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渴望自然地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道“素质教育”是怎么回事吗?
知道哈佛女孩刘亦婷、被美国四所大学录取的陈欣弈吗?
在这个全国人民都在热心大搞“素质教育”的年代,如果你对这几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小名人”还不了解,那么无论你是家长还是学生,你都没得混了。他们是素质教育的代言人,是这个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的宠儿。他们一夜之间的成名、成才充分表现出了家长、老师乃至社会对青少年提高素质的渴望,仿佛是大家都向他们靠拢,素质教育就成功了。
再看看报纸杂志,版面上充斥着介绍奇才少年作家韩寒、电脑高手满舟的文章,接踵而来的还有《我家笨笨上剑桥》、《轻轻松松上哈佛》、《十六岁到美国》、《东大男孩》、《剑桥女孩》等一大批的“小名人传记”纷纷出炉,他们的成功把不少同龄人逼得简直想自杀:自己不比别人少根筋,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自己却做不了,为什么别人有“高素质”自己却没有?于是乎大家便开始纷纷挖掘自身的“超长因素”,力争出名,因此“小作家”、“名校高才生”们又纷纷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然而,透过这些纷纷扰扰的现象,这些事件的亲历者和记录者——我们正在成长的80’后一代,被称为“e一代”的新新人类们,对此是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他们又从这些同龄人中的“优秀人物”身上看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对自己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为此,我们采访了上百位初、高中生,作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却大大和人们所想像的不同。他们的所思所想、生活状态又是什么样子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真实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
A 学习两个字好辛苦
平日在街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或几个背着硕大的书包骑着自行车呼啸而过的中学生,他们沉甸甸的书包里装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女孩们的书包里大多数装着课本、文具、课辅资料、模拟考试卷、工具书、学习类报刊、零食和娱乐杂志;男生们的书包里则有所不同:课本、各版本的考试“秘笈”、“宝典”、体育和综合类的杂志,还有侦探及武侠小说。相比之下,男生们的书包内容要比女生丰富一些,他们的兴趣、课余爱好也比女生要多一些。但是,不容乐观的是,由于过重的学生压力,使他们中的不少人产生了心情郁闷、失眠体弱、神经衰弱等病症,甚至有不少人产生了厌学情绪。
当问及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去学习这个问题时,不少学生的回答是:从小就这样,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大部分学生的回答还比较理智:以后的社会竞争太激烈了,想以后过得好一点还是要去学。的确,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科技与知识的竞争,没有丰富的知识就很难进入社会的主流,于是我们会经常听到家长这么对孩子说:“所有的事情都不让你干,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现在要什么都不会给你买,学习成绩好了你什么都会有!”但是,不知道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有没有想过,有了好的成绩,就能代表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吗?即使掌握了书本知识,不与社会相接触,能算得上高素质吗?
由于媒体的广泛关注,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压力重是重了点,但是他们还是得坚持下去。国内关于“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仿佛每位家长、老师者都是“素质教育”的坚决拥护者。可是,“素质教育”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大家又稀里糊涂,不知道怎么说好了。报纸上“素质教育”天天讲,书店里各种各样的“素质教育丛书”摆满了柜台,学校里的老师们也经常学习如何贯彻、推行“素质教育”,但我们的中学生依然要每天背上沉重的书包去上学,还要面对做不完的功课,老师和家长评判“好学生”的标准还是要看他的成绩如何。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不得不面对这样无奈的现实:一方面迫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去埋头苦学,并且违心地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比如前些时间的“钢琴热”),另一方面却要压抑自己的个性,放弃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被别人培养千篇一律的“人才”。他们接受的教育不是“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你应该向某某那样成为那样的人”。固然,中国多几个韩寒、刘亦婷、陈欣弈是好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会成为他们,更何况韩寒等“优秀人物”自身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他们现在成长得一帆风顺,是因为成功掩盖了他们身上隐藏的缺陷,但是谁敢保证他们以后的路都会顺顺利利、一直保持着成功的姿态呢?值得我们欣慰的是,现在的许多中学生有着自己清醒而理智的思维,并不希望成为他们的翻版。
