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道路桥梁施工中对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的更加普遍,其中,施工企业不仅要始终遵循施工的程序操作,同样也应当接受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施工监督与考核,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鉴于此,本文对道路桥梁施工中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道路桥梁;应用
一、高性能混凝土概述
高性能混凝土属于全新高技术混凝土,是普通混凝土性能提升的一种方式。其中,在配置方面,高性能混凝土主要选择使用的是低水胶比与高质量的原材料,同时,需要在其中添加充足的矿物细掺料以及高效外加剂。
在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进行研究与分析以后可以发现,将该技术应用在道路建设中具有明显的优点,尤其是抗压性与抗热性等特点,备受建筑行业关注。将高性能混凝土应用在道路桥梁施工作业中,其抗压性与强度可以为工程项目提供安全保障,同样使得高性能混凝土流动性与浇注性得以增强,便于施工开展并全面优化工艺流程。
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在应用中的问题
当前,高性能混凝土在耐久性的设计上过于片面,尤其是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方面更加稀少。 在我国,道路建设的发展已经愈发迅猛,可是当前对混凝土耐久性的探究并不完善。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对选择材料乃至配合比具有十分严谨的标准,填加剂的渗透、掺合料、生成方法以及施工工艺等均对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大的作用。这些技术的规范性较大范围对高性能混凝土的道路工程推广应用具有影响。高性能混凝土损坏时具有脆性,且脆性会由于强度的提升而加大,脆性的提高令水泥混凝土的抗震性能降低,对于道路以及桥梁混凝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需要融合当前我国道路桥梁施工中使用的传统混凝土状况来提升混凝土强度。
三、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1、高性能混凝土在道路桥梁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配合比设计
第一,正确选择高性能混凝土的常用性能指标。在对高性能混凝土常用指标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关注施工工程性能标准,并将其作为参考依据,展开配合比的调整与试配工作。
第二,砂石混合空隙率的计算。对砂石混合空隙率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在砂率位于38-40%的情况下,就可以混合砂石比不同的砂石,同时将其放置于容重筒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其体积应合理地控制在15-20升之间。随后,使用直径是15毫米的圆头捣棒,开展插捣操作,随后将表面有效刮平,并予以称量,将其转换为松椎密度。而在计算以后能够获取更具经济效果的混合空隙率,一般在16%左右浮动。
第三,凝胶材料浆量的计算。胶凝材料浆量的计算就是将砂石混合空隙总体积和富余量相加。其中,混凝土工作性能与外加剂性能会对胶凝材料将的富余量产生直接的影响[4]。可以根据坍落度8-10%的比例展开试拌操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要点
制备环节:在制备高性能混凝土时,混凝土配合比的制定需要结合具体的需求来进行,并且混凝土混合的成份也会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从理论上来讲,如果使用的水泥有着较高的强度,那么生成的混凝土也有着较高的强度,但是要想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并不能对水泥的用量进行单纯的增加,需要将水泥和水的配比作为重中之重。要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水泥强度和水的配合比综合考虑,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会直接受到配合比差异的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会直接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结合具体的施工要求,将需要的各种原材料给确定下来之后,需要合理划分配合比的等级,以此来促使工程的具体要求得到满足。
浇筑环节: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混凝土的浇筑,在配合比设计方面,需要结合高性能混凝土搅拌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来进行试验,这样各项设计技术指标以及土建施工要求才可以得到满足。另外,在浇筑混凝土之前,相关的监理工程师需要严格控制模板的尺寸、强度以及刚度,并且仔细检查钢筋和其他预埋件的位置和数量;要综合考虑配筋的结构和数量,来科学确定浇筑厚度。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保证那些杂物或者油渍等不会污染到模板和钢筋,在清洗的过程中,需要避免有积水存在于木质木板上。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将一定的排水措施和防水措施等应用过来,如果混凝土的浇筑工序是在雨雪天进行,那么就不能够露天进行。
保温和保湿工作:通过研究发现,虽然高性能混凝在结构性能方面比较的优良,但是只有较小的水灰比,那么保温保湿工作就需要在浇筑完工之后立即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裂缝的出现。
3、技术指标控制
3.1凝结时间指标
在道路桥梁工程项目施工作业的过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都必须要具备大面积作业面,所以施工难度有所增加。然而,要想确保高性能混凝土的有效成型,则应当确保合理地控制凝结时间。其中,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环境,特别是自然因素,必须要保证达到施工标准要求才能够确保混凝土冷凝时间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冬季期间高性能混凝土初凝的时间应当控制在10-12小时,同时将终凝的时间延长为12-14小时。而在夏季期间,需要延长初凝的时间,控制在12-14小时,终凝的时间则需要控制在15-18小时,以保证混凝土体积的稳定与密实[2]。而要想规避温度应力大的问题,应当合理控制水化热的峰值。
3.2坍落度指标
检测高性能混凝土和易性的时候,应当对坍落度进行利用。其中,具体包含的内容有流动性、保水性与粘聚性。而坍落度也是对高性能混凝土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真实地反映混凝土和易性。由此可见,必须要高度重视坍落度设计。通常情况下,高性能混凝土所表现的都是高流态,所以,在设置坍落度数值的时候应当略微大一些,最好控制在20-24厘米。另外,需要对混凝土出机到浇灌时间之内的塌落度损失进行相关性的控制,最好不要高于2厘米。与此同时,在出机两小时以后,使其扩展度达到。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确保高性能混凝土的保水性、密实性以及粘聚符合具体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路桥梁建设在城市化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由于工程项目施工面积相对较大,因而必须要保证混凝土材质的高抗压性能。在这种情况下,将高性能混凝土应用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抗压性与抗潮湿性的优势。而在贯彻落实建设材料节能高效化政策的过程中,高性能混凝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雅莲. 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在闽南地区的综合应用[D].华侨大学,2014.
[2]付亮.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271.
[3]查志军.解析高性能混凝土在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J].门窗,2014(03):116-117.
[4]邵宝峰.道路桥梁施工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03):157+159.
论文作者:黄明忠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9
标签:混凝土论文; 高性能混凝土论文; 道路论文; 桥梁论文; 强度论文; 性能论文; 砂石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