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破局 “钱途”有望——文化产业的六种最佳投融资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六种论文,文化产业论文,融资论文,投融资论文,钱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1世纪初信息化浪潮和互联网革命之后,我国文化产业逐渐融入到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浪潮中,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企业规模小、抵押担保品不足、无形资产难以评估等诸多问题,导致其在融资市场上很难取得突破并获得投资。
目前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六种最佳的投融资模式:第一种和第二种是来自于银行的投融资,包括直接贷款和票据融资;第三种和第四种是产业基金的投融资,包括来自我国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各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第五种是来自各种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文化担保公司的知识产权证券化;第六种是来自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包括在国内的A股、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和海外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可转债等。
银行贷款:传统而便捷的融资方式
银行贷款融资,是指银行根据国家政策以一定的利率将资金贷放给资金需要者,并约定期限归还的一种经济行为。它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
文化产业最常见的就是信用贷款、抵押借款、质押贷款,其分别是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信用作为担保物、以财产作为抵押物、以动产和权利作为质押物发放的贷款。其中,权利质押物包括: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银行贷款的手续较为简单,融资速度快,贷款利息可以进入成本,取得所得税前抵减效应,从而相对减轻企业税负。
一般来说,银行贷款的方式适合具有可以评估量化抵押物的个人或者企业。例如,某大型国有文化集团在北京二环或三环的黄金区域拥有众多房产或待开发的闲置土地,他们可以将这些固定资产,当成担保物向银行融资。
自我国推出运用金融手段对文化产业大力支持的政策后,诸多国有大型银行纷纷抢滩文化产业。其中,国家开发银行成功运作的上海世博文化中心、迪士尼、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移动多媒体广播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累计获得对文化产业贷款达到1053亿元,并在金融业同行中保持第一位;另外,北京银行瞄准影视和动漫业的“创意贷”产品,累计审批通过贷款1700余笔、270多亿元,不仅支持华谊兄弟、光线传媒、青青树动漫科技、天津意库杨义影视文化传媒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还共同打造了《第一书记》《画皮》《孔子》《叶问》等一批影视文化精品。其中,张纪中版的《西游记》由慈文公司投资1.2亿元拍摄。为缓解剧组经费紧张的问题,在北京首创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第三方信用担保下,慈文公司顺利拿到了北京银行1500万元的贷款。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企业规模小、抵押担保品不足、无形资产难以评估等诸多问题,导致其在融资市场上很难取得突破、获得投资
银行之所以看好这些新项目,甚至信贷意愿表现得前所未有之强烈,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是一个正处于发展上升期和战略机遇期的朝阳产业,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先进入者掌握先机,可以先吃到螃蟹。另一方面,这些信贷项目大多具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和清晰的盈利模式,甚至还拥有明星阵容和豪华团队,公众认可度比较高,市场风险由此也大大降低。
银行票据:经济紧缩时的“准货币”手段
银行票据融资,是指票据持有人通过非贸易的方式取得商业汇票,并以该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套取资金,达到融资目的的行为。
通常而言,票据融资有利于银企双赢。一方面,银行既可以向持票人、出票人分别收取一定的贴现利息和手续费,又可以从出票人处吸纳一定的存款(依据不同信用等级收取不等的承兑保证金,通常为票面金额的30%),还可以持票向其他银行办理转贴现或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另一方面,因贴现率远低于同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融资代价和难度相对较小,持票人通过贴现可以及时获得现金,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财务成本,甚至规避汇率风险。
全国文化产业中首家成功发行中期票据的企业是安徽新华发行集团。2010年下半年,面对日益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不断升高的贷款融资成本,该集团与我国债券市场的第二大发行体——国家开发银行合作,从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融资,发行了10亿元中期票据,且仅用半个月就完成了发行注册。由于该票据的利率水平为同期最低,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每年节约融资成本720万元。随后2010年11月,由北京银行主承销的国内首单文化创意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成功发行上市,帮助三家文化企业以较低成本募集资金共计人民币4800万元。
票据融资适合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企业。例如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好,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由于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资金,于是就用票据来进行货物的结算,使得票据成为一种具有支付功能的“准货币”。
