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个视角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基于五个视角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基于五大视角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发展观论文,职业教育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职业教育发展观的五大视角

职业教育发展观的“五大视角”是指基于就业形势的职业教育发展视角,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职业教育发展视角,基于发展理论的职业教育发展视角,基于教育和谐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视角,基于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职业教育发展视角。

(一)基于就业形势的职业教育发展视角

2003年,我国GDP增速9.1%,创下近6年来最高增幅,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让全世界为之瞩目。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失业率也从2001年的3.6%到2002年的4%,再攀至2003年的4.3%。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为何失业率不降反升?众所周知,随着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的逐年增多,失业率每增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失业。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在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而90年代以来,事实上只能增加70万个。[1]显然,经济高增长未能使失业率降低。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基本上在于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政策等方面。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委员在年初“两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国的就业问题越发严峻,原因是三线交织:一是由传统企业改制、改革带来的工人下岗、失业,每年新增大约1400万人左右;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每年大约1000万人左右;三是由于高校的普遍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大约为230万人左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城镇以及农村隐性失业的大量存在,我国当前的实际失业率远不止4.3%。但他同时指出,我国的就业总量还是在逐年增长的。比如,我国城镇中的单位从业人数自1978年以来逐渐下降,但单位外的从业人员数是增长的。即非正规部门就业在增长,而且是大幅增长。1996~2001年,非正规就业与单位就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之比就从大约1:4提高到近1:2。今年我国政府又将就业、再就业目标设置为: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越发严峻的中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对应对之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03年是把就业再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的第一年。该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后,又一次把就业问题摆在新的高度。

(二)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职业教育发展视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宏伟奋斗目标。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十一·五”计划基本思路研究课题组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16项指标,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3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

经济主题指标包括:①人均GDP。人均GDP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②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一条普遍的规律。1980~2000年,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年均增长0.94个百分点。如果未来20年劳动力仍以这一速度向非农转移,那么,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应达到总劳动力人口的70%左右。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走广泛参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有力地促进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③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指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恩格尔系数越小。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在30%上下。据估计,2020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可以降到3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降到40%以下。④城乡居民收入。1980~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4%,分别低于GDP年均增长速度4.0和3.5个百分点。事实上,在过去20多年中,人均收入翻两番所需要的时间不仅长于GDP翻两番的时间,而且也长于人均GDP翻两番的时间。可以估计,在2020年GDP翻两番之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2000年的3倍左右。

社会主题指标包括:①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的取值在0和1之间,取值为0时,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取值为1时,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中国:促进公平的经济增长》提供的数据,199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37。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在0.45以上;到2020年,有可能下降到0.4以下。②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工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险。2020年,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应达到100%。③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国际上一般选用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判断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据。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人类发展报告》,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4年;世界高收入国家为10年,美国为12.1年。我国一般选用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作为判断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据。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2年。到202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达到10年。④出生时预期寿命。预期寿命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指标,能反映社会、经济的进步状况和医疗水平的发展状况。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的出生时预期寿命为59岁,中低收入国家为64岁,中等收入国家为69岁,高收入国家为78岁,我国为71.4岁。我国的预期寿命显著地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⑤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影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条件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不断上升。2000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达到10%。⑥犯罪率。国际上,一般选用“暴力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逆指标。这里,我们选择刑事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指标。2000年我国平均万人中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29起,2020年应降至15起以下。⑦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日均消费支出小于1美元的人口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贫困状况和公平状况的重要指标。2020年,我国城乡贫困人口日均消费支出均不应低于按目前价格计算的5元。因此设定,2020年我国日均消费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应降到0。

环境主题包括:①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能源消耗的总量及其结构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国际上一般选用千克油当量的产出(购买力平价值)作为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按2000年的价格计算,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可达到20元(相当于2.4美元),与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相当。②使用经改善的水源的人口比重。国际上,用能够使用经过改善的水源的人口比重作为评价居民用水状况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2000年我国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为75%,世界平均水平为81%,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至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安全卫生水普及率应达到100%。③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环境质量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国际上通常选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逆指标。

制度主题包括:①廉政建设。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由设在柏林的世界性反腐败组织——透明国际设计的腐败指标来评定公共机构的腐败状况(姑且称之为“廉政指数”)。2000年我国万名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员中检察机关立案的件数为41起,至2020年,应降至10起/万人。②政府管理能力。政府管理能力涉及公共财政管理、国家储备状况、法律法规建设、社会秩序维护等诸多方面。为体现小康指标体系的简洁性和易操作,选用非正常死亡率作为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评价政府管理能力的一个代行指标。这一指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

历史证明,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社会,就不能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三农”问题的症结归纳为:一是农民收入低,2003年人均收入只有2662元,城乡收入差别为3.24:1,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仅为1.5:1。二是农业生产率低,粮食生产率只相当于日本的1/3、法国的1/39、美国的1/84、加拿大的1/111;肉类生产只相当于法国的1/32、加拿大的1/51、美国的1/84。目前,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仅能养活3~4个人,而以色列为90人(1994年),美国为128人(1998年)。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比例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10年间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增加了5000万,尽管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79%,然而农业就业人数却呈现为0.77%的负增长。

