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海绵城市是城市雨洪管理的全新理念。海绵城市实际上是构建一个类似于海绵体的节水城市体系,下雨的时候大量的雨水渗透、收集、净化和储存,以便在干旱的时节利用储存的雨水进行利用。海绵城市的构造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减少了城市内涝的发生,二是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对水资源进行了有效的重复利用。探究海绵城市的多方面的作用包括市政道路建设、小区绿化建设、城市生态规划等方面,尤其是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作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绵城市;城市内涝;防治
引言
海绵城市作为城市雨洪管理的全新理念,其本身具有着吸水、蓄水以及释放水的特性,不仅能够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城市内涝灾害的处理上,也同样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理念、技术手段运用到城市内涝防治工作中来,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而对于海绵城市建设下的城市内涝防治路径研究,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城市内涝
城市内涝近年来在各个城市中频发,指的是超过城市排水系统能力的雨水,会导致城市积水蔓延成灾,损害地表建筑物、影响人们生活的现象。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的原因。自然地理因为中全球变暖的影响最为强烈,极端降雨天气频发,而城市地下排水管道的承受能力有限同时城市地面建设过程中使雨水下渗的速度变慢,造成雨水地表流量大、积流多而造成城市内涝。另一方面城市排水系统建立时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不高,现阶段已不能满足排水需求。大量的雨水在低洼处聚集,人为的使用抽水泵的等辅助措施无法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工作效率低。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城市高低,也让周围的低洼地区容易产生内涝,另外雨水强度与排水管网排水能力相差较大的地区也容易产生内涝。
2海绵城市对城市内涝防治作用
2.1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中的作用
由于我国城市道路建设采用的材料不具有透水性,所以长期以来在降雨时城市路面雨水得不到及时排除,发生路面积水、湿滑现象,严重时路面积水很深,产生内涝,造成不良后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求在车行道与人行道施工中使用具有良好渗透性的建筑施工材料,便于积水及时渗透,减少积水,防治内涝,解决热岛效应的问题。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中的建设是将城市道路建设成一个能够吸水的海绵体,利用海绵体的弹性吸水特性,能够在降雨时将雨水吸收、渗透、储存起来,将水汇集到地下雨水收集系统,减少地面雨水汇流量,减少面源污染。同时,雨水在渗透过程中能够截留部分杂质,提高收集水系统的水质。另外,储存的雨水能够有效利用,比如进行绿化地面的浇洒、道路的冲刷,能够有效实现水资源利用的最优化状态。
2.2海绵城市在小区中的作用
海绵城市在小区的建设方式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其中利用绿色屋顶是雨水收集较为有效的方式,在不同的坡度下和不同的雨量下,绿色屋顶都具有较高的滞留率。设置绿色植物和深层基质的复合型绿色屋顶能收集大量的雨水。将渗滤沟和绿色屋顶相结合能够明显提高雨水的收集率。雨水花园是小区雨水利用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叫作生物过滤器,能够更好地收集雨水,降低污染物浓度,并对地下水有补给作用。结构设计上是将多孔介质的土壤填充于浅沟槽中,并在土壤中大量种植有选择性吸附作用的植物,通过过滤、渗透、吸附、沉淀、生物转化和分解程序降低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雨水花园因为结构较简单、建造技术难度小、成本较低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小区雨水利用设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海绵城市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包括绿化带、园林绿地、雨水湿地、渗透性停车场等,绿化带施工时,最下面一层是种植土,种植土上面做砾石层,再上面一层做渗透层,这三层设计能够有效去除水中杂质,有利于水体的净化,为地下水的补给提供很好的条件。另外,绿化带的缓排滞蓄部分需要合理化、科学化的设计。绿化带的铺装位置,同样对绿化带的缓排滞蓄部分起重要作用。比如,有的城市会在雨水检查井旁边挖一条明沟,夏季雨水量较大时,明沟能够暂时储存来不及排走的水量,这些水在绿化带中可以进行绿化浇灌,能够节约水资源。园林绿地系统能够通过渗透、过滤、吸收等作用,有效收集雨水,减少雨水径流量,有效防治内涝现象,同时能够有效提高生态文明建设。雨水湿地不仅能够收集并储存雨水,而且能够增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等;还能够有效去除部分污染物。研究表明,雨水湿地对总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雨水湿地对恢复城市两栖动物物种也有很好的作用。
3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3.1切实落实城市河网水系梳理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径流量逐渐增加,对蓄水空间、排水通道方面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然而部分城市发展违背上述规律,为获取更多土地出现大量填埋河流水系的情况,对城市排洪能力产生一定影响;河流截弯取直等行为导致河道丧失原有自然属性及生态功能,进而产生内涝问题。基于此,需要对河网水系进行科学规划,为流域行洪、区域排涝等工作提供载体,对湖泊、支流等水体库容作用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做好河道疏通及河网密度增加等方面工作,对洪泛湿地、堤岸等方面的蓄水功能进行利用,为洪峰流量的降低、洪水汇流速度的减缓提供更多支持,实现城市内涝防治的目标。
3.2对城市雨水管网系统进行充分利用
排水管网对内涝问题处理具有较大的帮助,可以被视为是小排水系统中的关键组成。内涝问题一般为局部问题,并且在灾害性天气下较为常见,为了使管网系统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对其清洁疏通工作产生更多重视,避免管网基本功能受到影响,降低人为因素导致内涝问题发生的几率。至于新城区方面而言,需要对管网建设标准进行提升,对天然水系进行更多的保留为其排水管道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并且实现对排水管网系统干管长度缩减的目标,减少管网造价及维护管理等方面费用。此外需要使管网方面和绿地、水系进行更好的配合,提高雨水管网系统效果,将内涝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总而言之,通过上述措施能够对大排水系统进行构建、对小排水系统、微排水系统等进行完善,为城市内涝防治及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多支持。
3.3对绿地进行充分利用
绿地不仅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休闲娱乐方面的功能,并且能够为内涝防治、雨水处理等方面工作提供支持:首先,通过点状绿地能够对雨洪源头问题进行更好的控制,虽然单独个体作用有限,但是通过积少成多能够引起质变,对雨水进行有效吸收进而对雨水径流量进行控制,对附近不透水地面积水进行接纳,为汇流速度的控制等奠定基础,对内涝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其次,对现有公园绿地进行适当改造,为雨水接纳提供支持,进而实现雨水不外排、减少城市管网压力的目标,并且可将外源雨水用作公园景观用水。再次,在城市低洼区域建设公园,实现绿地蓄存雨水的目的。最后,对条形绿地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结语
而言之,城市内涝问题会受到地势、水文条件、排水系统设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只有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技术、设施进行灵活应用,才能够快速实现对内涝灾害的有效防治。
参考文献:
[1]张冬冬,严登华,王义成.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及综合应对研究进展.灾害学,2019(1).
[2]高峰,刘鹏,黄超然.基于系统思考的武汉市内涝成因分析及对策.灾害学,2019(3).
[2]赵江.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内涝防治探索——以镇江市为例.园林,2019(07).
论文作者:马振莲1,徐真真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内涝论文; 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管网论文; 作用论文; 绿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