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话轻声的语音描写与音系分析

乌鲁木齐话轻声的语音描写与音系分析

魏玉清[1]2001年在《乌鲁木齐话轻声的语音性质与音系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结合语音实验,对乌鲁木齐汉民汉语方言中的轻声进行了描写与分析.文章分为四个部分:1,引言.2,轻声的语音描写.3,轻声的音高分析.4,结论.

魏玉清[2]2001年在《乌鲁木齐话轻声的语音描写与音系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及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对乌鲁木齐汉语方言的轻声及轻声引起的变调作了详细的描写与分析。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其汉语方言包括乌鲁木齐汉民汉语(乌汉话)和乌鲁木齐回民汉语(乌回话)。本文所讨论的是乌汉话的轻声。 通过桌面语音系统软件,本文对采集到的语料从叁个方面,即轻声音节的时长,音高,及音强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乌汉话的轻声具有同大多数北方方言不同的特点: (1)两字组中,轻声音节的时长与非轻声音节接近。 (2)轻声音节可以导致连读变调。 本文还对轻声音节在叁字组及四字组中的情况进行了考查,并发现叁音节轻声词中的后字对中间的轻声音节的音高没有根本的影响,主要影响仍来自位子轻声音节前面的那个正常音节。但后有正常音节的轻声音高比后无正常音节的显然要高。这属于一种协同发音的作用。 论文最后采用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对乌汉话的连读变调及轻声导致的变调进行了音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中的普遍连接法则及个别语言的特定法则,乌汉话中的轻声导致的变调可以得到正确而又简便的解释。乌汉话的轻声所表现的不同于其他北方方言的特点是与该方言语音系统的特点密切相关的。乌汉话轻声与非轻声的音高关系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该方言语音系统的一些面貌。

李子鹤[3]2008年在《保定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的类型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统计方法,归纳了北方方言声调的类型与连读变调的共性,在此基础上,从类型学的角度考察了河北保定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保定话非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是北方方言连读变调的共性与保定话声调格局的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轻声两字组变调形式较复杂,是历史上后字弱化与连读变调规则出现的先后不同造成的。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引论,主要叙述了和本文相关研究的概况、本文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对有关概念作出了界定。第二章归纳了北方方言连读变调的共性,这些共性与西方音系学研究得出的规律既有一致的一面,也表现出汉语的特点。第叁章是保定话音系和连读变调的描写和简要说明。第四章首先分析了非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的性质,提出了声调格局对变调的影响,然后在北方话连读变调共性的基础上,运用优选论的思想,分析了保定话连读变调中各种因素的制约关系。第五章主要讨论轻声两字组的变调,通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揭示了轻声前变调的存古性质与其中包含的层次。第六章对本文的研究作了简要的理论思考。

曹振中[4]2007年在《余干(明湖)方言轻声研究》文中认为轻声是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领域,汉语各大方言中,北方方言相关研究颇多,而其他方言特别是客赣方言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对赣方言的代表点余干(明湖)话的轻声进行研究。立足于方言学的角度,在介绍余干(明湖)话的音系、并对轻声的分布状况进行描写之后,本文借助实验语音学手段对二字组和叁字组轻声的音高、时长和音强等声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尝试运用音系学理论——优选论对该方言轻声的音系学属性进行解释性研究。

张新婷[5]2001年在《乌鲁木齐回民汉语的轻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乌鲁木齐回民汉语的轻声作一详细的描写与分析.乌鲁木齐的汉语方言是由乌鲁木齐汉民汉语(简称乌汉话)和乌鲁木齐回民汉语(简称乌回话)组成的.这种两种汉语方言同城而处的现象并不多见,主要是由回民的民族、居住、宗教等特点造成的.本文通过南开大学研制开发的桌面语音系统软件(Minispeech Lab)对乌回话的轻声音节在两字组、叁字组及四字组中的情况进行考察,从时长、音高及音强叁个方面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乌回话的轻声根据时长可分为两类,一类同语言学界普遍认识的轻声相同,即音长较短,只有重读音节的50%左右;而第二类在调长方面同重读音节相似,这两种轻声的调型模式相同.2.乌回话轻声的音高的情况是:起点受到前字调终点协同发音效应的影响,终点为低调(L),同时也受到乌回话连调系统的制约,因此是音系学和语音学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轻声音节在叁字组及四字组中的情况表明,轻声音节的音高主要受到前面那个重读音节的影响,而后字对它没有根本的影响.3.音强也不是构成轻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构成轻声的四个语音要素:时长、音高、音强和音色中,音高是乌回话轻声的决定性因素.

