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发挥市场作用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作用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0)04-0014-04

一、借助市场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存在波动起伏,目前,受退潮效应的影响,我国的许多经济问题浮出水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说供给和需求在结构上不对称,突出表现为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许多人认为,其弊端在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极力主张政府出面关闭一些厂家或限制一些行业的产量。笔者认为,我们讲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可经济上一有风吹草动,仍习惯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拯救,对市场经济的改革,有叶公好龙的嫌疑,即理论上喜欢,实践中惧怕。重复建设的弊端,恰好源于非市场行为。如果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市场的作用,就能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如果能启动农村市场,则许多产品将不再过剩。但若采用非市场行为矫正产业结构不合理,则可能引发更多的问题。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中,一种产品是否生产、生产多少,实质上由供求双方决定,而价格起很大的作用,如图1所示:

当价格为P时,需求为Q[,1],供给为Q[,4],这时存在Q[,1]Q[,4]生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生产均衡,从理论上讲,至少有四种选择:(1)维持其它条件不变,将供给压缩至S[,1];(2)维持其它条件不变,将需求扩大至D[,1];(3)维持其它条件不变,将价格降至P[,2];(4)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即扩大需求的调整供给,降低价格,在M点实现均衡。在现实中,如果采取压缩供给的方法,如用行政手段关闭一些企业或对一些行业限制产量,则可以维持价格不变,但需求将停留在较低的数量上(Q[,1])。若考虑到我国人民整体生活质量水平不高,一些认为过剩的产品,实质上是由于价高(如农村用电),使许多人消费不足而致。对这些产品维持高价,则不利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如果产品在P时需求有弹性,则维持高价不仅不利于消费者,也不利于生产者。另一方面,若能将需求由D扩大至D[,1],则也可维持价格不变而实现供求均衡。由于需求主要受价格和收入影响,要使价格不变,则收入应有较快的提高,才可能大幅度扩张需求。在经济低迷的形势下,此举是不太可能的。在前几年的经济扩张中,由于产品价格高,许多耗能大、效益低的企业进入市场,导致低质量的供给急剧增加。如果继续维持高价的话,即使现在用行政手段关闭这些企业,但因价高有利可图,在新的经济增长中,它们还会冒出来。这也是重复建设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如果单纯采取降价的方式竞争,即将价格降至P[,2],则淘汰的企业急剧增多,无论对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对经济增长需要,带来的震动可能难以承受。因此,解决供给过剩的较可行方法是:一方面允许降价,将最差的那部分企业淘汰出局;另一方面通过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者收入等方式,来扩大需求,使供给和需求在图中价格为P[,1]时实现均衡,这时,仍可支撑经济总量在较大规模的层次上运行。当前,物价下降,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怎样将物价提升上来,其实物价下降并非都是坏事。潮退了,毕竟让我们看到海滩上的垃圾(以前经济繁荣时所掩盖的问题暴露出来)。具体而言,通货紧缩,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如果劣质企业能淘汰并且出局的话,下一轮经济增长的质量,就会明显提升。

经济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如果某部门存在超额利润,但只要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则新厂商会加入这个部门,原有厂商会扩大产量,从而供给增加,价格下降,超额利润消失;如果一个部门供给过多,无利可图,则一些厂商会退出,继续留在部门的厂商降低产量,从而供给减少,价格上升。所以,部门间竞争的结果,是全社会形成一个平均利润率。如果一个部门(通常是新兴部门)供给不足的话,则供给过剩部门转移出来的生产要素会进入。因此,只要有充分的竞争,只要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每个部门都不会有长久的供给过剩或供给不足存在,社会产业结构能在市场的作用下,自动趋向合理。目前情况表明,社会平均利润在我国并不存在,原因在于许多部门的竞争受到很大限制,生产要素流动也不自由,劣质企业即使淘汰也不出局,产业结构问题因而变得更突出。

所以,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如何优化,不在于用行政手段去关闭一些企业(虽然这种方法很直接,短期很奏效),也不在于如何千方百计保持物价不降(虽然物价不降可保住一些企业不遭淘汰,但保护的只是劣质企业;物价不降也可缓解许多问题,但犹如潮退了,如果我们不趁机把海滩上的垃圾清理干净,而是急于想办法把海水再漫上,掩盖这些垃圾,问题无疑会越积越多),而在于怎样促进企业和部门间竞争,在于如何使生产要素,能在中国这个大市场内自由流动起来,在于怎样发现和培育新兴部门,在于努力扩大过剩部门的需求和开拓新的需求。

