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推进,环境问题也逐步严峻,科学合理地规划市政工程,加强对海绵城市的设计和构建,成为市政建设的新课题。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海绵城市相关效益的发挥,需要加强对市政道路的优化设计。笔者旨在海绵城市构建的理念下,分析探讨市政道路的优化设计方式。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4-0033-02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LID),即如同海绵一样,在降雨的时候,通过“吸、蓄、渗、净”吸收雨水,在干旱时释放补充地下水,弹性调节水循环的一种城市建设系统。根据住建部2014年10月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带动了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城市开发建设中广泛应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而道路硬化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下面笔者将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1.海绵城市市政规划的难点
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很多地区急功近利,填湖造地,破坏了原生水系,“绿色海绵体”减少;大量使用硬化不透水路面,导致大流域径流系数增大,汇水时间缩短,为雨季到来形成“看海模式”埋下隐患。加上海绵城建作为一个新理念,并且需要一定程度的改造原有市政设施,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和风险尚难预见和安全评估。
2.海绵城市市政规划的重点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在集蓄利用的过程中切忌忽视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的实际承载能力,导致市政给排水管网或者其他工程长期超负荷运转而缩短使用寿命,在放水的过程中要结合区域性范围内水土资源的相关保护工作来进行,切忌忽视其内控能力而影响到市政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布局。总的来说,应统筹协调水循环的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3.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优化设计方式
以往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只考虑汛期道路路面的快速排水,将雨水通过横坡排至道路边,再由侧右偏沟将雨水汇流至雨水井内,通过雨水管将雨水排除道路区域,并未考虑对雨水进行有效的节流、渗透、存蓄。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提高市民的满意度,还能为城市发展代理综合生态效益。市政道路设计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对道路、排水、绿化工程做全方位考虑。
3.1 边坡支护方式
边坡支护方式多用于城市周边区域的市政道路设计,借助这种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还要加强对当地遭受雨水潜在威胁的全面考量,边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转化为临时防洪堤。边坡支护有护面墙和植草防护两种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护面墙看似与海绵城市的基本规划关联性并不大,但是随着市政工程施工工艺的不断革新,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引用了渗水层设计方案后,护面墙的直接控水能力虽弱于植草防护,但是其突出的稳定性和导流性,对于一些海拔落差相对较大的城市来说还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植草防护的形式是目前海绵城市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方面能够实现对于城市水土资源的高效控制,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市政美观效果的提升。不过植草防护在运用过程中往往因为瞬间雨量过大,或者是防护面长期处于雨水冲刷的状态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垮塌风险。设计人员鉴于此,在实际设计操作过程在临近路基位置规划不高于35cm的挡土墙,这样将植草防护和挡土墙进行了有机融合,从而高效的解决了对于路基垮塌而导致道路建设问题,带动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
3.2 海绵城市道路绿化带的设计
以往绿化带仅接纳自身范围的雨水径流,无储水和净化能力,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后,绿化带设施可储存路面雨水径,并增强其入渗、净化功能。
(1)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主要是指设置绿地比周边道路或地面低5cm~25cm左右,雨水溢流口设在绿地中,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高程且低于硬化地面高程。绿化带下方还要设置碎石盲沟,在盲沟地面设置碎石层。通过土壤、植物等截留和净化功能处理部分雨水,其余径流通过雨水口溢出排出雨水管网。下沉式绿地用于城市道路,不仅可以削减径流量,还可以补充地下水。
(2)植草沟。其包括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等生态雨水实施。通过采取与堆土、亭台等结合的方式形成微地形景观,起到减少径流量、净化雨水、美化环境的效果。
(3)生态树池。因条件受限行车道只能种植行道树,可设置生态树池,并在树池之间采用透水铺装,在填入种植土之前,需要在生态池下部铺设砾石和虑土层,在砾石下部设置渗水管,填入种植土之后,在上面撒陶粒,这样可以充分汇集路面径流雨水,通过雨水下渗来补给地下水,改善土壤条件,净化雨水。
3.3 海绵城市路面材料的优化设计方式
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技术人员在路面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渗水功能较强的基材,如透水砖和透水沥青混泥土,在满足道路使用功能的同时,使其能够有效地处理瞬间来水,抗滑及降噪等要求,达到市政道路的施工的预期目标。具体实施过程中,选用透水沥青路面作为车行道路面,以全透水式沥青路面和半透水式沥青路面为主,全透水沥青路面面层下面不设置防水层,沥青下面层和基层都设置透水层,这样可有效的将地表降水渗入到路下土基中。人行道铺砌透水砖,采用碎石层作为垫层。在靠近行车道的一端,在人行道范围内设置30cm左右的碎石沟,深度结合路基工作区深度确定,将人行道范围雨水和路基底面碎石渗水层相连接。这样透水人行道属于多孔结构,降水能够快速的渗透到地表,实现对地下水源的补充,而且对调节城市温度和湿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这种多孔结构的表面较为粗糙,具有较高的透水性,路面不易积水,保证行人安全。
4.结语
在市政道路的优化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是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践,在确保城市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加强对道路雨水径流的截留和利用,能够有效利用与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随着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再配合技术革新措施,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势必走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叶天池.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探讨[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6.(12):109-109.
[2]王鹏飞,肖治微.关于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建材,2017(1):118-119.
[3]黄鹏.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J].低碳世界》2017(9):140-141.
论文作者:严理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
标签: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透水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径流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