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研究-以江南船拳为例论文

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研究-以江南船拳为例论文

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研究
——以江南船拳为例

叶 庭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江苏 苏州 215131)

摘 要: 文章从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实际学校传承过程中表现出的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的对立统一,空间的有限性与文化的复杂性,传承目的的敷衍化、内容碎片化与过程形式化等困境。最后提出:制度先行,加强合作;系统科学的营造保护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将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体育教学;组织成立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课题和论坛等措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船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是对过去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的真实反映。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和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了优秀的民族精神、物质文化,而这种文化是将56个民族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和桥梁。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自此我国建立起了从县级、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了1 372项。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6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加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的义务。2016年1月,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此次公布的名录有中共有10类94个项目入选,包括民间文学(共计8项)、传统音乐(共计1项)、传统舞蹈(共计3项)、传统戏剧(共计5项)、曲艺(共计7项)、传统美术(共计7项)、传统技艺(共计26项)、传统医药(共计1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7项)、民俗(共计12项)。江南船拳名列其中,弥补了苏州体育文化项目省级非遗的空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途径有师徒(家庭)传承、群体传承和学校传承,学校因其固有的文化传承功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理所应当地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式。

社区医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依靠网络系统的服务支持,当前,社区需要建立一套养老服务和老年医疗保健信息系统,便于进行实时的服务跟踪、信息更新和上下机构之间的及时沟通.各类设施之间应建立上下级转诊机制,使得老年病人的治疗过程连续而及时,也可以建立与上一级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双向互诊,构建三级医疗网络的发展体系.

1 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1 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是“活态”的

从自然环境来看,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与交流提供原材料,并影响其类型与风格。江南船拳就是在江南水乡特定的自然环境产生的,习拳者受到船体在水中的流动和船体面积限制的影响,若离开水域,船就难以形成传承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当时繁荣的社会背景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与社会事件紧密联系,受世代信仰与风俗的影响,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祭祀、宗教等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受现代化的发展,导致传统文化“阵地”的丢失。因而,适时地创新、融合才是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淀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地域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只是项目的本身,还应看到项目形成时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

1.2 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

传统文化能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就是独具一格的艺术品性。在表现形式上区别于其他文化,对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突显一定时期文化的繁荣,正是与众不同的特征才值得保护与传承。在太湖流域,每逢端午、中秋等节日,水乡独具的拳师齐登拳船,船体以各式标旗为饰,更有丝竹伴奏,舱前数名青年高歌,船头拳师献技。在训例“所献之技无与雷同”下,江南拳术发展有“岳家手”“小金枪”“梅花桩”“醉八仙”“八虎闯幽洲”“猴拳”“小红拳”等,器械上除了常见的刀、枪、剑、棍、戟、斧、鞭、叉等兵器外,还有“石锁”“酒瓮”“木锁”等。江南船拳的护体、御敌等功能,对沿海地区的渔民抵倭抗盗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同一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同一地域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但总体以苏州为原点形成了特有的江南船拳文化圈。船拳中心文化圈有苏州、无锡、湖州,而以吴中越溪、相城北桥和常熟沙家浜为支点,越溪船拳主要为“闭口船拳”,有丝竹伴奏,代表拳种有“五虎拳”“四方拳”等;北桥船拳为“开口船拳”,拳师边打拳边唱拳歌,舞刀弄戟之迹形成了“杨家将开口拳”“青龙偃月刀开口拳”“双刀开口拳”“双拐开口拳”等;沙家浜船拳既有闭口船拳,也有开口船拳,主要包括“杨家手”“但拐”“双桨”等;无锡一带的锡山船拳包括“大八仙”“王家短打”“板凳”等;湖州衍化的“抛钢叉”“石锁开四门”等。但无论延伸和发展多少种形式,都是以江南船拳文化和精神为重要基础,江南地区特有的水乡地理环境构成了江南水乡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江南船拳的研究需要将其放在船拳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才能全面地认识和深入地探讨。

2 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困境

2.1 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的对立统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是少有的。总体上,两大思想体系日臻完善,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变得逐渐明显,传统文化有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方面,如炼丹术促进了古代医学发展,发现了火药的存在;毕达哥拉斯受教于宗教,才专注于数学研究,才有了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严禁以宗教等进行危害个人、国家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在传统功法文化中,提防神论思想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积极推广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功法,如健身气功等。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的分离,保证了教育活动的开展。