二、发挥市场作用、调整产业结构的几点建议

(一)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垄断,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短缺经济时代,受利益驱使,各地竞相建立了一些加工企业,这些企业普遍特点是规模小、耗能高、效益差。如果在需求旺盛时,这些企业规模没得到扩大,技术没得到提高,需求一旦不足,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它们,首先遭到淘汰的也是它们。若这些企业能在竞争中淘汰出局,则重复建设的问题可缓解甚至消除。但它们遭到淘汰,则会给地方带来一些难题。因此,地方想尽办法保住这些企业,通常是限制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如本地某小啤酒厂要倒闭,为挽救它,许多地方都不许本地商家经营外地啤酒,不但让本地啤酒垄断市场,而且还要提高价格。这种做法蔓延后,全国大市场就被割得支离破碎,竞争无从谈起,重复建设变得更为严重。西方学者将这种内部交往深、外部接触少的地区称为经济枢纽区(Key Economic Areas),以解释经济上的孤立而产生分裂的现象。因此,地方保护主义泛滥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政府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几十年的经验证明是出力不讨好。我们讲市场经济,不就是要让市场机制在微观层面起调节作用。可能是我们的认识出了问题。政府的成绩,不应体现在它到市场经济中干了什么,而应体现在它为市场经济干了那些。说得具体些,即不是政府参与那些经济活动,而是它在宏观调控方面,在健全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竞争方面,做了些什么。不解决这个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就难以破除,更勿奢谈促进竞争、解决重复建设问题。当前的一些措施,如国税局、中国人民银行,按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有助于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其它一些措施,如企业所得税按行政隶属,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划分,却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泛滥。

地方保护主义实质是小范围的垄断,对这种垄断要破除,那么对全国性的垄断呢?可能有人要说,你不是要解决重复建设问题,那么某行业全国只有一家企业最好,因不存在重复建设(这也是部分人反对切割中国电信的理由之一)。如果真是这样,则全国只设一家服装厂、一家钢铁厂就够了。说到底,重复建设有个规模、数量限度问题,如果中国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台彩电,再考虑到旧彩电更新,则中国彩电业再生产几十年也难以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你能认为有几十家彩电厂就是重复建设吗?有人说,许多垄断企业(如电信),建设成本大,再投资建设不合算。但因科技进步,大量建设成本已下降,而且正在建设IP宽带网(利用已有的广播电视网支持,其成本据说只要3亿元左右)。其它垄断行业,如石化、电力,甚至教育产业,也是一样。所以要破除垄断,不仅是因垄断通过高垄断利润,养肥、养惰了自己,给消费者提供的是低劣服务;还因它妨碍了竞争,妨碍生产要素转移,妨碍全国平均利润的形成,从而妨碍产业结构调整,损害经济增长质量。破除垄断,需有外部力量介入,否则潜在竞争者难以进入。我们设想企业甲,没有竞争对手时,可垄断获利10亿元,如果有潜在竞争者乙进入的话,乙要投资4亿元。甲若容忍乙进入,则可收缩产量维持高价,两企业各得利润5亿元,乙企业扣除投资4亿元,实得利润1亿元。甲企业若不容忍乙企业的进入,即通过降价和扩大产量同乙企业进行竞争,则双方各得利润2亿元,乙企业扣除投资4亿元,实得利润-2亿元。由于乙企业先动,有进入和不进入两种抉择,甲企业有四种策略,如图2所示:

写成博弈矩阵为:

在这个博弈矩阵中,有三个纳什均衡(图中标有横线)。从理论上讲,如果乙企业进入,甲最好容忍,乙企业虽然获利1亿元,但甲企业可获利5亿元,比抵抗时只获利2亿元要好。但在现实中,垄断企业实际上总处于优势,对每一潜在竞争对手,都咄咄逼人,摆出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势,明确告诉对方,只要你进入我就抵抗,双方虽然得不到好处,但潜在竞争者更惨。因此,若无第三方力量介入,纳什均衡实际是乙企业不进入、甲企业一直处于垄断。因此,打破垄断,通常需政府介入,明令垄断企业不得抵抗或干脆将垄断企业分割成几个小企业,打破其垄断优势,竞争才能展开。

由于我国加入WTO近在咫尺,因此,能否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能否打破垄断,不仅关系到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也关系到能否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从而使企业得到理想练兵场的问题。中国有世界上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如果我们的企业能在这里得到锤炼,难道还会像现在这样惧怕外来竞争吗?

