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建设,而忽略了水生态的保护,导致一到雨季城市就旱涝成灾,也引发了水污染、水资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近些年来,国外开始倡导海绵城市理念,其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现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不同下垫面的雨水控制和利用,达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涵养水资源的多重目标。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规划方法
传统城市建设存在硬化路面较多、采用“点式”管道强行排水方式、雨污混流、过度开采地下水等弊端,导致“逢雨必涝”、缺水、水污染等问题。针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推行海绵城市建设新理念已提上政府工作日程。李克强总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1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主要作为下雨时蓄水、渗水、吸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其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为“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这样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补充和“减负”,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地下水、地表水和自然降水的系统性,协调排水、给水等水循环利用环节,并考虑其长期性和复杂性。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有效提高排水能力,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
2 探讨海绵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法
“海绵城市”主要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具有吸附能力,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2.1保护原有的“海绵体”
通过有效地方式保护好原有的“海绵体”。不仅要尊重城市已有的山水格局,还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池塘、河湖、湿地等“海绵体”,避免其遭受城市建设的破坏,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和生态的手段修复已经遭受破坏的“海绵体”。例如,通过调节微地形,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形成高峰径流。具体形式总结为四种:生态滞留池、雨水花园、人工湿地。
2.1.1生态滞留区
生态滞留区就是景观区或浅水洼地利用植被和工程土壤来治理和存储径流的一种形式,治理区域包括砂层和水洼面积、草地过滤、覆盖层或有机层、 植被和种植土壤。生态滞留区形式根据场地位置不同较为多样,如滞留树池、生态滞留带等。
2.1.2雨水花园
在园林绿地中种有灌木或树木的低洼区域,用地被植物或树皮作为覆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其中浅坑部分能够蓄积一定的雨水,降低雨水汇集的时间, 通过土壤增加雨水下渗,减少地表积水现象。同时蓄积的雨水可以用于植物用水供给,减少绿地的灌溉水量。
2.1.3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人工雨水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将生态滞留池、雨水花园收集的雨水进行集中的净化。而且其具有处理效果好、缓冲容量大、投资省工艺简单、、运行费用低等特点,极其适合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
2.2将原有的城市基础建筑设施改造为“海绵体”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将原有的城市基础建筑设施改造成为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的“海绵体”。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为了突出城市景观,不仅将绿地都建得高出周围,而且路面、街面铺设采用的都是水泥、沥青和地面砖,透水性极差。在下雨时,往往都是往路上流,往街上流,而不是往绿地里流,使得绿地不能涵养水份和吸尘,而且得不到最好的雨水浇灌和肥料滋养。如果采用大量的透水铺装材料使其变成透水路面、透水街面,改造屋顶绿化,城市的地下将能储存非常可观的地下水量,以供绿地灌溉。
2.2.1透水道路铺装
透水铺装是城市节约水资源,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也是绿色建筑节水的发展方向之一。透水地面可以大量收集雨水、吸收地面扬尘,夏天比常规路面更凉爽,有效补充小区地下水及缓解了城市热导效应。实现小区雨天无路面积水,还能对雨水起到净化作用,下渗的雨水通过透水性铺装及下部透水垫层的过滤作用得到净化,使得下渗的雨水得到净化。
2.2.2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2.3净水措施
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因此,应该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雨水净化系统根据区域环境不同从而设置不同的净化体系,根据城市现状可将区域环境大体分为三类: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根据这个三种区域环境可设置不同的雨水净化环节,而现阶段较为熟悉的净化过程分为三个环节:人工湿地净化、土壤渗滤净化、生物处理。在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土壤渗滤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缺水地区还是丰水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能缓解洪涝灾害,收集的水资源还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如将篮球场上面的雨水收集净化后用于冲洗厕所等。我们应该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通过“渗”把水养住,再通过净化将水循环利用。
3 结语
根据城市排水防涝的实际情况,保护原有“海绵体”,改造和建设新的“海绵体”,在街道、广场等地面采用透水铺装,在道路两旁建设动植物滞留槽,屋顶建设绿地,沿河地带建设生态驳岸、滨河绿化带、湿地公园,可以实现城市顺利排水、蓄水、用水,从而建造宜居的田园城市空间形态。但需要注意的是,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脱离流域排水系统,它需要大流域的排水体系支持。因此必须做好城市与流经该城市的江河湖泊的调蓄能力匹配工作。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重构城市水生态[J].胡灿伟.生态经济.2015(07)
[2]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莫琳,俞孔坚.城市发展研究.2012(05)
[3]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仇保兴.建设科技.2015(01)
[4]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及建议[J].王迟,徐冰峰.低温建筑技术.2016(09)
论文作者:许春晓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透水论文; 绿地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径流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