(三)基于发展理论的职业教育发展视角

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的诠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关的发展理论主要有:①经济增长论。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和实行追赶战略的重要手段。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战后5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形成了以GDP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②增长极限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了增长极限论。其中心论点是,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增长极限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它所表达的发展观尽管过于悲观,但却警告人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角度看待发展。③综合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综合发展观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组织与经济的合作作为新的发展主题,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等内在条件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文化观念、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这种发展观的局限性在于强调了当代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但没有考虑到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④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操作原则是“减量、再用、循环”。⑤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以199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A·K·森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发展理论体系。森认为,发展是一个与“个人自由和社会承诺”紧密联系的过程,也是一种扩大人们所真正享有的经济自由和各种权利的过程。这种新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主体、以制度为载体,强调每个经济主体不只是经济福利的接受者,而且是能动地获取机会、争取权利进而享有充分经济自由的经济单位。这种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经济不自由与基础设施缺乏、贫困、社会组织问题等密切相关。因此,经济自由是发展的核心。经济自由主要包括几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直接作用的基本自由,即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和安全性。这几种基本自由被经济主体运用的结果,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类自由的前提,也是发展的重要内涵。⑥可持续发展观。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随后这个概念逐渐被更多的官方文件使用。可持续发展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因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二是显示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三是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四是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修复责任。

(四)基于教育和谐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视角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谐发展构成了人类教育的完整体系。与普通教育相比,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无论是重视程度或是认识,很大程度上仍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殊不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好比“人发展的两条腿”,只有发挥“两条腿走路”,方能走好“人生的职业生涯”与提升“生涯质量”。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业已证明:不重视职业教育,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鉴于职业教育的相对依赖性和变化周期短等特性,更需遵循教育规律和加快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速度与规模。

(五)基于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职业教育发展视角

一个国家广义的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是一个国家能够为国民创造财富的能力;当然也是一个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社会生存和国家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目前,世界上众多国家都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所作的世界各国年度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为依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在对国家竞争力下定义时指出,国家竞争力为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创造的附加价值,并增加国家财富的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国内经济竞争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和效率、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研开发和国民素质等8大指标与41项亚指标。国家竞争力8大指标中,除了“政府作用和效率”与“基础设施”两项以外,其余6项均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在经济增长的要素中,劳动者的素质是最关键的要素。在一个国家的就业人口的结构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应该有合理的配置。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要调整经济结构,创造新产品,直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入世”以来的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参与其中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带来丰富的物质,如果没有职业教育带来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改进,没有职业技术工人带来产品质量的提高,就很难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再有,我国在对外开放的服务贸易承诺的14个领域中,现代服务贸易职场的对外开放,从而使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人员的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劳动力市场将不再是国人一统天下,会有更多的外籍人员加入中国劳动市场。跨国服务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进一步分化与竞争,已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2]

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

综上所述,在我国从世纪之初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历程中,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的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就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重大影响。鉴于此,本人试图从我国“入世”所作的14大服务领域的承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勾勒下列十四类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

1.提升就业竞争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观;

2.推进城市化进程:职业教育时空发展观;

3.人格本位: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发展观;

4.产学合作:职业教育互动共享发展观;

5.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观;

6.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职业教育重心转移发展观;

7.培育创业人才:职业教育人才目标创新发展观;

8.促进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致富发展观;

9.促进充分就业: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发展观;

10.办学多元模式: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发展观;

11.提高教育服务竞争力:职业教育战略发展观;

12.经济全球化:职业教育晶牌发展观;

13.多学科研究: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发展观;

14.就业、培训、职业资格:三维整合职业教育发展观。

毋庸置疑,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方面有着“助推器”的作用,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不是万能的,这是因为就业问题的产生基本上届于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就业问题的客观因素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缓解就业压力显得尤其重要。2004年,民盟中央、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王萍委员、广东省地震局刘昌谋委员等在“两会”提案中指出,我们已经在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包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社区就业、实行各种灵活的就业方式等等;我们也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减少当期的劳动力供给,这包括扩大教育、进行各种就业培训,以推迟就业。但这些仍不足以扭转目前的就业紧张局面。在我国就业问题的客观因素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缓解就业压力显得尤其重要。就业问题的产生基本上属于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只可能减少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而提供的新岗位将大大超过传统产业减少的岗位。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到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柱为:钢铁工业、信息制造业、化学工业、医药行业、房地产业、汽车工业等六大产业。现今社会化方式的、标准化的、众多人员共同工作的、有铁的纪律的工作方式的就业观念,正在受到激烈的挑战。其中以SOHO的办公模式(美国、日本):“小型事务所”(small office)和“家庭办公室”(home office)为例,美国以SOHO方式就业的人数已经超过4700万。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无论是发展空间,或是发展的增长点均有着新天地。

标签:;  ;  ;  ;  ;  ;  ;  ;  

基于五个视角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