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角度看英国工业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革命论文,英国论文,角度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自从阿诺德·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以来,历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英国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各派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解释。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易方式的大变革,既是经济上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革命,还是一次对整个人类发生根本影响的革命。工业组织学派强调工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或者说工厂制的兴起,工厂成为管理劳动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宏观经济学派注重研究一些宏观经济变化,如:国民收入、资本形成率、总投资率的增长、资本配置的变化等等。技术学派指出技术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是最根本的特征,他们重点研究发明和新技术的传播。在能源消耗学派的眼里,能源使用的变化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工业革命本质上是建立在利用不可替代的无生命能源基础上的。
消费学派另辟蹊径,对英国工业革命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下面对它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评述。
一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含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基本方面。消费使生产得以实现,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马克思在分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的需求时明确指出:“在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这种集中逐渐地给这个国家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因而也造成了对其它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这种超过了生产力的需求正是引起中世纪以来私有制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动力,它产生了大工业——利用自然力来为工业服务,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消费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完成社会再生产过程,二是扩大生产需要,尤其是使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
投资和消费是一对矛盾,但英国工业革命并不是以牺牲民众消费为代价的,英国工业革命是一种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消费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工业革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消费品导向的工业化过程中,资本积累与保证一定的消费水平之间的矛盾容易调整,而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积累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愈益缓和。”英国工业革命肇始于纺织等轻工业部门,这些部门的发展有赖于消费水平的提高,轻工业的发展又为消费提供了条件。英国工业革命的最初目标主要是满足消费市场,如果抑制消费必然会使工业革命的步伐放慢。因此,消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它所需要的资金,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如果说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是英国工业革命这部大车的两只巨轮的话,那么消费则是它的“推进器”,它们共同为英国工业革命筹集了发展所需的资金。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惟一目的。“工厂这种组织形式绝不是新出现的。……但是在18世纪之前,工厂从未成为典型的形式。……只有需求扩大足以让所有人口消费大规模工业产品时,工厂制才成为典型形式。”罗斯托在解释为什么第一次起飞发生在英国时强调:“英国的需求水平高一些,尤其是对大量消费的棉纺织品的需求。”大规模生产产品的发展必须经过四个初始阶段:需求形态的变化、需求的增加、引入新的需求、社会各阶层成员在需求口味和本质上发生变化。需求的变化不仅对工业市场的扩张是必须的,而且刺激了生产。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需求变化在促成工业革命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需求的影响和它与生产变化的密切关系应该受到关注。”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布希亚也强调,不能把消费看作是同积极的生产方式相反的一种消极的方式,而必须将之视为一种积极的建立关系的方式。
消费的另一个作用是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职业性服务行业扩大,如律师、建筑师、检查员、土地代理人、工程师、秘书、会计、银行家、保险代理人、拍卖商等迅速发展。当实际收入提高时,人们对商品需求的提高低于对服务业的需求,因而服务业在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上升。工业革命的来到标志着服务业迅速发展和专业化增强的开始。工业品的需求不仅依赖于国民总收入,而且与消费者的数量有关,科林·克拉克在1940年写道,“按人口计算实际收入的高水平往往与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人口的高比例有联系”,“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伴随现象……是劳动人口对农业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到商业和服务业的活动”。消费水平的增长导致对劳动需要的重大变化,总的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需要的三个方面,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劳动分配的变化。
二
以期以来,学者们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活质量争论不休,乐观派和悲观派各执一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活质量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反映。
在衣着方面,工业革命引起的重大变化是棉纺织品流行,取代毛呢织品成为最受欢迎的衣料。斯通认为,19世纪早期,就妇女的卫生和健康而言,廉价、易洗的棉布几乎产生了奇迹。装饰品也开始流行。
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最明显地表现在餐桌上,不论贫富在吃的方面都有改善。恩格尔系数指家庭购买食物支出占总收入或总支出的比例。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恩格尔系数总体上比较高,1787-1796年间食物开支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为73.5%,1830-1839年则为61.5%,1840-1854年间为64.0%。