2009年1~2月份,据中国人民银行票据融资统计数据反映,当期新增票据融资的总量突破1.1万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接近一半。票据融资这个并不被大众普遍关注的融资方式,一夜之间成为闪光灯下的焦点。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骨干企业“绿色直通车”
由财政部门发起设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由政府财政部门或者相关国有部门作为发起人定向募集,委托专业机构管理的基金资产。其主要采取股权投资方式解决文化产业的融资问题,具有比较浓厚的政府色彩。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有点类似于“拨改贷”,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通常盛行的财政免费直接投资方式,转变为贴息贷款或股权投资,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也对融资方形成了预算“硬约束”。
由于文化产业基金是政府公共财政和阳光财政的一种补充方式,因此其投资对象多面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国有文化品牌单位或者国家级的重大项目,而非中小文化企业或者非公有制文化企业。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3个省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资金),例如,今年4月,我国大陆设立的首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银国际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由中国建设银行旗下的投资公司启动,该基金规模为20亿元,主要为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以及出版行业提供支持;另外,今年7月,财政部发起的我国首只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总规模达到200亿元,主要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及其他相关行业领域。该基金已进行首次资金分配,用于对中国出版业的“国家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国家级通讯社——新华社的官网新华网的投资。
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基金投资是文化产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不少国家也对积极建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的公司,给予优惠政策。例如,法国文化部认可的影视产业基金公司,根据一定条件投资该公司的个人或组织收入中应缴的部分税金可以得到减免。
私募股权基金:民营资本的乐园
私募股权基金(PE)一般是指从事私人股权(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基金,其募集对象都是资金实力雄厚、资本构成质量较高的机构或个人。基金公司一般都有专门的团队参与投资项目的管理,但不控制企业。它通常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并具有高回报率、高风险、低流通性等特征。其投资周期相对较长,通常在5~7年,比较符合文化企业的特点。
目前,全球的私募股权投资资金高达700多亿美元,著名的PE公司有凯雷、黑石、贝恩、IDG等。
其中,全部用于资助以亚洲人为主题的电影的开发、制作、采购、营销和发行的韦恩斯坦亚洲电影基金,总额为2.85亿美元,曾经投资过由成龙和李连杰主演的《功夫之王》和釜山电影节。另外,IDG中国媒体基金也于2007年5月成立,并首批注入资金5000万美金。它的首笔投资600万元人民币用于拍摄影片《胡同里的阳光》。
国内文化产业私募股权基金起步较晚,其中有一一影视文化股权投资基金、汇力影视基金等。
其中,2009年成立的一一影视文化股权投资基金,是国内第一只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该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制方式,总规模5亿元人民币,首期1亿元人民币。而2010年设立的汇力影视基金为了推动影视文化的全产业链发展,其业务除筛选优质影片、电视剧外,还投资影视剧本的编创、院线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主题影视基地等。
另外,知名投资人熊晓鸽、阎焱、宋歌也正在募资设立首期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的星空大地文化传媒基金。其投资领域涵盖传统的影视产业及其上下游的细分产业,包括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等的融资、投资、制作、宣传、发行、广告、院线、版权、艺人经纪等多个领域。
四个评价要素、六个不投资原则
有些专注于投资影视行业的著名PE公司如壹影视文化投资基金,其投资原理有四个基本投资评价要素和六个不投资原则。其中,四个评价要素是:制作发行五部以上赢利的影视剧;自有资金保证——制作公司拥有不低于20%的项目自有运作资金保证;成功的主创团队——优秀的影视剧题材、有成功作品的编剧、制片人、导演、主要演员;成熟的发行渠道——有五部以上成功的影视剧发行案例。六个不投原则是:非影视项目不投、无成熟剧本不投、无成功团队不投、无发行渠道不投、无自有资金不投、无正式立项不投。对于整个文化产业而言,这些基本原则还是具有普适性和有效性的。
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数据库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披露私募股权(PE)投资案例86起,投资总额79.98亿美元。其中,文化传媒行业和互联网的投资占比分别为6%和8%,所占比重较高。PE公司在做投资决策时,往往看重灵魂人物的资源掌控力、核心团队的力量、商业计划书。因为,灵魂人物不仅在行业内具有领军作用,而且掌控着非常丰富的核心资源甚至稀缺资源。投资灵魂人物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市场风险,还能够比较快地在行业内集聚资源,形成蝴蝶效应。像著名民营文化出版公司磨铁之所以能够获得IDG的投资,就是因为后者看中了其灵魂人物沈浩波掌握的有国内罕见创意资源及其对未来市场的敏锐判断力。