(二)破除各种限制,创造条件,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市场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尤其是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的功能,但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资源(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因此,我们就碰到一个难题:企业能否破产。企业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体,如果一个企业已失去生存意义,却靠外部力量维系着,无疑也束缚了各种生产要素。现在许多国企有了重病,国家想尽办法,为这些企业开了大量处方,也费了许多钱财,可就是难以治愈。很明显,这些企业的生产要素结合出了问题。如果能把生产要素从这些企业解放出来,从理论上讲,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能实现优化组合。问题在于,这些企业一旦破产,如何保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如何保证经济的不断增长,如何安置失业职工。十五大报告明确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应体现在控制力、质量上,这些企业的存在,除在量上滥竽充数外,反而降低了国有经济的质量。另外,这些企业的存在,消耗了大量资源而效益低下,实质上是损害了经济增长。与其让一个企业每年出现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亏损窟窿,还不如让它破产。这样,一方面可节省资源的无益消耗,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看,安置这些企业职工的费用,有时比企业亏损还少。因此,该破产的企业是否破产,是生产要素能否流动的关键。企业有生有灭,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部门内、部门间能充分竞争,产业结构才会趋于合理。如果有外部力量支持某产业(或该部门企业),除非这一产业是新兴部门,是弱势产业,否则产业结构不合理会人为地加剧。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首先是企业能生能灭。企业在新兴部门不断生长,可以吸纳生产要素;企业在衰败部门不断退出,可以解放生产要素。其次是完善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交易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等。职工“退”要有社会保障,“进”要有劳动力市场这一通道。这就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劳动力依附单位的状况,如户籍、人事档案与单位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否则劳动力流动只能是空话。技术市场化,转化为生产力,也必须有技术市场起中介作用。另外,资本流动、追逐利益,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就很必要。只有上述两个条件都具备,竞争才能开展,生产要素才会在市场的驱赶下流动起来,才有望形成社会平均利润,从而生成最佳的经济结构。

(三)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开发新兴部门

从理论上讲,一个部门供给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需求影响,需求量大,则整个部门的供给也多,如果有新的生产要素加入,不断竞争可淘汰差的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而我国的汽车行业及其它重要产业,如房地产业,恰好不具备这些条件。首先是价格高,需求相对较少。价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费多,据估计我国与汽车有关的收费项目多达近百项。其次是竞争受到限制,主要是地方保护主义和进入壁垒的存在。因此,这些行业没对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而且也存在重复建设问题。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要刺激这些部门的需求,降低价格(尤其是收费),则最重要。收费也存在拉弗曲线效应:费高了,需求减少,费的总量也少;费适度,需求增长,费的总量也多。其次是促进国内各厂家的竞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解决重复建设问题。许多地方都明里暗里规定:除非购买本地汽车,否则不予挂牌,这种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了竞争,也加剧了重复建设。

新兴部门通常也是供给不足的部门,只要有竞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则这些部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就能获得发展。如果有外部力量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向这些部门流动,则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加速。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及一些高精尖技术行业,就属这种情况。政府若能从资金、技术上支持,则过剩部门的生产要素,会加速流向这些部门。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支持这些部门应有限度,应以该部门不再是弱势产业为限,否则会产生新的产业结构不均衡,而且支持的同时,也不能限制部门内部的竞争。由于我们是后发国家,有发达国家作为模仿对象,所以能解决选择那些部门支持的问题。但从长远看,只要产业结构的调整走到世界前列,根本而言,还应依靠市场力量,通过竞争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四)设法启动农村需求

我国经济20年的高速增长,与城市需求拉动,有很大关系。目前,城市需求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如果农村需求能及时跟进,无疑可维持需求旺盛局面。问题在于,城市和农村由于各种条件差距,长期以来形成两个很不平行的市场。农村需求滞后,虽对防止需求过度膨胀有利。但如果农村需求迟迟不能启动,即城市已满足的需求,农村却不能及时跟进,原来由城市需求拉动起来的产业部门,就会出现生产过剩。这些过剩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出去后,一旦农村需求发展起来,由于其市场的广大,则需要重新将生产要素转移回来,增加了来回,社会将承受巨大的转移成本。因此,及时启动农村消费,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启动农村需求,关键在于改善消费环境和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农村用电是农电,电话是农话,其价格比城市都高;农村道路不通畅,水质较差,信息传递慢。这种不利的外部环境,制约了农村消费。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这对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将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农民收入许多是非货币形式,且不稳定,加上负担较重,能用于购买的钱,实际较少。因此,能否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实质上是市场能否启动、何时启动的关键。

[收稿日期]2000-06-10

标签:;  ;  ;  ;  ;  ;  ;  ;  ;  ;  ;  ;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