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与民生相统一的产业布局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生论文,相统一论文,效率论文,产业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36(2015)09-0090-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恶化。以往的产业布局评价多侧重在经济效益,但“十二五”规划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则进一步指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等。在此前提下,基于效率和民生的二维评价,优化产业空间合理布局,从而构建地区关系协调和利益平衡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布局理论及相关研究 1.产业布局理论基础 区位理论源于古典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布局优化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等学者说明了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龙哈德提出产业区位优化的定量模式,认为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了“区位三角形”。韦伯则认为运输费用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并考虑了劳动费与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此后,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成本学派到市场学派,到成本-市场学派的发展过程,再到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外众多学者将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环境承载力与产业生态学理论研究表明,产业集聚程度不能超过周围环境的承载能力,否则产业集聚的优势将会消失,主张产业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 2.产业布局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产业布局优化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理论研究。曹颖(2005)[1]认为,目前关于产业布局的理论多强调其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论述实现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经济学、环境学及生态学理论依据。二是针对特定区域和行业的产业布局的经验归纳。如王保忠等(2013)[2]分析了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区域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及产业布局优化的对策建议。三是关于产业布局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行业或区域进行产业布局评价。黄燕琳(2013)[3]分析了区域旅游发展条件、产业定位、产业总体布局等相关因素,建立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基于宏观区域经济层面进行产业布局评价的系统研究为数不多。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众多,例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产业政策、社会经济水平、劳动力和科技水平等,相应的指标选择也在不断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产业布局演变各个阶段的回顾,希望从中梳理归纳出影响中国产业布局变动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产业布局的演变 1.备战原则优先的均衡战略产业布局 建国初期,中国产业布局很不均衡,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内地的现代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中,重工业项目主要配置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二五”到“五五”期间,工业产业布局以国防为重。“二五”计划期间,划分了七大经济协作区,各区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工业布局大幅向内地倾斜,将部分沿海地区的工厂和研究机构迁至大三线地区。这改变了中国东、中、西部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使得工业产业适应国防安全,刺激了西北与西南地区的工业发展。这个时期中国均衡产业布局主要是以政策导向为主,强调内地经济的发展,推行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工业不仅在东北继续发展,还在中、西部大规模推进。虽然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中国产业布局,但这种从战备而非区域经济特点和经济效率出发的产业布局,不具有比较优势特征,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经济,导致了产业布局的低效。 2.效率优先的非均衡战略产业布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以效率原则优先,采取了梯度推移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国家投资重点开始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并以沿海地区为战略重点,实施对外开放政策。1980年中国财政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制,提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地方政府积极引进资金,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七五”期间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利用东部区域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八五”强调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促进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1980-1994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差距由1.81倍扩大为2.31倍[4]。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地方经济利益的考虑,使地区经济相对封闭,市场分割,产业布局中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严重,形成区域间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3.区域均衡发展的产业布局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中、西部地区提供各种资源。没有中、西部地区的平衡发展,不可能有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九五”计划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此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2000年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调整产业结构;2004年提出中部崛起计划;2006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期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在政策引导下,中、西部地区逐渐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国的产业布局由以往的各要素高度向沿海东部地区集聚,逐步变为向东北与中、西部地区转移。 近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步显现。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使得中国产业的低成本优势丧失,产业仍未摆脱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能源短缺和资源约束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损害与环境污染严重。在地方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地方保护主义使得产业结构呈现低度化和空洞化趋向,结构失衡、升级缓慢。 三、效率和民生相统一的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布局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资源禀赋等方面有复杂的联系,产业布局的评价机制是优化产业布局的关键问题。以效率与GDP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促进了地方政府为经济发展而竞争,促进了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各地会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问题,造成区域间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趋同。不同的评价机制会带来不同的发展结果。本文从效率和民生两个方面对中国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评价分析。在考虑数据可得的前提下,根据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结合中国产业布局演变和相关政策,构建效率和民生相统一的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 1.效率指标 资源禀赋:在工业化初期,产业布局优先考虑有自然资源优势的地区。随着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矿产资源禀赋在产业布局中的作用逐渐弱化,但土地和水资源仍是制约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资源禀赋指标选取人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占有量来度量。 交通运输:随着原材料处理以及运输方式的改进,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再是产业布局中非常重要因素,但仍然有着一定影响,本文选取各地区货运量来体现交通运输方面的情况。 经济指标:选取各地区生产总值、各地区财政收入、外资依存度、各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这几个指标来衡量。 政策影响:由中国产业布局的演进可以发现,国家政策对产业布局有着重要的指向引导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是国家产业政策中关键的一点,本文用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来描述产业布局政策的影响。 技术水平: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研发内部支出比重三个指标来体现。 2.民生社会指标 民生社会指标包括民生指标、人力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指标三个二级指标。 民生指标:以各地区居民收入占比、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各地民生财政支出为指标。消费与收入水平对产业布局也有着明显影响,产业布局要与人民的消费水平相适应。民生财政支出反映了多个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因素等。 人力资源:以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质量为指标。劳动力数量用各地区就业人员数来衡量;劳动力质量用各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重来衡量。 环境承载力:本文以废水处理率、固体废物处理率和废气排放量来衡量环境承载力。 实际中对各种资源配置的能力也是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如经济体制、各地方政府的政策和管理体制、企业组织水平等,但这些因素难以量化和比较。 四、效率和民生相统一的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将原始的众多指标变成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将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来说明中国产业布局的状况。 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高科技产业统计年鉴》中的相关省级数据(香港、澳门、台湾的数据不可得)。将原始数据用Z-score法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得到这20个指标变量的相关矩阵。KMO测度值越高,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子越多,研究数据适合用因子分析。本文KMO值为0.654,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拒绝零假设,表明样本充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为简化计算,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在原先较为复杂的相关矩阵内找出几个综合指标,使用较少的数据研究相关问题。软件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并依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公共因子。 由表1可知,前4个主成分的方差累计率达到85.721%,其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6.566%、24.069%、15.006%和10.080%,可确定为所需要提取的4个主成分。为更好地对因子进行解释,将原成分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得到旋转成分矩阵(由于篇幅所限,此处未列出)。标签:产业布局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因子载荷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