B 请给我多一点点时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中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一直没有减少,有人作过统计,每天差不多要10~15个小时,而在西方国家,青少年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则有5~7个小时。无怪乎有人说我国最苦最累的人有农民负担最重,学生压力最重。我们的中学生每天在学校里要上十几节课,回到家里还要做一大堆的作业,用于学习的时间已经占据了他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剩下来的周六周日还要去参加各种辅导班,哪里还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古往今来的成功者无不是从小就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奋斗目标,他们大多性格乐观而坚强,热爱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不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放弃,在艰苦的跋涉中一步步走向成功。时代呼唤成功人士的出现,人们也渴望在这个每天都出现奇迹的社会里获得成功,哪一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就一番事业得到社会的认可呢?但可悲的是我们家长、老师们通常只看到了成功者辉煌的一面,却忽视了成功者在成才过程中先后天因素、偶然和必然的条件。
我们现在的许多家长和老师所犯的通病是“狂想症”,他们年轻时候也做过许多瑰丽的梦,梦想着自己成名或成家,意气风发地成为“天之骄子”,但是因为历史或者自身的原因,他们的梦想破灭了,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成了定局,因此便把年轻时的梦与理想全部寄托在了下—代的身上。在学校里,老师给学生每天会出难度高、数量大的各类习题,尽管有时候他们也承认“习题的程度是偏难了一点”,好多是超出他们所学范围的,甚至有的难题连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除了繁重的学习之外,许多80’后的少年们还要挤出可怜的课余时间去学书法、舞蹈、绘画、钢琴等等被誉为“陶冶情操、增加技能”的项目。有时候尽管他们并不喜欢去学什么书法、舞蹈,从早到晚,迫于家长的压力而不得不从之。“别人会的东西你也要会,不然你以后怎么和别人竞争啊!”在孩子表现出厌学情绪时家长常如是说。学习文艺项目本是为了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到了我们80’后这一代人时,变成了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学的苦差。我们的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太严重,他们自身有许多“遗憾”,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身上再有“遗憾”,他们会把许多幻想在孩子身上付诸实践。我国出了个在世界大赛上获奖的小钢琴家,于是不少家长就逼着孩子去学钢琴,不管孩子有没有天分和兴趣;刘亦婷、陈欣弈走向大洋彼岸的高等学府之后,又有不少家长买来“素质教育丛书”照搬套用,给孩子定下所谓的“成才方案”;自韩寒的《三重门》一炮打响之后,一大批的小作家纷纷亮相。更有甚者,12岁的小女孩蒋方舟在出版的《正在发育》一书中叫嚣着将来要找—个“富贵如比哥,潇洒如马哥,浪漫如李哥,健壮如伟哥”的男朋友……通过这些令人可笑可叹可气的事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家长对孩子“拔苗助长”式的强求和对孩子天性无知的扼杀!
在接受采访的中学生中,有58%的人明确表示对媒体宣传的“小名人”们表示认可,但由于环境及自身条件的原因,自己不可能成为“某某第二”,不过自己仍会为自己的目标而继续努力。有24.5%的人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偶像,立志成为他们一样带有传奇色彩的人。另外有17.5%的人则表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或许许多家长和老师看到这组数据后会很吃惊,自己眼中的“乖孩子”竟然和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其实,坐下来和孩子好好地谈一谈,交流—下思想,给孩子们多一点点时间让他们去接触社会、认识人生,自然而健康地成长,不是更好吗?如果我们的家长们者做到了这—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悲剧就会减少很多。
C 其实我要的并不多
“课余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这是我们问卷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回答很耐人寻味。
“上网、听音乐、看电视、看小说。”有这类想法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2%,反映了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中学生们渴望得到身心的缓解和放松,比起成人和大学生,他们实在是太辛苦了。
“和朋友聊天、给笔友写信、煲电话粥。”有21%的人是这么写的,渴望得到理解和沟通,渴望得到支持和关爱,和父母之间有隔阂,是很多中学生心中永远的痛。在家里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他们常常会把希望寄托在朋友身上。
“逛街,旅游、出去走走。”这些是希望了解社会、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们占调查人数的19%。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那么尽早地接触、了解社会的人,应该会在将来比较顺利地被社会接纳。
“看名人传记、看专业性很强的书、锻炼身体。”12%的学生是这些答案。他们使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希望,只有从平时做起,利用好时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可能走向成功。他们还很重视身体健康,注意保持好身体,善于学习,他们是聪明乐观的人。
“飚车、蹦迪、泡吧、谈恋爱。”有这些想法的人在家长和老师眼里无疑是“坏孩子”了,在我们的调查中,他们占了16%的比例。或许他们是想通过这些刺激、剧烈的活动表达自己的另类、叛逆、不安于现状的思想。
要想让孩子成长得顺利,长大成为有用之才,不了解他们的心理是不行的。而我们许多的家长自以为把孩子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他们再不能成龙成凤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而家长们恰恰缺少的是和孩子的沟通和对话,往往是他们自以为最熟悉的孩于而事实上他们一点也不理解。80’的青少年们现在已经学会了独立思考,有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他们的要求并不多,他们只想多一点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能够让他们自由、而不孤单地成长。他们渴望着理解、沟通,渴望得到支持和帮助,然而现实把他们压抑得太多太多,他们渴望排解心中的苦闷、发泄一下自己失望、沮丧、悲伤的情绪,但是,我们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的家长和老师们知道吗?