周晨萌[6]2006年在《北京话轻声、儿化、清入字的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轻声、儿化、清入字是北京话中重要的语言现象,本文以语言变异理论为指导,在综合运用描写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对20世纪80年代《当代北京口语语料》46万语料中的轻声、儿化、异读清入字的共时变异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分析。同时将研究结果和时贤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这叁种语言现象在真实时间上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显象时间上的研究。全文共分七部分。引论。主要介绍了与北京话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的北京社会史和文化史,包括北京的地理交通、建置沿革、人口居民以及北京话的发展简史。第一章概说。重点阐述了北京话的特点、前人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本文有关轻声、儿化、清入字叁种语言现象的显象时间上的研究材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调查所得的《当代北京口语语料》;真实时间上的材料来自各学者已发表的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以语言变异理论为指导,兼顾共时和历时,运用描写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全面分析了语料中的轻声、儿化和清入字,全文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叁部分:一是依据语料描写了叁种语言现象的语音、词汇特征;二是运用变异理论探讨了叁种语言现象的变异,并对其变异机制进行了分析,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叁是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叁种语言现象在近20年内的变化。第二章轻声。本章首先对语料中出现的轻声词、轻声音节的语言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描述,然后分别从共时变异和历时变化两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轻声词和轻声音节的使用情况。首先,我们描述了轻声词在不同音节位置、不同词语结构、不同意义层级以及不同频段中的分布以及轻声音节的音变规律。其次,我们分析了轻声词、弱化音节在各言语社团中的分布。轻声词和弱化音节的使用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年龄的减小而逐渐减少,体力劳动者高于脑力劳动者和学生,满族、回族多于汉族,女性使用的轻声词高于男性、而弱化音节低于男性。轻声词和弱化音节出现了衰减。最后,我们比较了轻声词从80年代到现在20年间的发展变化。北京话的轻声的确出现了衰减趋势,但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失。第叁章儿化。本章从儿化的一般特征、儿化的共时变异以及儿化的历时变化叁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北京话儿化词以及儿化韵的社会分布和演变规律。首先,简单介绍了儿化词在不同音节不同词类中的分布以及儿化韵的韵类系统、分合情况。其次,分析了儿化词在各言语社团中的分布以及4组儿化韵的合并情况。儿化词的使用同样也出现了衰减,其衰减规律和轻声词一样: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年龄的减小而逐渐减少,体力劳动者高于脑力劳动者和学生,满族、回族多于汉族,女性低于男性。4组儿化韵虽然存在归并现象,但总体以分为主,合并现象主要集中在男性、老年人、低文化程度者以及体力劳动者中。最后,我们对4组儿化韵在10年间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章清入字。本章首先对语料中清入字的异读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异读清入字的共时变异以及历时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首先考察了清入字的异读情况,对异读清入字的归调、声韵音变以及声调和韵母的关系一一做了介绍。其次对异读清入字的社会分布进行了归纳,发现异读清入字的使用随着年龄的减小而增加、高文化程度者总体上略高于低文化程度者、体力劳动者高于脑力劳动者和学生、女性略高于男性、满族和回族多于汉族。最后对部分具体清入字如“色”、“黑”等的异读在20年间的变化做了比较分析。第五章叁种语言现象的变异机制和原因。本章主要对引起变异的语言机制和外部原因进行了综合探讨。首先从内部机制上说,语音弱化是引起轻声儿化音变的主要原因,而轻声儿化又成为清入字异读的原因。另外从外部因素上来说,说话人的社会特征(主要是年龄、文化、职业以及性别)、整个社会的人文背景以及人们的语言心态在叁种语言现象的变异、变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余论。主要阐述了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等。

李龙[7]2009年在《山东陵县方言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试从共时描写、历时演变规律分析和平面比较等叁种角度对山东陵县方言中语音、词汇和语法较有特色的方面进行搜集分析研究。在共时描写方面,本文将陵县话的声韵调系统、陵县话的轻声后缀“子”、陵县话的词汇、陵县话的代词、语气词和程度副词以及陵县话的两种特殊句式等作了详细的描写探讨分析;在历时演变规律分析方面,本文对陵县话的语音演变和陵县话中的古汉语词汇等方面进行了规律性的分析研究;在语言比较方面,本文将陵县方言与普通话以及相近的其他方言作了认真的比较,这包括陵县话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陵县话语音与周围县市语音的比较、陵县话的特殊句式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句式的比较等等。山东陵县方言是一种较有特色的北方方言,将陵县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特点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填补方言研究的一项空白,也可以对语言学的其他综合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李莎[8]2002年在《轻声的形成和运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近年来新兴的非线性音系学的理论对轻声作了一番考察,探讨了轻声的发展过程和形成机制,并从形成角度探讨轻声的性质,力图解决推普工作中无法回避的一些轻声问题。 本文详细探讨了轻声的形成,从语音、语义以及类推和他族语言影响四个方面论证了推动轻声产生的因素,并且系统地论述了今日轻声词的历史源流,还整理了部分词语读轻声的历史印迹。 本文从音段、声调两个层面考察,论述了轻声的宏观历史发展,构拟出由异地共时的各方言轻声所反映出的历时的轻声序列,从中管窥汉语轻声的发展轨迹,将北京话轻声(也即普通话轻声的原型)放入一个动态的系统中。 此外本文又从形成的角度探讨了普通话轻声的运用。认为轻声重在表现口语色彩,并总结归纳了普通话轻声出现的规律,还研究了部分特殊的轻声读音问题。