在当时的生活中,住房是一个重要方面,“对整幢住宅的占有乃是每一个英国人的强烈愿望”。居住方面的具体情况是好坏杂陈。工业革命产生的后果之一是各阶层分隔居住,二是大城市出现贫民窟。靠近乡村的是单门独户的别墅,城市的内环是手艺人的居住区,这里包括中产阶级居住区,他们的房屋是各家连成排的简单二层楼房,再往下便是工人居住的成排房屋和贫民窟。1832年的霍乱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人恶劣的居住条件,40年代政府被迫采取措施,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花费在工作方面的时间是三种测量的产物:每天的工作时数、每年的工作天数、一生的工作年数。在新兴的纺织工厂里,14小时的工作日确实存在,习惯上包括吃饭在内的12小时工作日最为盛行。当时的确有一些部门的工作时间增加了,但这种现象并不普遍,与其说是工作时间增加了,不如说是劳动时间的重新安排。在1750-1850年的一整个世纪里,几代英国工人所支配的平均非工作时间保持不变。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苛刻严厉的纪律、单调乏味的工作应该纳入考察范围之内。
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休闲活动五花八门,一些人去戏院、歌剧院、参加公众演讲和音乐会,参观展览或博物馆,观看板球或足球比赛,逛妓院,……许多工人养成了以酒馆、咖啡馆或其它类似的聚会场合为中心的生活。人们也开始追求知识,据北部博物馆记载:职工生活在孤立的村庄中,自己教授几何学,还有自己的诗人、生物学家、数学家、音乐学家和地理学家等。在市中心出现了“绿地”,旨在提供娱乐活动场所和新鲜空气。闲暇活动的内容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的特征,闲暇活动趋向于文明、高雅。
大多数人把“生活标准”这个术语直接解读为物质生活方面的快乐,有人却指出,追求健康和快乐依赖于以下三种物质方面的投入:第一,对自己时间的支配;第二,对商品的享受;第三,物质环境的质量。对生活质量评估主要有两大派系:其一,侧重于从现实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把重点放在客观指标方面;其二,以个人的幸福作为研究的中心或出发点,把满意度作为主观评判生活的关键词。这样来看,生活质量这一概念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提供国民生活的丰裕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换句话说,生活质量评估应该是量的质和质的量两方面评估的统一,也是将社会评估与个人评估统一起来。因此,应该把生活质量定义为人们在生活中的方便、舒适程度和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其中方便和舒适的程度是从生活过程来考察的,而满足程度是就由生活过程带来的结果而言的,“这些生活质量的观念强调应该考虑到能力方面而不只是收入”。
三
从消费角度考察工业革命,还应该注意市场的状况、需求的变化等方面的问题。
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需求和海外需求同时增长,对工业生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于是,“转折点在80年代来了,现实和潜在需求不断增加对工业进一步提高生产率的压力。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突破,降低了工业品的价格,大大增加了国内需求,甚至克服关税和交通障碍去占领欧洲的广大市场。工业革命开始了。”对英国商品需求的增长来自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两者相互补充,其中更重要的还是国内市场,它不仅规模远远大于海外市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海外市场的规模。对外贸易只占工业总产量的一小部分,尽管是很重要的部分,增长最大的是国内市场。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的猛烈增长和社会阶级集团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所决定的消费模式的变化。迪恩和科尔在《1688-1959年英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业品国内市场的扩大同农业社会的命运紧密相关。”霍雷尔指出:“内需对工业结构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
即使在国外市场中,英国的主要市场是在欧洲,主要进出口商品是谷物、木材、航海用具、纺织品、皮革、金属制造品,而不是糖、烟、茶叶等热带、亚热带产品。殖民地贸易在英国商业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正如阿什顿所指出的,1783年后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当时英国已经丧失了北美13个殖民地,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也在衰落。弗林也指出,很多经营殖民地贸易的商人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地产、营建漂亮的房屋,18世纪大部分商业利润花费在奢侈消费中。当然,由国外移入的大量资本成为英国资本的组成部分,外国资本间接为英国工业革命发挥了作用。
需求的变化表现在消费模式的变化上。一方面,自然经济成分减少,多数消费品靠市场供应,另一方面,英国阶级和阶层之间的界限极为模糊,消费方式不再成为社会阶级差别的标志,各阶层消费竞相向上模仿,使得奢侈品不可能长期被某些阶层垄断从而迅速转变为大众消费品,因此才会产生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需求,大规模生产才能成为可能。工业的发展具有许多既影响供给又影响需求的后果,更为重要的是,它增加了按人口平均的产量,有利于增加按人口平均的收入,从而使更多的人要求得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它包含一个恩格尔法则的推论:当收入增长时,对所有物品的需求也出现增加,但比收入增长的比率要更低一些,对服务和闲暇需求的增加部分地取代了对物品的需求。此外,新兴工业部门不仅制造出工业品,而且提供了可以购买这些商品的收入,创造了妇女和儿童赚钱的机会,还增加了收入的不平等性。在新兴工业部门就业的妇女儿童收入的增加既增加了家庭收入,提供了超出生活必需的剩余,借此购买制造品,又使妇女控制了相当一部分家庭财源,使得妇女能够购买服装、装饰品和瓷器之类的消费品,这样就改变了需求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家庭的经济作用已经发生变化,家庭从生产中分离并不彻底,家庭内部提供了成员所需要的一些服务。社会的公共开支方面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这些投资周期长、数量大,主要通过吸收社会资本来进行。土地市场依然吸收了大量的资本,商人、企业主和其它职业者购买土地的愿望依然如故,一方面是因为购买土地是取得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地产更安全可靠。
在方法上,系列史的方法已被消费学派广泛运用。系列史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法国年鉴学派的基本研究范式之一。它特别重视某一系列在长时段中的发展和平衡,即注重对延续性的研究。这种方法将历史事实组成均匀的、可以进行比较的单位构成时间系列,同时通过特定的时间间隔来衡量历史事实的演变,强调依靠长期的系列统计数据,故称系列史。系列史从一切可使用的史料中建立各类长时段的统计数据系列,并通过系列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来揭示过去经济和社会进化的趋势和周期。它的目标不是描述历史的独特性,而是综合社会发展的进程。也就是说,为了避免因任意采撷数据而得出错误的或不精确的结论,必须尽量搜集有关数据,建立长系列。
质言之,消费学派认为,在工业革命时期,消费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消费以独特的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拓展了服务业的空间。生活质量的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解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一时期消费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标签:第一次工业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