2.2 空间的有限性与文化的复杂性

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有利于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的传承。众所周知,我国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文化背后蕴藏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内涵。校园内保护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的营造首先需要有专门的组织和机构,能够掌握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通过基本知识的宣传、讲座和竞赛活动,让在校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化的氛围,再通过活动的形式,引起广大师生对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随着认知程度的加深相应的文化传承目标就会实现。

决策树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不断通过样本集优化改进的过程,图2 是根据表1 烧伤病理属性-救治方案信息表构建的住院烧伤患者医疗救治流程优化决策树。本文以 20例住院烧伤患者检测结果为基本资料进行分析,样本量偏少,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和住院烧伤患者医疗信息的丰富,决策树的构建会更加优化。总之,利用 C4.5 算法可构造出住院烧伤患者医疗救治流程优化决策树并通过决策树获取控制规则,从而发现医疗救治过程病理属性的变化与救治效率之间的关联,进而利用这些规则实现住院烧伤患者医疗救治过程的优化与控制。

2.3 传承目的的敷衍化、内容碎片化与过程形式化

以《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基础,主管部门将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并纳入学校评价与考核中,通过吸收社会多方面的力量,综合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将传统文化的学校传承具体化,使文化传承更具有操作性。例如,苏州市2014年颁布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据可依,并在每年6月第2个周六的文化遗产保护日上,通过政府行为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遗产认识,以吸引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

3 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路径

3.1 制度先行,加强合作

首先,各级政府在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上寄予了一定的希望,通过制定保护与传承的规章制度,期待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事实上,教师乃至学校对于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学习抱着额外工作的态度,对于政府要求的工作内容只能是草草了事,缺乏对工作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不难发现在升学压力下,以应付的态度传承传统文化只能是适得其反。其次,从数千年前传承至今的民族文化,其表现形式和外在形态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对于“片段”式的文化,让期许的传承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碎片化”的内容看似很丰富,但系统性不足。在传承过程中,有传统文化校本化的方式,从理论上是符合学校传承的实际,但还用考虑到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环境和条件,难以满足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不能完成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质性工作。

3.2 系统科学的营造保护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

学校教育将知识传授最大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传统文化的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在较高学段,升学考试的压力使学校教育时间分配上呈现出精细化的状态,对学生每一时间段所从事的学习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传统文化的被传承时间难以得到保证。而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校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只是浅层次地认识,难以做到深入地挖掘和发展。尽管有传统文化校本化、传统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但效果欠佳。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是数千年历史的积淀,文化本身的多元性让学校和学生只能通过狭隘的视角进行认识,多种方式传承下的传统文化不能发挥其学校传承应有的效果。

3.3 将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体育教学

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就接触到田径、球类、舞蹈类的体育运动项目,经过多年的学校体育教学,学生已经对这些运动项目失去了练习的积极主动性。将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体育教学中,或者只是一节课中的部分时间,引起学生的参与身体练习的兴趣,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拳术、器械等学习,还可以作为个人才艺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高学段的学校可以将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选项课开展,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转化成学分,使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推广。

3.4 组织成立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课题和论坛

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数千年前至今,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对前人做出的贡献进行总结、升华、提炼,将更加有利于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通过成立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到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和发展的工作当中。通过举办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让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者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新绽放光辉,造福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市、县民政部门分别成立督查组,及时跟进衔接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各地按照《方案》要求,全面做好衔接工作,落实乡镇人民政府是审核城乡低保救助申请的主体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对低保工作不研究、不安排、不督查,存在应保对象救助不及时、不准确,“漏保”“错保”“人情保”现象,导致群众意见大,工作中执行政策走样,违规问题突出、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甚至引发重大舆情的,严肃追责问责。

参考文献:

[1]罗时铭,秦琦峰. 江南船拳的形成与历史演变:兼论“船拳”的苏州发源问题[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3):167-173,192.

[2]杜卫提,孙珂.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探究:以农村学校体育为视角[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2):111-115,120.

[3]张玉强,陈有忠. 我国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述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5):86-90.

[4]徐旭,张天成. 试论岭南醒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5):50-53.

中图分类号: 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151X(2019)11-115-03

投稿日期: 20 19-05-14

基金项目: 苏州市相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编号:170211)。

作者简介: 叶庭(1989—),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标签:;  ;  ;  ;  

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研究-以江南船拳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