知识产权证券化:一种新的融资实验
知识产权证券化,也就是著作权持有人把著作权交给信托机构,投资者通过购入这些由信托机构设定的作品,信托受益权(证券化),信托受益权以期获得分红收益,著作权持有人则借助证券化获得所需的现金流。它具有融资成本低、风险小,以及实施难度小,不影响知识产权权属等优势。
北京银行曾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电视剧项目打包贷款,支持其制作的14部电视剧,这是国内首家以版权质押组合担保方式推出影视剧打包贷款的经典案例,是无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的“版权质押”贷款第一单,既支持了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也帮助银行分散了信贷过度集中于一部电视剧的风险。
文交所兴起促文化产权证券化
目前,为更多促进文化产权的证券化交易,全国各地兴起了“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文化艺术品交易所”。
文化产权交易所是文化艺术品按照“份额化”上市交易的场所,简称文交所。文化艺术品“份额化”挂牌交易后,投资人通过持有份额合约分享文化艺术品价值变化带来的收益。在文交所上市的文化艺术品包括书画类、雕塑类、瓷器类、工艺类等国家管理部门允许并批准市场流通的文化艺术品。
它们通过文化产权交易、文化投融资服务、文化企业孵化等功能手段,采取探索“文化+金融”新模式,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服务平台。截至2011年6月初,国内已陆续开业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含艺术品交易平台)已达15家,而正在筹备的文交所有5家。
国内目前运作最好的文交所在深圳和上海。2009年成立的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是国内最早揭牌的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机构。目前它已成功创新推出国有文化产权交易、价值链集成交易、文化半标产权交易、文化商品综合交易等四种交易模式。今年上半年,实现各类文化产权交易达26.5亿元。
2010年以来,中国银行创造性地设计了以影视剧版权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为核心的“影视通宝”产品,发放授信2.1亿元,支持了唐德影视、新经典影视等一批优质影视制作企业。今年4月份,深圳世纪领军影业发起制作的古装片《大唐玄机图》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采取“权益共享”模式,即以电影版权所蕴含的未来预期收益为基础保障,由交易商进行收益权份额定向转让,从而募集到电影拍摄及制作资金,并为投资者提供投资理财新产品,创造了一种电影版权证券化的新融资模式。
上市融资:主流融资平台
上市融资也就是首次公开募股(IPO),指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增发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它的筹资风险相对小,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在公司持续经营期间可长期使用,能充分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但是,它融资成本较高。此外,普通股股利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不具有抵税作用;而且当企业发行新股时,出售新股票,引进新股东,会导致公司控制权的分散。
另外,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文化企业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的合作,采用资产注入、置换等方式“捆绑上市”或“借壳上市”,来获得证券市场的资金,同时对于那些不具备上市条件而又急需资金的企业来说,也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品牌”和“资信”得到银行的青睐,以获得投资。
据统计,近15年来,我国文化企业参与的国内外资本市场主要有:国内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香港联交所、美国纳斯达克、日本Mothers等。例如,在香港上市,号称“报业海外第一股”的北青传媒;成功借壳上市的上海新华传媒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国有出版发行企业也相继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如安徽新华传媒、中南出版传媒、凤凰出版传媒、中原出版传媒等。
随着2009年华谊兄弟作为第一批企业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后,越来越多的民营文化企业也相继登陆创业板市场。如,主营教辅发行的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交易,成为我国民营出版传媒第一股;光线传媒作为最大的民营传媒娱乐集团,也在今年8月份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截至2011年10月,国内近50家图书、报业、互联网出版等传媒企业上市成功,总市值达5700多亿人民币,是国内股市上成长性比较好的板块之一。
目前,上市文化企业的股价大多在10元~20元之间,其中高位者近60元,具有比较好的成长性。
我国文化产业之所以在十年之内能形成一个“文化板块上市潮”,除了包括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政府层面的有力推动,文化企业自身完成转企改制的政策指令外,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在达到3000美元后,迎来的一个文化消费需求的井喷期和高潮期。
在传统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日益稀薄,诸多高耗能行业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江河日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资源消耗低、文化含量高、资产倍增效应明显的行业,逐渐成为金融资本和产业剩余资本角逐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