高远平[9]2016年在《乌鲁木齐芦草沟乡甘肃白银回族移民方言点方音研究》文中指出米东区隶属于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由昌吉回族自治州原米泉市和原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合并成立。2012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回族占全市总人口数的34%。乌鲁木齐的回民来源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清朝末便西迁至此的回民,他们的语言被视作“新疆土话”;另一种是上世纪下半叶移民至此的回民。而后一种回民汉语在新疆多民族语言并存、多汉语方言相间的语言生态环境影响下,语言发生着渐变却没有引起学者的注意。笔者将研究范围选定在米东区芦草沟乡,越来越多的回民从甘肃省白银区迁移而来,这里是正在形成中的“方言岛”,研究价值自是不言而喻。本文以米东区回民汉语的语音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前提下,对米东区回民方言点的语音系统做了全面的描写并运用语音声学实验对单元音做了声学分析;将米东区回民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与北京音、中古音作对比考察单字音系的历史来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调查对象,选题缘由及意义,调查点的简介、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此外,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方言点的方言音系。分别从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韵配合规律、声调系统、同音字表和连读变调六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对方言点的单元音运用声学实验作了声学分析。第叁章是将移民方言点方音与北京音作对比。第四章将移民方言点方音与中古音作对比。

罗自群[10]2003年在《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是有关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这是多年来语法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在前辈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从汉语方言的整体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发掘和研究。 汉语的各个方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相互关系。尽管大大小小的差异很多,但共性的东西仍是占主导地位的。大量的方言事实表明,现代汉语各大方言中,普遍存在着表示动作或状态正在持续的这一语法现象,尽管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但种种迹象表明,许多持续标记语音、语法差异的背后的那种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本文主要采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在比较广泛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汉语方言持续标记做一次比较全面的、鸟瞰式的考察。全文分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主要是通过一个方言点的具体描写说明持续标记的特点;第二章是从历年来发表的方言论文和专着上,从语法意义入手,收集有关汉语方言中和北京话“吃着饭呢”中的“着[ts~0]”相对应的持续标记的例句,通过梳理、排列,归纳出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点;第叁章是通过共时的、大量语言事实的排比,从语音着手,根据语音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虚词演变的特殊规律,推测“着”、“子/之/仔”、“倒”、“等”、“紧”等几类持续标记的共同来源的最大可能性。最后第四章是参照汉语史上的文献记载、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现代汉语几类持续标记和中古直略切的“着(着)”的关系以及“着(着)”的语法化过程。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汉语持续标记的产生和发展,充分说明了汉语方言语法的共性和个性,说明了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二者的统一和分歧,也说明了共时平面上的语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历时平面上语言演变的不同阶段。

参考文献:

[1]. 乌鲁木齐话轻声的语音性质与音系分析[C]. 魏玉清. 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1

[2]. 乌鲁木齐话轻声的语音描写与音系分析[D]. 魏玉清. 天津师范大学. 2001

[3]. 保定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的类型学研究[D]. 李子鹤. 南开大学. 2008

[4]. 余干(明湖)方言轻声研究[D]. 曹振中. 南昌大学. 2007

[5]. 乌鲁木齐回民汉语的轻声[C]. 张新婷. 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1

[6]. 北京话轻声、儿化、清入字的变异研究[D]. 周晨萌. 北京语言大学. 2006

[7]. 山东陵县方言研究[D]. 李龙. 黑龙江大学. 2009

[8]. 轻声的形成和运用[D]. 李莎. 福建师范大学. 2002

[9]. 乌鲁木齐芦草沟乡甘肃白银回族移民方言点方音研究[D]. 高远平. 新疆大学. 2016

[10]. 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 罗自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标签:;  ;  ;  ;  

乌鲁木齐话轻声的语音描写与音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