现在是在大批量地复制“通用人才”,家长们往往只注意到了别人的优秀,于是便强求孩子也达到自己给其制定的标准,而根本不注重发现孩子的天性,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只要家长认为是对孩子的将来大有好处的,便一定要求他们去为之努力。于是乎在考大学时,国际贸易专业火的时候大家便一窝蜂地去考国际贸易专业,新闻网络专业热门的时候大家又一窝蜂地去报这个专业。家长们总有充足的理由让孩子去听从自己的安排——“学这个专业毕业后年薪丰厚!”“考这所大学以后不发愁工作!”
而另一方面,不合理不科学的教育,也在当代中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后果。青少年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过重的压力和负担使罹患精神病的人越来越多。中学生杀母案、初中女生跳楼事件等等一系列流血事件还不能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吗?现代医学早已把健康的标准分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部分,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又有几个家长和老师注意到了?及时地帮助他们矫正了?!
D 还他们一片蓝蓝的天
有人说过,人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是年少的时光。而我们80’后的一代到长大成人后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恐怕印象最深的会是那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和一片深深的孤独。如何使我们的青少年从“被迫着学习”转化为“快乐地学习”、从习惯于别人的安排转化为自己支配自己、从自卑自闭的人转化为身心健康、意志坚强的人,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给了家长和老师们几点忠告和建议,或许会对大家有些帮助。
“现在有的家长过于迷信‘高才生’的家长们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很不可取的。刘亦婷们的成功,有着其自身的因素,她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不可能适应所有的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如果都按照一个模式去培养,那么就是在阻碍孩子的自然成长,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犯罪!”
——冯银花 编辑
“媒体对韩寒、刘亦婷们的关注和报道已经变成了追求卖点的恶意炒作,变成了纯粹的商业行为。本来民众的盲从心理就很严重,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更是误导了他们对别人的模仿。所造成的后果是许多人把《哈佛女孩》买回去后发现书中所写的和自己孩子相差太远,根本用不上。更严重的是许多人套用在孩子身上却适得其反。我认为在某些方面对这些问题上媒体要负主要责任。”
——柳小宏 青年评论家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素质教育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家长们也大可不必因为自己孩子的不如意而忧心忡忡。操之过急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想让孩子优秀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会使孩子产生抵抗、反叛情绪,这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去努力发现他们的优势所在,适合向哪个方向发展就朝哪个方向去做。”
——艾惠惠 记者
“在美国,80%的家长看自己的孩子是满意的,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有80%的家长看自己的孩子不满意,或许这就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距所在。对孩子实施‘赞赏教育’很有必要,要不时地给他们鼓励和赞扬,帮助他们战胜自我,多给他们一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会对他们的成长大有好处。”
——魏自威 教授
还给80’后的年轻人一片蓝天吧,给他们一点寻找的时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吧,让暴风雨拍打一下他们稚嫩的肩。不要让书本占据了他们过多的时间,让他们学会观察社会,感知美和幸幅以及感悟人生的意义。他们在成长,请静下来听听他们的烦恼,或许只是因为几句语重心长的话,他们就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