动职工群众运用新技术、新品种的积极性,从而使更多的人员投身到科技兴农的行列,使学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当然,江苏农垦农场同其他农业行业一样,由于承受着较大的自然风险,抗御自然灾害的任务较重,同时所处地理位置较偏,又大多集中在我省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苏北地区,市场经济信息反馈迟缓。故与其他行业相比,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情况欠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1994年农垦农场人均利税率和资本金利润率仅为13.71%和26.86%,虽比1984年分别提高了3.8%和3.5%,但却低于其工商系统的16.22%与47.49%的行业水平,同时目前仍有4个农场处于亏损状态,个别农场甚至已濒临破产境地,因此从整体来看,其经济效益情况欠佳,盈利水平仍然较低,还无法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大的比较效益。要解决这些矛盾,一方面要求企业加强管理,扎扎实实地做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求国家在“九五”期间能继续给予财税优惠政策,以支持这一特殊行业的继续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各种形式的积累调节机制,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业生产行业的特殊风险性,要求为之建立形式多样的积累调节机制,以增强农场的经济实力和调控能力。目前,垦区农场虽然已形成了一些内部的初级自我积累和调节能力,但由于还没有一套外部系列性、社会性的积累调节机制,故农场缺乏抵御较大自然灾害的能力,“靠天吃饭”现象依然较为严重,急需要建立一套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保险”制度,并运用这些积累、调节机制,增加投入,大搞以水利、林业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企业的抗灾能力。
三、社会性、政策性负担较重,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必须完善及改进各种劳保体系。
农垦农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比较偏僻,因此自建场初始,各场就相继设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文教、卫生、学校及公检法等机构,每年为此需支出数千万元,由于各场建场历史都较长,目前的离退休人员较多,1994年农垦各农场的离退休职工达4.1万人, 已占职工总人数的32%,全年共支付离退休费用6110万元,比1984年的176 万元增加了33倍,同时由于系统内工商企业较少,造成目前正在运行的系统内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其调剂余地小,还不能最终解决由此带给农场的经济负担问题。上述这些社会性、政策性负担已严重制约了农垦农场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须及时适当地分流文教、卫生、公检法等社会负担,即对农场所办的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以及文教、卫生、公检法等机构原则上在与当地政府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移交当地政府管理,对暂难移交当地政府管理的,由国家给予适当补助,不足部分列入农场营业外支出。而对农场所办的大中专及技校等职业教育经费,则按“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以用人单位负担为主,个人负担为辅,逐步社会化。二是进一步完善农场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把现有的系统内养老保险办法逐步合并加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以增强其调控力度,并在适当减轻农场负担的同时,确保农场内所有职工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彻底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标签:农业论文; 江苏农垦论文; 农垦改革论文; 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